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平津狼煙 第三百三十章 巧妙的對策 文 / 樣樣稀鬆
第二卷平津狼煙第三百三十章巧妙的對策
第三百三十章巧妙的對策
把一套老舊的國家機器換新確實需要時間和代價,而勃烈日涅夫為了所謂的「社會穩定」在十八年裡毫無作為,七十多年來蘇聯只重視重工業,不重視輕工業,不重視百姓的生活,以及十幾年大搞軍備競賽把蘇聯本就不富裕的國民經濟消耗殆盡時,老大的國家便轟然倒塌,速度令人驚訝。書迷群2
從這劇變中,有人感歎,有人惋惜,有人高興,有人能從中取得經驗,有人能從中吸取教訓。
「……政府要有憂患意識,切不可被表面的成績所迷惑,或者沾沾自喜,或者故步自封,喪失進取心。發覺問題要及時處理,切不可等到積重難返時才徒呼奈何。對於民生,要一直如一地加以重視,這樣才能使人民對政府有認同感,對國家有歸屬感……」
當鍾可萍看到黃歷寫來的參考資料後,沉思良久,觀點並不新鮮,字跡嘛,也沒多大改進,但她還是珍而重之地將其仔細從中體味著黃歷辛苦工作的深情厚意。然後珍而重之地將其收好,笑著自言自語道:「這字呀,還是那個醜樣子,呵呵,不過,寫得還將就。」
她從黃歷手中接過領導權,真正開始領導國家和民族繼續向前邁進發展時,與她作為特別國務卿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她能更深入地瞭解黃歷的辛苦和睿智,更全面地領會到國家各項政策背後的含意,也就更感激黃歷在這之前為她鋪好的道路。
雖然在發展策略上也要進行一些調整,但南洋聯邦協調發展的基礎已經打好,奧運會後,原來工業發展所面臨的道路、港口、機場、通訊、電力等方面的短缺和瓶頸現象,由於基礎建設投資的大幅提高,而得到極大的改善,並使經濟發展在奧運會後的三年裡持續快速增長。
但正如黃歷所說的,沒有什麼經濟政策是普世存在的,是能夠永遠不變的。經濟發展策略要適應變化的環境,就必須適時調整,保持活力。鍾可萍現在面臨的任務是以穩定經濟為主要目標,控制通貨膨脹,繼續創造社會公平,創造愈加平等的收入分配體制,並縮小政府對市場的間接干涉,推進市場經濟的作用和積極的創造精神,提高產品競爭力,並逐步向民眾參與和創造主導的經濟過渡。
等到下一個五年計劃,南洋聯邦就可能會在金融自由化和財政、稅務改革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當然,這取決於她第一個任期內經濟所發展的程度,以及國家那時候的狀況。
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表面上看像是這樣,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方方面面的情況,比如國際環境、通貨膨脹、消費需求等等。要想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進行經常性的改革,使經濟發展能對各種變化的因素作出積極的反應。
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南洋聯邦的經濟飛速發展,但依舊將自己定位於新興工業國家。對內而言,這對激發民眾的進取精神是有利的;對外,則會減少某些國家對於南洋聯邦興起的警惕和防備,也能在某種程度下降低了亞共體貧困國家的自卑感。
鍾可萍推開窗戶,微皺眉頭望著大廣場的方向,那裡正在**示威,就是那些遭到**影響的學生。好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上的警示性文章起了作用,這些**示威者沒有製造出什麼**。鍾可萍所想像中的衝進書店燒書、砸塑像、衝擊學校管理機構和國家管理機關的行為沒有出現,這讓她稍微長出了一口氣。
敲門聲響了起來,秘書推門進來,說道:「總統先生,人員都到了小會議室,您能否現在就去?」
「好的,我馬上就去。」鍾可萍答應著,收拾了下桌上的文件,起身向外走去。
鍾可萍非常擔心**在南洋聯邦青年,特別是學生中的影響。不可否認,**的烏托邦色彩和青年學生的「先鋒」作用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再加上華裔的種族關係,使其可能具有更大的影響。她想擬定法令,禁止三十歲以下的南洋聯邦公民到中國去訪問,以防這些頭腦簡單的青年被召募為「顛覆分子」。
但黃歷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國現在基本處於封閉狀態,去中國訪問是不太現實的事情,政府出台這樣的法令,可能會適得其反,愈加激起青年們的逆反心理。而且,如果能讓這些青年親身觀察現實的中國而不是被動接受宣傳中的中國,**就不會有吸引力,也就是說,要讓青年人放棄對毛式革命的浪漫幻想,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去中國,退而求其次,也要讓他們瞭解中國真正的**是什麼樣的。
要實現這樣的目的,能夠採取一個變通的辦法,那就是組織青年學生去新幾亞島,與南洋聯邦吸納的逃港者接觸,從他們的口中得到真實的消息,讓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畏狼如虎般地下什麼禁令。
這個大膽而獨特的想法讓鍾可萍很受啟發,她也想起了年輕的時候,父母苦口婆心地勸,自己不還是像個倔驢似的毅然登上輪船,到祖國去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年輕人嘛,總有自己的理想,而這理想是好是壞,是現實的,還是不切實際的,還是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更好一些。
而且,就目前來看,**示威的學生還不佔多數,行為也還算遵紀守法,此時出台刺激性的政策確實不太適宜。鍾可萍和智囊們經過了再次商議後,決定採取多種方法來消除**帶來的不利影響。與逃港者接觸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方法便是在校園內展開辯論,對文化大革命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口號,如果將學生們走上街頭製造**的衝動消彌在口舌之爭中,豈不是更好。況且,真理越辯越明,這可不是一句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