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八十八章 目標,南洋(大更,求支持) 文 / 火熱人生
第八十八章目標,南洋(大更,求支持)
「記得今天是什麼日子嗎?」
「記得,當然記得」
陳嘉庚笑呵呵的回答道,晃動了一下手裡的高腳玻璃杯,在日光燈的照射下殷紅的葡萄酒泛發著顯得很是特別,已經不是第一次回到中國的陳嘉庚,每次回來都是有重要商貿事宜要談,而每次回國都會發現,中國的變化速度遠遠超於他的想像能力。
「今天是1940年10月1日,不知不覺間共和國已經十一歲了。」
「是啊,我們之間和合作也已經十年了。」
陳嘉庚,著名華僑企業家,1874年出生於福建同安縣集美社,1891年時便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到1904年止,接著他集資7000多銀元創建新利川菠蘿罐頭廠,之後又接管了日新公司的菠蘿廠,完成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的挖掘工作。
橡膠從巴西移植到馬來亞時,陳嘉庚立即改菠蘿園為大面積種植橡膠,是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也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首。而和他說話的一個人,曾是張宇內衛隊副隊長的謝逸,自從1919年和艾若琳成親之後不久,又去了昆明陸軍學院學習,畢業之後分到了廣西軍分區,退役之後就接過了家裡的生意。
從一名軍人轉型成為商人,真正走向成功的人不少,但走得非常順利的卻並不多。很多退伍軍人都需要很長時間來適應社會,完成自己的角色轉換之後,要想擁有一份成功的事業,自然免不了一番艱辛奮鬥。而謝逸則沒有這方面的擔憂,他家和艾若琳家本來就是經商大家,退伍回來的謝逸只花了兩年時間便成功勝任了重任,同時他還為生意帶來了軍人特有的氣質,那就大膽進取、絕不服輸、永不言棄。
在商場上,看似咄咄逼人的謝逸其實生活中是一個很隨和、很富有愛心的人,當年能成為張宇內衛隊的副隊長,其政治和心理素質是不容質疑的。陳嘉庚和他一樣,也是一個銳意進取的猛士,同時也有很強的社會公德之心。有著共和國頭號食品大王之稱的謝逸,和有著南洋橡膠大王的陳嘉庚,兩者按理說哪兒需要合作?在哪個方面合作?
事實上,陳嘉庚最大主業是南洋的橡膠產業,南洋豐富的農作物產品資源、香料、水果等都是國內需要的,而進取心十足的謝逸也並是不只做食品生意,他涉足的第二大生意項目就是橡膠化工。
能夠有十年的長期合作,可不僅僅是兩人生意關係密切、私人關係良好,最大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陳嘉庚是共和國東南亞戰略經營的重要代表人物,而謝逸則是與之相對的國內幫手。
十年來,共和國的主要重心放在了國內的經濟建設之上,對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工作,也僅僅限於搭建情報網絡,還未到扶植傾華利益階層或團體,尚未達到足以左右他國局勢、地區安穩的能力。
這些年來共和國周邊也未發生較大事件,在三八年前都處於世界繁榮期中的世界,各地都處於轟轟烈烈的經濟發展狀態,要說共和國對東南亞的關係,那只能說是依靠其提供的廉價石油資源、工業原材料、金屬礦石、農林產品等。
受共和國經濟發展迅猛勢頭的影響,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也非常迅速,卻同時產生了一個空前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東南亞地區富起來的都是華人,當地殖民者和民族都未能獲得較大利益,以英屬沙撈越、荷屬印度尼西亞為代表的地區,華人取得的成就越是顯赫,由羨慕而演變成的仇視眼光就越狠毒。
以往共和國不重視東南亞,不僅是因為其重心放置於國內經濟建設上,同時也出於共和事力量的不濟,國家戰略還僅限於戰略防禦,並未走向鞏固周邊環境方面。綜合國力的增強,促成了共和國步入第二階段國家戰略的必然性,作為經營東南亞重要代表之一的陳嘉庚,為了商業、同時也為了領命,再次回到國內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頭的意思,你明白了?這次的任務可不簡單啊」
謝逸示意陳嘉庚坐下再說,作為中國軒逸食品公司老總的他,上市公司把自己的總部設在上海,軒逸食品公司也不例外。謝逸自然在公司辦公大樓裡,有一間裝潢不錯的辦公室。每次陳嘉庚回國,倆人都會一邊品嚐美酒,一邊談論事宜。
「我估算了一下,沒什麼大問題」
