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軍魂

第三卷 兵鋒 第一百零九章 歡迎你再次來到長安 文 / 黃昏前面

    第一百零九章歡迎你再次來到長安

    貞觀十年五月,巫州獠人叛亂,同月,明州、壁州獠人也一道作亂,六月,嶲州獠人數百人攻擊刺史府,七月夷州數十名獠人與漢人械鬥,引發數百人參與,致使兩方數十人死亡,八月,桂州近千獠人叛亂,九月霸州山獠反,燒殺刺史向邵陵及吏民百餘家。

    南方一連串的獠人反叛事件,雖然規模並不大,李世民卻為之震怒,下發詔令,以瀘州都督李恪為桂州道行軍大總管,以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左武候將軍上官懷仁為副總管,率五萬餘眾,並益州、瀘州、黔州諸軍大舉討伐獠人,同時令桂州都督張寶德、夔州都督齊善行、交州都督李道彥同討諸獠,都受李恪節制,以期一舉平定南方獠人的叛亂。

    李業詡在看到這份詔令時,才知道當初因延誤軍機被李靖責罰的李道彥流放到交州任都督。李業詡對交州並沒什麼概念,只記得是嶺南道的一個下屬州,初看到時還有些憤憤,想著如此一個可以被砍頭的人,只是換了個地方任都督,李世民對其責罰是夠輕了。及至回去仔細看時,竟然嚇了一跳,這時代的交州管轄的範圍竟然是後來越南的北部,老撾的一部還有廣西的一小部,地方挺大,離長安也真夠遠。

    李道彥被發配到那麼遠的地方去任都督,確實是算懲罰了,估計從交州回到長安一次,沒有個半來年時間都不能抵達。

    交州治所是在後世的河內,如今交州的地盤後來只有小部分為中國的領土,這讓李業詡很是感慨。原來那個忘本的曾經稱中國為兄弟的國家,這個時候大部分領土都是屬於大唐的,其首都現在還是大唐交州的治所。

    想著李道彥若此戰立下大功,又會被召回京中任職,或者改任其他地方的都督,看來李世民對李神通的這位兒子還是會再次重用的。

    李業詡想著請命到南方去的李恪,在接到此令時會不會有欣喜若狂的得意樣,心裡有些鄙視那個沒見過大的戰爭場面的無賴王爺,撈到這份能領兵打仗的差事一定會讓他美死。不過也為李恪感到高興,終於有機會領兵打仗了,能夠領著人數不少的兵馬,還有南方那麼多州縣的駐軍,差不多是總領劍南、嶺南道諸州的軍務了,這樣的任命也是其他將領不能享受到的。

    在南方那一片山高水多的地方領兵作戰,不知能否讓李恪過癮,諸多兵法上學的東西,但願能在現實的行軍打仗中得到應用。

    李業詡不知道獠人究竟是哪些人,但絕對不會是安份安已的順民,就看這些年以來,南方諸地獠人反叛的事兒常有發生情況來看,獠人應該是山賊一樣的野蠻部落,像後來的土匪一樣,是得該好好修理他們了。

    只是獠人散居的範圍夠大的,從劍南到嶺南道,數十個州內都有獠人的分佈,都是在當地生活了許多年,對地形頗為熟悉。如此大範圍的剿匪戰爭並不是很好打,這也是考驗李恪智慧的時候。

    在南方諸多地方獠人作亂,朝廷派遣大軍出征的同時,疊州、松州一線又有一部分羌人叛亂的消息傳來。

    十月初,接疊州刺史元雯、松州都督韓威的奏報,疊州和扶州一帶有數千羌人作亂,攻擊州府,殺害漢人百姓,並波及到松州。

    李世民接到奏報後更是勃然大怒,不顧朝中諸多文臣們的反對,詔令大軍出征平定羌人的叛亂,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左領軍將軍劉簡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四萬餘人擊之。

    皇帝的決定讓許多朝臣們驚異不已,疊州所傳回來的報告上,只是數千許羌人叛亂,如此小規模的羌人叛亂,竟然比上次平定大規模羌人叛亂所派出的軍隊都要多。

    李世民宣佈詔命後,特進魏征第一個跳出來發表意見:「陛下,臣反對如此決定,疊州一帶羌人不過只有少許人員的叛亂,根本沒必要派遣如此多的軍隊出征平叛,派遣如此多的大軍到羌地,只有增加羌人的恐慌,造成更大不安定,而且徒增軍費開支,加重百姓的負擔!」

