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三十五章 海陸空(續) 文 / 火熱人生

    中日兩國的軍隊在訓練方式、部隊編制、兵役制度等都不一樣,而且人民軍和日軍之間還從交手,對於彼此的瞭解都很少。.|com|戰鬥力無從判別孰高孰低,只能看各自的裝備了。

    首先,在單兵裝備之手槍方面,日軍裝備的手槍是南部十四式手槍,而共和國陸軍裝備的是一八式手槍。南部十四式手槍由日本名古屋兵工廠製造,口徑八毫米、彈容八發,1925年成為日軍制式裝備,然而只限於將校級別軍官,俗稱「王八盒子」。

    反觀共和國陸軍方面,一八式手槍是由原人民軍後勤裝備部牽頭研發,數十位軍工人才進行武器設計與研發,並經歷上千次苛刻實驗之後於1918年正式成為人民軍制式裝備,首次大規模裝備是給自治政府運動會特勤安保部隊裝備,並在之後推廣至全軍,目前陸軍六大集團軍上至將軍下至單兵都裝備有該槍,一八式手槍採用雙排供彈、槍管短後坐式原理、回轉閉鎖機構,射擊精度高、破壞力強、環境適應能力好,它的大規模列裝曾導致軍隊內部就是否進行格鬥、拼刺刀等訓練的爭論,不過最終以加強槍械射擊和單兵格鬥能力並重結束爭論。強大的單兵火力是避免傷亡的有效手段,當然也是日後和共和**隊交鋒對手的噩夢,尤其是酷愛拼刺刀的日本軍隊。

    單兵裝備之步槍上,日軍騎兵裝備四四式騎槍,步兵裝備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是日軍非常重要的單兵武器裝備。三八式步槍改進於日俄戰爭中備受詬病的三十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槍,1905年正式定型生產之後曾向中國銷售部分槍支,該槍主要特點是槍身較長、後坐力較小、子彈飛行穩定,因而該槍特別適用於身材矮小的倭人用於拼刺刀和精準射擊,但由於子彈威力不足,除非命中重要部位,否則一穿一個眼不容易讓傷兵罹難。其裝備的擲彈筒威力倒是不小,不過就是數量太少……

    反觀共和國陸軍方面,其主要裝備是一八式折疊槍托式自動步槍,這是張宇的一個傑作,當然其真實剽竊對象是另一個時空的「八一式」自動步槍。該步槍採用成熟的工業沖壓工藝,槍口加裝膛口裝置下方有通條和刺刀的卡槽,後端裝有發射四十毫米槍榴彈的卡圈。每分鐘近百發的戰鬥射速、四百米的有效射程、可發射三百米內槍榴彈(彌補手榴彈與輕型迫擊炮火力空白)、彈頭殺傷力巨大,該槍是不折不扣的戰爭利器,與一八式班用輕機槍一道構成了共和國陸軍的步兵班強大火力。

    另外,日軍步兵裝備中最為重要的輕重機槍,分別是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機槍)和大正三年式重機槍。後者是三八式重機槍的後續發展型號,射擊精度非常準確,高平射擊轉換速度快,六點五毫米的口徑卻有著不俗的威力,四千米的最大射程和一百餘斤的重量都是其深受日軍喜愛的優點。但是同樣是六點五毫米口徑的歪把子輕機槍便沒有如此好的待遇,其環境適應能力差、攜帶困難、射擊連續性差等特點雖然不能降低它在日軍中的地位,卻極大的提高了持槍人的傷亡率……

    而共和國陸軍則與日軍不一樣,首先是在軍工設計思想上就很有很大迥異。日軍的武器研發大多是依照歐洲大戰所得到的啟發,並且其軍事思想側重於戰術而非戰略,軍工基礎又與設計思想相不符合,所以其武器裝備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其真實需求,但卻又不能有太多講究。

    不過,共和國陸軍是以原自治政府所轄人民軍基礎之上發展而來,歐洲大戰期間人民軍軍事工業對歐洲出口大量武器裝備和彈藥,鍛煉出一大批成熟軍工人才和設計思想,加上張宇的合理引導,因此更加注重武器的實用化和系列化,無論是手槍、自動步槍、狙擊步槍、輕機槍(班用)、重機槍、反器材步槍等等,所有的槍械都在追求系列化的同時注重戰場適應能力即武器的通用性,因此曾在歐洲戰場贏得了通用機槍的另類美名。

