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一三二章 崛起之路 文 / 火熱人生

    第一三二章崛起之路

    「人類文明從蠻荒到農耕再到工業文明,不斷向前發展間,孕育生命、支撐繁榮、承受戰火的地球,不僅是人類和平與發展的溫床,同樣是大國競爭的疆場!」——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張雨生發言於國際紅十字協會總部正式落戶香港典禮。

    1946年12月5日,共和國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畔的世紀廣場上人山人海,已經完工的一幢現代化高聳樓宇矗立於此,典禮台後是一弧狀的旗台,飄揚於正中央的旗幟是國際紅十字協會的鮮艷十字旗,而左右依次飄揚的便是各國國旗,但卻沒有納粹的卍字旗和小日本的膏藥旗。

    大愛無疆,哪怕是正處於交戰的軸心國和同盟國雙方,也都願意在國際紅十字協會門前豎立起自己的國旗,對人道主義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自重。

    1859年,國際紅十字會創建人亨利?杜南途徑意大利索爾弗利諾,目睹了法國、撒丁國聯軍與奧地利軍隊之間的血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戰場深深觸動了他,杜南一邊組織當地居民搶救傷員、掩埋死者,一邊心生意念,他要呼籲國際社會制定一個國際法律,對交戰雙方的戰俘要實行人道主義,並保證傷員的中立化。

    戰爭,應不分國籍、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的全力搶救傷員以減少死亡,杜南的呼籲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回應,瑞士日內瓦公共福利會響應了杜南的呼籲後不久,1863年歐洲十六國代表在日內瓦召開會議,會議通過了《紅十字協議》,而後因為選用瑞士國旗而來的紅十字與穆斯林信仰衝突,穆斯林國家自行採用了紅新月標誌。

    經過八十多年的風雨發展、坎坷前進,始終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出積極作用的國際紅十字協會因為戰爭的影響,不得不離開了歐洲來到了香港,從一開始的各方反對、諷刺到如今的贊同與支持,人們似乎在戰爭的慘烈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理性,終於明白了一個事理,那就是正義的申張,同樣需要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

    國際聯盟搬遷、紅十字協會同樣搬遷、國際法庭、國際勞工等等組織同樣遠離歐洲,之所以不得不做出這樣的舉動,不僅僅是因為納粹的侵略完全忽略了這些國際組織,更是很大程度的諷刺著這些組織,就好比紅十字協會號召中立對待戰爭中的難民和無辜平民,但納粹卻在大肆捕殺猶太人,並且在戰爭中殘忍殺害受傷戰俘、奴役使用健康戰俘等,這不能不說讓紅十字協會臉上無光。

    當然,眾多國際組織遷移來到共和國,其尋求的重要支撐便是實力,共和國渴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有話語權的世紀大國,就需要得到這些組織授予的各種由頭、借口,將原本不合理、不正義的,都變成合理的、正義的,這便是共和國的需求,而同樣,國際組織想要繼續生存並發展下去,就不得不依仗一個真正有實力的大國,而不是猶如喪家之犬一樣棲居歐洲自生自滅。

    暗地裡是各取所需,但明面上,共和國絕對是支持以國際紅十字協會為代表眾多國際組織的第一大國,國務院總理張雨生親臨典禮現場並發表重要講話,就足以表達共和國堅定支持的決心,而大規模集中屠殺猶太人的德國,以及在夏威夷犯下種族大清洗罪行的日本,則並不在邀請之列。

    世紀廣場很熱鬧,因為這裡不久之後還將成立出一個嶄新的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紀廣場的另一側,該組織的總部大樓一直處於緊張施工狀態,在12月5日卻是第一次停工,聚集在世紀廣場裡的觀眾、記者、官員等等,都翹首以待的看著典禮台上的張雨生。

    12月的香港天氣很好,從維多利亞港灣吹拂而來的海風輕刮臉頰,已經略顯年邁的張雨生依然精神飽滿,佇立台前,他微笑著和所有來賓致敬,並未展開演講稿,而是將雙手輕放桌面,神采奕奕的開始他生平中最為重要的一次演講——

    非常感謝國際紅十字協會理事會秘書長德蘭特先生的邀請,今天是國際紅十字協會正式落戶香港的好日子,我謹代表熱愛國際和平與愛心事業的共和國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向維護與傳達人道主義、堅持公平中立對待戰爭難民、始終將維護人類社會和平使命置於第一位置的國際紅十字協會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國際紅十字協會成立以來的83年裡,國際紅十字協會屢在戰爭和自然災害中扮演重要角色,依稀記得我國發生海原大地震之時、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之時,國際紅十字協會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這很讓亞洲人民欣慰,而這也恰恰是亞洲人民始終不渝支持和平、熱愛和平的原因之一。

