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打飛機

小說博覽 第一百九十九章 進攻三步曲(十) 文 / 月月逍遙

.    「報告將軍,尼米茲上將下達了總攻命令。」作為先鋒部隊的第5特混編隊也不例外,第一時間接收到來自珍珠港的命令電報,不過拿到電報在手後的佩斯特,反而沒有像剛才戰列艦炮擊群向誇賈林島海岸攻擊時那麼緊張,語氣有點悠閒地向蒙特報告。

    「該做的我們都做了,現在就看其他特混編隊的表演了。」接過總攻命令後,蒙特只是看了一眼,就把電報放在了指揮桌上,坐在他專用的長腳木指揮椅上,悠閒地點起了一支雪茄,美美地吸了一口後,才又下達新的命令:「傳令完成炮擊作業的臨時炮擊大隊,所有戰艦後撤返回,重新編入各自所屬的特混大隊。」由於戰列艦過於巨大,在環礁密佈的海域,不適宜長時間逗留作戰,炮擊一結束就應返回到深海,恢復機動式的作戰模式。

    「總攻雖然要開始了,但我們卻又要成為旁觀者了。」身為第混編隊的作戰參謀長,弗朗西斯准將很清楚蒙特為何如此悠然自得。因為按照美軍這次攻佔誇賈林島的「燧發槍」戰役作戰計劃,第58混編隊只是戰前的主角,而一旦戰役真正打響時,擔任的僅僅是提供空中掩護的配角及為戒備日軍聯合艦隊南下作好防犯措施的把風者。

    「來,大家都發表一下意見,看看這套c作:需要進行完善。」戰列艦炮擊群脫離誇賈林島海岸,向特混編隊靠攏,並重新編入各特混大隊的戰鬥序列。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蒙特並不是個喜歡浪費時間的人,抽完了手中的雪茄後,又從指揮桌的抽屜裡拿出了另一個作戰方案,擺在了台頭,一邊親自泡茶一邊招呼指揮室中地值班參謀人員,共同商議一下這個連自己都有點拿不準的c作戰計劃。

    「尼米茲上將攻佔誇賈林島的作戰計劃已經讓人感到激進,沒想到蒙特將軍你的這個作戰計劃,比他更要大膽。」這份c作戰計劃蒙特和弗朗西斯兩人知道。並且在戰前並沒有上報尼米茲上將。威廉上校拿起c作戰方案看了一遍後,.::又說:「如果計劃能夠執行,這將能讓我們艦載航空兵對日軍轟炸珍珠港,得以報仇雪恨,一洗恥辱。」

    「依我看,將軍的這個c計劃能否實行,還>+能否按時取得預期中的勝利。」任何時候都能冷靜分析問題,是身為情報官必須具備的素質,佩斯特從威廉手上接過c作戰計劃細看了一遍後。並沒有像他那樣的激動。

    「從目前的情況看,可以判斷。日軍對於我軍如此縱深挺進的打法,顯然是缺少足夠地認識和應變能力,a計劃和b計劃的順利實施就是最好的證明。」蒙特聽出了佩斯特上校話中的謹慎擔心之意,面上輕笑了一下,又說到:「c作戰計劃的>.:基地,它就像我軍的珍珠港一樣,無論在戰略上還是政治上心理上,都具有獨一無二的重要意義。我軍一但拿下誇賈林島,就能為突襲特魯克基地提供一個理想的跳板,趁敵無備機會不容錯過。」作為艦隊指揮官。蒙特具有別人所沒有的獨到地戰略眼光,敏銳的戰役戰場觸角,及時捕捉稍縱即逝戰機地戰術能力。這一刻蒙特比所有人都看得更遠想得更遠。

    1月30下午3時許,美第58特[u.事後。在海上從新整隊完畢,在蒙特的率領下再次遠離誇賈林島,轉向北方行駛。不過這次並沒有後退得太遠。誇賈林島依然處於美軍艦載航空兵的有效打擊範圍之中。根據「燧發槍」戰役作戰計劃,美第混編隊將在整個戰役中,為其它特混編隊提供空中掩護和警戒北方日軍特魯克基地戰艦威脅的任務。

