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三卷 唯華獨尊 第二九八章 巔峰對決(一) 文 / 火熱人生

    5月19日夜至20日晨的交鋒,對於交戰雙方而言,似乎都不過是一場熱身賽。賽後,德軍方面做了很深刻的總結,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克元帥甚至親自主持檢討會議,而共和國方面呢?作為陸軍部隊首戰,中亞戰區司令部也不約而同舉行了一次會議。

    得益於發達的通信技術,中亞戰區的總結會議並未要求所有與會人員必須趕到戰區司令部某個會議室參加會議,而是通過信息網絡在戰區司令部作戰參謀處的統一安排下,無需舟車勞頓長途奔波,需要參加會議的所有將領也都呆在各自的部隊便可參加到此次視頻會議中來。

    參加視頻會議的人員並不多,主持會議的是第二集團軍作戰參謀長姚斌少將,做報告總結的是該集團軍第八機步師機步三團團長黎勇武上校,「出席」會議的人員自然有中亞戰區司令薛殿川中將、參謀長胡廣少將等高級將領,外加空軍各部將領,另外還有第二集團軍團級以上軍事幹部,以及第六、十、十一和十三等四個集團軍的代表,他們也都自然是抱著學習態度來「旁聽」的。

    此次作戰,準備時間並不長、持續時間也不算太短,整個過程其實在中亞戰區中高級指揮將領及軍官內部,其實都早已經是「人人皆知」,所以黎勇武並不需要贅述作戰的準備過程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冗余內容,他的報告很簡單,就是總結此次突擊作戰的得與失。

    突擊作戰是否成功?答案顯然很明確,是一次極為成功的突擊作戰,在空軍的有力配合下,以第八機步師機步三團為主力的突擊部隊順利的完成了快速突擊作戰,最大突擊縱深達到了54公里,連同空軍所獲戰果在內,至少消滅德軍第十三集團軍共計一萬餘人,幾乎消滅掉了其整整一個步兵師的兵力。而擊毀的敵重裝車輛、火炮等都難以計數。

    同豐碩的戰果相比,借助絕對夜戰技術裝備優勢和有效空中支援的突擊部隊,從突擊作戰開始到回到蘇聯西南方面軍第四軍的防區為止。只損失了4輛主戰坦克、7輛步兵戰車,有2輛自行火炮因機械故障且無法完成戰地修復而最終被自毀,當然,人員的損失還是比較痛心的。有126名士兵壯烈犧牲,461人不同程度受傷,無一人失蹤。

    裝備的損失對於經濟實力雄厚的共和國而言並不算什麼,突擊部隊剛一回到蘇聯防區,戰區司令薛殿川中將就接到了陸軍司令唐仁輝上將的電話。得益於突擊部隊的優異表現,陸軍後勤司令部將向中亞戰區增撥一批裝備以備不時之需,而這些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裝備「意外增加」數量,乃是突擊部隊此戰損失掉的好幾倍。

    裝備沒了可以再生產,強大的工業實力可以源源不斷的為軍隊提供充沛的物資補給和裝備補充,但人員的損失卻是無法挽回的,生命的逝去不僅僅意味著物質的消亡,還同時代表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離去。上百個家庭為此蒙上失去親人的陰影。即便突擊部隊重新補充了人員,恢復了滿員編制,但,已經走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

    即便是開戰之前就有所準備,但上至戰區司令薛殿川中將。下至指揮整個戰鬥的機步三團團長黎勇武上校,都沒有想過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數字。126名英勇的士兵成為了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上的第一批中**人,他們的名字不應該僅僅是被銘記、他們的家人不僅僅是應該得到善待。他們的離去,必須有更多方面的意義。

    當然,從傷亡比來看,461的傷患與126的犧牲相比較,受傷的人員數量更多,而直接戰死犧牲的則相對少一些,而結合從實戰中的種種事跡,單兵的人員防護與救治技術裝備、措施與機制等等,也都對士兵生命的挽救起到了應有的效果,否則,重傷的可能就不會倖存下來,而犧牲的人數則會更多。

