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八章 袁術敗亡(22) 文 / 碧海情深
第八章袁術敗亡(22)
截至十月二十九日,陳留郡內呂布殘餘基本被肅清。陳留郡城遭到四次強攻,城牆斑痕駁雜傷痕纍纍,守軍傷亡超過三分之一。而進攻方也不大好過,由於接管陳留郡後,陳宮集中力量修繕郡城,使得防禦力量頗為強悍。由此,給進攻方造成了千餘人的傷亡,其中進攻主力的陷陣營更是傷亡超過二百,當然他們也讓呂布軍付出了不低於兩千人傷亡的高昂代價!其間,張飛三次單挑呂布,始終未能分出勝負。不過,考慮到進攻方的優勢,呂布的實力仍舊壓過張飛一籌。
「該死!混帳!」一進郡府,呂布便將方天畫戟狠狠的插進牆裡,並破口大罵。其實也不怪他,只因這仗打得實在憋屈,明明自己勇武無雙,殺得高勇手下第一悍將張飛毫無脾氣,可仍舊扭轉不了守軍的頹勢。城外炮弩一響,麾下部曲便紛紛躲避,一丁點奮勇上前的勇氣都沒有。若非有自己親手訓練出來的兩千西涼鐵騎和一千勁卒壓陣,只怕第一輪猛攻就要丟城失地。說實話,這樣的人,呂布從未丟過!
猛砸一通發洩一番之後,當靜下心來,呂布不得不承認高勇軍的強悍。進攻時勇往直前,即便有刀山火海也絕不畏懼;撤退時井井有條,掩護、策應、梯次退後,不但能夠搶回大部分陣亡兵士的屍體,還能在撤退途中給與敵人一定殺傷。這樣的仗還能怎麼打?掃一眼屋內眾將垂頭喪氣的模樣,呂布的心情煩躁不安。「看你們唉聲歎氣的樣子!高順還未佔領陳留,考城、陳郡、定陶還有數萬兵馬策應,擔心什麼?你們只要想著如何多殺傷敵軍就行了!」
「主公,高勇軍太彪悍了,再有強弩配合,令部曲傷亡慘重,再這樣打下去,兵馬都要拼光了!」侯成苦悶道。作為一線將領,他最能體會出高勇軍普通兵卒的厲害。三人一組,竟然能夠短時間內壓制住自己這般武藝不錯的將領!自己打起來都十分吃勁,更不用說手下兵馬。
陳宮瞥一眼侯成微微搖頭道:「侯校尉,經過今日觀察,高勇軍並非沒有弱點。其武器、甲冑雖然不錯,小隊配合更是無出其右,然終究是進攻一方,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他們並不是石頭、木頭,也會勞累、恐懼,關鍵在於能否讓他們真切體驗到!」
「哦?軍師何意?」呂布側過頭問道。
陳宮猶豫片刻,還是講了出來:「一個字——抓!無論俘虜還是傷兵,乃至屍體也要搶到!」看到眾人困惑的眼神,陳宮苦笑著繼續道:「高勇軍有三個傳統,不丟棄戰士屍體,不輕易作俘虜,掩護受傷戰友優先撤退。為何?此乃凝聚軍心士氣的捷徑!不放棄戰友屍體,可以讓兵士勇往直前無後顧之憂,不輕易作俘虜則能激勵兵士奮力殺敵,即使失敗也要殺身成仁;最後的傷兵優先撤退,則能保證老兵的存活率,進而保證部隊戰鬥力。須知一名經歷過戰場生死的老兵,絕對可以抵得上三五名新兵蛋子!正是依靠這三點,高勇才能讓只有數千人的郡兵發展成為征北軍,進而成為現在威震北方的精銳勁旅!所謂成也敗也,優勢、劣勢並非一成不變,關鍵在於審視角度!」
「軍師之意要多抓活的?」侯成似乎有所領悟。
陳宮點點頭:「抓俘虜,越多越好。如此方能在必要時逼迫高順做出讓步!」
許汜懷疑道:「高順治軍最嚴,會讓步嗎?」
陳宮笑了笑:「治軍嚴首重愛兵如子,此點高順與高勇一致,否則又如何能成為高勇軍中的第二大將!」
「好!」呂布拍板定音,「就按照軍師說的辦,明天再戰,盡量抓捕俘虜。」