陳嘉庚接到的任務非常簡單明瞭,那就是盡快向國內遞交一份報告,調查報告主要是針對華人在東南亞地區的現狀。這樣的報告需要在很多方面實地調查、多方求證,尤其是國內非常重視的華人生存問題,即日益演變的排華情緒,或將演變成為大規模的排華事件,共和國需要掌握更為詳盡的資料。軍情局的調查或許不夠充分詳細,最好的補充自然是由長期在南洋生活的人來做,而生意遍佈東南亞各地區的陳嘉庚,實力足夠、勢力寬廣,特別適合為國內製作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
「我看並不是做報告這麼簡單,我們退一步想,為何會在這樣一個關頭讓你回來,同時交給你一個莫名其妙得任務。要知道這樣的調查報告,就算你老陳能力不錯、實力不俗,國內有很多商業調查公司啊,他們的工作能力肯定比你還強,只要國內肯多花一點經費,保準兒弄出來的報告質量,遠遠高於你老陳做的。」
「你的意思是?」被提醒的陳嘉庚,立馬把紅酒杯放在了鋼化玻璃茶几上,不再品酒。
「我接到的任務也很簡單,那就是密切協助你的工作」謝逸說著,淡淡笑了一下,站起來為陳嘉庚把酒滿上,倒滿得都快溢出的時候,他這才停了下來,盯著陳嘉庚的雙眼,說道:「我看上頭並不是在給你我任務,而是在給我們警告我們就好比這酒杯,能力就好比容量,盛酒的就是上頭,他們為何在知道我們裝不下那麼多酒,卻一個勁兒的倒?」
陳嘉庚還未反應過來的時候,謝逸放下了紅酒瓶,以一個舒坦的姿勢坐下後,半瞇著眼說道:「換句話說,你我的作為讓上頭很不滿,故意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任務來刁難我們,就是給我們一個警告——謙受益、滿招損。」
這話說得再直白不過了,陳嘉庚很快皺起眉頭苦想起來,自己和自己的公司,究竟在什麼方面做錯了?又是因為做錯了什麼,遭致這樣一個警告?一陣思索之後,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備受打擊的東南亞經濟,其原有的農林產業、礦物開採業、石油開採業等都紛紛出現不同程度的影響。
本以為中美兩國達成經濟貿易戰略夥伴關係,進而會解除對南洋地區的貿易壁壘。而作為南洋重要商人的陳嘉庚,為了維護各方利益,當時不知道是哪根神經短路了,以南洋華人商業協會主席的名義,向共和國中央打了一份報告,當時的他認為南洋各地區雖然是法國、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地,但怎麼說也是華人聚集所在,不說為了照顧各列強利益,為了這些在海外漂泊的華人生存,共和國也不應該對南洋地區築起貿易壁壘。
這個想法甚至影響到了謝逸的判斷力,謝逸也在陳嘉庚的多次電報說服下同意了,在三九年年末的時候,這份報告由回國的陳嘉庚特意遞交了上去。本以為上面沒啥反應的時候,這份報告的威力開始爆發了,而且恰恰發生在南洋局勢愈加糜爛的時候,發生在陳嘉庚又回國內找謝逸商談公司出路的時候。
「不知天高地厚的咱倆,想為南洋的華人出頭。而上頭順水推舟般的給我們機會,讓我們好好去做出頭的準備。這個哪兒是咱們兩個小商人能夠做得了的?存心的刁難我們,就是在警告我們,有些事兒別管得太寬」
「那報告還做不做?」
「做,怎麼不做?」謝逸站起身來,端起酒瓶就敞飲起來,灌飽了酒水後,頹然的長嘯三聲說道:「退伍不褪色,我這些年一個腦筋往錢堆裡鑽,就算做了一點功德事,但也對不起曾今穿過的軍裝啊」
「照你這麼說,我倆當初是會錯意了」陳嘉庚也站起身來,拍了拍謝逸的肩膀,苦笑著說道:「關鍵就是你我根本沒弄清局勢,南洋究竟是誰的南洋?國家如何制定南洋經營戰略?所有的問題,還輪不到我們這些商人來指指點點,況且我們本身就不具備指點的能力。」
聽了這話,謝逸總算是讓陳嘉庚明白了這其中蘊含的道理。幾個月甚至幾年前,包括現在,東南亞都是跟著殖民者姓的,荷蘭、法國、英國、美國等四個國家,把東南亞各大地區分割得很乾淨,而且自從世界經濟論壇以失敗告終之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加強了自己殖民範圍的掌控力度,他們擺脫經濟危機就指望著殖民地能夠源源不斷提供廉價材料,以及寬廣的市場。
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不管是不是為殖民者的利益著想,還是為了在外華人的考慮,任何可能有利於列強的行為,都是受共和國反感的。如果東南亞是中國的勢力範圍,那情況就好說了,估計用不著陳嘉庚等人多言,共和國一定會盡心幫助華人華僑們。可惜的是,東南亞還並不是中國的,共和國參加的經濟貿易戰爭,是全球範圍內的超級大戰,不可能因為東南亞這麼一塊小地方,就放棄了整個世界。
而如今,為何又有強烈的轉變呢?
