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東週末年有戰國

正文 第十七章 邯鄲如是人卻非 文 / 克己馬

    (克己厚著臉皮向大家要推薦、收藏來了)

    趙都邯鄲城,本是衛國的大城。在趙敬侯時代(公元前386年),趙國打敗了衛國,敬侯便將趙都自中牟城遷至邯鄲。其後,邯鄲作為趙國國都已歷6代國君,百年有餘。

    當年趙敬侯看中邯鄲,並將它作為趙氏一族發展的根據地,不外兩個原因:

    一是邯鄲位於大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西部,土壤相對別的算是相當肥沃的了,且有漳河流過其境,水源充足,適合發展農業生產--這便為後來趙國稱霸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邯鄲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邯鄲北通燕、涿,南連鄭、衛,處於太行山東麓的南北大道午道之上,又恰位於太行山八陘之一的滏口陘東連南北大道的交匯點。加上邯鄲城背靠太行山,臨漳河,靠近中原,鄰接齊,魏,正是趙國參與各國爭雄的理想地點。

    可是,趙敬侯只是看到了邯鄲城便利的交通,易於攻擊他國,卻沒有想到這便利的交通也為他國攻打邯鄲提供了方便。於是自他之後近百年時間,邯鄲便建立起了以高大的夯土城牆為依托的防禦體系。

    整個邯鄲城由一大一小兩城組成。大城在東北,是邯鄲的廓城,名叫大北城;它是趙都邯鄲的平民區,同時也是中原北部的工商業中心。大北城除本身的城廓為外圍防禦外,還的內還有叢台等數座平時為宮殿,戰時為要塞的高台建築構成拱衛趙王城的防禦體系。

    大北城西南的那座城牆更為高大的城,便是整個趙的行政中心、趙宮城--趙王城。趙王城內又的東、西、北三座小城互為犄角,協防外敵--更不要說三座小城之內還的龍台、南、北將台等高台大宮,在緊要之時,可充禦敵之用。

    趙括一行人,現在進入的是大北城的北門,也是就邯鄲廓城的北門,要到趙王城,上得作為趙王主宮的龍台,還要再穿過邯鄲城區。

    進入大北城之後,映入趙括眼簾的,還是身為邦司寇的他常去的辦公之地,趙國官家的各大鑄造廠。

    所謂邦司寇,本來是趙國主管刑獄事務的司寇之下的副官,主要負責主組刑徒、奴隸為趙國公室、公族、公姓製造各種奢侈品--當然,也要負責鑄造兵器。可是,隨著戰國中後期戰爭的擴大,又身為可以入宮面進見君王的大臣,本來不具體負責兵器鑄造的邦司寇,也漸漸成為掌管趙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高官。

    「大公子,在您的治下,我趙國的冶鐵和鑄銅之術,可是說在當今天下諸侯之中成就最高的,真是歷任邦司寇中,功勞最大的啊!」與趙括同車的戟手所言,也不光是阿諛奉承之言。

    趙括成為邦司寇之後,以他夢中所見的一些他能理解的先進工藝,對趙國的官營鑄造廠的冶鐵、鑄銅技術做出了改進。如此一來,便使趙國可以生產出強於列國的鐵製、甚至鋼製兵器--這些「新式工藝技術」的原來的歷史進程中,本該在數百年後才大行其道。

    可是趙括卻不曾料想,他對鑄銅技術的改進,卻成了為宮中提供更精美的青銅器的基礎,而他也正是因為這些奢侈品的鑄造,討得先王和眾公卿貴族的歡喜,進而坐穩了邦司寇的位置。

    「想我趙括自鳴得意得向先王獻上天下最為犀利的制式鋼劍,先王只不過是淡淡一笑,微微點頭。當我奉上鑲嵌有寶石的鎦金酒爵之時,卻引來先王和宮中眾人嘖嘖稱讚……害我連新造出的鐵製農具都不敢獻上。看來大家都只是看到眼前能看到的東西,連幾個月後就能吃到口中的金燦燦的糧食都想不到。

    君王臣下都如此為政,難怪我會在夢中看到我趙國的高台宮室成為平原上的一座座土丘……」經身邊的戟手這麼一說,趙括回想起去年將自己的「成就」展示給趙惠文王時的情景,只好對著冶鐵廠的高爐煙囪中升起的緲緲灰煙苦笑一下,心中又生出了和琬兒一起離邯鄲這個是非之地而去的想法。

    「真該向小珠問一下琬兒的下落……然後我便可以和她一起……不行,如果我和她私奔,只能是害了她……」趙括又想出了一個膽大妄為的計計劃,可是馬上便放棄了。

    因為他知道,如果他真的帶琬兒逃離邯鄲,甚至是趙國的後果是什麼。他自己可能只需要放棄錦衣玉食的封君之位,可是琬兒將連做自己妾室的資格都會被剝奪--這便他所生活的這個叫做戰國的時代對待「為情私奔」癡男怨女的道德觀念。身為趙國公族世子的他,雖然素來以輕狂不羈聞名,卻始終還是逃不出傳統觀念的束縛。