十月的最後一天,北疆局勢已久撲朔迷離。匈奴、鮮卑的調動愈發頻繁,但也僅限於頻繁,除此之外,尚未有任何越境襲擊的行為發生。此點令高勇頗覺奇怪,趕來與高勇會合的郭嘉也滿腹困惑。「不正常,絕對不正常。如果得知中原大戰,主公將大部兵力南調,以他們貪婪的性格絕對會趁火打劫!可是至今已有大半個月,卻外鬆內緊,就跟我們的應對舉措一樣,這就令人費解了。難道他們正在密謀更大的計劃?」
高勇手背身後站在北疆地圖前,眼望自東至西綿延近萬里邊疆區域,心中也湧起了一股力不從心之感。此刻才能真切體會到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漢光武帝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時的乏力之感。以始皇帝的宏圖偉略,大秦帝國的強悍國力,超過百萬久經沙場的秦軍,也在北疆、南疆的威脅下兵力捉襟見肘,最終內亂爆發帝國崩潰。漢高祖立國後急於反擊,卻在兵種相剋的劣勢下敗退,經歷文景之治才積聚起足夠的國力,供漢武帝養騎兵數十萬,大肆揮霍一番後殺潰匈奴,為北疆迎來了近百年的安穩。可西漢卻在此役之後民生凋敝,幾近崩潰。漢光武帝雖有所反擊,卻功績有限。現在,歷史的車輪滾滾駛過,讓這一巨大的難題落到了自己面前。歷史的經驗證明,農耕國家面對遊牧民族沒有特別好的辦法,此乃國勢之差。即便國力強大,也無法轉化成實際疆域。古代,無論中西,在火槍、火炮普及之前,平原上作戰,騎兵始終佔據這第一兵種的位置。好在,經過十餘年發展,火炮已經初具雛形,威力雖然欠妥,卻足能提供足夠的火力壓制騎兵攻城。但在進攻上,只能依靠現有騎兵展開防守反擊,採用蠶食的辦法,一點一點侵吞草原疆域。可這種方法非常消耗騎兵資源,每占一片草原,都要派出兵馬駐守。訓練、養兵、駐防,一路下來耗費糜巨,也就是逐步向商業社會轉化的國家才能支撐的住,換了早前的朝廷,只怕養十萬龍騎兵都會導致財政崩潰。
「大概還要兩年才能展開全面反擊啊……」高勇感慨一聲,「奉孝,倘若反擊,你認為該從哪裡下手?」
郭嘉瞥一眼地圖,指著西涼道:「斬草除根的話,由西向東打!步步為營,逐步緊逼,可以策劃一系列中小戰役,以我軍有限的龍騎兵數量分割蠶食匈奴、鮮卑的有生力量!通過近幾年的偵察統計,鮮卑、匈奴最大的弱點即是總人口數量太少,一旦無法南下掠奪人口,其青壯數量增長將會非常緩慢。這一點,主公佔據絕大優勢。以目前北方六州人丁情況判斷,至年底當能突破一千七百萬,與不足百萬的匈奴、鮮卑比較起來,勝在持久。哪怕拼著消耗,也足以把匈奴、鮮卑慢慢磨死!」
高勇點點頭,隨即又搖了搖頭,歎息道:「還是慢,且代價高昂。我可不願重蹈漢武帝覆轍,打敗了匈奴,也讓國家陷於崩潰的邊緣。事實上,對付匈奴、鮮卑,時間拖得越久,對我方越有力!」
郭嘉眼睛一亮:「主公可是指研究院正在鑽研的行軍炮和火槍?」
「奉孝覺得呢?」高勇反問一句。
「此二物必能改變歷史,一旦其在軍中普及,普通步卒當能輕鬆對抗騎兵,刀槍劍戟將會成為過去,未來必定是此等凶悍火器的天下!」郭嘉眼光敏銳,經過短暫瞭解便看出火器取代冷兵器的趨勢。
高勇笑笑,轉而問道:「左軍師提出的設立臨時戰區的構想,你覺得如何?」
「嘉舉雙手贊同!於戰時設立前線戰區,既可以增強將官臨機決斷的權力,又能在區域範圍內組織中小戰鬥、集中優勢兵力予敵打擊,並能最大限度協調各兵種部隊,提高作戰效率!而左軍師建議的逐步增強陸、海軍作戰部物資、兵源保障補充職能,將指揮權力下放戰區的模式,也是保證戰區成功運轉的關鍵。如此一來,最高統帥部負責制定戰略層級跨兵種的作戰方略,作戰部負責輜重、兵源、軍情的輸送補給(事實上嚴格控制住前線部隊的後勤補給,使其叛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最後由戰區負責實施區域內戰術任務,從而保證大戰略的順利實行!」