原因可不僅僅是共和國國力增強,對周邊地區掌控、建立共和國和平周邊環境等的,已經隨綜合實力的增加而足以勝任,共和國的商貿早就衝出亞洲、走向世界,而隱忍這麼多年之後,共和國的大國影響力也必須走出國門,開始影響亞洲。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金融危機已經在改變了各國對東南亞的戰略,華人在東南亞各個地區擁有的影響力逐步趕超了這些殖民者。商人是無利不起早,殖民者豈能不是?當華人的成就超過他們想像的時候,當華人的財富讓他們覬覦的時候,華人的日漸危險,卻引出了共和國進軍東南亞的機遇。這倒也驗證了那句商場俗語——「危險與機會相生相隨,風險和回報同為孿生」。
究竟華人為何引起了各方反對,甚至是排斥,其實這應該從華人在當地的經濟利益說起。
從十七世紀開始,在中國的沿海一帶,尤以福建和廣東人為最多。他們背井離鄉遠赴南洋,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首的殖民者正拓展勢力範圍的時候,他們的到來恰恰彌補了勞動力的不足。在已無法回國的背景之下,華人們為了在海外生存,充分發揮了中國人勤勞刻苦、聰明智慧的特點,從礦工、伐木工、農場工等職業開始做起,逐步在南洋紮下了根。
十七至十九世紀,這一時間段裡殖民者們對東南亞各地區的攫取,主要是糧食、香料等農林產品,尤其是各地的農業經濟,更是當地人、殖民者都非常看重的香餑餑。但作為有著上千年封建農業大國歷史的中國人而言,在別人看來非常困難和繁雜的農耕種植,到了華人的手裡簡直就是賺錢的工具、很輕鬆的事情。長此以往,華人對東南亞的貢獻,開始顯著體現於農業經濟。
但,當歷史快進入二十世紀的時候,華人們的生存觀念和方法開始有了顯著的改變。已經積累多年財富的他們,開始體現出優秀商人的本色。
農業雖然是東南亞各地區,當地土著和殖民者生存、貿易的基礎,甚至可以說農業的發展已經決定了不少地區社會的結構和進步。華人們的新思路給當地帶來了新的發展,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土地信貸制度。
華人直接向當地人放款,提供種植原料、種子,或者說是資金。由當地人在其土地上種植稻米或煙草之類的農作物,收成之時在根據契約,以農作物抵貸款償還交付給華人。這種方式看起來絕對是聰明絕頂的,但事實上這樣的契約卻把當地人變成了華人的「財產」,也就是指:華人控制了生產的源頭進而控制了農業經濟,華人可以輕鬆調控農作物價格,便控制住了當地的經濟命脈。
早期的排華事件,其根源就是不少當地人的村社和居民,反對這樣的土地信貸和佔有制度,對利益緊抓不放的華人,不知不覺間將當地人給擠入了無法生存的地步,經濟戰爭中雖然華人勝了,而現實中卻遭受到了當地人的一致排擠。
而排擠華人原因之一土地佔有制度,則是指華人在當地的非法佔有土地現象。中國人對土地資源的渴望是經過千百年錘煉的,來到東南亞之後自然將這種渴望化成了實際行動。華人們在當地,以當地人的名字登記土地所有權,但實際的主人卻是華人。曾經還發生過一個笑話,就是一位當地婦女的名下有不少土地,但事實上這女人還並沒有通過合法結婚手續與華人結婚,可那片土地的的確確是華人的。控制了土地資源之後,緊跟而來的自然是剛才講過的土地信貸制度。
所以說,華人們的成功,只是將在中國傳承了上千年的「地主—佃戶」農業經濟模式,成功的改頭換面之後弄進了東南亞,並且得到了很好實施。既然中國歷史上能爆發出很多次農民起義戰爭,那在東南亞也就會發生當地人反對華人的排華事件發生。
經過了土地風波之後,華人們很少再涉足農業經濟,聰明的華人很快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東南亞擁有非常好的自然資源,古老的捲煙業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所以在東南亞發展輕工業是大有前途的,最直接的優秀實例證明,就是以陳嘉庚等為代表的華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他們不像老一輩甚至更久遠的華人先驅們,在農業經濟上獲得了成功,卻又遭受到了別人的快速抵制。以陳嘉庚等為代表的現代商人們,他們則是在工業領域上書寫文章。
二十世紀初,華人在東南亞各地開始興起大辦實業,華人們的方式方法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其一就是自己坐不改名的就是企業的主人,另一種就是華人通過投資或者貸款,間接控制的企業。