    然而,人類文明從蠻荒到農耕再到工業文明,不斷向前發展間,孕育生命、支撐繁榮、承受戰火的地球,不僅是人類和平與發展的溫床,同樣是大國競爭的疆場,在大國相互的競爭中,戰爭便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歷史始終在提醒著我們,忽視歷史的人,在未來行程裡只是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匆匆過客,而忽視歷史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

    回首人類近代的四百餘年歷史,一路巡看交相興替的大國演變,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大國傳奇的誕生都是一部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書籍,讓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1492年10月12日,強勁豐滿的大西洋信風將哥倫布的船隊送上了新大陸,人類終於認知到自己所生存的地球真實面目,而也正是從那時候起,歐洲的航海家們,用新航線連接起一個完整的「世界」,他們用滿腔的激情劃破了歷史的禁錮,駕駛著滿載貨物和武器的船隻,在追求財富的雄心鼓蕩下,拉開了世界大國紛至沓來的新旅程。

    海洋,成了孕育世界大國的最佳搖籃,她首先照顧到的是葡萄牙的恩裡克王子和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通過海上的冒險,在經濟利益的不斷刺激下,大航海時代締造了最為強大的海洋冒險國家,然而正視大英帝國的崛起,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世界大國的成功,不僅僅是有單一因素的刺激作用,它還有一系列的支撐因素。

    有人說,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提升了英國的人文精神,科學家牛頓的力學定律開啟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大門,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則為英國提供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他們為大英帝國的卓越貢獻,恰如在法蘭西思想與精神的聖地先賢祠裡供奉的法國著名歷史人物們一樣,法國人用鐫刻的語言表達著對這些大國之路上的功臣感謝之情。

    文化的力量、教育的作用、思想的功能,在英法兩國的大國經歷中,我們可以洞悉清楚,而與之不同的是,在17世紀之時,面積大小只有我國兩個半北京的荷蘭,卻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締造出了一個稱霸全球的商業帝國。

    時至今日,我們縱覽上海、深圳等等乃至紐約的證券交易所,每一天所發生的交易行為,其實都是源自於兩百多年前荷蘭人的發明,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世界上第一家現代銀行,我們甚至不難發現如今的銀行借貸信用體系,也是荷蘭這個鬱金香國度的發明創造。

    壟斷,經濟上的絕對霸權鑄就了荷蘭的大國地位,因而在眾多學者們的眼光裡,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而緊隨其後的是英國,因為英國人推行了自由貿易、建立了全球市場,他們基本確立了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式,讓面積不大的英倫成為「日不落」帝國。

    而後,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等國家都紛紛學習英國的大國崛起模式,他們打開了發展的視野、主動向發達國家學習,但卻都未能結合自身國情和時代的真正需求,做出最為正確的判斷,於是乎,世界大國的傳接出現了秩序混亂。

    經濟與工業實力的不相上下直接造成了軍事實力的難分伯仲,為了獲得廣闊的市場和廉價的原材料,爭先恐後妄圖成為世界大國的發達國家們掀起了世界大戰,這種自人類誕生以來從未有過的超大規模大戰,僅僅是第一次,便造成了無數生靈塗地、社會財富被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無疑是值得商榷的,它並未對舊的國際秩序進行全新的劃分,但它對人類社會的巨大破壞力是毋庸置疑的,在醞釀新的仇恨與殺戮同時,顯而易見的是,共和國抓住了這一有利的時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了新的世界大國有力競爭者。

    如今看來,歷史的胸懷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慷慨大方,它總是讓那些在第一時間適合它的規則,並擁有那個時期的核心競爭力的國家,來充當世界的主角,而並非是後來報道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在上一次大戰中並未徹底終結的大國情懷依然在影響著各國的判斷,德國、意大利、日本,都渴望成為世界大國,他們繼續選擇極端的暴力手段——戰爭。

    那時候,許多人不禁回望歷史,1494年的兩個海上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許多人尚未認知地球是個橢球形之時,便用一紙契約將地球一分為二,從那時候起大國的崛起開始伴隨的不僅僅是殖民地的擴張與劃分,更多的是掠奪與暴力。

    從歷史中,人們明白了今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麼回事,原來大國爭霸的情節並不會像影視作品那樣精彩紛呈,但製造的麻煩卻總是多於解決的問題,在侵略與殺戮之後,人們似乎只看到了無盡的榮耀,卻未曾睹視遍地的鮮血。

    誠然,打破與重建世界新格局的必由之路,絕不是通過談判和妥協而獲得,它充斥著血腥的戰爭和無盡的暴力。德意志民族、大和民族等放棄從容崛起的步伐,企圖依靠戰爭來政府、壓迫和奴役其他國家所發動的侵略,恰好驗證了這一觀點。