    然而,不管怎麼樣,擁有絕對裝備技術優勢、空中火力支援優勢等等的突擊部隊,依然在此次為期不超過十個小時的快速突擊作戰中,出現了超過一個營的傷亡,近六百人的傷亡看似比德軍一萬甚至有可能是兩萬的殲滅戰果相比,顯得非常非常的漂亮,然而數據是冰冷的,但生命卻是鮮活的。

    作為五大數字化重裝集團軍之一,第二集團軍當之無愧能夠算得上是一支作風頑強的甲級野戰部隊,相比於所交手的德軍第十三步兵軍,無論是從裝備上,還是其他方面,都應該有更為出色的發揮,雖然此戰僅僅是第二集團軍下轄部隊中的小小一支。

    所以,在會議上,默哀之後的黎勇武首先便開始數落整個作戰過程中的各種不該有的失誤,這些由各作戰班、各營連排等單位一級一級總結出來的報告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失誤,則率先被黎勇武在會議上提出來,因為正是因為這些失誤和不該有的錯誤,才導致了如此巨大的傷亡數據,按照理論計算,傷亡人數是應該不足百人的,在比較理想的條件下,應該可以避免太大傷亡的,但怎會這樣?顯然,即便這堪稱是一場以少戰多、以寡贏眾的戰鬥,但也必須找出相應的原因來。

    德軍雖然準備不足、防禦思想準備不充分、相應的反裝甲和防空火力太弱等等,但同樣也給突擊部隊帶來了將近六百人的傷亡,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算沒有人強制黎勇武必須給出合理的解釋,他也有這個必要剖析整個戰鬥過程,找出那些原因,因為就是這些原因作用在了部隊作戰的不足之處上,因而帶來了血淋淋的傷亡。

    首先,實戰終究是實戰,是任何高技術模擬裝備和器材都無法真實模擬出來的,哪怕用最昂貴最逼真的模擬訓練設備,什麼激光對抗、什麼模擬環境訓練等等,實戰就是實戰,它所賦予參戰要素的一切都只有一次,沒有綵排、沒有預演、更加沒有暫停和重播,所以在平時訓練中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到了實戰戰場上,死亡與受傷便成為了忽略的代價。

    各參戰要素配合不夠默契、士兵臨戰心理緊張、戰場空間不夠大以至於優勢裝備沒有充分發揮等等,各種各樣從自身身上挖掘出來的不足和缺陷。都讓黎勇武很坦誠的說了出來,他不怕丟臉、更不怕丟職,此戰對於整個第二集團軍而言雖然算得上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可對於他而言。六百人的傷亡,對於整個機步三團而言,基本算得上是傷筋動骨了。

    總結完作戰過程中的種種不足與失誤,黎勇武很快就把矛頭對準了作戰計劃的失敗,他很坦誠的承認作戰計劃的擬定出現了嚴重的評估不足。即誇大了自身的戰鬥力而過分貶低了對手,事實證明,德軍並不是豆腐一塊,一擊就垮,相反,從一開始的非常順利到最終脫離之前的難纏難分,黎勇武就很清楚的知道,每向德軍縱深進攻一公里。距離拉得越長就越是困難。德軍的反抗力度也就越大,他很難去想像,如果突擊距離超過了六十公里、七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整個突擊部隊還能不能安全回來。

    顯而易見的,黎勇武從個人角度,當然也是代表了第八機械化步兵師機步三團的團部。將此次行動定義為了一次失敗的突擊作戰,同時他們經過計算機的輔助分析發現。如果加強給機步三團的兵力中,再增加一部分空中突擊力量、強化重裝力量。那麼傷亡就不會這麼大,所以有了這次實戰的各種數據作為參照,計算機智能分析的結果顯示,小規模的突擊作戰縱深並不應該擴大至50公里以上,保持15至30公里左右就已經足矣,而如果面對的是敵裝甲部隊,且擁有一定空中力量的,還要相對縮短。