    之所以是美名,是因為所有的槍械零部件都是標準化生產,步槍和機槍之間零部件通用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不小心掉進泥潭裡、被灌進了沙子等等都能很快打響,而通用的真正美名也就是說被損壞的槍支就是現成槍械修理原材料的來源,別管是不是在惡劣的戰場修理。

    兩軍之間存在更大差距的是炮兵火力上,日軍普遍裝備37毫米速射炮、70毫米步兵炮、75毫米山炮和75毫米野炮,裝備少量的120毫米榴彈炮、100毫米加農炮、150毫米加農炮、150毫米榴彈炮。從炮兵裝備來看,許許多多的火炮都是歐洲大戰期間被證明沒有多大實戰效果的,尤其是山炮更是因威力、射程等方面的不足,戰爭不久之後便被各交戰國捨棄,即便野戰速射炮也只能依靠其可觀的射速在軍隊中「苟延殘喘」。

    真正在歐洲大戰中發揮威力的是大量的前線步兵輕重迫擊炮,還有就是炮兵部隊的大口徑加農炮和榴彈炮。大規模列裝的105和122毫米牽引式榴彈炮,威力巨大的152毫米榴彈炮、155毫米加榴炮、152毫米加農炮、203和305毫米榴彈炮等在各個交戰**隊中數目巨大,所以歐洲大戰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炮兵盛宴,至今不少國家仍然保留著當初自治區賣過去的火炮,依靠每年出口各種口徑的彈藥和必要零部件,是共和國的好些軍工企業必做科目。

    強大的軍工企業所支持的共和國陸軍就沒有客氣了,除了在基礎戰術單位裝備各種口徑的迫擊炮之外,提高迫擊炮的精度、便攜性和威力成了亙古不變的探究熱點,而從陸軍集團軍說起,集團軍有軍屬炮兵旅、師屬炮兵團、團屬炮兵營(連),出於不同的部隊類型而搭配不同種類的火炮,也就是說是自行化還是牽引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口徑上還是基本一致的。

    軍屬炮兵旅有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和破壞敵方工事為主的,亦可以消滅對方作戰裝備等的加榴炮營,配有十二門152毫米加農炮。有遠距離壓制與打擊敵人作用的重加榴彈炮營,每營裝備十二門203毫米加榴炮。該旅還有裝備射擊精準並且威力強大很適於支援作戰的榴彈炮團,兩團即六營共七十二門155毫米榴彈炮。

    師屬炮兵團以三個裝備122毫米榴彈炮為主的榴彈炮營,每個營有十二門榴彈炮,並且該炮兵團有少量裝備於一個重榴炮營的十二門155毫米榴彈炮;團屬炮兵營則以十二門105毫米榴彈炮為主,搭配裝備120毫米迫擊炮的直屬迫擊炮連、裝備105毫米無後坐力炮的直屬無後坐力炮連,有些部隊還在團級部隊搭配戰防炮連。可以說共和國陸軍的炮兵火力是非常強悍的。

    因此,拋開雙方官兵的素質和戰役戰術能力。同級別部隊的日軍火力單位配備相比於共和國陸軍相差一個級別,但加上火炮質量、威力等方面的判別,一個日軍集團軍的炮兵火力才能和一個正規共和國步兵師相抗衡。所以,要想打贏一個全裝滿員的共和國陸軍集團軍,日軍需要在一個滿員的集團軍基礎,即三個常設師團之上,再並加入一個裝備二十四門150毫米榴彈炮的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一個裝備十六門100毫米加農炮的野戰重炮兵聯隊、數個迫擊炮大隊,這樣才能和一個共和國的集團軍相抗衡,當然再加入一個裝備八門150毫米加農炮的獨立重炮兵大隊,再從其他部隊調入相當數量的輕重機槍之後,構成一個加強版的日軍集團軍之後,勝算或許會稍稍增大一點。

