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東週末年有戰國

正文 第八十五章 意料之外的初戰(上) 文 / 克己馬

    (人品啊,原來說暫停更新兩三天居然也跳了)

    同樣是趙括策劃的長途行軍,此次北伐之軍的行動,卻和數月之前,樂乘所率的伐燕之師只用不到十日就進軍冀中,與燕軍對峙的高歌猛進截然不同--大軍在日後被叫做華北平原的一馬平川上緩緩而行,一點也不著急的樣子。

    急性子的李同帶著龐援,還有剛才經歷了冀中之役的百名紫山騎士風風火火、幸沖沖的趕上了北伐之軍,卻被這一日十來里的行軍憋得有火發不出。

    「大公子,我李同雖然是個粗人,但也知道什麼叫兵貴神速--當初你所定下的那次千里躍進,何時再來一次啊!」李同還是那樣大大咧咧地說話,毫不顧及所謂主僕禮數。

    看著李同那張被冀中秋日的毒日曬得黑黝黝,猶如老樹墩子似的臉,還有那兩隻眼睛灼灼燃燒,渴望一戰,再立新功的的樣子,趙括只是微笑著看了看年青的繚子,又老成的龐援,卻不答話。

    「你這就不知道了吧,要不是看在太后的分上,這次行軍,我師兄還想多走上個把月,在入冬前趕到北地邊郡就行了!」繚子一向輕視只用舞劍使矛的普通武士,更何況李同又是個「沒有腦子的主」;於是他故意旁敲側擊以顯示自己的高明,卻就是不正面回答李同,搞得李同更是雲裡霧裡。

    「繚,你怎麼又來了,說了你多次,你就是不改!我是讓你好好回話……算了--龐伯父,您以為呢?」趙括如樂乘一般,尊稱龐援為叔伯之輩。

    「大公子,在下也不何你講什麼禮法了--現在我就來回答李同的問題!」龐援知道趙括有心考他,於是也如所有武人一樣,爽快地接下了招。

    「大公子先前在冀中的調略,就是為了讓燕國與齊國相爭,而這誘餌,便是我們趙括扔給他們的骨頭--濟東、濟西。大公子就是要看齊燕兩國『狗咬狗,一嘴毛』,最後不得不看我們趙國的眼色行事,尊我趙國為中原霸主。

    而我軍現在的目的,名義上是去討伐不時擾我邊郡的匈奴諸部;其實是為了把大軍壓到燕趙北部邊境,威嚇燕國,好讓燕國從齊地退兵。

    於是這便和大公子的初衷有了牴觸--現在還不是向齊國施以援手的時候;所以咱們才在慢慢行軍,悠著走,讓齊國看到希望,要拚死與燕國相鬥,而讓燕國有所顧及,擔心我們『圍燕救齊』,卻又願放下已經吃口的濟水兩岸之地。」龐援一邊回答著趙括的考察,一邊向李同解惑,一邊還愜意地半瞇著兩眼,享受著輕風吹又耳,馬行青川上的悠遊之樂。

    「要是這個時候,我們再一邊大張旗鼓,做出聲勢,對外宣稱要大軍討伐匈奴,一邊又派出細作,在暗地裡造謠生事:我軍討伐匈奴是假,借道『圍燕救齊』是真!」繚子對龐援如清水般透徹的回答顯得很不滿意,於是自己又加上了自家的計策。

    「如此一來,便可以同時迷惑燕人和匈奴--讓他們不知我軍正真的目的是何。敵軍主將不知我意如何,便會心神不定,不定而生亂,亂而生錯--錯必招來大敗!想不到你這小子,年紀青青,卻有這等心數--老夫自愧不如啊!」龐援拱手回應繚子之計,表示贊同,如謙遜老者一般。

    「小子……且……說得真白……」繚子看了看龐援,雖然不滿他稱自己為「小子」,卻還是感到此人的厲害,只好收斂了性子。

    當然,作為對繚子的獎勵,趙括採用了他的計策,卻沒有想到,給他的北方行軍引來了第一個大麻煩。

    繚子的本意是迷惑敵軍--這招對自視從明的燕國君臣倒是頗為有效。「討伐匈奴是假,借道『圍燕救齊』是真」的言論行快傳到了燕王、燕太子耳中,自然如繚子所望,又讓這一對父子寢食難安,朝議上又舉起不定,不知是不是要收回攻齊之軍好。

    而對相對於實心眼子,膽子又大且實力也是不俗的部分匈奴部落首領、酋長們來說,繚子的迷惑亂敵之計,也讓他們寢食難安。不過比起瞻前顧後的燕人來,匈奴人就實在多了--既然有了疑惑,就要去探知。於是他們各部之間相互串聯,很快就組成了一支數百人組成的試探性部隊,秘密越過趙燕兩國邊牆的間隙,跨過雁門水,向行時中的趙國北伐之軍「攻」了過來。

    按事先計劃,趙國北伐之軍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地繼續北進著,到他們的前鋒踏入代郡之時,無論是燕國還是匈奴人,都更加迷惑了。

    如果說趙軍是要討伐匈奴,就應當把大軍開到雁門郡--那裡才是匈奴常活動的主要地區,而不是代郡;如果是要攻擊燕國,就應該從交通更方便的冀中,便於後勤供給的出兵,而不是北進到與中原之地,有數條山脈阻隔的代郡--趙軍一到代郡,便更不是要西進攻匈奴,還是東擊攻燕國上谷了。

    就在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時好的燕國君臣們左右為難之時,趙軍的斥侯輕騎,也發現了他們的周圍,似乎有匈奴騎兵在尾隨跟蹤。

    由於擔心匈奴的游騎兵可能會偷襲六萬軍隊中,最沒有戰力的役卒雜兵--後勤輜重部隊,趙括改變了傳統的前中後三軍的行軍隊列。

    他把騎兵和少數戰車兵充實到前軍,使前軍的機動能力大為提高,形成一個範圍更大的警戒區。然後把後勤輜重部隊與中軍合併,全軍剩餘的騎兵和戰車全都集中在了中軍。而後軍則是以步卒為主。另外把原來役卒雜兵的中較有戰力的精壯分成兩左右兩軍各一師五千人,分別放在中軍兩翼作為策應。

    如此一來,原來行軍所用的長蛇陣,變成了變化多端便於行軍和防禦的玄襄陣--只是這個「玄襄陣」的左右兩軍比起正統的玄襄陣來,弱了很多。

    也正是如此,天生就如豺狼一般的機會主義者--匈奴人以為看到了機會,對趙軍的試探性和攻擊便在一聲響箭之後開始了。

    當然,趙括對匈奴人戰術的試探,也從那刺破長空的淒戾一聲之後,開始了

    |com|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