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二六九章 巴拉紹夫之戰(下) 文 / 火熱人生
在蘇聯一位軍銜貌似很高的人物帶領下,共和國陸軍第二集團軍軍事考察團的兩個空突作戰班連同幾個隨行過來考察的連排級尉官,像是走進了一座很特別的戰爭博物院似的,與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所迥異的地方就在於,這是一座活生生的城市,在戰火的淬煉和鞭打下所真切呈現出來的現實,任何人工的精心雕琢與粉飾,都不可能在和平的環境下締造出這麼一個森森墳場般的戰爭之城。
劉義上士便是抽調來為考察團提供安全保衛工作的四個空突作戰班班長之一,他所帶領的作戰班隸屬於第二空中突擊旅有著「天上雄鷹、地上猛虎」之稱的一營一連,而和他們同行的另一個作戰班,也是來自於一連,呈兩隊縱隊跟在軍官們的後面,壓根兒就不知道那些人在說些什麼。
「這趟也就是來旅遊的?應該不會這麼簡單!」
劉義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氣,感受了一下這獨特的空氣是多麼的令人熱血沸騰,淡淡的硝煙味兒夾雜著死亡的氣息活生生的演繹出一個種死亡的味道,嗅一嗅都讓人不禁惡寒這裡到底死了多少人,而透過防風鏡,劉義看了看四下的街道以及建築,很像,非常像是來到了共和國某個大城市市郊的老舊建築區改造工地,大片大片的建築都跟被砸、被撞了一樣,而所謂的街道,也特像是太多重型施工載重車輛碾壓過後的樣子,坑坑窪窪的。還到處都是各種凹坑,不過這凹坑顯然不是為了城市建設而出現滴,是炮彈的傑作。
不僅僅是薩拉托夫,巴拉紹夫也已經很久沒有下過雨了。乾涸的街道上磚石瓦礫不少,被炙熱的陽光烘烤之後,灰撲撲的就怕有車輛駛過,真要是如此,那捲起的塵浪足以形成遮天蔽日的塵暴效果,而仔細看著這城市的各個角落,注視著腳下的坑窪道路,漠視那些各種垃圾與廢物。劉義越發覺得自己這趟是來對了,再好的城市戰演習場也不如這真實的來得令人震撼,光是看看這四下頹廢的樣子,劉義就不禁摸了摸自己的自動步槍。
而在隊伍的前面。在第15步兵師作訓參謀哈奇科夫中校帶領下,又有兩個翻譯官助陣,共和國陸軍方面的幾個連排尉官可是不斷的在問著問那,信奉進攻哲學的共和國陸軍,作為最為基礎的戰術單位也就是連排級別軍官。進攻要有,防守自然也不會忽略,可畢竟自打建軍以來,都習慣了進攻很少防守。像城市防禦戰這樣的經典的作戰模式,共和國陸軍頂多在演習裡充當過防禦方。實戰案例中都是清一色的進攻型。
挨打挨久了,自然也就經驗豐富了。蘇聯人在城市防禦戰的經驗那都是用成千上萬軍人的鮮血乃至生命所換來的,所以難得有如此之好的學習機會,這些軍官們自然趕緊多交流學習學習,更何況他們來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上千萬像素的軍用數碼照相機、高清攝影機、數碼錄音筆、激光測距儀等等設備都是應有盡有,所以他們一路上都在認真的觀察和記錄,看到難以理解的地方,自然要趕緊發問才是。
軍官們都如此認真,作為士官和士兵的劉義等人,也自然不會空閒,從一開始的遊玩心態,早就過渡到了學習態度,一路慢步前進,每走一步都在想,如果我方充當進攻或者是我方來作為防守,應該如何如何做才好,當然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考慮方式和思考角度,班長、副班長們考慮得不一樣,士兵們的思考又不一樣,連排軍官們所思慮的就更加不一樣。
