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一卷 發展壯大才是真理 第九十六章 意義重大 文 / 火熱人生

    「這一切都是人們自己犯下的罪孽……」

    農業部黃土高原環境問題專項工作組已經不止是第一次開會研究問題,在此之前工作組已經出動了一千多人次對甘肅、陝西和山西部分地區進行多次實地調研考察,為獲得真實的數據奔波了近三個月後,在1922年3月9日這天專項工作組在西安召開了第一次會議,而後又是近一個月時間的反覆核實求證,最終在4月5日這天會議進入了分項討論階段,如今三天過去了,會議很多問題已經進入到了實質性階段|com|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我們就必須瞭解問題本身的實質所在,它因何而起、為何擴大、有何現狀、發展趨勢等等,我們要想對黃土高原環境惡劣問題有所建樹,那也需要遵循這一過程,以科學的、公正的、務實的眼光看待並解決問題,而不是刻意逃避或者隱瞞。」

    會議開始時工作組組長石洋向在座的與會人員叮囑道,黃土高原是自治區目前政治工作的重點,當然也是繼雲貴川之後農業部關注的中心,解決好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問題,將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按照農業部工作的習慣,他們首先對待解決問題的餓現狀進行調查瞭解。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閻錫山的山西、自治區的陝西、甘肅和青海,當然也有河南省的一部分地區,是自治區當然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等等,就是該地區的現狀要點。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龍山等。原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梁,稱為「梁」地。

    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

    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裡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佈的杖地不同。

    黃河流經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加之暴雨頻繁,所以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直接把黃河變成了黃色。

    「隴中高原,位於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至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溝谷、壟板地形。而隴東、陝北高原,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至1200米。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間只有少數基巖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石洋在一副巨大的地圖面前,揮舞著指揮桿介紹著一些情況。

    「山西高原我們目前未展開大規模調查,我們暫且讓它包括住五台山、恆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等地區。山地有呂梁、恆山、五台、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至1500米,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於盆地及山間谷地。當然渭河平原也就是關中平原,位於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

    「我們根據收集到的氣象記錄資料和自行觀察的數據,可以得出一定的結果。」自治區首席氣象專家謝福嵩作為工作組中重要的氣象服務團隊領隊,已經準備在明天於工大內開闢氣象學專業的他們,首次被拉入到政府的大型工作項目中來,而該團隊自然不負眾望拿出了一定的成果出來,接過石洋手中的指揮棒,他開始為眾人講述黃土高原的氣候現狀。

    「河南西部、陝西關中、山西南部,年均氣溫7到14度,年降雨量600至800mm。夏季溫暖,盛行東南風,雨熱同季。晉中、陝北、隴東和隴西南部等地區,年均溫4至12度,年降雨量400至600mm,夏季風漸弱,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而長城沿線以北,陝西定邊、甘肅同心、海原以西的地區。年均溫2至8度,年降雨量100至300mm。氣溫年較差、月較差、日較差均增大,大陸性氣候特徵顯著。風沙活動頻繁,風蝕沙化作用劇烈。該區的範圍與荒漠草原帶幾乎一致。」

    「也就是說,黃土高原地區的降雨年際變化很大,整體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季受極地干冷氣團影響,寒冷乾燥多風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低壓影響,炎熱多暴雨。豐水年的降雨量為枯水年的3倍以上;年內分佈不均,汛期大約是6至9月份,且此期間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七成左右,幾乎是以大面積的暴雨形式為主,且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一個暴雨籠罩面積估算值是5萬平方千米以上,根據史料記載得出河口鎮至龍門、涇洛渭汾河、伊洛沁河是三大暴雨中心。」

    「目前我們能推論出形成的暴雨原因尚且缺乏證據,但還是有一定可信性的。按照我們的推論,原因有二。一是該地區在西風帶內,受局部地形條件影響,形成強對流而導致的暴雨,暴雨的範圍小、歷時短、強度大。二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壓的擾動而形成的暴雨,所以才會面積很大、歷時長、強度非常大,根據史料推論和演算,出現每小時一百毫米以上的降水量非常正常……」

    「我的天!!」謝福嵩的講述剛一完畢,在座的不少人都發出感歎,如此大的降雨量、如此集中的降雨期,加上惡劣的水土環境,不產生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才怪,年復一年的洗刷下來,黃土高原能有如今的千溝萬壑還真是不容易,當然考慮到人為因素後,就不難想到為什麼黃土高原會成為今日的一副「皺紋密佈」的醜陋模樣。

