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天烽

小說博覽 第五章 以靜制動(1) 文 / 碧海情深

    第五章以靜制動(1)

    八月五日,在洛陽城外逗留兩天的高勇終於接到了第一份好消息:由冀州北上的蝗蟲在幽州方縣境內被攔阻剿滅!此役得益於新任方縣縣令乃是農戶出身,曾在幼年時有過滅蝗經歷,從而知道一個滅蝗的土辦法,那就是在夜間燃起篝火,篝火旁挖掘出大坑。蝗蟲飛掠過來時見到篝火必然撲來,百姓立即趁機撲殺,並將蝗蟲屍體掃入大坑就地焚燒,如此方能將蟲卵一併消滅,徹底去除蝗災隱患。

    一個方縣,一夜之間焚燒的蝗蟲竟然填滿了數十座大坑,由此可見蝗災之烈!

    「此方法可行?」高勇抬頭問幽州派來的信使。

    「回將軍,此法可行!方縣使用見效後立即向就近的范陽縣、泉州推廣,兩地已有相當效果,越境而來的蝗蟲幾乎被消滅乾淨,三縣莊稼也沒怎麼遭受損害。」

    高勇雖然來自未來,卻還真不知道滅蝗有何好辦法,畢竟沒真正的看過,而且那個時代即便出了蝗災也能用藥物在短期內撲滅。可現在是東漢末年,哪裡來的藥物?「給於三縣全體官吏嘉獎,著方縣縣令立即將滅蝗經驗書寫下來,冀州、并州、青州依其滅蝗!」

    「遵令!」信使轉身離去。短短八日,八百里加急、飛鴿傳書幾乎從未停歇,範圍也隨著蝗災而不斷擴大。

    此時冀州已成了重災區,轄內九個郡、國均有不同程度的災情。河間郡最重,魏郡最輕。青州的城陽郡發起的蝗蟲已然越境南下徐州了,如今只剩北海國這股蝗蟲,相信有了此等滅蝗方法,剿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有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冀州前後投入的兵力多達二十餘萬,相信必能迅速控制住災情!」賈詡長出口氣,天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緊隨而來的**。「陳留郡也有小範圍的蝗災,料想曹操治下也難以倖免。中原局勢恐怕要因這蝗災而受到影響了!」

    高勇邊聽邊點頭道:「呂布久攻許縣而不下,士氣漸弱,軍力已疲,加之後方鬧災,想不撤退都不可能。不過,撤退之前的最後一次猛攻將是許縣面臨的最大考驗,頂過去,就能多延續些時間;頂不過去,就只能淪入他人之手。倒是曹操的行為詭秘,令人捉摸不透,濟北國出現蝗災,他卻按兵不動,難道他已作好了損失秋糧的準備?」

    「很有可能,若易地處之,詡也會勸諫主公集中兵力拼著任城、東平遭受損失也要殺入豫州,一旦從豫州奪下一兩個郡,損失便可以免除!不過,沛國以南的譙郡在劉備手中,西側只有一個重兵駐防的梁國……」

    高勇聽出了賈詡話中深意,雙眼一亮道:「文和是說曹操會攻打濟陰郡?」

    賈詡凝眉沉思片刻,緩緩道:「梁國、濟陰,也許兩者曹操都想要!若是平日,他只會打梁國的注意,畢竟北邊還有主公的數萬兵馬。可眼下嗎……一旦冀州蝗災肆虐的消息傳到兗州,曹操必能猜出主公兵力受到牽制,也能看出主公與呂布之間的微妙關係,故而判斷主公出兵救助呂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孤注一擲,或許能大有斬獲!」

    「哈哈,說道我心裡了!其實啊,我也盼著曹操能夠從呂布身上啃下一塊肉,這樣我才好名正言順的拿下穎川!」

    賈詡笑道:「此事交給朱將軍就可以了,相信前線的兩個機步師不會令主公失望。」

    高勇點點頭:「是啊,軍校的高材生如果在這裡陰溝翻船……洛陽的情況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了,不過文和還需在此多留一段時間,我會讓朱靈配合,拿下穎川為第一要務,其次要限制住張濟,並看看他有何反應;第三嗎,繼續監控朝廷官吏,這一網下去,要盡可能的多撈些大魚!等到王信、馬成趕來後,文和代我把這份密信交給他們二人,囑咐他們照著準備就好了!」