    可我們再一次回顧歷史,法國的拿破侖絕對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他的功敗垂成和如今的軸心國一模一樣,或許在日耳曼民族的思想裡,他們總是用刁鑽、嚴謹的學術精神來考問世界,難以說服之下,就試圖用飛機、大炮來拷打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此,如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如此。

    從過去的歷史中,我們已經認識到一點,那就是沒有永遠的霸權。因為,當我們還在為大英帝國「日不落」稱號津津樂道的時候,卻何曾想過大英帝國的全球霸權衰落,竟然是以德國入侵並佔領其本土為結束標誌,昔日風光被斷璧殘垣所替代,歷史的前進腳步讓德國的軍事崛起逞威一時,卻把大英帝國的光輝逼入死角。

    同樣是歷史,在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研發出世界上第一輛裝有汽油機的三輪車之時,卻未曾想到這已經足以改變歷史,然而真正改變歷史的力量卻是在1909年6月20日正式於美國成立的亞美汽車公司,當該公司在1910年5月19日正式以1058美金高價賣出第一輛甲殼蟲轎車開始,人類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電氣工業時代。

    汽車的大規模生產、銷售與使用,在改變人類社會的同時,也改變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神州大地,沉睡百年的東方巨龍在新的工業時代來臨之下,牢牢抓住了發展的契機,不斷在教育、科技、工業、交通等等領域開拓創新,奮力發展,引領了經濟發展的主流、時代前進的步伐。

    在鍥而不捨發展壯大的同時,中國力量也開始改變世界,在過去固定思維中的大國崛起即為爭奪帝國霸權地位之間,中國人開創了新的大國崛起思想,那就是爭奪市場,只有繁榮發展的經濟市場才會讓眾多的跨國公司獲益,只有企業蓬勃發展,以社會就業為標誌的各種問題才能得以解決,國家的崛起理應以經濟實力的增長為先決條件,在這條路上,中國人一走就是三十六年。

    以亞美集團為代表的眾多跨國企業強大為鑒,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只能生產簡單農副產品的企業是小企業,而一個只能提供廉價勞動力和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也不能稱之為強國,一個國家的強大與企業有了共同點,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與適應能力,就不能贏得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就不能走出一條大國之路,而恰恰教育便是最為重要的基石。

    共和國還需發展教育,現如今看似龐大的一千七百餘所高等院校依然不能滿足共和國發展的旺盛人才需求,在未來三年時間裡,我國將繼續擴大高等教育系統規模、提高我國高素質人才比率,只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方可確保中國走向世界大國之路堅實有力、沉穩向前。

    當然,時代的腳步從不停歇,在共和國和平崛起的道路上,依然遍佈荊棘坎坷,嚴峻而又複雜的國際形勢就為發展壯大的我國提出了考驗,在面對紛雜的國際事務之下,我國應如何應對,這不僅僅成了世界各國人民關注的焦點,而且還成為了我國發展的重心,畢竟在全球化的發展大潮之下,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同樣離不開中國。

    全球貿易市場在三十多年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已經將整個世界綁在了一起,越來越緊密,世界各國之間的互動、合作和依存關係開始增強,具有歷史眼光和戰略智慧的國家開始做出理性的判斷,而軍國主義盛行、暴力思想氾濫的國家依然侵略四方,企圖依靠戰爭打破原有國際體系、依靠集團對抗來爭奪霸權。

    但不管世界大戰如何,我們摒棄外部影響,沉著思考之下,不難發現和平與發展才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的主題,世界本應該在和平的環境下共同發展、共同進步,一個新時代的世界大國應該具備強大的物質基礎、擁有偉大的文化傳統和智慧思想,在這急劇變革的時代裡,在維護好自身利益的同時,能擔負起對全世界全人類擔負起領導責任,處理衝突、貧窮、疾病、災害等等問題。

    所以,在此,我想向包括正處於交戰的國家和人民的全世界呼籲,停止戰爭、重回和平,全人類一同為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新世界而努力!!

    ……

    張雨生的演講是在空前熱烈的掌聲中結束的,在此之前或許很多人還都不清楚世界大戰為何而來、大國為何衰亡、共和國為何而奮鬥,張雨生的演講則清晰的告訴世人,共和國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現自己選擇的大國之路,而在這國際紅十字協會落戶香港典禮之上的演講,則在環境背景的附帶影響下,形成了最為鮮明洪亮的崛起之音,泱泱中華要正式揚帆《》了。

    湛藍的天空偶爾飄過潔白的雲彩,起伏的維多利亞海灣海水輕輕湧動,飄揚在國際紅十字協會總部大樓外的各國國旗嘩嘩作響,這是生命的樂章還是和平的宿怨,圍繞蘇德戰爭難民長期滯留哈薩克斯坦生存艱難的問題處置討論會議,正如火如荼的在這幢大樓裡展開,它或將決定共和國是否為哈薩克斯坦提供援助,乃至武裝介入早該停歇的世界大戰。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