一番話,說得高勇震撼至極,心中暗歎:若非郭嘉英年早逝,絕對會成為數一數二的軍事家!「那麼,你意下該在哪裡試行?」
郭嘉緊鎖雙眉,凝思道:「左軍師的構想非常好,卻還需要緩緩施行,切忌操之過急。眼下北方危險迫近,涼州、并州、幽州須保持穩定,不可有大動;司州剛吞併宛縣張濟,作戰部隊已轉戰穎川、陳留,也不宜大動;如無意外,兗州、青州兵馬將在十一月南下,更不該有改變指揮系統的貿然舉措。排除這些……剩下的就只有一個地方合適——」說到這,郭嘉手指落在了長安三輔,「以長安為中心,三輔為羽翼,漢中為目標,設立長安戰區!逐步摸索推行戰區制,包括指揮、調動、部署,當然,左軍師推崇的參謀軍師人員也要包括在內,以此組成戰區司令部,再決定司令長官、副司令長官的人選。」
「嗯,不錯,講出了我的心裡話。那麼你來推薦這兩個位置的人選吧?」高勇抱胸,笑呵呵的問道。
「這個……」郭嘉極為難的想了半天,「黃忠將軍在涼州脫不開身;太史慈、張遼、李政又稍顯年輕;樂進、陳晉、朱靈還要主持中原會戰;三江郡更離不開孫泰的巡撫,警備部也離不開秦風,這樣算來,也只有第2軍的潘鳳暫時合適。」
「高覽如何?」高勇突然開口問道。
郭嘉愣了一下,「謀略、武藝皆出類拔萃,只是他的身份……再者袁紹雖敗,可行蹤不明,萬一……」
高勇搖了搖頭:「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相信高覽這個人絕不是背信棄義之輩!他的實力當能勝任。」
「可是,貿然任命高覽的話,會不會讓潘鳳、龔升誤解?畢竟高覽還只是師將,直接越級提拔,指揮軍級將官,這個恐怕不大合適。」
「這個……」郭嘉說得有道理,這樣做的確不甚合適。「那就暫時讓潘鳳兼任,置於副手人員,你覺得第14機步師的何斌如何?」
「可!」郭嘉肯定道,「何斌忠心耿耿,又頗有謀略,應能與潘鳳配合默契。」
是日,高勇親自下令組建長安戰區,任命潘鳳為戰區司令長官,何斌為戰區副司令長官,同時將戰區內駐防的潘鳳第2機步軍、龔升第11軍劃歸長安戰區統轄,並於即日起擔負進攻漢中的先期準備!同時,鑒於第7步兵軍在三江郡反擊戰中的優異表現,特將全軍整編為機步軍,原轄五個師的精銳力量合組為第71、第72機步師。未能進入機步軍者官升一級,擔負起組建接替部隊——第14步兵軍的工作。孫泰繼續任第14步兵軍指揮官,新組建的第7機步軍(僅轄兩個機步師)指揮官為高覽,另調任原第15機步師將官岑壁為該軍長史,並兼任第72機步師將官。
下達完軍令,回想這一年來的擴軍規模,看著南北兩邊密密麻麻的小旗幟,高勇不禁搖頭苦笑,「百萬大軍說來嚇人,可真正分散到邊境線上,卻又捉襟見肘……冷兵器,的確是拼耗人力、物力的時代啊!」
這一天注定不會平凡,當夕陽西下、夜幕降臨之時,沒能等到援兵的冤句最終陷落了。劉隆率部衝進城門的時候,正好是成廉退出東門之時。站在東城門下,眺望官道盡頭,劉隆的心情激動,自己協助高順將軍攻打陳留的輔助任務圓滿完成,接下來輪到此行的核心任務。第31機步師將潛行向東,繞過定陶攻擊其後的成武!一進一退間,宣示了呂布的沒落,也徐徐拉開了中原會戰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