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東週末年有戰國

正文 第三十節 論大道而攬大賢 文 / 克己馬

    荀況,是趙國人,當世之人也叫他為荀子、荀卿;他是趙括這個時代最有名的學問家、師長之輩。他早年遊學於齊國,因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被齊人稱為「最為老師」--甚至是現在趙國女主威太后,都曾聽過這位繼孔子之後「最偉大的老師」講學,作過他的「女弟子」。

    「原來您就是當世大儒,荀子老師啊!」趙括雖然沒有如威太后那般親聽親見過荀子的講學,向他討教過學問,卻是拜讀過他很多著作;在趙括的心中早就把荀子當成了自己的老師。

    「大儒……呵呵,老夫在此傚法道家『大隱,隱於市』之說,以道人方士之法,給人算命,討點盤纏充作路資……卻還被大公子、馬服君說成了儒生,原來還有人知道老夫是個儒生啊!」荀子看著畢恭畢敬,行以師生之禮的趙括,不由地感歎道;同時他的喉嚨間,迸發了滄桑而無奈的笑來--趙括還不知荀子正是因為講學之時,與齊國的眾多儒生鬥嘴負氣,這才辭了祭酒之職,回到趙國故鄉來。

    荀子早年在齊魯之地,學得的確是儒學;可是後來,他又學習了儒家的「死對頭」--道家的學問;他自覺學成之後,更又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成為以儒家思想為其學說之本的一代宗師。他因自視為孔子的繼承者,視維護儒家的傳統為己任,痛斥子張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為「賤儒」,對子思、孟子等後世將大行其道的改良派更批評多多--這一切,終於使他成了齊地儒生們的眾矢之的……

    「不,不……老師,學生說錯了,諸子各派之學之說均有長短,而老師卻是採納諸子之學,又進行批判和比較之、思考之,從而得出自家一說--這才是老師之說的精華所在!而老師的『算命』之術與其說是占卜,不如說是以天下大勢,論人家小事--這不是正是老師的『天人』之說嗎?」趙括聽荀子笑得異樣,於是改了改口,繼續盛讚他的「老師」。

    荀子聽完趙括之贊,並沒有高興起來,反而蒼涼道:「兼容並包,揚長避短,才是治學之道--可是那些自以為賢明聖人的腐儒們就是想不通這一點,把別家之說當成了洪水猛獸,異端邪說,可笑,可悲啊!」

    「學生看老師之是有悲,而無笑啊--不如效以道家之法,調和心境!」趙括雖知荀子是當下最有名望的學者,不可能連這個道理也想不到,卻還是無用地對荀子好言勸說道。

    「馬服子說得是啊,老夫還是不如真正的道家之地那般放得下身外之物,心中始終牽掛著宣揚自家學法,好流芳百世的私心啊!哈哈哈……」聽趙括這麼一說,荀子似乎忽然領悟了什麼,面容鬆弛,豁然而笑。

    「不瞞馬服子說,老夫是看不慣齊國稷下學宮那種拘泥於禮教的腐儒之象,還有那些雲遊齊魯的道人方士的散漫形骸--索幸辭去學宮祭酒之職,效仿先賢孔子,周遊列國!」荀子輕聲笑了笑,顯示出本不是他這個年紀的人應有的靦腆,卻又顯出了他那份鶴髮童顏,仙風道骨的道家之色。

    「老師也要像孔子那般周遊列國,宣揚自家學說?」趙括知道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出任一國高官,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現在他聽荀子這麼一說,心中又起了收納其為家臣,或者舉薦其為趙國官員的心思。

    「馬服子之說,真是折煞老夫了!老夫雖然自比『先生』,可還是時時感到自己學問不夠,不能如孔子一般傳教說道--我想先去西秦,考察那個商秧傳下的法家之術!」荀子搖了搖手,作出自謙虛的樣子。

