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東皇傳

小說博覽 第120 六日談:格物 文 / 傅戍己

    第120六日談:格物

    徐若跟隨眾人,出邯鄲城外三四里地,來到一處。倚借稀疏小樹林,草草搭建起來的講壇,遙遙在眼前。

    講壇整體規劃,呈u型結構。u型當口,是三米多高,拾階而上,類似天壇模樣的高台。高台上,遮雨蓬、長椅、矮凳,競相交錯。

    最為突出的是高台正當中的高腿案牘,案牘上疊放一摞一尺高紙書,紙書旁邊又擺放三五卷竹簡。案牘另一側,一硯台,兩隻筆,與書簡相呼相應。

    高台之下,左前、右前、正前,皆是根據小樹林裡樹木生長,合理擺放的石凳、木凳。這些石凳、木凳四條細腿,都是敲入地下尺許,固定安置。

    高台正前方,也擺放著一副高腿案牘,只是與高台上不同,這副案牘,空空如是。

    u型結構外圍,是正在挖掘的根基,想來不久以後,這裡就要豎起高牆,隔絕內外。

    講壇背後數百步,是正處在建設中的大宅。真正能住的,也就了了幾間臨時性簡易木屋。

    講壇最外圍,是一塊等人高石碑。石碑平滑無刻字。上面唯有一張大紙,類雒陽的宮門抄。

    紙上題字曰;「今日講格物,明日講數術。」

    「數術?這九門侯竟然講這個!他要計算天文日食麼?不過,這格物,又是何學問?」徐若訝然道。

    徐若性格剛烈,言語刻意模仿下,頗類男聲。只是與普通男聲,還是有點差距,她一張口說話,就引來不少人注意。不過周圍眾人,到沒有懷疑這徐若女扮男裝,只是下意識的把徐若歸類到偽娘一類。

    畢竟漢世,諸如女子假扮男子,求學讀書,類如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還不曾流行。這個時代,女子要讀書,大多研習家學,犯不著辛苦在外;至於出於貧苦之家的女子,大多沒有學習的必要及需求。

    一人接過徐若話頭,道:「這格物之詞,出自《小戴禮記》。『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難道九門侯,今日要講禮學?」

    西羌之戰後,劉杲上書辭官,並言自己當不起縣侯之封,請靈帝劉宏收回詔書封賞。而後,雒陽城內的靈帝劉宏,再次下詔書,先是言對劉杲辭官的失望之情,而後又言封侯之賞,非兒戲之作,不可輕言廢棄。

    漢世爵位,無功不賞,無過不罰,這是漢世眾侯爵的共同認知。劉杲只要沒有過錯,他的爵位就不能隨意消減、廢棄。

    也是因此,劉杲正式晉封為九門侯。

    邯鄲城內,劉杲名望高絕,為了表示尊重,大多數人都是言九門侯,而不直言劉杲本名。只有那些地位高,年歲老邁的人,才能稱呼劉杲之字。這是漢世,人們交往之間的禮儀。

    《大、小戴禮記》,是戴氏家學,非是因緣機巧,普通人難以研學。這人張口道來「格物」根源,頓時引得眾人側目。也是因為此人言語,大家都以為劉杲今天準備講禮學。

    「本以為九門侯要講兵家之學,不曾想卻是《小戴禮記》。」

    「以前未曾聽說九門侯拜訪《禮記》大儒,這《小戴禮記》,不知是得傳何人?」

    「也不知九門侯在《小戴禮記》上的造詣有幾分?不過,既然九門侯能設壇開講,定是研磨多年。」

    「本以為九門侯將講兵學,不料卻是講《禮記》。今日言禮,明日言數,九門侯莫非要倡導君子六藝[1]?」

    「早知講《禮記》,我何必匆匆趕來?寫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九門侯,竟然也是酸腐!真是令人失望!」

