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軍魂

第三卷 兵鋒 第一百零一章 新的軍隊管理模式 文 / 黃昏前面

    第一百零一章新的軍隊管理模式

    李業詡聽了李世民如此說話,也不禁心裡一凜。

    若吐蕃人真敢如設想的那樣,用脅迫尼婆羅下嫁公主般手法來要脅李世民許婚的話,那大唐與吐蕃之間直接大規模的武力衝突將不可避免。

    放眼大唐四圍,敢如此威脅大唐,要以武力逼迫大唐應允什麼事兒的部落或者國家,還真沒有。如今生生地跳出一個吐蕃來,定是讓李世民惱恨。

    若兩軍要交戰,那戰場將會在大唐西部的高寒地帶,地理、氣候環境比青海周邊之地更是惡劣,相比較,長期在高原上生活的吐蕃人在適應環境方面佔著優勢,這對長期在平原地帶訓練的唐軍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而且要想控制或者兼併吐蕃,必須將吐蕃打得無還手之力,那需要大量能適應高原環境的將士,徵集原吐谷渾族人入伍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眼下要應對吐蕃可能的侵犯,還是主要依靠漢軍將士。漢軍將士們要適應一下高原的環境,才能在與吐蕃人大規模的作戰中,不至於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李靖不是正吩咐自己領軍出去訓練嗎,這是個好機會。

    李業詡想到這些,當即對李世民說道:「陛下,吐蕃人長期在高寒之地上生活,對西部高原環境已經很是適應,而我軍長期處於平地上,若要與吐蕃人對仗,恐怕大多的將士們都適應不了那種環境,會有很多軍士因為環境的惡劣而影響戰力,連特衛軍都不一定能保持良好在戰力。不若由臣帶著特衛軍,到岷州、疊州一帶進行適應性的訓練,以期能與吐蕃人不會因適應不了高原的環境而降低戰力…」

    李靖建議李業詡能領兵到外地進行訓練,以增加戰力,也能暫時避免不由自主地牽入太子和魏王之間的爭鬥中,如今這樣說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借口。

    李世民想了一會,點頭同意:「唔,此言甚是有理,朕同意特衛軍到這一帶進行訓練,以期能在與吐蕃人的作戰中能適應環境,同時令青海一帶李大亮和段志玄所領之兵不可鬆懈,加強戰備佈防,」李世民接著瞟了眼李業詡,眼神很是怪異,「只是不必由你領兵出去,由蘇定芳和鄭仁泰兩位帶領即可,你還要在長安負責監收可地的情報,以做出必要的安排,朕還有諸多事兒要問詢與你!」

    李業詡有些傻眼,如此讓蘇定芳和鄭仁泰帶兵出去,那他在長安不是沒什麼事兒可做,更有空閒時間了,真是有偷雞不著蝕把米的感覺。看李世民的眼神,覺得這皇帝似知道自己的心思一般,當下也不敢再說,只是應道,「是,陛下!臣這就去做安排,」想告退了。

    「賢侄,你稍候,朕還有事要問你,」李世民皺了皺眉頭說道,「你有沒有考慮過,若全部以募兵代替府兵,諸軍如何佈置,各地邊境之軍如何調防?朕這些日子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卻沒有異常好的解決之道!」

    「陛下,這事需要您和諸位朝中大臣們做決斷,臣心智尚淺,所慮不周,不敢妄議!」

    若府兵全部退出現役,以募兵所得補充兵員,那唐軍的戰力必將提到大力的提升,特衛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如今特衛軍已經進行了幾年的試驗,左右衛也進了了嘗試,效果是異常的不錯,李世民要大力推力募兵,那也是正常不過的事兒。

    但也不可能整個大唐的武裝力量一下子就全部轉換為募兵制,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過渡,也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朕知道你有主意,你說來聽聽,無論是對是錯,朕都不會怪罪於你!」李世民眼中有精光在閃,「朕不信當初你提出以募兵取代府兵,沒考慮過這個問題!」

    李世民這段時間一直為這個問題頭疼,從左右衛及左右領軍衛部分士卒的試驗性結果來看,以募兵所得的士卒經過訓練,單兵素質可是大大的提高,紀律方面更是差距明顯,這也讓李世民下定決心要將募兵制在軍中大範圍地施行,並按李業詡當初的建議,逐步將府兵作後備兵員使用。

    如今江南經過多年的開發,使得朝廷所儲備的糧食是異常的充足,賦稅收入更是大增,已經基本有能力供養一支龐大的常備軍隊開支。

    但如何設置軍隊模式,在保持軍隊戰力的基礎上,又不使領兵將領專權,使各軍隊都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卻是個困擾李世民的問題。

    後來一想募兵之道是李業詡大力提倡的,想必李業詡定是考慮過這個問題,也早就想找個機會問問他了。

    「陛下,那臣就說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或有說錯之處,還請陛下勿責怪!」對於採取募兵制後如何管理軍隊,李業詡心中自有一些想法,後世以大軍區管轄軍隊的模式是現成可用的。

