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軍魂

第四卷 軍魂 第二十八章 軍事屯田 文 / 黃昏前面

    第二十八章軍事屯田

    不過這一番話說完後,李業詡卻覺得有很爽快的感覺。

    類似的想法在後世時候已經憋了好多年,李業詡從上高中起就有這種憤慨心理了,只是後來一直以來呆在軍中,還是極少有與人交流機會的特戰隊中,嚴格的紀律,還有肩膀上那神聖的使命,使的這種想法埋在了心中不知哪個角落,平常間不會輕易去觸及。

    不過李業詡也明白,在後世,這種想法即使說出來,有人聽了,也是沒有作用的,自己位輕言微,根本沒人會當回事。如今卻不一樣了,自己在朝中身居高位,一些建議提出來還是頗為份量,甚至能左右世界上國家力量最為強大的大唐帝國政策的走向。

    看面前這位執掌著天下間最強大國家政權的皇帝,已經有些被說動了,有這樣的效果李業詡已經滿足了。

    「吃飽了嗎?」又沉思了一會的李世民問李業詡道。

    「吃飽了!」李業詡老老實實地回答道,李世民這樣平淡的問話都挺讓人安心的。

    聽李業詡如此說,李世民即吩咐宮人將案幾收拾了。

    隨後上來兩杯不知用什麼東西泡的茶,泛著淡綠色,還有誘人的香味。

    「賢侄,你剛才所說的這些,朕會牢牢地記在心上,」李世民喝了一口涼茶,臉上已經滿是讚賞的神情,「你的見地,放眼我大唐整個朝中,確實沒人能及得上,連朕也是自愧不如,哈哈…朕能得你,實是朕之大幸…」

    「陛下過獎了,臣只是喜歡異想天開,想一些常人不會去想的東西,若有說錯的地方,還請陛下勿怪!」李業詡有些反應不過來,李世民語氣變換的還真的,一下子又變得如此,稱讚起他來。

    這皇帝在稱讚的同時,也不忘往他自個臉上貼金,彷彿李業詡是千里馬,他皇帝成了伯樂。

    「賢侄,你的腦袋確實好使,對事物的看法與常人大異,難怪連房相也時常在朕面前稱讚你,」李世民呵呵笑著說道,又似有些猶豫,「今日朕再問你一事,你要給朕一個意見!」

    「陛下,是何事?」李業詡坐直身子道,想著李世民應該問有關西北的事了。

    「你是如何看朕想推行的世襲刺史之策?」

    「這…陛下,」李業詡一聽傻眼,李世民怎麼問起他這個問題來了,「臣沒好好地想過這問題…」

    這個問題太重大了,李業詡知道說出自己的看法要惹惱李世民的。

    「你別…蒙朕,這樣的事你會沒好好想過…」李世民有些想暴粗口,卻生生地給忍了回去,「你把你想的說給朕聽就是!」

    有些命令的味道。

    「是,陛下,那臣就謬議幾句,」看李世民的神態,李業詡看得出皇帝的矛盾心態,「陛下,臣以為,世襲刺史之策,實屬下策…」

    「你說說緣由,」對李業詡這樣的說法,李世民似並不意外。

    「陛下當政後,求賢如渴,這些年來要求朝中官員薦舉人才,以使的大唐有學識有能力之士,都能為朝廷所用,為百姓做事,正是此議,為朝廷發掘了許多的能幹之士;如今也準備在籌建軍事學院,將一些優秀的士兵和中下級軍官選拔出來,到學院裡進行深造,這樣也會培養大批的軍中能征善戰者。陛下所行的這些策略,都是希望選出那些有能者來為官,為政者都是天下飽學之士…」

    「陛下所行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大唐更好的發展,所以受到百官和百姓的擁護;而今陛下所要推行的世襲刺史之策,卻是反其道行之,」李業詡看了看李世民,李世民卻還是沒什麼反應,只得繼續說道,「各功臣後代,良莠不齊,有品行優者,也有庸碌者,即使品行皆優者,也不一定能居剌史之職。刺史所常乃一州之地,其職過於重要,陛下一定要選擇那些能幹之士任此職才可,不然是要毀我大唐之本!」

