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軍魂

第四卷 軍魂 第五十九章 踏上歸程 文 / 黃昏前面

    第五十九章踏上歸程

    李業詡最終相信了夏外袍所說的這個傳奇故事一般的經歷,並親自帶著伊列道的所有高級將領,宴請了夏外袍和他的手下族人們,並以伊列道行軍大總管的名義,賜以他們財物和所用之物,族中的傷病者,也派軍中醫官為他們醫治,還將他們的壯舉在軍中廣為傳誦,以此表達自己的敬意,鼓舞將士們的士氣。

    夏外袍所領的這個小部落,所帶的糧食物資,還有牲畜等並不多,而且在遭遇大雪時損失了一些,在突厥殘部的襲擊中也丟失了一部,若沒有唐軍以物資上的接濟,走出西域困難都很大,更不要說出西域到中原還有數千里的路程。

    軍中其他將領對李業詡如此厚待一個來歸附小部落的所有族人有些不解,他們覺得只獎賞部落頭人即可以了,不需要對所有的族人都進行賞賜,但李業詡以這些人擒獲欲谷設所立下的大功為由,堅持自己的做法。

    西北的冬季很漫長,冰天雪地的,後續的補給物資無法送來,伊列河近的一些牛羊牲畜想送到西州去也沒法兒,甚至連信兒也無法送出去,西北的寒冬裡,李業詡所領的大軍基本與外界隔絕了聯繫。

    所幸這次大雪前朝廷送來大量的物資,還有數量多的沒法清點的牲畜,數萬將士及數萬各部族人生存問題基本能保障,所有部落的頭人們都被李業詡差人監視起來,免得他們圖謀不軌。

    幾個月的冬季也安然地度過

    貞觀十五年的新年,李業詡也就和數萬的大唐將士們在遠離長安近萬里的西北伊列河近度過,李業詡也下令用這次朝廷送來的物資,還有當作賞賜之物的一些好酒,及突厥人那裡繳獲的酒都拿了出來,好好的犒賞將士們。

    除警戒部隊外,其他的將士們都盡情地吃喝。

    李業詡也按後世部隊裡的傳統,組織一些士兵們表演一些節目,以助年節的興,增加點節日氣氛。

    應部將們的要求,李業詡也親自「賦詩」一首: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這詩也讓將士們一陣狂歎,親在軍中爭先傳誦,讓李業詡一陣得意。

    夏外袍和他的族人們,也第一次和如此多正統的漢人們一道過年,感受到了他們從未體會到過的年節氣氛。

    最後差不多所有的酒都被喝光了,許多人醉倒下,連李業詡也差點被部將們灌醉,到後來都是被李成和李萬等幾名親衛們扶著回到自己的帳中。

    頭腦有些昏沉的李業詡卻沒睡意,翻來覆去睡不著,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人之常情,李業詡也想著那遠在近萬里之遙的妻兒和家人們,不知他們一切可否安好。

    堅強的鄭燕,嬌弱的顏如冰,小鳥依人般可愛的雲兒,似鄭燕般直爽的小月,一個個身影在李業詡面前像幻燈片般飄過,接著那些淘氣的小子們,李征、李衡等可愛的模樣也在李業詡眼前浮現,這一刻,李業詡有百般想回家的念頭。

    李業詡知道,家中幾位嬌美的妻妾們,也一定會在年節時候想念他這位出征在外的夫君的,甚至比李業詡還要多許多倍的想念;還有那些頑皮的兒子,可愛的女兒們,也一定記掛著他這位久出未歸的爹爹,想到這,李業詡滿懷的溫情。

    人都說溫柔鄉,英雄塚,但李業詡卻覺得,沒有溫柔鄉可歸的英雄,無論立下多少戰功,都是殘缺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有家庭,有妻兒,那才是完整的。

    李業詡也想到自己的祖父母,還有父母親,更想念的還是祖父李靖,不知李靖聽到自己所部這樣大捷的消息,會是如何的興奮和得意,李業詡想著回長安時得到李靖表揚的情景。

    能得到李靖的稱讚,是李業詡最得意的事,甚至比受到李世民的讚賞還得意。

    想到這些,李業詡更是希望能盡快地回到長安,與自己的家人們相聚,他也知道,軍中的將士們也肯定有和他一樣的心情,就在剛剛的年夜飯上,一些將士們都留下了熱淚,誰都知道,許多人所流的是思鄉的眼淚。