    在全國之內設置幾個類似軍區的主管軍事的機構,每個軍事機構下面轄幾個類似集團軍編制的軍衛,應該是個不錯的方法。只是如今軍隊的基礎、將領的組成和任命,及後勤供應與後世完全不同,不可能全部照搬。

    當然,以現在十七衛模式管理募兵所得的軍隊,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十七衛的管理機關都在京師,不可能將全部軍隊都置於長安之近。不說這麼多的軍隊放在周邊無用武之地,光這些人的各種消耗都供應不起。

    也不可能十七位所轄的軍隊在各地,而管理機關在京師,那軍隊沒有有效的管理,還不亂成一窩粥了。

    「朕說了,無論說得對與錯,朕都不會怪你的,」李世民再次皺皺眉,彷彿有些覺得李業詡如此婆婆媽媽。

    既然李世民如此說,李業詡也把他所理解的後世一些朝代的軍制,及解放軍還有其他國家的一些軍隊管理模式,講給李世民聽,也說了各自的利弊…

    李世民仔細地聽著,並不插嘴。

    講了大半天,李業詡最後說:「臣覺得,可以在兵部管轄之下,在每道內設置一主官兵事的分支機關,如現在各邊州的都督府,管理駐防在此道內的軍隊,各級主將設置也可以如同現在各衛軍,負責其所轄軍隊的日常管理及訓練,但只有管兵權和練兵權,沒有調兵權,遇有戰事,兵部奉皇上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將領,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戰爭結束,領兵將領繳印回朝,軍士各回衛所,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

    「而且隔二三年,各主將進行互換,且武將不得干預地方事務,避免武將專權,所領的士兵也可以在各地間進行調防,每處的兵員由朝廷指令兵部安排各道統一招募,招募所得士兵由兵部重新分配…」

    「軍需供給軍隊的武器、鎧甲、馬匹、糧食,均由朝廷管理和供應,這些戰略物資的供應可由地方州府與各道的軍事分支機關共同主管…」

    「軍隊組成可以分京軍與地方軍,還有水師,京軍為全**隊之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地方軍包括各道所轄之衛軍、都督府邊兵及作為後備兵員的府兵…」

    「各衛軍可施行軍事屯田,可作軍用,特別是邊軍,以軍衛在所駐之地能長期駐屯,穩固我新佔之地的治理,」這點是李業詡最為上心的,後世那生產建設兵團的模式,是對西北那最大的省份進行有效治理的極佳模式。

    李業詡講得口乾舌燥,也不知這皇帝聽了會如何想。

    李世民聽了似有所悟的樣子,對李業詡道,「你說得,甚是在理,朕會仔細考慮,他日與諸臣們商議此事時,朕也要你發表自己的看法,你回去後,寫一份這方面的詳細奏折,交與朕!」

    「是,陛下!」李業詡想著這又是一件苦差事,寫那麼多的繁體字真是累人的活。想著這次特衛軍出去拉練,要把那能寫一手極佳毛筆字的裴行儉留下,自己口述讓他寫,也省些功夫。

    「只是軍隊兵員全部採用募兵所得,朝廷所花費定是巨大,雖然南方經過幾年的有效開發,朝廷財力尚可,但要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還要支撐不斷的戰事,這點家底經不起折騰,賢侄,你有何法能使朝廷賦稅方面的收入進一步的增加?」李世民問道。

    這也是困擾大唐這位皇帝一個很重大的問題,若以後有不斷的戰事,國家還是不一定能支撐的起,漢武帝時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李業詡既然能在所有朝臣都沒想到的時候提出開發南方,眼光一定異於常人,或許有更好的方法,因此也就有此一問。

    「陛下,臣有個想法一直想與陛下說,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基礎上,鼓勵商業的發展,」李業詡說道,「如今百姓都比較富足,社會也比較安定了,許多人不甘於守著那些田地過簡單的日子,想謀一些其他的營生,因此,各級官府應該為百姓經商創造條件,支持百姓在農閒時候做些販賣的生意事兒,並鼓勵手工業的發展,重農興商,並加大對外番的商業貿易,以我們所餘的換取我們所需的,更一步促進商業的繁榮,朝廷可以從中收取更多的賦稅…」

    李業詡看李世民很有興致地聽著,繼續說道,「而要促進商業的發展,使各地更加的繁榮,應大力修築道路,使來往更加的方便。如今各地還有不少的戰事,所俘之敵可以奴使其勞役,進行諸如修路,疏浚河道等方面的勞作,加以改造…」

    唐代並不抑商,但各級官府也沒有大力支持商業的發展,就現在長安還實施宵禁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李世民聽了,沉思了半天,臉上有喜色,「賢侄,你所說的這些,朕聽了是受益匪淺,當是可行之道!」

    「謝陛下不怪臣胡言亂語之罪!」

    「你去吧,朕到時會再召你商議這些事兒,」李世民看著面前堆得很高的一疊奏折,苦著臉道,「朕還要披閱如此多的奏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