    「你有沒有想過,若有一天你犯了錯,朕把你所有的職務都免了,沒有你祖父和你父親世襲下來的職務,那又如何?你還會如此說嗎?」李世民眼神咄咄逼人,口氣也很是不一樣地說道。

    「陛下,若臣所作犯了法,或者陛下覺得臣沒有可用之處,那臣即使作了平民,也無怨,臣沒能力,何以能當大任?若這樣陛下還委以朝中重責,那不是誤國誤民嗎?」李業詡聽了李世民的話,心裡雖是一震,但還是硬著頭皮,口氣不變地說道,「臣也自覺只能領幾個兵,在戰場上胡亂衝殺一陣,若要讓臣去治理一州之地,那也是在臣的能力之外…」

    「臭小子如此說,還真來勁了,」李世民有些被噎著,氣惱地說道。

    「陛下,臣只是據實說而已!」李業詡還是口氣不變。

    「你有何才,朕還不知嗎?這一州刺史之職,你是看不上眼的了,」倒是李世民緩了口氣。

    「陛下,臣是自知自己能作什麼,臣自幼生活在長安,沒下過地,沒耕過田,不知百姓疾苦,對具體的民生之計也無從知曉,臣也相信絕大多數的官宦子弟也是如此。所以,讓這些人的後代世襲刺史,實在不是好的政策,」李業詡微微地歎了口氣道。李世民世襲刺史的詔令已下,以後如何收場,還真不知道。

    「朕世襲之策,還不是出自無奈,給世家…」李世民說了半句,即收口。

    「世家?」李業詡想不出來世家竟然還有力量能逼皇帝。

    「賢侄,你不會不知道世家的力量吧?」李世民有些傻眼,眼前這李業詡還真有些地方聰明過頭,有些地方又傻得可愛。

    李業詡搖搖頭,說實在,來大唐這麼多年,李業詡並沒見識過世家有何力量,這可能與他一直在軍中有關係,當下也想聽李世民細說什麼。

    李世民又有想踹李業詡的衝動,不過還是忍著,耐著心講了一些關於世家的事,李業詡聽了有些咋舌,這才知道,世家的力量竟然如何龐大,一些時候竟然都可以與皇命相抗…

    李世民最耿耿於懷的一件事,那就是想納崔氏家族的一女子為妃,結果,崔氏族長竟然抵制這門與皇家的姻婚,最後把這名女子許給了他手下的程知節為妻。

    李業詡聽著這,驚訝地張大著嘴巴,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奇妙的事,李世民還有娶不到的女人?

    怪不得程知節那老妖精,天天看著那麼得意,一個李世民都娶不到的女人,被他弄到手當老婆了,這不,老妖精在李世民面前肯定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優越感,敢在皇帝面前吹鬍子瞪眼睛,而李世民為了體現自己的大度,不與程老匹夫相計較,只能咬碎牙齒咽肚裡。

    但當皇帝的,遇上這樣的事,肯定是耿耿於懷的,更別說世家還有那麼多與朝廷相抗的事…

    李業詡也對程知節的正妻崔氏大有興趣,想去看看這位被兩位大唐最有名的惡漢爭搶的女人長得一副什麼傾國傾城的樣子。

    不過轉念一想,自己相熟的程處默和程處亮兩兄弟應該都是崔氏所生,一想到這,李業詡有些被嚇著了。

    這樣兩人的母親,會是什麼樣的呢?生出來的程家兄弟都是這麼一副對不起大伙的長相,也不定能好到哪裡去,誰也不敢去想會是一副花容月貌的樣子。或者是程知節這老漢的遺傳基因太強大了,把老婆的優秀基因都摧殘成隱性了,獨遺傳下他那惡劣的基因,成顯性表達出來?!

