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三卷 唯華獨尊 第二九零章 戰於電波 文 / 火熱人生

    當1864年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首次系統總結出電磁波理論,推論了電磁波的存在;當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首次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當1893年美國人特斯拉首次展示無線電通信;當1895年意大利人馬可尼和俄國人**夫成功完成了無線電通信實驗;當1906年美國人費森登實現人類首次無線電廣播……

    他們一定都無法想像,不到一個世紀之後的194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廣闊戰場之一的蘇聯戰場上,無線電這一特殊的存在,卻在中德雙方之間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大戰」而這場肉眼看不見、身體無接觸的「大戰」其始作俑者便是共和國陸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機步師第三機步團偵察連連長馬慶雲上尉,起因卻是相當相當的簡單……

    時間倒退至5月18日下午17點54分,馬慶雲正非常認真的分析來自於各偵查分隊所發回的情報信息,這些經過初步整合、刪選等處理之後的信息正源源不斷的匯聚在裝甲指揮車上的數據終端,經技術軍官的人工操作下,借助於計算機的幫助,有價值的信息正不斷的豐富積累,而馬慶雲也終於可以在大量的情報信息中尋覓可戰之機,當然這些信息也同時在不斷的傳回後方,機步三團團部有更為專業和龐大的參謀隊伍可以更好的處理和利用這些信息。

    無論是最先獲取到的衛星和高空高速偵察機所獲情報,還是實時獲取到的偵查直升機及地面偵查部隊所探知到的情況,馬慶雲都覺得德軍的強大果然不僅僅體現在他們以往驕人的戰績上,還充分展現在了他們的防禦態度和部署上,或許這不能叫做驕縱,得定義為充分且高度的自信,相信老子天下第一,誰敢來攻?德國佬一定是這般狂傲,否則馬慶雲沒法解釋德國人是如此的休閒。

    17點54分31秒,馬慶雲正神情關注的看著偵查一班利用車載偵查雷達所探測到的10公里開外德軍部署情況。略顯朦朧的德軍裝甲車輛停放顯得還是很有章法的,另外由於距離確實是比較遠,所以人員活動在雷達顯示畫面中就顯得格外的模糊不清了。可他還沒眨眼睛,畫面就突然變得有些模糊,電腦屏幕還出現了一些小小的「震動」緊跟著便出現了一條條波紋。一根接著一根,越來越多,畫面漸漸就不定的抖動和失真起來。

    一定是信號傳送受到了干擾影響,馬慶雲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空軍的電子干擾機該不會給德國佬送「晚餐」來了,早中晚都擾一擾。活絡活絡感情來著,可空軍的電子干擾機也不至於出現這麼大的烏龍吧,擾著擾著,結果把自家友軍的電子設備給弄模糊了。

    「難道是敵人的傑作?」

    17時54分55秒,馬慶雲還有些不可思議的時候,數據終端控制員大聲報告通信質量下降,數據傳送速度直降而下且出現了較多的信號失真,55分02秒。通信兵再次報告電台出現雜音疑似有干擾。和各偵查分隊通信聯絡受到影響,55分11秒,聯合戰術共享數據鏈、戰術通信網等等系統自動監測出現滴滴滴的報警聲………

    馬慶雲不得不信了,這1947年還真是一個奇跡多發的年份,以前只有共和國敢於對敵人實施個各種電子干擾的份兒,今兒總算輪到自己受罪了。這樣的大手筆,馬慶雲不用拍手跺腳就知道。非德國人不可,也就只有他們。早在不列顛空戰時期,為了更好完成對英倫本土實施精確轟炸,就向共和國購買了許多無線電技術及設備,如導航、測向、干擾等等。

    而這些陳年舊事對於馬慶雲而言,早就是老早之前內部軍報上的昨日黃花,雖然在無線電理論研究、初期實驗與應用等方面,西方的確走在中國的前列,1897年也就是滿清政府光緒二十三年的時候,無線電這一詞才首次出現在中國,可在無線電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上,共和國如今早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豈能讓昔日的買主欺負到了頭上來?

    自從無線電通信首次應用於軍事領域以來,隨著戰爭的不斷發展,軍隊的作戰指揮就越發的依賴於通信,兩者之間儼然已經如膠似漆難以分割,沒有了通信也就沒有了指揮,而對於數字化重裝部隊而言,雖然僅僅是第八機步師中一個小小的偵察連,馬慶雲可從來沒有忘記軍校裡教授的諄諄教導——「制信息權就是高技術戰爭中的制高點」。

    搶佔制高點的任務向來都很少歸陸軍來完成,大部分都交給了空軍來主導,甚至是包干全做,什麼電子偵察機、電子監聽機等等連同地面的監聽站和太空的電子偵查衛星,空軍往往總是能無往不利的迅速將敵人的無線電通信攆殺的丟盔棄甲,而如今這般突然出現的敵通信干擾,空軍的支援速度再快也需要時間,所以此時此刻,陸軍部隊自身的通信保障能力和電子對抗能力就顯得格外的突出重要了。