    就在美第58特混編隊第二次後撤的時候,收到總攻命令的美第52、53特混編隊的戰艦,正全速向目標.=.標。第51特混編隊的目標是馬朱羅,第52特混編隊的目標是誇賈林環東南地誇賈林島,第53特混編隊的目標是誇賈林環礁北部的慕爾島。三個特混編隊分別於1月30深夜到達作戰海域,並於31日凌晨執行登陸作戰的計劃。

    馬朱羅島地奪取,簡直比想像中的要輕鬆得多,因為島上修建了可供三四百人居住的營房中,竟然只有3日軍留守。這讓興師動眾而來地美軍大感意外和驚喜,不費吹灰之力兵不血刃就奪佔了該島。在輕鬆奪占該島後,第51特混編隊的指揮官希爾少將,在命令登陸[+建築物改建成野戰醫院的同時,又命令掃雷艦開始對馬朱羅島的礁湖進行測量,並標示出航道和錨地。環繞礁湖有著一條礁脈,形成天然的防潛防魚雷障礙,大大提高了艦船停泊的安全性,是戰艦停泊的理想錨地。兩天後,隨著後勤補給船隊進入馬朱羅島,使該地成為美軍進攻誇賈林最重要的前進補給基地,這樣原定在戰役過程中的各種海上補給都可以取消,而改在馬朱羅進行,為戰役的後勤保障提供了可靠的場所。一周後,美軍7千多人的守備部隊和工程兵登上了該島,在該島上修建了兩個簡易機場,為路基航空兵的轉場到來作好準備。(關於馬朱羅島陸地戰鬥的詳細情況就不寫了.大家可以去看資料.)

    「蒙特將軍,這是最新的戰情通告。」轉眼就到了31日的黃昏時分,佩斯特上校在接到第5隊轉發過來的今天的戰情通告後,隨即呈給蒙特。這天在三個方向上地美軍,按部就班地展開了登陸作戰。奪取登陸出發點。

    「這和演習報告沒什麼區別,看來日本陸軍並沒有如想像中那麼強大,塔拉瓦島上的那種血流成河

    應該不會再發生了。」拿著戰情通告的電報文件,了翻,看完後感到頗為滿意。

    「是啊,連我也有些不太相信。只是付出1死1傷的代價,第編隊的登陸部隊就成功佔領了誇賈林島西北的吉亞島、蓋赫島、寧尼島,控制了吉亞水道,並在誇賈林島鄰近的埃努布基島配置了105毫米和155米榴彈炮地面火炮陣地,為明天凌晨進攻誇賈林島作好了一切準備。而羅伊島方向上也只是陣亡24人。傷40人左右,便取得了出發陣地和設置炮火陣地。」當了情報官這麼久,佩斯特上校還是頭一次看到這樣接近零傷亡的順利得出奇的戰情通告。

    「我軍登陸部隊在突擊上岸時只遭到了輕微抵抗,這充分證明我特混編隊在這兩天來對誇賈林環礁地轟炸和炮擊,卓有成效。」弗朗西斯准將看了戰情通告後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過我並不認為日本陸軍就會如此的不堪一擊,畢竟日軍在主要島嶼上修築的工事十分堅固,雖然經過連番航空及戰艦火力打擊,但摧毀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日軍完全有能力依靠剩下的防禦工事同我軍登陸部隊周旋到底。」

    「按照參謀長的意思,是不是我們特混編隊的艦載航空兵將有出戰的機會。」作為航空兵參謀官。威廉上校已經坐了兩天的冷板凳,除了陪蒙特喝喝茶。實在是悶得有點發荒。

    「看來我們都是好戰分子啊。」蒙特哈哈地笑了兩聲,對威廉上校說到:「艦載航空兵地機組人員也休息兩天了,相信他們又能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戰鬥中去。我也估計明天地登陸戰中,友軍地面登陸部隊,需要我特混編隊的航空火力支援。」蒙特對於這場戰役雖然抱著樂觀態度,但他也相對瞭解美陸軍的登陸戰鬥打法,凡是在進攻中遇到敵軍阻擊,必然呼叫後方炮火掩護及航空火力支援。(這時的美國國力開始強大,人民生活相對富裕,『怕死』就成了美國陸軍的一個弱點。依賴強大的火力來作戰是美軍的習慣,這就是為什麼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碰到中國就戰敗的原因。)