不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人類文明的發展腳步其實始終都沒有停止,城市化的進程在隨著科技、文化、經濟等不斷發展,城市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因而在人類生活中,城市的地位越來越崇高,因而城市的軍事意義也越發顯得不容忽視,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城市戰還似乎並不太重要,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的爭奪就比重大增,有人甚至預言,未來的戰爭勝負將直接由城市的攻防得失來主宰,而在這這樣一個情況下,軍人重視城市作戰就是重視軍隊的未來。
然而,共和國陸軍的城市作戰經驗,尤其是實戰經驗並不太多,建國戰爭中的根本不值一提,而中日台灣軍事衝突中,小日本當時還基本迷戀第一次世界大戰那種野外攻防所以也並不太多,而到了朝鮮半島戰爭之時,第六集團軍但是碰上過一個硬茬,那就是殘暴日軍統治之下的平壤,這勉強可算是一個經典戰例,除此之外,第三空中突擊旅強力武裝干涉馬來半島三大種族衝突,血腥鎮壓了吉隆坡發生的種族暴亂也可以算是一個特殊城市戰案例,再有中印婆羅洲軍事衝突中的文萊之戰,也可勉強算是一個戰例,可算來算去,也沒幾個,第二軍參與的,更是為零。
而蘇聯的城市作戰經驗其實也都是來自於當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一次次的實戰中積累而來,因為次數了、總結豐富了,也就經驗十足了,當然這些經驗都是針對於德軍進攻而來,換一個對手、換一個環境、彼此戰略戰術出現調整等等都可能會讓以前的經驗出現不足,或者是不正確,但就當前的蘇聯城市防禦戰術而言,基本算得上是與德軍進攻針鋒相對的。
在城市外圍就設立大縱深的防禦體系是蘇聯人的防禦原則之首,他們並不喜歡全部龜縮到城市內展開防禦部署,而以城市為中心,向四周建立積極的、大縱深的防禦體系,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進攻方快速完成城市包圍。切斷己方的後勤補給通道、退路以及壓縮掉己方的反擊空間等,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現代城市的發展中,城市周圍的交通也變得非常發達,在城市周圍進行大縱深防禦。將避免被對方利用交通便利和車輛機動優勢達成快速突擊包圍甚至是繞過城市的戰役目的。
而巴拉紹夫雖然不大,但但蘇聯西南方面軍第15步兵師依然建立了城市外圍防禦體系,而在城區內,蘇軍的防禦工事土木作業首先是以反裝甲為主,反坦克壕溝與障礙數量非常多,而隱藏在各個角落裡看不見的反裝甲和反人員地雷和詭雷到底有多少,劉義等中方官兵顯然就不得而知了。
在哈奇科夫中校的帶領下,眾人很快就來到了一幢建築前。這是一個十字路口東南側的六層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在路口周圍還都難得的矗立著一些建築殘骸,而所有建築中也就這幢樓最起眼,因為它乃是前蘇維埃巴拉紹夫市工農銀行的辦公大樓。銀行獨特的辦公場地要求使得當這幢建築的修建異乎尋常的要求堅固,所以隔著還有十幾米遠,劉義就抬起頭來看著這幢很特別的建築物。