    會議持續了三個多小時,在黎勇武做完報告之後,第八機步師參謀長裴揚也做了一個簡短的總結報告,之後便是將此戰之後的各種分析報表、報告等在視頻會議**享開來,沒有參與到此次行動中的其他部隊人員也都開始從個人的角度來分析,如果是自己的部隊來承擔此次突擊作戰任務,會完成得如何,當然,他們也並沒有忘記分析一下有哪些問題是黎勇武和裴揚的報告中所忽略掉的。

    一次戰役,收穫的戰果很大,不僅僅取得了斃敵上萬、毀敵裝備無數的戰役戰績,還從戰略上扼殺住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急急調入其第二裝甲集群在奔薩至巴拉紹夫一線實施強力進攻的勢頭,至於不足萬人的部隊主動進攻一支兵力數萬且取得了驕人戰績的戰鬥,會不會取得對德精神打擊層面上的效果,也就不得而知了,而付出的代價也很大,根據第八機步師師長左平的陳述,他已經下令突擊部隊各加強部回歸原有編製,機步三團暫時也都回撤到了巴拉紹夫休整。

    一次突擊作戰就導致一個機步團基本要「修養」超過一周乃至兩周時間,這從軍事經濟學角度來講,相較於所取得的戰果,顯然是在合乎情理且滿足實際情況的範疇之內,但對第八機步師而言,顯然機步三團的重大損失直接就是意味著整個第八機步師的損失,而且隨著第二集團軍將作戰重心放在巴拉紹夫,擔當戰役中堅力量重任的第八機步師顯然希望每一支部隊都能保持最強大的陣容與狀態。

    視頻會議的一大好處就是眾人可以敞開的聊天,也可以在小範圍之內建立聊天,戰區司令薛殿川就找到了黎勇武和左平,三人在一個單獨的聊天室裡暢聊了很久,因部隊損失太大而明顯背負了很大精神壓力的黎勇武自然是被薛殿川一番說教,作為其上司的左平,不管是不是有戰區司令幫忙說話,從整個戰役角度來講,他都只有嘉獎稱讚黎勇武的份兒,沒有任何道理批評與指責,用他親口在視頻聊天中所說的話來講,黎勇武已經做到了很好。

    在會議結束之前,第二集團軍參謀長姚斌還提出了一個本屬於第二軍內部的問題,那就是是否還有必要組織新的進攻,因為從第八機步師的角度來講,此戰並未消耗他們太多的兵力和物資,第八機步師至少還能組織兩個乃至三個和剛剛解散的突擊部隊一樣規模的全新突擊部隊。繼續「騷擾」德軍,讓其不能從容組織大規模進攻,可是否有這個必要。姚斌卻把他在會議中提了出來。

    當然,如今再次組織突擊部隊對德進行突擊作戰的難度就顯然會更大了,先不說德軍會有所準備,光是因為他們有了一支強援。號稱德軍戰神的古德裡安所統帥的第二裝甲集群已經趕到,再次以同樣的方式進攻,那也就太小看了德國人的戰鬥力,姚斌之所以要在此次會議上提出來,那顯然也是有一定「私心」的。

    傻子也都能看得出來。第八機步師所組織的這一次突擊作戰是一次漂亮的戰役行動,雖然參戰部隊自身因為損失超過預期而顯得有些鬱鬱寡歡,可對於整個集團軍、整個戰區而言,尤其是北京方面的高度關注,就足以讓第二集團軍亮一回了,多少年了,號稱五大王牌之一的第二集團軍如今還是堪堪第一仗,而如何將這一場小勝利。演變成一場為第二集團軍真正正名的大勝利。顯然,姚斌必須要為第二集團軍的整體利益而「私心」一把。

    試問,當前形勢之下,哪一支部隊離熱點戰場最近?顯然,是第二集團軍,第八機步師不僅僅已經在把守關鍵要點巴拉紹夫。還主動進攻了一次,並且戰果還很不錯。更何況第二集團軍其他部隊也都相繼展開,從奔薩到巴拉紹夫這條德軍預計會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戰線上。第二集團軍已經是針尖對麥芒般的存在,抗衡名聲在外的德軍第二裝甲集群,捨我其誰?