這兩種企業模式都非常原始,華人們主要是通過簽訂契約,將生產任務承包給當地人,由當地個體家庭完成勞動任務之後,華人按契約價格進行回購,這一種模式主要在捲煙業和染布行業。而其他行業同樣也是多多少少用到了這種方式,其最大好處自然是華商們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壓力,壞處自然是當地人又成了靠華人吃飯的工人,其身份也只是從以前的佃農變成了如今的工人而已。
就和控制農業經濟一樣,華人們總是憑借高出當地人的智慧頭腦,根本沒有參與具體的、繁重的生產勞動過程之中,卻支配了生產、銷售,乃至整個市場經濟。這樣的弊端所造成的惡劣影響,甚至抵消了華人在當地的經濟建設、溝通了當地城鄉經濟和商品活躍的功績,也把以往華人們辛苦開荒拓耕的功勞遺忘。
人們更多看到的是華人們「不勞而獲」,還掌控著他們的命運,不少人甚至堅持認為,華人們就是操控著商品市場和原材料市場,隨意調控兩個市場便可以獲得巨額收益。而且,華商控制的領域還不僅僅是輕工業,通過大規模的土地購買和兼併,華人們在東南亞各地建立了大片大片的橡膠種植場,有數不勝數的礦場(主要是錫礦)、林場、農場,在漁業領域裡也是影響力十足。
可當地人看到的只是一個片面現象,他們不知道華人為何要如此作為?其實是因為華人無法獲取長期合法據有的土地,在法國、荷蘭等殖民主義者的瘋狂盤剝之下,華人們不得不獲取更多的利潤,除卻掉殖民者高額度的盤剝之後,華人們才堪堪可供生存。
其實真正坐享其成的不是華人,而是殖民者,可關鍵是殖民者往往以統治者的身份,有時候幫助華人,有時候幫助當地人。他們維持平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需要當地人去創造財富,他們也需要華人去代替「收取」,以及利用華人們聰慧的頭腦開拓更多的利潤渠道。而他們則只需要牢牢捏住華人便可以獲得長期的、穩定的收益,在東南亞數以幾十萬計算的華人,也就是被殖民者這樣長期玩弄於鼓掌之間。
但是,殖民者們似乎忘記了一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本以為他們可以在這樣一種良好的平衡中獲得永久性的穩定收益,荷蘭東印度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可他們千算萬算根本沒有預料到金融危機會爆發,猶如晴空霹靂之後的全球股市大跌之後,緊跟而來的是世界各國在經濟調控中的胡作非為。
全世界的經濟秩序一時之間全部亂套,作為原材料和初級工業產品出口地的東南亞地區,開始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雖然遭受直接損失的並不是殖民者,但危機卻造成了原有的平衡體系失穩。原因無他,華商們的企業再也賺不到錢,他們怎麼去盤剝?華人們的企業無法動工,當地人的就業如何解決?以往在他們的調控之下,當地人都是與華人關係緊張,而如今身為統治者的他們,卻做不到統治者應有的政治作為,如此發展下去,很快他們就將成為眾矢之的。
不得已之下,華人的不少企業紛紛開始裁減工人、下調工資。一系列的問題,很快猶如第一塊早已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很快接踵而至。
在剪不斷、理還亂的紛亂局勢中,各資本主義國家國內陷入動盪與蕭條當中,根本顧不了這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膏腴小地區,試問在全球範圍內的大蕭條當中,只能提供工業原材料和初級工業產品的地區,還有何用?企業動工率嚴重不足的前提下,開挖更多的礦產、生產更多的橡膠……都只會讓原材料價格更加低廉。
當矛盾威脅到自身安危的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解決矛盾,而是轉移矛盾。很顯然,後者的速度更快而且更有效果。
在被逼到危險境地的殖民者,很快想出了辦法掙脫危險。他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勒令華人企業停止裁減工人、恢復生產、禁止下調工資,蠻橫的命令根本不顧及這些企業是不是有訂單,沒有生產任務而要強行生產,這不是擺明了讓華人承擔責任嗎?