    「陛下,臣附議,」秘書監虞世南也跟著出來反對,「即將進入冬季,天氣轉寒,疊州一帶山高水多,糧草運輸更是不方便,如何維繫諸軍的給養將是個大難題!」

    「陛下,臣也附議,」吏部尚書高士廉也出列奏道,「天氣轉寒,實在是不宜發動兵事,此會徒增我將士不必要的傷亡!」

    「既然諸位愛卿都反對此時用兵,朕也接受,令此幾部即做準備,往成州一帶駐防,待來年春後,即可出征平叛。如此決定,無需再議,散朝!」

    李世民說著,即起身離座,從左側序門離開太極殿。

    朝堂上站立的大臣們面面相覷,除了少數一些人,大多朝臣都不明白李世民如此佈署的意思。

    走出太極殿的李業詡心裡在暗笑,這皇帝也和朝臣們玩起了迷蹤拳。

    這裡兵部尚書侯君集站在稍前方等著他,等李業詡走過去時,即上來悄聲地說道:「賢侄,今日有空否,上我府去坐坐,我們叔侄兩個好好聊些話兒?」

    「潞國公相邀,翼那有不去之理,」李業詡笑笑道。

    兩人正準備離開皇城而去時,宮內一宦官來傳,「侯尚書、李將軍,陛下有請!」

    侯君集和李業詡相對看了看,苦笑了一下,只得跟著那名宦官而去。

    「君集,賢侄,今日喚你們來,朕還有些事兒要交待,」李世民正在兩儀殿內等著,見侯君集和李業詡起來,也沒客套,直接就說明意思,「如今的佈置只是暫時的,待來年春後,吐蕃人定是會大舉進犯,你們兩位要做好出征的準備!此次出徵兵部的行文更是要仔細斟酌!」

    「是,陛下,」侯君集和李業詡一起抱拳應道。

    「賢侄,你能確定年前吐蕃人不會對我州縣進行攻擊?」李世民又轉問李業詡道。

    「陛下,據最新所探情報,吐蕃人已經停止前進的步伐,轉向犛牛河一帶,,準備在犛牛河低地勢之地過冬,沒有回師邏些城的打算,如此可判斷,吐蕃人的年前不會對我邊境州縣進行攻擊,但過了年天氣轉暖後,還是會捲土重來的!」

    「陛下,既然吐蕃大軍年前不會來攻擊,是否執失思力及牛進達諸部,可以暫緩出發?」侯君集問道。

    「還是依原計劃出發,吐蕃人對附近地勢頗為熟悉,來去迅捷,若我方沒有一支可以機動的力量在附近,恐怕吐蕃人攻擊時,諸州難以抵擋!」李世民搖頭說道。

    「臣明白!」

    「賢侄,吐蕃使團已經行進到了何處?」李世民再問李業詡一道。

    「陛下,使團已經抵達涇州,估計再過十數日,即可抵達長安!」

    在李業詡指示下,馮德遐以使團諸人進入內地水土不服為由,在伏俟城休整了十多日,行至鄯州,又休整了十許日,待到蘭州,又停留了五天。看著大唐使團從原來的一百餘人減員到六七十人,心急火燎的祿東贊卻也無計可施。

    「你如此安排甚好,讓吐蕃人失了先機,吐蕃二十餘萬大軍不得不在高原上過冬,」李世民盯著兩儀殿內剛剛生起的火爐,笑呵呵說道,彷彿看見眾多的吐蕃人在犛牛河邊被凍餓而死的情景,「棄宗弄讚這次可是吃了大苦頭了!」

    天氣有些冷了,李世民如往年般感到身上一些地方出現疼痛,就讓宮人生起了火爐。

    「陛下,賢侄如此佈置,若能讓吐蕃人在寒冬裡大批的人員非戰鬥減員,其戰力必定大大的下降,若還敢向我邊境進攻,那我方就佔盡了優勢!賢侄可是立下了大功,」侯君集道。

    「我方無力入高原進擊吐蕃人,如此是無奈之舉,以後得要訓練出大批能在高原上作戰的士卒來,棄宗弄贊不願臣服於我大唐,朕要讓其吃盡苦頭!」李世民眼中放出異樣的光芒來。

    「陛下,若吐蕃人向我大唐稱臣納貢,那是最好的結果,如此高寒之地,佔之並無太多用處,」侯君集道。

    李業詡心裡歎了口氣,連侯君集都是如此說,李世民的意思也如此是,看來唯有此戰中將棄宗弄贊徹底打趴下,不然,朝廷還真不會派遣大軍入青藏高原作戰。

    --

    十一月初,天氣已經有些寒冷了,出使吐蕃近兩年的大唐使團在馮德遐在帶領,諸多軍衛護送下,已經抵達長安城明德門外。

    馮德遐看著靄色中高大的明德門城樓,百感交集。

    長安,我回來了,此行終於不辱使命,完成了皇上和上官交給的任務。

    而馮德遐身側的祿東贊也同樣看著高大的長安城樓出神,心裡也在感慨,比之上次到長安,這次在路上多花了一倍的時間,這讓他心裡有些隱隱的不安,此行的使命定是不會那麼順利完成的。

    這時,從明德門內衝出來一大群身著異常明亮軍服的士卒,祿東贊看著為首的那名將軍異常的眼熟。

    馮德遐看著這名將軍時,眼中竟有熱淚湧出。

    正是李業詡。

    李業詡從青騅上翻身下馬,走到同樣下了馬的馮德遐和祿東贊面前,抱拳說道:「兩位使者一路辛苦了,皇上命本將來迎接使團抵京!」又再向祿東贊行一禮道,「大論,我們又見面了,歡迎你再次來到長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