    「關於黃土的來源,我們相信是風的緣故。在我們看來,這些堆積成百米深的黃土是來自於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

    「所以在原地留下了粗大的石塊,它們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而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經流水侵蝕之後便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佈的破碎地表。」

    李四光被臨時調入到了該工作組中,他雖然是一個地質礦產學家,但是對帶領科研隊伍進行實地勘察和數據匯總以及推論,這些他都是非常擅長的,而且黃土高原本身就是礦產蘊藏豐富的地區,自然是他們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開發與管理局的重要工作地區,瞭解這一地區現狀、知曉該地區環境問題、分析和得出是否合適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為實現自治區始終堅持的可持續化利用宗旨都是很有裨益的,所以他也是該工作組重要一員,它他講述的黃土推論也贏得了不少人的認可。

    「關於水土流失的問題,我們可以得出的是它是由於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且質地疏鬆,化學分析結果是含有碳酸鈣,且遇水易溶解、崩塌。該地區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剛才謝福嵩謝教授也講述了該地區氣候現狀,夏季多暴雨,所以這就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展,加速了水土的流失。」

    「如果要與地殼運動學聯繫,那它的原因更有說服力。我們都知道地殼是在運動的,近代地殼處於上升狀態,繼而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展,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當然我們還要重視一個因素,那就是人類的破壞大自然活動……」

    這席話說出口,在場所有人都點頭稱是,誰都知道這黃土高原所在區域就是中國很長一段時間的中央權力所在地,比如西安就是一個數朝古都,密集的人口遍佈於該地區,古代人們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大自然,尤其是具有雙刃效果的農業,「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在與大自然的和睦相處上做的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對於黃土高原而言,造成今日的惡劣結果自然和人為破壞離不開。

    「黃土高原歷史可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區,而現在晉西、陝北等地區的森林早已不見蹤影,到處是荒山禿嶺、溝壑縱橫、漫天黃土,從殘存的原生植被研究後可以肯定,本區在農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屬於森林和森林草原,但我們的民族愣是活生生的將美好的森林草原變成了如今的近乎於荒漠。」

    「從史書上看,秦漢以前,黃土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的地方。現在地處黃土高原北部邊緣毛烏素沙漠中的陝北靖邊縣的白城子,現在已經是屬乾旱荒漠地區,但它以前可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國都城統萬城的所在地。大夏國王赫連勃勃在建這座都城時曾讚美道,『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但如今那裡已經快被沙漠所覆蓋。」

    「而且,現在呈現草原面貌的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隴東、隴西、蘭州和寧夏一帶歷史上也是森林地區,史書記載該地區以板蓋房是林區居民的習俗,漢代左右時期那裡都是鬱鬱蔥蔥的林區。但如今參天樹木已無,只剩下佝僂枯樹還有寥寥草原,我相信如果還不加以整改往後那裡也將成為一片荒漠。」

    「可笑的是元朝成吉思汗征西夏時,曾在六盤山西北山峽中紮營避暑。六盤山在元朝時期是林蔭之地,而明清以後,六盤山的森林由於濫伐、濫墾而大部遭到破壞,只有涇源山區略有一定茂密的森林分佈。林木繁茂、峰巒聳秀的地方如今都成了林木稀稀落落、雜草遍佈叢生的近於荒野之地。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會讓森林密佈青山鬱鬱的黃土高原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史學專家耀世峰聲情並茂的向在場眾人講述到黃土高原過去的美好,歷史是不容質疑和改變的,它既然已經發生了就無法再予以改變,接受痛苦的事實並汲取其中的教訓,這才是對歷史最好的尊重和認識的體現,當然耀世峰還沒有講述到為何會造成黃土高原從美好到醜陋的原因。

    「我相信在座各位都和我一樣,都堅信黃土高原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覆蓋的。但出現如此讓人難以接受的變化緣由,其實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罪過。長期以來的人為破壞,使大面積的森林逐漸消失而成為今日的荒山禿嶺。戰爭破壞、營造宮殿、樵采、毀林開荒等。其中又以毀林開荒、開闢農田,這對森林的破壞最為嚴重和最為徹底的。」