被逼無奈得不少華人企業家很快將工廠倒閉,變賣掉所有的資產之後移民回國,這一種人為數不少,但不少企業家的的確確是捨不得自己奮鬥多年,甚至祖輩艱苦創立下來的基業,尤其是較大規模的一些企業家,更是不願就此放棄。
危險關頭終於有人想到了祖國,但中國自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就和世界其他大國一樣高高築起貿易壁壘,要說東南亞華人企業生存危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包括作為世界頭號工業原料進口大國的中國,其工業產品入境時都全世界徵收懲罰性關稅,既然是貿易戰就得講究你來我往,所以輸進中國的原材料和初級工業產品,也遭受到懲罰性關稅徵收。
大國之爭,最先死的自然是小魚小蝦。可實在找不出辦法的華商們,根本無法和殘暴的殖民者溝通協調,已經將自己逼上思路的殖民者或許正等著他們去自動繳械投降。因此,華商們很快以各種方式向共和國求救,在全球範圍內的大蕭條背景之下,中國不可能為了東南亞十幾萬家華商中小企業,就首先敞開了貿易閘門,那豈不是又將國內的上千萬家企業於不顧?
在十幾萬和上千萬家企業之間,在少部分人利益和數億人利益面前,共和國別無他法只能選擇保持冷峻。而後的世界經濟論壇,世界上主要的十大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齊聚一堂卻未能商議出任何結果,反而是鬧得不歡而散,各國就此更加加大了貿易戰的力度,中美兩個大國也結成貿易夥伴對抗世界其他貿易團體,硝煙四起的世界經濟大戰中,首先掛掉的自然是以德國、俄國等實力不強國家,像各國殖民地、小國之類的則早已屍沉大海,各國都叫苦不已的時候,金融危機開始觸底反彈了。
觸底反彈的緣由非常簡單,德國、俄國、意大利等國家在金融危機中爆發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巨變,新上台的政府或黨派無一例外都走向了高度集權化的中央政治,換而言之就是世界上除了日本之外,又增加了好幾個軍國主義化國家。可惜的是,觸底反彈的是大中型國家,像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區,金融危機的瘋狂還在繼續。
「我想要不是因為我是橋頭堡的身份,估計我這時候已經是十幾萬家倒閉華商企業中的其中一員,可以看到的是南洋局勢已經日臻糜爛,殖民者隨時可能對我們華人動刀,否則遭殃的肯定是他們自己。但是……」陳嘉庚非常頹喪的說道。
「沒什麼好但是的,你想想,要是華人不遭劫難,共和國談何有借口進入東南亞?相反,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排華事件會造成一部分人的利益喪失,但卻會給整個華夏帶來巨大機遇。權衡之後,我們更應該抓大放小」
「那我立刻啟程回去,好好為共和國入主南洋唱一齣好戲」陳嘉庚臉上露出了一點點笑容,還夾雜著不少無奈的神色。
「不是唱一齣好戲,而是搭一齣好戲」謝逸糾正陳嘉庚的說法,沒那個能力就用錯詞兒。
送別陳嘉庚後,謝逸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對著牆上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圖矗立著,死死的盯住東南亞地區,嘴裡反覆念叨著當年還是內衛隊副隊長的他,常常聽到張宇說過的話——「沒有準備就不要開始,沒有能力就不要承諾」。
此刻的他,是多麼希望能力足夠的共和國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
遠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一個高保密的地下研究基地裡的張宇,一個莫名奇妙的噴嚏幾乎濺了他手中圖紙不少口水,專心致志正研究著如何打開自己星際貨運飛船裡卸下來的第一個集裝箱的他,根本沒想到會有人念叨自己。
「一定又是哪個人在咒罵老子」
張宇罵罵咧咧著,直接用袖子拭去了噴濺在圖紙上口水。該圖紙是由基地裡唯一的一台大型透視掃瞄儀,掃瞄出來的集裝箱內部結構圖,看樣子裡面是一台大型機器零部件,可關鍵是怎麼打開這用了基因密碼鎖的集裝箱箱子,倒成了一個很難的問題了。