    「賢侄…賢侄!」正丫丫間,李世民又在喚了。

    「陛下,臣在認真地聽著呢!」李業詡驚醒過來,坐正身子,自己心裡這萬惡的想法不能被李世民知道,不然這皇帝惱羞成怒,找個理由修理自己那就不太妙了。

    「朕問你事呢,你怎麼不回答?」李世民說道,果然是有些惱怒了。

    「陛下,這樣的事,臣不敢回答什麼!」關係到朝中最可怕的兩個黑惡勢力之間鬥爭的事,如此敢開口,何況還沒仔細聽李世民問什麼呢。

    「也罷,這事你是不好回答!」沒想到李世民真的不再問了,「你也不常到這些來,我們再聊一些其他的事!」

    「陛下,臣這段時間忙於軍中訓練事務,各地情報都沒去關注了,」李業詡還以為李世民要問情報方面的事。

    「原本準備到長安來的棄宗弄贊,又回到了邏些城,」李世民似有些自嘲地道,「羊同王李迷夏趁吐蕃勢微,舉兵攻擊棄宗弄讚的一些部落,棄宗弄贊又回邏些組織抵抗去了,朕也下了詔令,讓李迷夏止兵,同時讓棄宗弄贊也整治一下自己的部下,以防被羊同吞併了…」

    「陛下,讓這兩部再打一仗也是好事!」李業詡道。棄宗弄贊和李迷夏再掐個兩敗俱傷豈不是更好?「只是,陛下…我們是不是要派軍隊干涉?」李業詡小心翼翼地問道。

    羊同出兵攻擊棄宗弄贊,那大唐正好有理由出兵助之,並順理成章地進入邏些城。

    「不急,我們現在最主要的還是準備西北的戰事!」李世民皺皺眉道,「大唐暫時還不能應對兩處戰事,所以只能抓最主要的!」

    「陛下,西北有重要情報來了?」聽李世民如此說,李業詡頓時有了興趣。既然李世民現在不願意立即解決吐蕃問題,棄宗弄贊暫時又成不了氣候,先放一放也沒什麼,程知節還屯兵有松州一帶,正進行高原的適應性訓練呢,隨時可以做出反應。

    「暫時還沒有!」李世民的話卻讓李業詡稍稍的失望,「其中的一些事朕想問你,若要出征西北,我大軍數量不會少,但物資供給困難,且不可能一戰就解決所有問題,若我大軍要駐紮在那裡,糧食、物資供應都是成問題的!」

    「陛下,臣有一議可解決」李業詡很是堅決地說道,「即軍事屯田!」

    軍事屯田,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後來西北那個大省所設的生產建設兵團,事實證明,生產建設兵團的建立,在維護那個中國最大省份的穩定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業詡這段時間為了準備進行的對西北征戰,也想了很多問題,李世民所問的,也進行了詳細的考慮,若我軍要在西北站住腳跟,不可能由中原的物資供應以滿足需求,那樣萬一物資供應中斷,沒有糧食能填飽肚子,大軍不戰自亂,一定要想辦法就地取材。

    「屯田制前幾朝都有施行,朕也考慮過,你與朕說說你所想的!」李世民聽了李業詡所說的,臉上神情很是戲劇化,令李業詡繼續說。

    李業詡看不明白李世民的意思,只得繼續說:「軍事屯田,就是利用軍隊組織進行屯墾戍邊,由士兵和士兵家屬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這樣在一些遠離中原腹地的地方派兵,再也不必勞師運糧,此舉極大地減輕了朝廷和百姓負擔,使得那些地方可以就地取糧,許多時候,糧食對戰爭的勝負,還有百姓的安定,是壓倒一切的因素…」