    而事實上呢,共和國陸軍是世界軍隊中的新秀,是一支不折不扣依靠強大工業實力而武裝起來的高素質現代化軍隊。而日軍方面則是在日俄戰爭之後,學習西方部分軍事理論而進化來的部隊,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其不敢恭維的工業基礎,因此備受重視的是單兵作戰素質。要真把一個共和國陸軍集團軍和一個加強版的日軍集團軍擺開來打,不考慮進日軍的海軍優勢和共和國方面的空軍優勢,真正誰能更勝一籌還不得而知。

    之所以要讓兩軍拋開各自優勢,那是因為日本的海軍論噸位或者戰力,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三。而共和國的空軍,光是憑借其先人一步的航空工業便已經把日本落下得很遠。

    日軍航空業始於仿製歐洲國家成熟機型,直到快要進入1930年為止,日本的很多飛機都還未褪去濃厚的歐洲色彩,而且數量都並不是很多。1924年川崎仿製道尼爾重型轟炸機設計製造的八七式重型轟炸機、1926年的八七式輕型轟炸機、1927年的八八式偵察機等等都是很傳統的雙翼機型,飛行速度慢、載量低、操控性差。即便是1928年由中島開發設計的高置單翼九一式戰鬥機,那放在共和國空軍基礎航校的教練機面前也是落後的。

    共和國空軍方面,經過十數年的努力,中國航空工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步和發展,可以說在另一個層面上,三大航空集團和發動機公司都已經基本停止了在螺旋槳飛機上的奮戰,早已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噴氣式方面。即便是這樣,依靠飛雕戰鬥機、飛鳥魚雷轟炸機、飛燕俯衝式轟炸機,以及運輸機、轟炸機等成熟飛機,加上一大批新型飛機,共和國空軍很容易在和日軍的空中爭奪戰中贏得勝利,空中優勢喪失之後,陸地戰場和海洋戰場將會讓日軍顯得非常被動,共和**隊將會贏得更多的主動。

    在海軍方面,日本當然擁有著共和國海軍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即便在華盛頓條約對國際海洋力量發展加上了一定限制,日本的海軍實力也是很強大而不容忽視的。

    從驅逐艦說起,日本從1919年開始發展現代化的驅逐艦,到1929年幾近年末為止,日本已經發展四個級別驅逐艦,依次是峰風級、神風級、睦月級、吹雪級。其中吹雪級是日本至此為止最現代化的驅逐艦,大正十一年由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以美國為假想敵而設計製造。為了在美方處於進攻態勢之下贏得主動,較大航程、較好適航性和較強魚雷攻擊能力的艦隊型驅逐艦,一種有別於過去級別的新驅逐艦開始應運而生,這也是日本海軍非常重視的一級驅逐艦,目標就是以質量優勢密佈其數量優勢,吹雪級軍艦陸續下水。

    1928年下水的有吹雪號、白雪號、東雲號、薄雲號、白雲號、磯波號,1929年下水的有初雪號、深雪號、叢雲號、浦波號,在建的只有將在十二月末才能下水的敷波號,可以確定的是未來還有多艘該系列驅逐艦陸續建成服役。所以說,不看日本原有三個級別的驅逐艦,光是吹雪級現役艦艇就不少。

    在巡洋艦方面,日本和歐美一樣有著輕重之分。輕型巡洋艦上,日本有天龍級的天龍號和龍田號,球磨級別的有球磨號、多摩號、木曾號、大井號,長良級有長良號、鬼怒號等六艘。川內級有川內、神通和那珂號三艘。尤其是最現代化的川內級別三艘艦艇,艦艇上除了裝備七座140毫米主炮之外,還有八座魚雷發射管可發射當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九三式酸素魚雷,航速雖有三十五節但防空能力很孱弱。

    重巡洋艦方面,1926年完工的古鷹號、加古號已經加入日本海軍現役艦艇編隊,而妙高級別中的妙高號、那智號和足柄號、羽黑號燈已經從1923年相繼開工,最後製造的足柄號也能在1929年也就是今年加入現役部隊。戰列艦方面,日本非常重要的是便數扶桑級,吳海軍船廠1912年製造、1914年下水次年十一月末竣工的扶桑號,橫須賀海軍船廠的山城號二號艦,但其三號與四號艦艇後經大幅度修改設計方案而成為伊勢級戰列艦。