    再問,在第十三軍還未能進入奔薩地區並向北,往薩蘭斯克和下諾夫哥羅德靠近,以有力支援朱可夫的蘇聯紅軍戰略預備軍之前,在哈薩克斯坦阿特勞地區的第六集團軍也不能輕易主動向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發動進攻,中德之間的作戰應該以誰為主?

    更加明顯的第二個答案依然是第二集團軍,除卻問題本身已經講述了處境尷尬的第六和第十三集團軍之外,第十一集團軍是把快速反應的快刀不錯,可戰區司令部動用這把快刀顯然還不是時候,戰機並未成熟之下,他們只能在磨刀霍霍,而偌大一個中亞戰區顯然不能在德軍已經陳兵數百萬的情況下,依然明哲保身的選擇最為呆滯的防禦為上策略,必須以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向德軍作戰,通過不斷的有效作戰來持續緩解掉雙方存在的巨大兵力數量差距。

    而最後一個問題,共和國陸軍中十三個集團軍,除卻已經被南亞戰區要定了的第三軍和已經來到中亞戰區的第十一軍兩支快速反應部隊之外,第一、二、四、五、六等這五大數字化重裝集團軍中,第一軍必須要扼守共和國中原要衝和京津地區,第四軍要常駐東南沿海與台灣地區,第五軍需要雄踞東北,隨時戒備東亞地區,因而算得上是被東亞戰區給「內定」了,其他的六支集團軍中,中亞戰區光是有已經參與到了戰爭中的第二軍和對峙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無法脫身的第六集團軍之外,光是有第十和第十三兩支常規集團軍是不夠的,如何才能與數百萬兵力的德軍三大集團軍群玩下去?

    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簡單,中亞戰區司令部早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向陸軍司令部申調了第九和第十二兩個集團軍趕來參戰,至於剩下的第七、第八,這兩個集團軍已經被南亞和東亞戰區絕對瓜分了,也不允許中亞戰區再伸手要兵了,擁有第二和第六兩支重裝集團軍,以及第九、十、十二、十三等四支常規集團軍,外加第十一這麼一支快速反應集團軍的中亞戰區,已經成為了共和國三大戰區中陸軍兵力最盛的戰區,再多要,東亞戰區和南亞戰區顯然會空前不滿了。

    擴增兵力對於目前的共和國而言是基本不可能的,共和國在開戰之前軍方就已經和政府之間達成了一個不成文的默契,那就是為了避免給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軍隊是不會大規模擴編的,換而言之,政府可以為軍隊的作戰買單,並且承擔各種各樣的巨額軍費開支,也滿足軍隊因戰損而需要補充的兵力,但萬萬不會同意再擴編的,所以陸海空三軍以及第二炮兵、特種部隊等,都必須要以現有的規模來打贏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還有小道消息傳出由於軍隊編制過大,戰後軍隊可能遭到裁編。

    但不管如何,至少在當前的條件下,中亞戰區會很快雲集共和國陸軍的絕大部分兵力,就如同納粹德國那樣,絕大部分的陸軍部隊都已經陳列在了蘇聯戰場上,共和國也將不例外,中德之間或許更應該說是陸軍之間的巔峰對決就將上演,作為重要一份子的第二集團軍,又為何不可先拔頭籌呢?

    這樣一來,其實就不難解釋為何第二集團軍如此積極了,在這場巔峰對決中,他們想要更多更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