或許是被德國空軍的俯衝式轟炸機狠狠來上過一發航彈,這幢據介紹說是六層樓高的大樓已經沒有六層高了,三層以上的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承重柱仰望著天空。大大小小的碎泥塊堆砌在了一起重重疊疊的,要是再有轟炸到來,炸彈就算爆炸開來,也會被這些碎散的水泥塊吸收掉太多的爆炸能。而隨著眾人越發走近,蘇軍對於一幢建築物的立體式防禦體系就基本進入眼簾了。
走到銀行大樓前。又寬又深的反坦克壕溝便進入眼簾,而昔日的銀行大廳也沒有了什麼銀行櫃檯之類的。重機槍碉堡、反坦克炮射擊窗、預留的單兵反裝甲火箭彈發射孔等森冷林立,站在銀行大樓外,哈奇科夫也沒有打算叫停那些依然在不斷完善工事的蘇聯官兵,而是直接當著眾人的面,開始講解這幢銀行大樓的工事修建要點與特殊所在。
而不用聽需要翻譯一句一句翻譯的哈奇科夫的介紹,平視所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那些很強大、很堅固的防禦工事,工事的外圍還有一條有頂棚的戰壕,工事可以看到不少悍然待命中的輕重機槍,而在二樓上,射擊的窗口似乎更多了一些,估計是預留給步槍手、狙擊手的。
隨後,在哈奇科夫的帶領下,眾人又繞道走進了這幢大樓裡,正在完善工事的蘇聯官兵們似乎並不在意這群不速之客,一個中校帶來了「貴客」他們自然是無權過問,一個個都在有條不紊的做著各自的工作。
進入大廳後哈奇科夫就不再作介紹了,中方的官兵們雖然沒有原地解散自由參觀,但不用哈奇科夫多言,中方的官兵們都很認真的觀察起來,眾人首先覺得很奇特的就是,蘇軍的射擊孔都經過精心的偽裝和加固,有真有假,而類似於長方形的真實射擊孔一般都很深,深度達到了兩個沙袋左右並列堆放的寬度,而且射擊孔底面都經過平整,可以想像,如果將一挺重機槍擱此射擊,槍口絕不會伸出射擊孔,因為其槍口火焰也不會暴露射擊孔的位置,而經過平整的底面也不會因為槍口氣焰而激盪起灰塵等干擾射手視線。
而靠近射擊孔的射擊蹲位也很講究,蘇軍士兵在蹲位上用粗大的木樁支撐起了一個「方桌」,在「桌子」上面還都擱放了沙袋,且臨近射擊孔,還擺放了木板、泥沙等,木板貌似是為了趴伏在地面上之時所用,當然也有可能是必要之時用來堵住射擊孔,防止德軍的火焰噴射器噴射出的凝固汽油劑直接通過射擊孔射入射擊位造成不利影響,而泥沙之類的估計就是用於緊急撲滅火苗所留。
地下層是蘇軍防守的根基所在,不因其他,就因為地下層算得上是最安全的,因而在地下層,蘇聯人經過加固之後主要用於堆放食物、彈藥、槍械等補給,有條件的還會佈置電話、無線電台甚至是小型的醫護所,而且蘇聯人喜歡在地下層開闢一個緊急出口,時間足夠的話。他們甚至會開挖地道,以地下交通的方式聯繫到其他防禦建築,多個防禦點之間形成互聯互通。
看完地下層和底層大廳,眾人又跟著來到了二樓。因為連接樓層之間的樓梯是被蘇軍給拆除掉了的,樓梯之類的東西在真實戰爭中並不中用,留著這些可以方便上下樓的樓梯,一旦底樓被攻陷,倒是利用敵軍仰攻上樓了,所以蘇軍將拆掉的樓梯間改為了一個較為寬敞的通道,利用人工製作的梯子上下樓,而在樓上還放了滑輪組。平時通過滑輪和繩索拉運一些物資上樓去,眾人上樓去也都是通過攀登蘇軍工兵製作的木梯。