    17時55分16秒,馬慶雲下達了「抗干擾、保通信,打響電子對抗戰」的命令,而這道命令的下達也正是宣告了中德雙方第一次「無線電大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作為一個連級單位,雖然是以裝備大量先進設備為主的偵察連,其實馬慶雲手裡也並沒有足夠的設備和力量去反制德軍,所以他在下達了電子對抗戰命令之後,便同時向團部報告了這一情況,隨即就將全連最主要的電子對抗戰重心,放在了優先保障己方通信上來。

    由於作戰單位和編製的特殊性,偵察連基本屬於戰術級部隊,所以其裝備的通信設備也都多基於短波通信,超寬波和長波、超長波等通信也都對於這一級別部隊不具備太大實際意義而沒有廣泛裝備,在覆蓋範圍達300公里的戰術通信網有效作用區域內,使用鞭狀天線的超短波通信作用距離有可觀的40公里,使用衛星通信又比較麻煩和繁瑣,而使用短波通信則相對很簡單,尤其是採用電離反射傳播模式的短波通信。基本是能夠滿足戰術通信需求的。

    所以,在這打響電子對抗戰的第一時間裡,馬慶雲命令通信保障排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全連的短波電台務必保持暢通。而20w功率的jtdz03型標準高頻短波便攜式電台由於大量採用高可靠性的軍用電子元器件和成熟穩定的集成電路,所以其設計無故障時間達到了驚人的4000個小時,而實際使用中,由於採用了模塊化設計理念。接收機與激勵器、功放機與天線耦合、可充電電池組等等都是可以快速更換的模塊,即便是壞了也能快速修理。

    通信保障的命令火速傳開,而在前方執行偵查任務的各偵查分隊也自然趕緊檢查車載的jtdz04型標準高頻短波車載式電台,由於該型電台本身就是便攜式的衍伸型號,除了供電電池組被拆掉以通過車載電瓶供電而具備更大的工作能力之外。該型號還增加了電源保護模塊、外接揚聲器也就是喇叭的低頻放大器模塊、高頻通信靜噪模塊等。

    jtdz04型標準高頻短波車載式電台最容易識別之處,就在於安裝該型電台的車輛,大多時候都會加裝一個天線附加器,也就是一個類似於長條型鞭狀的天線,為了擴大通信距離保障通信質量,天線會很快從豎直向上任由活動的狀態,被人為的向安裝端的另一頭壓下去,如果天線附加器安裝在車尾。那麼士兵則會把天線拉伸向車前方。並壓合在車頂上的一個固定裝置上,讓車輛看上去就像是背了一根被壓彎了的金屬條似的,其實這麼完全是為了讓天線的發射仰角近似於九十度,以便獲得垂直的天波傳播模式,大大增加通信的距離。

    當然,檢查電台硬件設備狀態、壓彎天線增加通信距離等都是很快就能完成的人為工作。而真正的通信保障工作其實都是非人為的自動工作,無論是jtdz03型標準高頻短波便攜式電台。還是起衍伸的車載型,都具備自適應的特點。也就是自適應跳頻技術,在高頻自適應的基礎上實施短波全頻段的跳頻,以跳開那些已經被干擾或者佔用的頻率,其工作效能和抗干擾性自然要優於固定頻率的電台。

    不過,在電台充分發揮其自適應跳頻技術之前,偵察連的通信保障排卻有一個工作是優先要完成的,這便是電子對抗條件下的戰術頻率管理,而在此之前,已經被干擾的電台只能在預設的備用頻率之間跳頻,以避免在一個未知的頻段,反遭到雙方一致的干擾。

    由於敵人的電子干擾十分突然,且本方反制也需要時間,而電子對抗中最大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優先保障自身的通信暢通,這就好比兩個角鬥士之間的決鬥選擇了以弓箭互射一樣,在互射之前或者已經挨了一箭,顯然就優先要做好自身的抗打擊工作,比如穿上厚厚的鎧甲或者是尋找一個合適的藏匿點躲過箭矢,當然也可左躲右閃以機動躲開箭矢,不過不管如何,這一道理也基本映照了電子對抗這一領域,馬慶雲要求通信保障排優先保障己方通信顯然既符合作戰條令,也符合實際情況。

    通信保障排必須抓緊時間完成的戰術頻率管理實際完成起來確實並不困難,在接到命令後,通信保障排迅速讓安裝有戰術頻率管理系統的通信保障車進入最高級別工作狀態,接到命令之後的該車官兵迅速展開備用的探測發射機與接收機工作天線,開啟頻譜檢測器,快速擴增信號探測能力,並迅速完成2至30mhz頻率範圍之內的接收信號功率分佈,並利用計算機繪製出電離圖。

    軍用級高速計算機迅速展開工作,嗡嗡聲的工作噪音伴隨著極為迅速的浮點運算開始「竭力」狂飆,隨著時間的推移,計算機自動生成並經過圖形工作站處理的探測記錄圖漸漸出現在了系統操作員的大屏控制顯示器上,該記錄圖長條形,如同人類體檢所用的心電圖儀一樣,慢慢的繪製出一個工作頻段圖出來。

