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一個人的抗日Ⅱ

第二卷 平津狼煙 第三百六十二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 文 / 樣樣稀鬆

    第三百六十二章樹欲靜而風不止

    其實,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對南洋聯邦的發展也感到驚訝,不到三十年的時間,一個戰後的新興國家能發展到如此程度,除了資源的優勢外,他認為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第一代領導人的英明睿智、高瞻遠矚。

    這與當初德國剛剛統一後的情況有些類似,鐵血宰相俾斯麥自上而下,通過戰爭,逐步實現了德國統一,進而形成國內統一市場。當時,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個工業化歷程,而德國不過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其大膽吸收英國的先進技術,勇於創新,從而大大縮短工業革命的時間。從一八七零年以後,德國工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英法兩國,次於美國,到十九世紀末期,德國已經成為歐洲大陸上首屈一指的新興工業大國。

    也是三十多年的時間造就一個大國的崛起,南洋聯邦與德國的發展還真的非常相似。但時間不同,形勢不同,南洋聯邦的發展經歷依然令勃蘭特感到好奇和欽佩,從戰後一步步走來,仔細研究,竟然發現南洋聯邦幾乎沒有行差走錯的時候,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對時機的掌握,對政策的制定,根本不像一個新興國家應該有的那般成熟和順暢。這並不是勃蘭特一個人的發現,隨著南洋聯邦取得越來越引人注目的成就,引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研究,並不稀奇。

    有人在當權的時候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偉人,彷彿無所不能,國家離了他便要崩潰,人民離了他便會貧窮。這樣的人非常普遍,蘇加諾把自己描繪為「一個偉大的愛人」,但卻使印尼成為通貨膨脹最為嚴重的國家;恩克魯瑪不僅把自己看作加納的國父,而且看作非洲獨立之父,他封自己為「終身總統」,並為自己建造了精緻的紀念碑,最後卻因為揮霍和偏執被推翻,落得個客死異鄉……

    有的人力求低調,說得少做得多,掌權時似乎沒有驚人之舉,也不為自己歌功頌德。但他留下的卻是國家和人民享用不盡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留下的是他劈荊斬棘開拓出來的光明之路……

    生前或掌權時被人讚頌算不了什麼,死後或下野還被人們崇敬才是了不起的偉人。黃歷不敢自稱偉人,但水漲船高,南洋聯邦發展得越好,就越讓他閃耀出光輝。

    黃歷是個知道進退的人,儘管鍾可萍不會因為他的光彩蓋過自己,或者被人說成是影子總統而吃味生氣,但黃歷還是離開了坤甸這個政治中心,搬到了西婆羅州第二大城市山口洋居住。也就減少了很多來訪的外國政要順便前來拜訪的叨擾,多了幾分清靜悠閒,也使他能更專注地觀察和分析國際上變幻的局勢,更細緻的分析一些歷史事件背後的意圖。

    中美緩和雖然步伐緩慢,但卻是不斷前進的,文化大革命正趨於平穩,在黃歷的新研究中,他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借這次運動而進行的權力鬥爭已經接近尾聲,北京的領導人正展現出新的自信。而對於美國人來說,主要是尼克松來說,他有兩樁心事:一是搞點什麼驚人之舉使自己名垂青史;一是設法連任下屆總統。對外首先考慮的就是:主動同中國和好,借助中國抗衡蘇聯。

    因為美國與中國的不斷接近,也因為蘇聯在中蘇邊境駐紮的兵力使其歐洲防務有所減弱,已經使蘇聯在歐洲表示出和美國緩和的跡象,顯然,這是美國人非常樂意看到的事情。實質上的突破還未產生,美國已經從中獲取了利益,當然要繼續深入下去。

    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開始後,尼克松和基辛格感到這種會談易受到美國國務院的干擾,而且每次都是互唸經過批准的稿子,既耽誤時間,又不解決問題。尼克松決定另開渠道,同中國領導人對話。而南洋聯邦與中國剛剛建交,正處於初期密切來往,加深瞭解的過程中,由南洋聯邦充當中間人,比巴基斯坦似乎更為有利。

    一九七零年九月六日,尼克松趁鍾可萍總統去美國參加慶祝聯合國成立二十五週年之機,在會見時表達了這樣的願望。在歡迎宴會上,尼克松第一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名稱,發出了西方人士稱之為「意味深長的外交信號」。

