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一卷 第三百九十五章 厚賞與懲治 文 / 燭

    第三百九十五章厚賞與懲治

    皇帝的心思不是誰都能猜測出來的,卻見趙禎厲色望了眼鄧若水,淡聲說道:「擺駕政事堂,此事朕要與幾位相公商議。」

    「奴婢領旨。」心中一驚,鄧若水連忙行禮答應,揚起細微尖銳的嗓音傳下皇帝旨意,片刻,一群內侍宮女湧了進來,擁著趙禎浩浩蕩蕩而去。

    「多舌,自己到內待省領罰吧。」適時,入內都知張惟吉走了出來,訓斥道:「國家政事你是能誹議的嗎,要不要命了?想跟閻文應一樣下場不成。」

    「孩兒不敢。」鄧若水惶恐說道,宮裡內待,誰不知道以前最得皇帝寵信的是入內省都都知、大閣閻文應,可惜結交了外臣,又參與謀害廢後郭皇后的嫌疑,最後落得流放下場,在路上不明不白死了。

    在宮裡,大家都知道皇帝是個極念舊情的人,只要你不故意觸怒,對待內待就如同親人一般,有誰犯了過錯,只是加以訓責罷了,最嚴重的無非是遣其出宮,像閻文應一樣流放至死的情況幾乎沒有。

    其中原因也不怪皇帝,主要是閻文應太過放肆,仗著皇帝恩寵,時常評點朝政,惹得百官心中不爽,恰好那時郭皇后生病,閻文應使人送湯藥不久,郭皇后就死了,那還有什麼好說的,不管真相如何,在百官群諫下,趙禎受不住壓力,閻文應的結局已經注定。

    「你呀你,平日不是很機靈的嗎,千叮萬囑告誡你,宮裡不比其他,凡事三思而後行,今日怎麼犯渾了。」張惟吉恨聲道,怒其不爭,揚了揚手,似要一巴掌拍下去。

    「父親,孩子只是一時糊塗。」鄧若水迎臉閉目,不敢躲避,哀聲道:「以後再也不敢了。」

    「給我說實話,這麼幫襯楚質,是否收了楚家人的好處了?」輕輕放手,也沒掌打的意思,張惟吉低聲說道:「不僅糊塗,而且愚蠢,為了些許小利,難道連小命也不要啦?」

    「父親,孩兒發誓,絕對沒有。」鄧若水連忙辯解。

    仔細打量鄧苦水,張惟吉微微點頭:「就信你這回,那無緣無故的,為何要冒這個風險為他說好話。」

    宮中內待,因為身體上的缺陷,心理受到影響,說是自私自利一點也不為過,絕對不會說看誰順眼,為其美言幾句,卻捨上自家性命。

    「父親,你忘了,楚質身份。」猶豫了下,鄧若水眼睛閃爍出一抹亮光。

    「什麼身份?聽著有些耳熟,但也無非是朝中某個大臣子侄罷了,說到底還是一個小知縣,運氣倒是不錯,立下了大功,既然官家都已經決定如何賞賜,何用你多言生事。」張惟吉隨口說道,宮中事情繁多細碎,能記得朝中大臣模樣就已經不錯了,誰有心思理會那些不入流的小官。

    「父親忘了,楚質呀,一年前,與那位。」虛指後宮方向,鄧若水壓抑著心中興奮,微聲道:「聯姻的,侄女婿。」

    「你是說,皇后。」瞳孔猛然擴大一圈,張惟吉醒起,片刻,突然扯著鄧若水來到宮中角落,悄聲說道:「益之,你想走皇后的門路?」

    「父親,孩兒不敢。」鄧若水連忙跪下請罪:「孩兒只是想。」

    「行了,莫要急著解釋。」張惟吉微笑擺手,和聲道:「唉,說起來也是為父無能,你入宮數年了,才使你從小黃門升為入內高品,投了皇后,也不失為晉身之階。」

    眼圈一紅,鄧若水咽聲道:「孩兒怎敢怪怨父親,都是那史志聰。」

    「噤聲,史志聰也是你能叫的嗎,要稱呼為史大閣。」話雖如此,張惟吉嘴角卻掠過一絲嘲諷,顯然對那個史志聰也瞧不上眼,也可以理解,後宮之中,不管是皇后、嬪妃、太監、宮女,就是你不招惹別人,麻煩也會送上門來,想潔身自好,難啊。