    「曹魏時期,在臨近蜀、吳的邊界地區,一大批軍屯基地陸續創立,在沒有戰事時,由軍中士兵墾荒耕種,僅在關隴地區,便設有長安、槐裡、陳倉、上邽等多個軍屯基地。事實證明,這些基地在抵抗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蜀魏之間群山連綿,交通不便,諸葛亮五次北伐,沒有一次不面臨補給困難的問題。雖然他設計發明了木牛、流馬等當時先進的運輸工具,但終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物資供應這一問題。魏軍一旦堅守不出,蜀軍圍困一段時間後,無糧可食,撤退便成了唯一結果。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兩軍在上邽的交兵演化成了激烈的糧食爭奪戰,魏帝還特地派出增援部隊去保護屯田,以防止蜀軍搶奪糧食,形勢如此,蜀軍無糧,諸葛亮縱然足智多謀,也只能抱恨回師。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終於意識到了屯田的重要性,這才一邊與司馬懿對峙,一邊在渭南屯田,做持久作戰的打算,可惜這時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屯田渭水的願望也化為泡影。

    魏國取得了抗蜀戰爭的勝利,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屯田政策的勝利,這是李業詡這段時間研究前幾朝關於軍事屯田方面的事得出的結論。

    「臣覺得,這方法特別適合應對西北那一塊地方,西北之地雖然大多地方都是沙石地,但也有很多河流和綠洲,這些河流綠洲邊,是很好的種植地和放牧地,一些地方已經有人耕種,一些地方還沒有什麼人關注,若我大軍進軍西北,一時難以消滅西域諸小國,那可令幾將屯兵西域河谷邊,駐城守衛,同時令軍隊在無戰事時,墾荒種植,以取得軍中所用之物資,這樣我軍就可以長期在那裡駐守,不會因我中原之糧食供應不及,而出現窘境。待我力量穩固後,再慢慢收拾這些小國,而且,在我大唐將那一塊地掌握後,為鞏固治理,也更是要採取軍屯之策,以使得我大唐軍隊能長期留駐在那裡…」

    李業詡接著把他所知道前朝一些軍屯情況,及大概知道的後面幾個朝代關於這方面的情況,還把後世的南泥灣,當然更主要的是生產建設兵團模式詳細地向李世民講了一遍,最重要的幾點,就是屯墾、戍邊、長期留駐。

    南泥灣和生產建設兵團都是王鬍子的傑作,王鬍子的威名還可止西北一帶小孩哭,李業詡心中對這位可敬的,威鎮西北多年的將軍充滿了敬意。

    「此是好計,只是…」李世民眼中滿是讚賞,但語氣裡還是頗有顧忌。

    「陛下,各軍鎮守將可以幾年即輪換一次,各文職和軍職人員不相互隸屬,軍屯的物資要先被文職官員收取後,再發回軍中,這樣可以做到相互制約…」後世生產建設兵團具體如何動作,李業詡不得而知,但他知道,現下的朝中百官,還有面前的這位皇帝,對這些事情應該很在處理經驗的。

    李業詡悲歎一聲,封建帝王最怕的還是手下造反,這樣軍隊民生都集一體的軍屯制度,李世民不放心那是肯定的。

    「朕對軍屯制度已經考慮了良久!」李業詡沒料到李世民這樣說,「今日再聽賢侄一說,確實這是最佳方式…」

    「陛下…」李業詡大喜,李世民自己也想過這計了,真是英雄所見啊。

    「賢侄,你願意在西北屯墾戍邊嗎?」李世民滿是戲謔之色著著李業詡。

    「只要陛下有令,無論要臣到哪裡,臣都堅決執行陛下之令!」李業詡沒想過自己到那西北之地去呆上幾年來,但李世民如此說,也只能這樣應。

    「朕說笑呢,賢侄如此大才,朕怎麼會讓你去屯墾戍邊!」李世民很隨口地說道。

    這話在李業詡聽來味道卻感覺大不一樣,其中可以有很多種意思可以理解,這皇帝說這是什麼用意?

    李世民似乎也回過味來,「軍事學院籌建在即,朕還要你負很多事,如何能在外鎮守?鎮兵之將,軍中多得去,但能幫朕做這些事的,卻不多,你李翼是不可少的!」

    聽了李世民這畫蛇添足般說的話,李業詡還是有些不對味兒,只是也不好說什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