    2月1人凌晨,奪取誇賈林環礁島嶼的戰鬥全面展開。從塔拉瓦的登陸戰中吸取了經驗教訓地美軍,在這次戰鬥中。裝備和訓練上大大都改進,一大批新式武器裝備被投入到戰場上使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海軍為登陸戰度身定做的兩艘專用指揮艦「落基山」號和「阿巴拉齊亞山」號。成為這次戰役的指揮平台;新型單兵電台也研製成功,並已開始在部隊中使用,這種電台體積小重量輕,同時具有防水性能,非常適合登陸部隊使用,以前指揮混亂地情況得到有效的解決。新型的lvt兩棲車性能也大為提高,徹底克服了履帶容易脫落地問題,lvt—為火力支援型,安裝有一門37毫米火炮和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lvt—2a2為人員運輸型,裝甲厚度達到了6毫米,防護,並加裝了12.7毫米和7.62米機槍各一挺。有登陸艦和部分登陸艇上安裝多管火箭炮,改裝成火力支援艦艇,以便在突擊搶灘過程中提供不間斷的隨伴火力支援。兩棲車這種水陸兩用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成了這次登陸作戰中,名副其實的進攻主力及運載工具。當然少不了的還有小而靈巧的登陸指揮艇,及裝有火箭炮40毫米機陸炮艇。

    無風三尺浪,平地起波濤,海浪一下一下地拍打著「約克城」號那龐大的戰艦船身。大清早蒙特便在威廉上校的陪同下,走出了「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的艦橋指揮室,來到了他無比熟悉的機庫甲板上。

    「根據將軍你的要求,我已經讓各特混大隊的航空兵工程師們,完成了對部分戰鬥機的改裝工作。」過去的兩天艦載機雖然沒有參戰,但航空地勤人員卻並沒有休息。威廉上校一邊指著一架f6f「潑婦」式戰鬥機的機翼,一邊對親自前來驗收的蒙特報告到:「由於人手有限,現在每個特混大隊中只有重型航空母艦,各完成了一個戰鬥分隊的燃燒彈掛艙的相關安裝進度。」

    —

    「這麼說,六艘重型航空母艦就有36架戰鬥機能使用燃燒彈了。」自從燃燒彈在多次實戰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後,蒙特開始大力推動燃燒彈在艦載航空兵中的使用,和攻打塔拉瓦島時艦隊燃燒彈儲備不足相比,燃燒彈已經列為航空母艦的常規彈藥。而讓戰鬥機取代高危險性的俯衝轟炸機,成為對地面作戰中的主力,是蒙特在這兩個月來一直追求和迫切實現的。火箭彈在戰鬥機上使用已經是向這個方向邁出了第一步,燃燒彈在戰鬥機上使用是其第二步。(註:這時的燃燒彈的威力還不是太大,凝固汽油燃燒彈的列裝使用要登45年初日本轟炸時,想看蒙特是如何把日本變成焦土的朋友,請多多關注。)

    「是的將軍,按照將軍的指示,我已經命令各特混大隊經過改裝的戰鬥機,作好起飛參戰的準備。」戰場永遠是.定利用這次戰鬥的機會,來鍛煉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對地攻擊能力,及協調地面部隊登陸作戰的能力,早在強化訓練時蒙特便把這列為重點訓練的項目,為未來新一代艦載戰鬥機的列裝奠定基礎。蒙特這時所做的一切,為後來f4u「海盜」式戰鬥機在陸地機場及航空母艦上的廣泛使用,並在太平洋戰場上稱雄無敵的神話埋下了伏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