    宮裡內侍太多了,就是在福寧殿裡聽差,張惟吉也不敢說自己得到天子寵信,還有許多的對頭,史志聰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那姓史的,仗著自己是張妃的人,越發不把父親放在眼裡了。」鄧若水憤恨說道,要不是他的反對,自己恐怕已經是內侍押班了。

    「既然你知道,他是借了張妃的勢,才壓了為父一頭,為何不投向張妃。」張惟吉輕聲說道:「在宮裡,做錯了事不要緊,最怕是跟錯了人。」

    其實他們都清楚,討好天子才是最容易晉陞的,得到皇帝的信任要比什麼事情都重要,可是問題在於,每人心中也是如此尋思,要在萬千內侍中脫口而出,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難度太大,不容易實現目標。

    但是巴結皇帝身邊的人就相對容易一些,內侍雖然在外人看來也算是天子近人,但是怎麼能與後宮嬪妃相比,枕頭風之威力,不是誰都能抵制得了的,反正據大家所知,皇帝趙禎肯定不是其中之一。

    而今宮裡上下,誰人不知,曹後是宮裡最尊貴的人,但是張妃卻是皇帝最寵愛的妃子,到底孰輕孰重,就看各人自己衡量了。

    「父親待孩兒恩重如山,孩兒怎能負了父親,與那史志聰共事。」鄧若水誠懇直言,惹得張惟吉欣慰感歎。

    片刻,兩人相視而笑,什麼恩重如山,不忍相負,其實都是空虛套話,真正的原因是,兩個聰明人都看得出來,無論張妃怎樣得寵,卻是動搖不了曹後的地位。

    這可是有根據的,前不久,張妃出行,不知是聽人掇竄還是心血來潮,非要用皇后的巒駕傘蓋,話說所謂的王朝制度,等級森嚴,什麼人享受什麼排場,這是儒家理論裡比天都大的規矩,名為禮儀,不是誰都可以愈越的,特別是皇家事物,犯了規矩,可視同謀逆。

    然而張妃卻是不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可能是在試探皇帝態度,她施展全套女性魅力,沒完沒了的哀求皇帝,趙禎最後實在是受不了,無奈讓她自己向曹皇后借,結果或許是出於炫耀心理,張妃真跑去借了,而曹皇后也是能忍,直接點頭答應。

    沒想,當張妃喜滋滋的向皇帝匯報此事,趙禎卻突然翻臉怒斥:「國家典章有秩,你僭越失禮,當此是兒戲嗎?」

    還有許多像這樣的事情,都表明在皇帝心中,卻是沒有另立皇后的心思,而皇后與貴妃之間的差距,不僅只是一個級別而已,畢竟在世人心目之中,皇帝與皇后是相連一體的,從來都只聽說是皇后聽政,貴妃什麼的,絕對不會得到百官的承認,所以說,不管張妃如何得寵,在名分上卻是永遠無法與曹後相提並論。

    「益之,你想法固然很好,但是行事也要考慮周全,不可莽撞。」張惟吉教訓道:「官家做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心思,謹記,天威莫測。」

    「孩兒不敢再忘。」鄧若水連忙答應,可還是忍不住說道:「父親,楚質功勞之重,連我也看得明白,為何官家卻如何薄賞?」潛台詞十分明顯,疑惑皇帝這麼做,難道不怕別人誹謗他刻薄寡恩啊。

    「益之,有些事情不能看表面。」張惟吉輕笑了下,擺手說道:「算了,你先去崇政殿侍候官家,仔細琢磨,若還是不明白,為父再與你細說。」

    崇政殿,幾個宰執觀閱完奏折,卻紛紛一臉的驚奇,首先是懷疑,但是轉念一想,連皇帝都已經驗證核實,那絕對是不會出錯,能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大臣,肯定不是笨人,稍微計算,就能知道在沿海各州開闢鹽田的話,可以給朝廷增加多少歲入。