二樓的防禦佈置基本與下面一層相差不大,地板上用了很厚的木板與碎石進行敷設,就像是尋常人家裝修房屋一樣。只不過裝修是用水泥、河沙、地板磚等追求美觀實用,而蘇聯人用碎石塊、泥沙和木板鋪砌,顯然就不是為了裝飾好看,而是為了防止碎片殺傷,尤其是當二樓建築不幸遭受到了敵軍直瞄火炮攻擊之下。穿入二樓空間爆炸的炮彈碎片不至於擊穿樓層傷害到樓下或樓上的人員,當然如此敷設也可以有效防止彈片或彈頭在碰撞堅硬牆壁之後形成二次彈射。
當然二樓是狙擊手、重機槍手等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會有裝備反坦克火箭彈的射手參與防守,因為二樓的所有防禦空間都是經過很精心清理的。地上基本不會有什麼厚厚的灰塵和建築碎片等,畢竟火箭彈發射之時。射手身後是需要預留出一定空間且必須保證清潔乾淨的,否則高速噴流出來的尾焰與氣流會引起巨大的煙塵。若是有碎小石塊,還容易在氣流的衝擊作用下飛濺起來誤傷戰友,而也正是因為這樣,每一個房間裡都可以看到蘇聯人預留的水桶,這些密封的水桶裡盛放的水一來可以供士兵們引用補充體能消耗過大所造成的水分流失,二來可以在火箭彈發射之前灑一些在地面上,以免氣流引起塵浪影響到其他人的射擊視線。
三樓上的佈置也就基本像是二樓的翻版了,不同之處當然也有,作為「制高點」,三樓上明顯觀察孔要多了一些,而且由於蘇聯很多時候都需要在德軍的狂轟濫炸下堅守相當長的時間,作為頂樓,三樓的防禦工事上就可以看得出有不少的加固支撐木樁,很容易獲得的木材雖然比不上鋼筋但也有一定的支撐作用,再用由木材所製成的木框盛放一些磚石碎塊,結合充滿泥沙的沙袋,蘇聯人狠狠的將周圍緊固得非常耐炮擊、耐轟炸,普通的機關炮、火箭彈、輕重機槍掃射等,根本就無法洞穿多層防護結構的工事,而蘇軍士兵卻可以居高往下的從容射擊。
結束對銀行大樓的參觀後,哈奇科夫有帶著隊伍往前西走,也就是越發往納粹德軍的方向一步步靠近,當然巴拉紹夫的西城區裡,戰爭的痕跡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慘烈不堪了,當初德軍最先攻入的地方就是西城區,這裡發生過多次的蘇德雙方激戰,反覆的爭奪、反覆的空襲與炮擊,讓西城區能夠矗立的人工建築都沒了多少,大多數的樓房都基本趴下成了一堆堆人工小山,而也就是這些貌似不起眼的「建築垃圾山」,蘇軍也佈置了很精妙的防禦工事,充分利用各種現有的條件,像被打殘報廢的德軍坦克,炮塔、履帶等都被充分利用來修築工事。
所以在西城區的城市防禦工事中,蘇聯人更多的是以廢墟、溝壕等為主,輔以大量的交通壕,構成了地表的防禦體系,而這樣縱深不大且正面還挺寬的防禦顯然經不起蹂躪,因而言辭間,哈奇科夫其實也都表露出了第15步兵師守住巴拉紹夫的艱難性。
看完這些陣地防禦工事,哈奇科夫又帶著眾人前往了蘇聯第15步兵師的兩個炮兵團分屬陣地,蘇聯的空軍力量無法戰勝納粹德軍,甚至有些時候連招架之力都沒有,這就不得不讓蘇聯的步兵們空前信賴他們的炮兵,而蘇軍對火炮的信賴與狂熱也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
陣地很多,有主陣地、預備陣地、轉移交通線、虛假目標、火炮掩體等等,蘇聯人在長期與德國陸軍炮兵的對戰中。又得經常躲避德國空軍的襲擊,因而他們練出了一種快速打擊的戰法,用中國人的話來講,便俗稱「打一炮。換一地」,蘇聯炮兵能夠像是狙擊手那樣,快速完成射擊之後快速轉移到下一個陣地射擊,亦或者是射擊完之後迅速轉移回掩體內躲避對方炮兵報復亦或者是來自空中的轟炸。