    「也許是我留戀邯鄲的繁花似錦吧……」看著街上眾多行人,還有販賣各種商品的坐賈游商,趙括寧願如此自責地想。

    戰車緩緩而行,卻很快到了大北城南,那個留下趙括和琬兒幸福的身影的地方。

    「括哥,你看這個好不好?」

    「好好,我的琬兒說好就好!」

    「又不耐煩了,那為什麼還要帶我出來……不對,我才不是你的琬兒,不要臉……」

    趙括又陷入了對昨日的美好回憶之中。

    ***

    趙都城邯鄲的「北通燕涿之路」,是一條縱貫太行山東麓南北大道的一部分。這條路在邯鄲向南與中原的經濟城邑溫、軹相通,向北經中山與燕國的涿、薊等城邑相連,而且還可通往更北方或東北的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中原經濟名城溫、軹的商賈都經常來邯鄲兜售他們的稀罕物件,他們來時所走的,也正是這條通過邯鄲的南北道路。

    南北大道之外,趙國的主要交通幹線還有「午道」。(當時魏、齊、趙之間交錯的道路總稱「午道」)在三晉地區,通過井陘、滏口陘(今河北邯鄲市西)、軹道(今山西濟源縣西北)、孟門(今河南輝縣西)、天門(山西晉縣南天井關)等多條大道溝通太行山兩側的交通。邯鄲位於東西要衝,往西由滏口陘可到今山西境內,往東到達山東濟南地區。

    邯鄲還有一條通往西北代地的大路。這條路從邯鄲出發,經石邑、寧葭、靈壽、曲陽、丹丘、華陽,由鴟之塞進入趙之代地。

    這因為有了這些「條條大路通邯鄲」,才了有邯鄲這座中原大城商業的輝煌。當然,商業繁榮輝煌也成就了趙人,特別是趙國貴族們的奢靡之風。

    為了方便入趙王城上朝辦公,趙國有權有勢的公族、宗室、還有公姓們多數聚居在大北城南面的地方。有了這些「財神爺」,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商人們向貴族販賣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太阿之劍、纖離之馬的「綜合市場」。有了貴族的光顧,愛好窺探貴族生活的古代「追星群」、想要攀龍附鳳的靚女游士也就跟著一起冒了出來。當然,這就給城南之市帶來了更多的人氣。漸漸地,這個市場成了邯鄲城最大的集市。人氣一多了,這精明的商人們的生意也就不只限於同趙國貴族的奢侈品交易了。

    山西的竹、彀、纑、旄,山東的魚、鹽、漆、桑麻;還有遙遠的江南楚地的香料、錫連、橘子、丹沙、玳瑁、珠璣、齒、革,北方碣石的馬、牛、羊、旃裘、筋角;更有魏之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粟在這邯鄲大北城南都不是什麼稀奇之物,而成為邯鄲城中百姓日常用度的平常東西。

    ***

    「前年,我和琬兒成婚之前,就是在那家店中買的腰間所繫的錯金銀嵌寶飛鳳紋帶鉤吧。記得這帶鉤還是她為我挑選的。後來,我們成婚那天,我也是帶著它的……」趙括一面看著那依舊門庭若市的珠寶店,一面撫摸著腰前的帶鉤,就像是在愛撫戀人的玉手。

    「大公子好啊!」行到人多之外,便不時有人像已往一般寒暄上下兩,趙括只得一一回應;看著眾人浮於面上的笑臉,他胸中卻是苦悶得很。

    如果是春雨綿綿,路上行人稀疏,街市蕭條,或者是陰風陣陣,烏雲當空,那光景倒還映了趙括此時的心情以及趙王城中的危局。可是老天就是這樣不開眼,彷彿要給已經決心要改變自己命運的趙括一個不大不小的打擊。趙括眼前的邯鄲是春guang明媚,暖陽和風,還有熙熙攘攘的行人,和著商販陰陽頓挫的叫賣聲--一幅戰國時代難得的安祥畫面。

    邯鄲還是那個繁榮的邯鄲,只是街上行人中,少了趙括的所愛。正當趙括要唏噓感慨物是人非、好花不在之時,突然進入眼中的景象,又將他震住:只見趙王城北門樓上,赫然掛著幾個血淋淋的人頭,城門外臨時支起的行刑架上,綁著幾具血肉模糊的無頭死屍--想來那些還在淌血的脖頸,便是城樓上的頭顱原來呆的地方。

    「莫不是宮中有變!」趙括心中一驚,再看披頭散髮的頭顱;其中之一,居然就是先前和他答話的甲士。

    「難道是長安君搶先行動,攻入王城?」趙括不敢多想,立刻跳下戰車,雖然穿著寬袖大袍還是順手從弓囊中取出弓箭,握在手上,正要從車上取下箭壺,卻又聽到城樓上一個不陰不陽的聲音尖澀地說道:「叔父,身穿冕服卻還不忘控弓使箭,真是我趙國諸將的楷模啊!」

    |com|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