    國庫空缺,原因很多,不能怪到他們頭上,可是身為朝廷宰執,卻是要承擔起這個責任來,不然皇帝要這班臣子做什麼,難道還嫌棄朝廷養的閒人不夠多啊。

    而那些大臣,自己也有這個覺悟,沒有覺悟也是不行,底下有很多言官御史盯著,稍有懈怠,如潮般的劾言奔湧而來,壓力卻也不小。

    就以文彥博為例,成為首相的兩三年間,卻悄悄地把國家的冗兵、冗費的事情解決了不少,他和樞密使龐籍商量之後,建議在陝西裁軍,凡年齡在五十歲以上,或自願歸農的,都可以回家,這樣朝廷可以節約軍餉,民間也有人種地,可謂是雙贏的局面。

    然而有許多人表示反對,覺得士兵解甲歸田之後,一但生活不如意,容易起來造反,但是在文彥博與龐籍努力下,甚至乎以身家性命擔保,勉強減裁了幾萬士兵,每年為朝廷節約二百多萬貫軍費,僅從這點來說,兩人辦成了范仲淹沒能辦到的事情。

    可惜,知諫官員彷彿集體失明視的,對此視若無睹,彈劾文彥博由張妃推薦為相,執政以來,獨專大權,徹底把持了朝政,讓百官敢怒不敢言,所以要罷免,罵得最猛的就是那真御史唐介,現在已經被貶到英州去了。

    當然,不可避免的,文彥博也因而罷相,而接任他宰相位置的,就是龐籍,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龐太師,又是類似潘美似的人物,一個被冤枉的名臣。

    當然,這個時候的龐籍,還不知道自己以後被人糟蹋成什麼模樣,秉著小心謹慎,盡忠盡職的原則,開口說道:「陛下,此事是否已經查實?」

    國家大事,不同兒戲,不是說是就是的,特別是像這種重要事情,沒有經過查實驗證,就是幾個宰執相信,也不能草率公佈,免得若有錯漏,讓天下人笑話。

    「朕已核查,一切屬實。」趙禎笑道,心情舒暢,連臉上笑容比往日濃郁了幾分。

    「既然如此,那臣恭請陛下召集百官,共商此事。」龐籍說道,事關重大,就是身為宰相,幾人也不敢專權獨行。

    「就依龐卿之言。」趙禎微笑點頭,顯然也是有這個意思,只是先提前與幾個宰執打個招呼,免得他們到時不知如何反應。

    皇帝宣詔,很快,文武百官,從遍佈皇城中各個角落的官署內急忙而出,慌急卻井然有序,紛紛猜測發生了什麼大事,使得散朝之後,天子還急召百官覲見,莫不是西夏又開戰端,或者是遼國蠢蠢欲動。

    片刻,文武百官列隊而入,整齊待立崇政殿內,見到趙禎駕臨,連忙齊呼施禮,當知道什麼事情之後,百官頓時沸騰起來,鹽利豐厚,天下皆知,不然朝廷也不會幾度改革鹽法,為的就是增加國庫收入,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效果甚微。

    如今卻有一個輕快簡易,且成本低廉的方法,能源源不斷的生產出鹽來,只要有幾分理智,誰能看不出其中的好處。

    當然,新事物的誕生總是要經歷由曲折再到光明的過程,有些官員自是不相信天下有這等奇事,就在眼前擺有無數的證據,依然半信半疑,但這並不妨礙其他官員,興致勃勃的討論應該在哪些州縣修建鹽田。

    既然決策已經定了下來,而且好處顯而易見,百官自然擁護,但是實施的工作卻有些龐大、繁瑣,不是一兩天就能制訂完成的,不過,像這種具體細緻的事情,自然會有各個官署的文書、吏員負責,那些大臣只要敲定大方向就可,其餘時間,就是與皇帝暢想,政令推行天下之後,未來是多麼的美好。