    「近兩千年不斷濫伐濫墾毀壞,再多的森林樹木也禁不起折騰。秦漢時期的大規模屯墾,和移民實邊開墾。這次大屯墾使晉北陝北的森林遭到大規模破壞。接著明王朝推行的大規模『屯墾』,使黃土高原北部的生態環境更是遭到了空前浩劫。明初在黃土高原北部陝北和晉北大力推行的『屯田』制,明朝政府是強行規定每位士兵都必須毀林開荒。竟然到了有『山之懸崖峭壁,無尺寸不耕』的境地。」

    「接下來大伙都知道了,昏庸無能的滿清政府可是很會折騰些事情的。明代推行屯田制度已經對環境構成了嚴重的破壞。而滿人政府實在不甘願自己無所作為,所以他們推行了獎勵墾荒制度,自陝北、晉北而北移至內蒙古南部,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數以百萬畝計的草原被開墾為農田。」

    「更為可悲的是,黃土高原自古以來盛行的是廣種薄收、輪荒制度。他們不是選擇適宜耕種的土地來開墾和靠精耕細作來增產糧食,而是採取輪荒制,不擇手段地放火燒山,掠奪性擴大耕地,種地不施肥,靠自然肥力來產糧食,種幾年以後表土流失了,肥力流光了便廢棄了,另選擇荒草地繼續開墾,這樣的惡性循環不斷重演,不斷反覆繼而使得林草覆蓋的土地全部都被剃了「光頭」,就像當初滿清政府對漢人下的令一樣,『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史學專家耀世峰的話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沒有約束的人為破壞的確是造成環境如此惡劣的主要原因,當然這樣以來也讓眾人明晰了處理該問題的重心所在,那就是務必要重視人為因素,如何讓如今的「光頭」變得有點「髮型」,關鍵的著力點還是在人的身上。

    「在提出解決方案之前,我不得不再提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破壞後,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態災害問題。」石洋再次發言了,在審議大會諸多協同部門和重要成員各自處理意見之前,認清問題惡劣性所在很有必要。「我們現在都知道,黃土高原大面積的森林遭到破壞以後,便失去了生態屏障,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從而導致河川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風沙日益加劇、旱澇災害日益頻繁等一系列災難性後果。」

    「首先就是河川水文狀況嚴重惡化。破壞森林就破壞了水源涵養條件,水源銳減、泥沙日益加多、水位暴漲暴落。古代的黃土高原由於林草茂密,河流水量大而清澈,因而古代是黃河是稱為『大河』而非如今的『黃河』,因為水是清的、山是綠的。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曾乘大船到山西視察,但如今水量大減已基本乾涸,許多河段甚至可以徒步而過。」

    「其次,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破壞林草植被,必然使雨水和徑流直接沖刷黃土地面,繼而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我們推算的結果是,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積有三十萬平方公里以上,每年會流失土壤約有20億噸左右,七成以上匯入了黃河。用不著進行科學測算,只要去親臨感受一次當地的暴雨就可以得知水土流失多麼厲害,因為流淌的不是暴雨,而是濃度很高的泥漿,就和我們喝的漿糊一樣粘稠,可見水土流失是多麼厲害,試問在這樣的土地上耕種怎麼可能有高產量、好效益?」

    「其三,水旱災害日益加重。自商成湯廿四年至唐高祖元年的2306年間,這些地區只出現16年旱年,平均144年才有一次。而以後隨著森林破壞日益嚴重,旱情也日益加劇,到元代發展到34年一次,明清時代5年一次,到了如今更是頻率極高,就在去年21年此地區就發生了大面積乾旱,而上一次是多久?是1918年。水患的破壞力就更為嚴重,一次黃河決口就是至少數萬人背井離鄉……」

    「最後一點就是風沙日益加劇,人民生活條件惡劣。缺乏植被覆蓋,加上連綿不斷的乾旱少雨,黃土高原很多地區已經出現大面積的乾旱化,陝西西部的不少地區已經開始沙漠化,而缺乏植被的另一個後果就是人民生活燃料問題,沒有柴禾怎麼煮飯吃?沒有草料怎麼飼養家畜獲得更好的經濟收入?土地貧瘠化、沙漠化已經嚴重威脅到人民的生計問題,為了解決困局又不得不向大自然伸手發難,但結果呢?問題必定是越來越嚴重,人民生活越來越窮越來越不幸福,怎麼辦?今天我希望同諸位商議之後拿出一個切實可行解決方案來。」