通過強制手段破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就是直接用高溫的氫氧焰直接切割開採用了太空時代合金製作而成的集裝箱,在有了內部掃瞄圖的情況下,應該不會傷害到內存貨物的安全。另一種就是直接用超級計算機來破解鎖住集裝箱的基因密碼鎖,可共和國目前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每秒運算速度超過了五十萬億次的,共和國目前只有十台。
航空航天、重型造船、地震監測、氣象分析、銀行系統等,共和國最為重要的一些部門都分去了一台,炎黃脊樑計劃裡三大基地剛好只有三台,還剩下一台都是在位於上海的國家計算機中心裡。要想用基地裡的超級計算機破譯三十世紀的基因密碼鎖,張宇覺得還是直接硬性破壞好一些。
下定決心之後,張宇給副總指揮打去了一個授權電話,讓他們即可動手切割開集裝箱,看看你們到底裝的是什麼先進機器,在荒無人煙的大沙漠裡,費心費力建設出一個大型地下基地,專門用來研究他的星際飛船,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其運載的幾萬噸重的集裝箱。
之後,他又打開了一份由共和國中央書記處發過來得近期國情通報,算是一份近期來中央所處理的大事通告,張宇把它擱置保存了好長一段時間都沒看。奉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張宇,不會過問周秦的種種作為,但並不代表他不瞭解國家大事,翻開通報文件的第一頁,他就看到了一個紅頭文件,其標題就是「關於領導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若干意見」。
張宇定了定神,趕緊從抽屜裡拿出了一副眼鏡,仔細看了一下紅頭文件頂角的紅色星星有幾顆,數了數剛三顆星,這玩意兒也就代表著這份文件,不管是原件還是副本都屬於三極保密文件,除了原件會被封存二十年,所有副本都是看完之後必定銷毀的,張宇的興趣一下就被勾起來了,這張宇很久之前想做而不能做的事,讓周秦給撿到綵頭了,還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文件內容很簡單,就是講述國家元首周秦在9月10日、11日,連續兩天接見了來自哈薩克、印度、越南、老撾、柬埔寨、朝鮮等民族獨立運動的秘密到華代表,在接見中難免有一些會談交流,期間周秦表示了中國作為亞洲大國,又是率先完成民族獨立運動的國家,成功掙脫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壓制、獲得了民族的獨立解放,共和國在這一方面是值得各周邊民族學習借鑒的。
同時,中華民族歷來和周邊地區民族睦鄰友好,在數千年的歷史中結成了不解友好關係淵源,中國也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對正義的事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扶持……之後,周秦主持了12日得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這份文件的主要內容既是周秦在過去兩天之中講述的內容重點,也是在擴大會議上陳述的一些重要意見,其核心議題自然就是指「亞洲民族獨立運動,既是共和國擴大國家影響力的機會,又是建立良好周邊環境的機遇。」
這樣一個運動,表面層次的頭銜自然是民族獨立解放運動,深層次的東西則是中國要重新扶植起亞洲各個小弟的運動。共和國要躋身世界大國,沒有良好的周邊環境,沒有為數不少的盟友支持,大國之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亞洲這樣一個澡盆子裡,作為頭號大國的中國不將周邊民族緊緊捆綁於一體,將亞洲經營為一個牢不可破的中國勢力圈,那就太對不起自己的大國身份了。
張宇看完了整個通報文件之後,用一個特製的粉碎機將文件資料絞成碎片,然後才將其焚燒,看著文件化成再也沒法復原的灰燼,笑嘻嘻的自言自語說道:「這小子的確挺會做事,可就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好周密部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