    「時事不靖。我自魏郡趕至邯鄲,便是想學習這兵法之道。唉,怎麼講起《禮記》來?這名儒大家,世間數百,漢世最缺的,是那馳騁漠北的霍、衛之才!」

    眾人因為劉杲「格物」兩字,各執一詞,議論紛紛。

    巳時{9-11點}初,隨著劉杲登台,眾人都按照講壇附近僕從引導,坐下聽課。馬扎[2]之流,在中國流傳已久,故雖然漢世還不流行椅子事物,但這些凳子,也能接受。

    劉杲望著台下黑壓壓的眾人,心思:「怕是有近千人吧!只是這些人,有幾人能為我所用?」

    撇去煩雜念頭,劉杲回憶下後世名人演講、大學講師授課,緩聲說道:「今日所講為格物。」

    「何為格物?格,窮也;物,理也,所謂格物者,窮盡萬物之理也!蓋知一事之原委,一物之本末始終,即格物之義也!」原來,所謂的格物,劉杲取的是「格物求知」之意,也就是後世朱熹{xi}所發展的理學基礎。

    隨著講壇僕從,將劉杲話語層層傳播至眾人之間,底下眾人又起噪雜議論之聲。這些來人,大都有一定學問基礎,一聽劉杲闡明「格物」之意,便知劉杲今日所講,肯定不是勞什子《小戴禮記》!

    非是《小戴禮記》,也沒甚的,畢竟漢世著名大儒,所學非一。

    重要的是,劉杲提出的「格物」之學,古今未有。這也就是說,劉杲上台講學,是想自創一門學問。能夠自創出學問之人,無一不是大能之人,這劉杲年紀輕輕,帶兵打仗尚可,這自創學問,就太托大了吧!

    待眾人稍稍安靜,劉杲又言:「自上古至今,事物漸多,常識愈明。譬如強弩,姬周無之,秦弩二百步,今駑三百步,且可連發,可齊射,遠超前人之所為。」

    「世事隨時而竟遷。我今所講格物,乃是欲明世間萬物之發展,知駑何以秦有而周無。此乃知過去。」

    「我所謂格物者,窮盡事理,由淺入深,由粗而精,由過去而未來。欲格物而發明今世所無之物。」

    「譬如弩弓,秦弩二百步,今弩三百步。若是我等窮盡弩弓之理,能否造出千步弩弓、萬步弩弓?為何能造,為何不能造?」

    「此即是我所謂格物也!」

    劉杲依據朱熹的理學,摒棄朱熹理學綱要,只言格物求知。並把格物之義理,連接到後世之物理學。

    劉杲這話一出口,台下眾人一時愕然,繼而彼此討論。

    坐在台下的徐若,也是張口結舌:沒想到劉杲所謂的格物原來是此!而劉杲所言的千步弩、萬步弩之設想,更是讓人目瞪口呆。

    徐若座位前一名青年,不屑道:「荒唐!千步弩、萬步弩,世間怎能有此物?九門侯出身兵旅,卻如此見識!」

    旁邊又一青年反駁道:「你怎知世間不可能有?」

    「從古至今,都不曾有此說法!」

    徐若忍不住插嘴道:「九門侯,初始便言。格物,就是要知道,能否造出千步弩、萬步弩。能,為什麼能,不能,又為什麼不能。」

    「小兄弟所言甚是。九門侯適才就已點明,姬周無強弩,秦弩二百步,今弩三百步。前世所無,後世焉能不可有?況且,九門侯率軍肆伐西羌,豈能不比你,更知弓弩詳情?」一名中年人,與徐若共同批判那位冒頭的青年。

    那青年被三人反駁,心中不忿:「空口白話,誰不會?我盛庸道要看看,九門侯上台講習《格物》卻是格出了什麼理?要是他能造出萬步弩,我這頭,今天就留在這裡!」

    注[1]: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經傳,《詩》《書》《禮》《樂》《易》《春秋》。漢世,人們常言的六藝,包含以上兩種,屬泛指。

    注[2]:馬扎,俗名撐板凳、杌扎。2600年前發源於齊國故都{手中沒翔實可信傢俱考。此語出百度娘,未詳真偽。}。

    ps:

    戰爭、政治,現在劉杲要搞文化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