    但即使大軍班師,也不可能所有的軍隊都回到長安去,按朝廷的詔命,此次還要有數萬的將士們要留下來,鎮守這片大唐新置的土地。

    李業詡不知道朝廷要這些將士們守邊多長時間,若李世民採納他的建議,大部留下的將士們駐守的時間要很長,有些人甚至可能是一輩子。

    這些留下的士兵按朝廷新的詔命,組建第七衛軍,第七衛軍即是駐守在這安西大都護府的領地內,甚至隨著形勢的發展,再組建另一衛軍鎮守安西也是有可能。

    鎮守安西的大軍在戍邊的同時進行軍事屯田,以使大唐的力量在這裡穩固下來,李業詡所提的計劃裡,是要動員這些將士們的家人,一道來西北安家,使得將士們沒有後顧之憂,那些家人不願來,又自願在這裡屯田戍邊的將士們,都可以娶當地的女子為妻,在此落地生根。

    這次大部的近衛師將領都將班師回朝,除了阿史那社爾和郭孝恪。

    阿史那社爾因其特殊的身份,在這片土地上具有不一般的號召力,不出李業詡的意外被留下任職。

    郭孝恪的第四近衛師被留下,這是李業詡的建議。

    李業詡甚至搞不清楚了,郭孝恪留任的結果,是他影響了歷史還是歷史影響了他,他這樣的建議能否成就郭孝恪如原來歷史上般在西域的威名,這一切還是看郭孝恪如何表現了。

    只是李世民採納了李業詡的建議,大軍回長安後,第四近衛師要重新組建了。

    剛剛經過戰亂的安西不太平,五萬的軍隊還不足以威懾安西大都護府這麼大的地盤,現下大軍主要鎮守的還是西州到龜茲一帶,還有伊列河畔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這幾處是西北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這是安西的本。

    如何安定安西的局勢,這也是很考驗喬師望和阿史那社爾、郭孝恪這幾位都護府***的事,但李業詡相信,一切都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

    年後,李業詡即要準備班師的事了,他所領的這幾個近衛師,將全部帶回,只留從西州增援過來府兵的一部給阿史那社爾。

    阿史那社爾將駐留在弓月城,行他的昆陵都護府都護的職,到時還要組建第七衛軍的一部,鎮守伊列河一帶。

    侯君集派來保護物資的這三千名府兵也將留在弓月城,年後還將有幾萬的府兵抵達這裡,在伊列河一帶屯田墾荒。

    如今在焉耆的侯君集也將率著第五、第十四、第十五近衛師及府兵一部啟程回長安,府兵中許多的中高級將領卻要留在這裡,行使他們的職守,成為大唐新一代的戍邊人。

    而朝廷所派出的治理西州及昆陵、蒙池都護府的官員們也將陸續抵達。

    還有差不多半來年,或者稍長一些時間,有可能可以回到長安,與妻兒們團聚了,想到這,大半天思考事情下來的李業詡有些困了,沉沉地睡去,一夢到第二年。

    貞觀十五年二月初,天氣已經有些轉暖了,依朝廷詔命從西州過來的兩萬府兵,已經抵達弓月城,領兵的將領是右武候將軍梁建方、左領軍衛將軍劉伯英和右武衛將軍孫貳朗。

    這兩萬名士兵加上去年抵達的三千人,再從一些歸降的部落中招募一部分突厥人,將組建第七衛軍的三個師。

    第七衛軍人數編製是大唐所有衛軍中最多的,總人數將達到六萬左右,有六個師的編制,每師有一萬人左右,這也是為了適應這一片土地上形勢而採取的措施,在進行系統的訓練後,執行他們的使命。

    二月底,一百多名朝廷派來的官吏抵達弓月城,這些官員是在年前抵達伊州,天氣轉暖後即快速往西州和弓月城一帶趕來。

    伊列河一帶所有的軍務移交給阿史那社爾,民政事務交由朝廷派來的官員,大部的物資,還有武器,特別是火器都留下給鎮邊的將士們。

    一切事務交接妥當,三月初,李業詡率著九個近衛師近七萬人踏上班師的路。

    這九個近衛師在行進和征戰**損失了四千多名將士,這些將士的骨灰也埋藏在弓月城近,他們長眠在這一片土地上,守望著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所獲取的這一片大唐新置的土地。

    回程的路與當時進軍的路線又不同,這次是取道遏索山南側,經鷹娑川一帶過原焉耆境內,先抵達焉耆,與侯君集匯合,再經西州,與安西大都護府大都護喬師望會面並交御軍務,補充物資後,從莫賀延磧西側經沙州回長安。

    依兵部的軍令,此次回程,交河道行軍部下所屬的兵員,還有戰利品,俘虜等,與伊列道行軍部下各自掌管,伊列道的行進序列,也在交河道後面。

    也就是說,侯君集和李業詡將各自率領自己所屬的軍隊班師。

    從伊列河畔出發,經過一個月的行進,李業詡所領的伊列道行軍部所屬的諸近衛師抵達焉耆城,在後世被稱為博斯騰湖的大湖邊休整。

    而李業詡則進焉耆城和侯君集商議班師的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