    人民自治政府是非常重視黃土高原環境惡劣問題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它關係到甘肅、陝西等地區數千萬人民的活路問題,這部分地區也是中國地理意義上的中心所在,更是燦爛中華民族文化重心之一所在,也是未來自治區發展戰略基礎所在,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經過數千年沉積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如果繼續放任發展,到時候害的是更多的中國人,也必將成為復興事業上一個超級嚴峻的障礙,從幾大重要部門抽調精幹力量、從各大領域彙集精英人才,就是希望拿出一個好的方案,不說讓惡劣環境就此大改觀,但至少也讓惡劣的趨勢有所收斂,然後用相當的時間積累成績慢慢改變,直至恢復到一定的水平。

    「我們的關鍵點不是如何如何分析大自然的原因,而是針對人這個重要因素來制定措施。在我看來,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環境保護思想宣傳,讓黃土高原包括整個自治區乃至整個中國所有人都知道,愛護環境是人人有責的,要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嚴重依賴於大自然的落後習性,現在的黃土高原環境是不能再破壞了,真正到了沙漠化的時候再想治理,那就需要更長時間和代價了。」

    「第二就是在政策上加以重視,像我們對自治區內礦產資源的保護一樣,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監督、指導和懲罰,對生態環境建設有貢獻的應給予肯定和嘉獎,對惡意破壞生態平衡的要依照法律給予處理,和第一項措施相互對應協調,營造一個人人自覺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社會氛圍。」

    「第三就是對整個地區進行一個全面性的檢查和分級,分出不同的惡劣等級以制定不同的對應措施。最嚴重的地區甚至可以直接遷移該地區人民,動用政府力量直接進行環境治理和監管。而等級稍次的地區也要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興修水利涵養水土是必須的。當然不可忽視的是這一過程應注重科學化和有序化,已經出現沙化現象的地區不可能用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就能改變的,而且種下去的樹也不一定能夠成活,種草或許成為更好的一種選擇,當然也有已經適應惡劣環境的優秀植物種類,我們可以推廣其種植面積,與沙漠化展鬥爭。」

    「我認為這樣做還不夠,目前的困難就是乾旱已經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存,如果當前不加以處置,必將又為生態環境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難道我們要讓它演變為人們易子而食、剝樹拔草充飢?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等等,都是在人民能夠不依賴於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試問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的前提下,誰會願意讓好不容易到手的土地變為綠地?誰會願意將自己一家的未來寄托在那些小樹苗和政府補貼上?我們是不可能將數千萬人養起來以便他們不去破壞環境的,解決了生計和發展問題,環境問題根本就可以藐視。」

    發言的是李四光,他對自治區目前的南強北弱的局勢非常明晰,廣雲貴川等省環境資源優勢明顯,發展起步早而且前景廣闊基礎夯實,而陝甘兩地就不是這麼樂觀,尤其是今天大會討論如何解決黃土高原日益嚴重的生態失穩問題,在他看來一切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且必須以人為本,解決好了人民的生計問題,誰還有事兒沒事兒砍樹、燒草破壞環境麼?所以他認為陝甘兩地自然資源豐富,更應給合理利用起來實現,有了較好的工業做後盾,治理環境問題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

    「我們對黃土高原的資源勘查結果顯示,該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產量、質量穩居全國第一,而且可開採條件也很好,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百億噸以上億上。山西省是一個超大的煤炭基地,而陝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長慶油田,也是黃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色金屬和天然氣蘊藏量也很巨大,更何況我們不僅是在這些地區興建能源工業,機械加工、電力設備、紡織等等都可以成為解決人民生計問題的好途徑……」

    「當然李局長說的是事實,但我們都知道工業建設需要週期和時間,你說的是一種長期的解決方案。何況目前該地區還幾乎是以農業人口為主,要想以強大工業轉移人民生計重心,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苦的過程,在農業方面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在石洋組長的措施基礎上,我們不妨加上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獎勵和補貼踐行各項政策的農民,同時加大農業科研力度,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產量,當然能有更利於生態恢復還有一定經濟性的作物作為推廣更好……」

    一場看似普通的會議,參會人員和議題規模都不是很大,但其意義還是深遠的,就像大會中的一句很經典受用的話,這個事業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意義重大的。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