    專業的軟件系統對工作頻段進行快速的分析,並根據數據庫裡最新更新的戰區各單位通信頻率分佈數據展開自動論證工作,迅速給出最佳工作頻段以供參考。而所繪製出來的工作頻段圖也並非是一勞永逸,每間隔十秒鐘,系統就會重新針對整個高頻段繼續進行一次掃瞄。而分析軟件也不斷的更新所推薦的最佳工作頻段,而經過人工的最後篩選後,最佳的工作頻段會很快發送到各短波電台以供跳頻使用,以更加富有效率和更利於遠距離通信的跳頻方式。讓電台充分發揮其自適應跳頻技術,避開敵人的干擾頻率,讓己方的通信能夠暢通無阻且安全保密。

    而電台的跳頻工作對於人而言,其實是無法感知的,比如說jtdz04型標準高頻短波車載式電台。當它開始在最佳工作頻段開始瘋狂的跳頻的時候,哪怕是電台的操作員也就是通信兵,他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電台在一秒鐘之內到底跳了多少個工作頻率的,而這一數據一般情況下都非常讓人咋舌,因為該型號電台可以在一秒鐘之內跳頻超過40000次、跳頻點數超過五十且跳頻間隔超過30mhz。

    如此瘋狂跳頻的技術,就好比原本要挨上一箭的角鬥士,突然有了「凌波微步」這樣的武俠神功一樣飄忽不定起來,這可讓對方怎麼瞄準射擊?顯然。電子對抗的另一方也會相當難堪。因為跳頻太快意味著他們想要快速鎖定並實施干擾,就困難重重了,以至於基本成為了不可能,除非知道這一跳頻的方式和規律,可那也得有內應或者是間諜協助,但這基本更加不可能。

    瞄準式干擾和攔阻式干擾是通信干擾中的慣用手段類型。瞄準式干擾對於固定工作頻率的或者是跳頻速度太慢的通信具備很強的「殺傷力」而攔阻式的干擾又基本類似於全頻段干擾但也有一定的異同之處。簡單說來,攔阻式干擾更像是一種經典的轟炸方式——地毯式轟炸。因為一開始只知道對方的一個工作頻率或者幾個,而對方實施跳頻了,怎麼辦?

    攔阻式干擾就以選擇對方原先已知的工作頻率為基數,放大百分之十或者降低百分之二十,即參照基數以一個較大的干擾範圍實施干擾,宛如泥塘裡捕魚可以用小網,到了大江大河就換成更大的漁網一樣,擴大範圍來阻止敵人的擴展頻譜通信,讓敵人的直序跳頻、跳頻組合等手段失效,而這樣的手段顯然對於技術等級差的擴頻抗干擾通信很有效果。

    當然,還有一種手段是很有效果的,那就是全頻段干擾。這一干擾方式其實並不具備常人想像中的超強效果,相反,該干擾方式更像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實在無法捕捉定位對方的工作頻率,也並不知道對方的跳頻方式和規律,所以乾脆就來個全頻段干擾,而這種方式之下的具體操作行為,其實就相對很簡單了。

    共和國空軍早些年電子作戰技術裝備還不夠先進的時候,以及的確需要防止意外情況發生的時候,就會經常用到這種方式,比如說共和國空軍秘密組織兵力遠程奔襲轟炸納粹德國位於北非境內的核試驗場,雖然有很多的電子戰機助陣,而且大量的縝密偵查早就對德軍各種通信和電子設備工作頻率瞭如指掌,可最終還是安排了大量的電子干擾機去實施全頻段干擾,也就是為了防止意外。

    而執行任務電子干擾機其實主力基本都是運輸機,它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利用巨大的肚囊裝載足夠多的鋁箔條,讓這些鋁箔條能夠漫天拋灑開來形成一條條足夠震撼的干擾帶,而這些雜亂無章的隨著空氣氣流在天空中飄蕩的鋁箔條的確能夠很大程度的影響到無線電波的正常傳播,只要潑灑得足夠多,簡直什麼頻率波段都沒轍,所以這樣的全頻段干擾,宛如只有一個盾牌的角鬥士卻被對方萬箭齊發射擊一樣,怎麼躲都難逃一死。

    可這樣的干擾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如果用運載量小且數量少的飛機播撒鋁箔條或者其他金屬條,就無法持續製造出足夠的干擾強度和範圍出來,所以只能選擇數量較多且運載能力強大的運輸機來執行這種任務,可這樣的大型飛機是根本沒有多少空中防禦能力的,一旦大舉出動顯然就是意味著本方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制空權才行,而現在的納粹德國空軍,有制空權嗎?

    顯然,德國人的電子干擾來得雖然兇猛,卻依然效果不大,全頻段干擾這種最無奈的殺手鑭都沒法用上,共和國這邊一快速跳頻起來,頓時就成了白費勁,而難以豈料的是,德國人打死也不會相信,共和國陸軍會如此之快的保障好了其自身的通信,立馬就反擊他們了,共和國陸軍還真是有仇當場就報,更為強大的防干擾迅速而又猛烈的果斷逆襲而來……

    span

    id="endtips"

    span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