    消息轉達到中國後,很快便有了回應。毛zd批准同意美國友好人士斯諾婦訪華,並由周總理安排,於十月一日在**城樓上接見了斯諾夫婦,拉著斯諾的手一同參加了中國國慶二十一週年觀禮。後來又在接見斯諾時表示:「如果尼克松願意來,我願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當作旅遊者來也行,當作總統來也行。總而言之,都行。」

    尼克松獲知這訊息倍受鼓舞。一九七一年二月,他在美國國會作外交報告時說:「在今後一年裡,我要仔細研究我們應當採取什麼進一步的步驟,以創造美中人民之間擴大交往的機會,以及怎樣消除實現這些機會的不必要的障礙。」並表示:「凡是我們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去做。」

    中美兩國互相摸清彼此的戰略意圖後,中方通過南洋聯邦向美方發出邀請:「要符合根本上恢復中美兩國關係,必須從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美國一切武裝力量。而解決這一問題,只有通過高級領導人直接商談,才能找到辦法。因此,中國政府重申,願意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來北京直接商談。」

    尼克松獲悉後極為高興,除四月二十九日口頭表示外,並於五月十七日請南洋聯邦駐美大使正式答覆,為了解決兩國之間那些分歧問題,並由於對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重視,他準備在北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諸位領導人進行認真交談,雙方可以自由提出各自主要關心的問題。並提議:「由基辛格博士同周el總理或另一位適當的中國高級官員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會談。」

    顯然,美國被中國誇大的「蘇聯威脅」所迷惑了,中國「狼來了」的計謀成功了。這一手法不是什麼新鮮事。五四年、五八年,中國兩次掀起台灣海峽危機,利用美國扔原子彈的威脅,從赫魯曉夫那裡獲取了核武器工業起步和發展的關鍵性援助。

    南洋聯邦的穿針引線只是舉手之勞,換句話說,也是兩頭得利。中間人嘛,回扣總是不可少的。就在中美為達成外交突破而頻繁傳遞信息的試探階段,美國在老撾開始了第一輪撤兵。這既是為安撫國內的反戰浪潮,也是美國政府所尋求的體面地從印度支那撤出兵力,逐步將這場可惡的戰爭交給亞洲人自己來解決。

    在中美關係的發展尚不明朗,在蘇聯表示越共應該暫時停止軍事行動,以便美國人加速從印度支那撤軍後,印度支那的局勢暫時安定下來,但敵我雙方並沒有放棄固有的戰略,這種安定更像大戰前的準備。

    但黃歷此時已經不把越共看作主要的敵手,因為越共擅長的是滲透游擊,老撾南部面積較少,兵力密度很大,越共想故伎重施,一來迴旋空間不夠;二來也缺乏策應;三呢,還要擔心越南王國和泰國在東西兩個方向對進攻老撾南部的軍隊實施夾擊,甚至切斷北越進攻部隊的後路。綜上所述,在短時間內越共無法組織大規模進攻。

    而作為南洋聯邦最主要的對手之一——印度,此時開始蠢蠢欲動,立刻吸引了黃歷和南洋聯邦政府的目光。從黃歷的分析來看,巴基斯坦此次動亂是咎由自取。但印度敢發動侵略戰爭肢解巴基斯坦,其野心已經膨脹到了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

    巴基斯坦建國之後,其國土被分為東西兩塊。東巴與西巴之間隔著印度的國土,相距兩千多公里,雖然兩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但在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巴基斯坦獨立之後,雖然東巴孟加拉族人數佔全巴的人口百分之五十,但巴基斯坦中央政權基本上掌握在西巴人手中。

    因此,東孟加拉人認為在國家機構中受到排擠和歧視。而在經濟方面,東巴的農產品為巴基斯坦創造大量外匯收入,但東西巴之間在國民收入分配上長期嚴重不均,東巴的大量收入主要用於西巴建設,東巴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農業發展速度四倍於東巴。東西巴之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矛盾也隨之加深。在文化上,儘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講孟加拉語,中央政府卻堅持將西巴人使用的烏爾都語作為國語。長期以來,東巴孟加拉人為爭取自的權利而進行鬥爭。

    國必自亂而他人亂之,巴基斯坦的動亂歸根到底是其政府的不當政策所引起的,儘管黃歷和南洋聯邦政府曾屢次提醒或建議過巴政府,但事情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巴基斯坦的內亂將起,印度阿三瞪大了眼睛,南洋聯邦也握緊了拳頭,一場較量不可避免地要在南亞次大陸上演。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