    八八艦隊計劃催生了扶桑級戰列艦,本原計劃是要造八艘結果三四號因改進缺陷而新成一個級別,伊勢號、日向號兩艘戰列艦成為日本海軍第二級戰列艦艦艇,該級別艦艇比較特殊的一件事情就是因日本海軍士兵體能問題,原計劃的152毫米副炮被改成了140毫米口徑的,因此炮彈重量從45公斤下降至38公斤,不過即便這樣小日本的艦艇空間依然狹窄,居住舒適性不敢恭維。由此才會在日德蘭海戰之後,要對艦艇進行一定的現代化改造,計劃為該級別戰列艦更換動力系統、減少鍋爐數目、減少一個煙囪並且改建結構複雜的艦橋,強化裝甲防護能力等等,所以該級戰列艦本預計今年開始進行現代化改造,但因中日關係緊張而暫緩。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是舊日本海軍重視艦隊快速打擊的結果,效仿英國皇家海軍的獅級戰列巡洋艦,將金剛號交給英國維克斯公司設計製造同時派出技術人員前去學習,1913年金剛號完工返回日本之後,日本根據英方提供的圖紙在國內建造了比睿號、榛名號和霧島號。同樣是受到日德蘭海戰的影響,金剛經開始進行第一次改造,比如改進彈藥庫的防護措施、增加煙囪帽以克服排煙倒灌等措施,著重提升防禦能力、增強水平防護,從1923年就已經開始進行現代化改造,直至現在只有比睿號還未完成改造。

    已經進入服役狀態的其餘三艘,金剛號、榛名號和霧島號,基本武備是四座雙聯裝356毫米口徑主炮、14門152毫米口徑副炮、12門76毫米炮、12門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24門25毫米高射炮,可以說憑借皮實的裝甲和強大的火力,戰列艦擁有著相當的戰略威懾力。

    而在追求海軍現代化的道路上,日本依舊走得很快。首艘重型航空母艦赤城號在1920年12月份於吳港造船廠開工建造,本是一艘戰列艦後因條約限制而改成航母。1925年下水之後於1927年3月份完工,進入日本海軍服役之後一直到現在為止仍在進行實驗,從還裝備著六座單管203毫米主炮上就可以看出,該航母還並不具備現代航母的特點,但72架艦載機的容量還是不容小覷的,雖然日本海軍仍然在它身上進行各種各樣實驗。

    另一艘日軍現役重型航母加賀號航母,由川畸船廠建造。1920年開工,1928年3月21日服役,目前仍然是日本海軍的一大實驗艦艇。不過從武備上看,裝備10座單管20毫米單用炮、8座雙聯127毫米高平兩用炮、22座25毫米高射炮,已經說明日本海軍放棄了對航母的主炮作戰要求,已經走到了重視航空力量作戰地步,不過其艦載飛機性能仍然是一個嚴峻問題。

    反觀共和國海軍方面,在建設海軍的道路上,共和國海軍走的道路並不是曲折的,所以並沒有像各國海軍一樣走各種各樣的探索實驗之路,從自身定位到規劃未來發展,海軍走的路是更加切實實情和需要的道路。比如出於經濟實力和防務需求方面,當初的自治區政府並不需要大型水面艦艇,因此選擇了重點發展水下力量和加強水面艦艇及相應設備、戰術研究,潛艇、護衛艦、快速巡邏艦等等相繼問世。

    而後,海軍艦艇製造方面慢慢走向了自主設計製造的探索之路,驅逐艦、巡洋艦相繼出現,和列強相應艦艇最大不同就是側重實際需求和注重人性化,比如艦載空調、雷達等設備,而在海軍空中化的道路上,共和國海軍並沒有落後日本多遠,海軍航空兵創建之目的就是對海演練,除了沒把航空母艦當基地,其戰術思想、作訓等等都嚴格按照未來上艦要求執行,而對日作戰,海軍沒有必要以前展露這方面的優勢和未來前途,依靠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力量足以完成任務。並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航空母艦方面的設計研究尚未結束,其相應護衛艦艇、所需設備和人才都在培育或建設週期裡,真正建造共和國首艘航空母艦的時日尚早,首支航空母艦作戰編隊的戰力形成更是有些遙遠,但只要努力,就沒有實現不了的夢,包括共和國,尤其是海陸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