    「去秦國學法家之術--老師,您是放棄儒道之說了?」聽荀子這麼一說,趙括忽然想起荀子雖然師出於儒家,後來卻教出了李斯、韓非這兩個法家大師。

    「儒、道兩家之說,雖互有攻詰矛盾,可它們都是行的王道,在天下太平之時,是最好的治國之說。可如今是亂世,在這亂世之中,最強的國家卻是行兵家、法家之學的秦趙兩國--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吧。而兵、法之說,行的是霸道--老夫是去秦邦學習霸道之說的。」荀子如是說道,蒼老而清亮眼中充滿著求知和朝聖者的渴望之光。

    「王道只論是非,而不重成敗;霸道只知成敗,而不故是非--二者不可取啊!」趙括在夢中早已經知道,如果秦得天下,只知用霸道治國,不過十來年便亡了國。

    「如果二者兼而取其精華……」趙括喃喃道。

    「兼王道、霸道二者之精華而取--那便是帝道了!」聽到趙括的低聲細語,荀子忽然像是遇到了知音,陡然將身子前傾,不知是對趙括,還是天地,行了頓首叩頭的大禮。

    當今賢士、桃李滿天下的「老師」荀子,當著街上眾人,忽然對自己施以如此之重的禮節,趙括自然是誠惶誠恐。他連忙將荀子扶起,連聲說道:「老師……先生這是為何啊!」

    荀子直起身來,一臉肅穆道:「以馬服子的大公子之盛名,當然只能與老夫平身對坐,可是以馬服子方纔之言,全是當得起老夫一拜;我所拜的是馬服子之言,而不是馬服子之人!」

    說著荀子又是一個拱手,敬向趙括。

    「原來如此……那先生何不就在我趙國學習霸道之術,然後就在趙國實施您所求的帝道之法嗎?」趙括臉上尷尬的紅昀還沒有消去,便對荀子展開了招攬攻勢。

    「趙國嗎?趙人雖行兵、法之霸道,可又與齊人一樣重利好商--就像是白玉的瑕,我趙國之人遠不如秦人來得淳樸啊!」在荀子的心目中,秦國才是法家的正統所在,於是他便婉言謝絕趙括的好意。

    「可是,您是趙人!」

    「老夫更是天下人!」荀子以「天下家」之說再次回應道。

    「看來老師是志在西秦了……這樣吧,學生讀書時聽過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經無錢無糧,進而斷炊的事。學生自然是不忍心老師再受孔子那樣的苦處;於是便想資助老師--可是又怕老師無功而受祿,污辱到老師;於是請老師到我的封地,任上一年馬服令!

    這一來為老師湊足了入秦之資;而來又可以除去家母掌管封地事務的勞苦,算是我這個當兒子的盡孝道;這三嘛,學生也就有機會向老師討教學問,真真正正稱先生為『老師』!」趙括一邊再次請求荀子,一邊在心中想:上我紫山容易,下我紫山可就難了!

    眼看荀子面中還帶推脫之色,趙括便給身後的李同施了個眼色;李同用上蠻力一舉,便將荀子「請」上了馬車……

    做為對荀子的賠罪,趙括走到馬車之前,親自拉馬前行,以封君的身份,身穿冕服為荀子當上了「馬伕」--對已是身無一官半職的荀子來說,這可以算是莫大的榮譽;他自然也在推脫兩聲之後,愧然領受。趙括一行,馬首向南,行往紫山馬服封邑。

    路上,護衛李同問道:「大公子為何如此對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匹夫,還要讓他掌管紫山一方行政--這不是和自己過意不去,找個天天就會念叨的夫子嗎?」

    趙括看了看李同,故作姿態,一臉神秘,對莽撞好義的李同回應說:「所以你的大公子才是大公子,而你只能像你口中這個匹夫、夫子說的那樣,當個壯士爾已!這位荀子老師可是棵可以引鳳凰的梧桐仙樹!」

    說著,他又回首對尷尬不已、窘態畢露的荀子笑了笑;趙括的眼中,就好像看到了李斯、韓非這兩個即將成為荀子弟子的法家名士,成了他的家臣。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