這樣獨特的戰法又要形成足夠的炮火支援力度,因而火炮數量顯然就必須很多,單門火炮完成三無發射擊就要轉移,那麼就必須要足夠的火炮形成齊射才能具有較大的覆蓋性和摧毀性,而也有不轉移的情況出現。比如說夜間,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在夜間是不敢貿然對地實施打擊的,這時候蘇聯炮兵們甚至敢於和德軍炮兵直接打炮戰,因為蘇聯不怕死人、不怕損失火炮。因為他們有足夠的人,而且背後就是共和國,炮彈和火炮都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補給,而德軍卻基本要從其本土輾轉運抵前線。
轉悠了一圈兒之後,等回到師部的時候。在師指揮部進行交流的中蘇雙方軍官們已經開完會議了,而一頓簡單的午餐之後,之前在師指揮部進行交流的中方軍官們也開始進行全城範圍內的大考察,帶隊的便不再是哈奇科夫。而是季莫斯科夫本人,他親自向共和國陸軍第二集團軍的校尉軍官們講解他們的城防部署。而至於劉義等連排軍官以及士官士兵們,則繼續在哈奇科夫的帶領下完成考察使命。只不過這一次他們不是看防禦部署,而是和蘇聯士兵們交流。
哈奇科夫抽調了第15步兵師當中最富有作戰經驗的一個步兵連和其他部隊的一些營連級軍官過來和中方交流,當然他們也是帶了裝備過來的,雙方首先進行的自然是裝備上的交換,劉義讓自己的作戰班全體和蘇聯的十二個士兵交換了裝備之後,練習使用了他們的ak47自動步槍,至於蘇聯士兵們僅有的三種手榴彈,進攻型手雷、反坦克手雷和破片式手雷,所有人也都進行了投擲體驗。
而蘇聯方面的百戰精兵們,也都在中方士兵的教導下,練習使用共和國陸軍士兵標準制式的小口逕自動突擊步槍、單兵自衛****、進攻型手雷、反人員殺傷型鋼珠手雷等等,在經過隊伍裡軍銜最高的連長同意下,幾個蘇聯士兵還穿戴上了中國士兵的輕量化防護頭盔、披上了戰術防彈背心等,至於夜視設備、單兵戰術終端等這些蘇聯士兵們就沒有碰了,估計教授半天也都讓他們不知道如何使用,還不如多拿出幾個彈匣出來,讓這些剛一使用就感覺突擊步槍與自動步槍都很好用的蘇聯老兵們樂呵樂呵。
完成裝備互換體驗試用之後,蘇聯的一個步兵連還展示了一下他們的班排進攻戰術和防禦戰術,雖然整個過程並不開槍射擊、並不真實投彈,但這些從屍山血海裡爬出來的蘇聯老兵們還是讓劉義等中方士兵們看到了一種強大,尤其是蘇聯軍官隨便叫出一個士兵出來,都能非常優秀的完成一系列的戰術動作,這些經歷豐富戰爭積累下來的動作養成都很簡練實用,尤其是針對裝甲車一類步兵天敵的進攻套路展示,中方士兵們也都拍手叫好,的確這些百戰老兵們幹得很漂亮。
由於城市作戰經驗方面的不足,或者是共和國第二集團軍根本就沒有經歷過城市戰考驗,由第二空中突擊旅組成的這些中國士兵們向蘇聯方面展示的,也自然是長期在訓練和演習中使用的城市戰戰術,蘇聯方面的老兵們勝在經驗豐富應急多變,而中方士兵們則顯得高度靈活,尤其是團隊配合意識非常強,並且令蘇方感到驚訝的是,中國士兵們的槍法很出色,因為在戰術表演結束之後,中方的狙擊手還表演了四百米各種姿勢精確射擊、步槍手表演了快速移動中快速射擊以及****速射等。
而當夜幕漸深的時候,中蘇雙方的交流已經結束,軍事考察團被安置在了一個比較安全的地下工事裡休息,可任誰也沒想到,睡前剛剛完成班組內討論會議的中方官兵們,剛才還在戲稱應該看看蘇聯人的夜戰能力如何,可誰能想到,隆隆的炮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