    說句有些陰暗的猜測,或許有些官員就是這樣想的,國庫的錢還不是自己的,自然希望它越豐裕越好,反正遲早會落到自己口袋裡。

    連續幾日,百官心情愉悅,就連一向對人不對事的言官御史似乎也受到感染,參人的奏折也少進了幾本,每個有都在研究地理,考慮應該在哪些州縣開闢鹽田比較合適,然而,他們似乎忽略,或者是故意忽略了一件事情,作為此事的功臣,就是提供鹽田修築方法的楚質,卻沒有人提及,百官彷彿已經將其遺忘。

    也不盡然,不提與楚質關係親密的官員朋友,就是皇后曹怡,也為了此事,專門找到了皇帝趙禎,自然不是為討個說法,而是委婉提醒趙禎,莫要忘記有功於朝廷的某人。

    「授宣德郎、試大理評事,權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兼知錢塘縣事。」

    這是趙禎的回答,宣德郎是文散官名稱,正七品,比從八品知縣高三級,大理評事是楚質原有職位,沒有改變,意味著能多拿一份俸祿,而權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才是差遣,實職,地方更是不遠,寧海軍就駐紮在杭州。

    同時還兼任錢塘知縣一職,充分說明楚質陞官了,而且還是連升三級,拿四份薪俸,卻只須做一份工作,兼任知縣,那也就說明判官廳公事相當於榮譽式的加官,畢竟軍中事宜自然有都總管之類的武官負責。

    按理來說,這樣的賞賜也不算微薄,相當於人家奮鬥五六年,而且未必能得的成果,然而,楚質提供的曬鹽方法,每年至少為朝廷增加幾百萬貫的歲入,大大緩解赤字問題,這麼功勞可是不輕啊。

    再者,拋開功賞罪罰的鐵律,想一想楚質的背景,曹家的女婿,與張堯佐一樣,也是外戚,憑什麼他可以從一個小推官,直接升為三司使,就算如今卸任,但是依然身兼四使職務,官高權厚,而楚質,就是立了大功,卻還是七品小官,連穿緋袍的資格都沒有,難免會讓人覺得,在皇帝心目中,功勳之後的曹家真的不如一個張貴妃重要。

    「皇后覺得如何?」趙禎問道,相信她的聰惠,應該明白自己的打算。

    良久,曹怡緩緩搖頭,輕聲說道:「官家賞賜太過,怕他難以承受。」

    目光掠過一抹欣然,趙禎笑道:「功賞究過,這是他應得的。」

    「福澤過厚,未必是好事。」曹怡說道:「若是官家信得過臣妾,不如就將封賞楚質之事交予臣妾處理吧。」

    「你有什麼想法可以向朕提出,何必作惹人誹議之舉。」趙禎說道,卻是為她考慮。

    「授承直郎、試大理評事,加官上騎都尉,入值集賢校理。」

    這是曹怡的提議,承直郎,正六品文散官,大理評事,虛職,上騎都尉相對好些,是勳官,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只有品級而已,還是虛職,而集賢校理也是如此,雖然是中書省的屬官,作用只是積歷官階,並沒有實際意義。

    然而,集賢校理的職位也不簡單,北宋初年,設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合稱三館,掌修史、藏書、校書,承唐代文館舊制而總稱崇文院,在此基礎上增設秘閣,故通稱館閣,雖然是宋朝圖書文獻管理機構,但是還有一個重要職能,就是為國儲才。

    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宋朝的名臣賢相十常**是館閣出身,從這可以看出,聚書、校書並非設館閣的最終目標,而儲才育才乃是旨意真正所在,館閣既是高級人才的儲備庫,又是官員晉陞的捷徑和平台。

    也就是說,如果楚質能進入集賢院,可以參加朝廷各種典禮,熟悉典章制章,間接參與了朝廷政事,能為日後擔當重任作準備,再加上幾個散官,這簡直就是平步青雲,看來,曹怡如此提議,也是存了私心。

    果然,趙禎臉色微變,皺眉說道:「莫不是那楚質惹皇后生氣了,要如此懲治於他。」

    轉折過度章節,感覺真的很難寫,不出意外,一兩章,主角就回京了,之後情節要想下,今天五千字,少了,見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