    晌午時分,高勇在軍營外向送行的賈詡、趙達、朱靈等將揮手告別,隨即踏上返回冀州的路途。剛剛進入河內郡地界,便已可見一些地帶出現蝗蟲的蹤跡,雖然數量稀少,卻也隱隱有著爆發的徵兆。沿途百姓已經被官府動員起來,一部分守護田地,一部分拉網排查,重點關照河渠、湖泊等地,但凡發現蝗蟲立即引火焚燒。此等情景,竟讓高勇回憶起了過去的嚴防死守……天災面前,人力何其渺小!可渺小又如何?只要有恆心、有毅力、有方法,一樣能夠化險為夷,人定勝天雖略顯荒謬,卻也並非全無道理。

    當然,對於兩個州的全部動員、三個州的局部動員的批准,高勇也有著自己的考量。一來為了消滅蝗災;二來也是趁機鍛煉官員隊伍,尋找動員機制中的不足加以改善;三來或許可以從中發現人才,也更能發現隱藏的問題。故而,西征戰役結束後正在趕赴洛陽的郭嘉被高勇留在了冀州,督軍府偵訊處轄下的細作也隨之暫時變更職能,全力完成以上高勇考量的三個要點。

    冀州總人口已經超過五百萬,說其魚龍混雜也不為過;并州人口也已恢復至六十萬,但是成分卻令人擔憂,套用後世的話講,就是地主階級的力量已經佔據了首位,個別偏遠地區出現了私自招募家兵、護院的情況,這種情形在多山且有著動亂前科的并州看來,危險性日趨增大。而此點,恰是高勇最不願見到的。於是,途經河內郡,略微打聽了并州的近況後,高勇密令婁兆在協助抗災之餘,趁機摸底,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便日後行動便利。

    是日,第31、第32機步師成功翻山越嶺進入陽翟縣內。瞭解了穎川最新戰況之後,董淮、孔翔二將決定立即起程南下,先行奪占穎陽,將袁紹的防線攔腰截斷!而此時,張繡也已攻下昆陽,直逼襄城。不過,卻在襄城以南百里處碰到了豫州陳紀的一萬郡兵,雙方立時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就地展開對峙。張繡兵精卻不多,陳紀兵多卻不精,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誰。只可惜了襄城的高幹,得知昆陽失守的消息後,心立時涼了一半!

    次日,呂布身挎赤菟馬傲立許縣城外,鷹眼環視,其中混雜著極度憤恨與怒火。五天,狂攻不休的五天,想不到居然被許縣的袁紹軍抵擋了下來,傷亡巨大是必然的,只是呂布這邊也好不到哪裡去,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何況還是攻城一方。雖說陳留不斷派來援兵,可是那種普通郡兵又如何能與精挑細選、久經戰陣的精銳相媲美。呂布惱火之處正在與侯成指揮的四千精銳步卒的傷亡過半,如今只剩兩千可戰,剩下的差額只得靠張琰率領的普通郡兵彌補。

    看到呂布獨自一人,陳宮輕步走上前去,「主公,今日乃最後一戰,無論勝敗,兵馬都要退回陳留。」

    呂布依然凝望許縣,卻低聲問道:「若布堅持強攻,不克許縣誓不退兵呢?」

    陳宮面色如常,似乎早有預料一般冷靜道:「濟陰郡遭到曹軍攻打,穎川郡也會陷入與張濟、袁紹、袁術的爭奪之中,雖說最後穎川郡多半會被高勇搶佔。」

    「高勇?」呂布雙眉緊皺,此時的他是最不願意聽到這兩個字的了。皇上那邊時常派人前來打探消息,饒是自認脾氣不錯,也快受不了皇帝劉協的婆婆媽媽,打仗當是過家家呢,更何況對手還是令天下聞之色變的高勇。「軍師,依你看,高勇兵馬會從哪裡進入穎川?」

    陳宮仰起頭,向西望去,「不外乎新鄭、陽翟二地而已。然新鄭以南的長社已被成廉校尉攻佔,除非高勇想背棄盟約,否則就只能選擇陽翟。」

    呂布沒有繼續問,只是目光掃過軍營,「今日最後一戰,定要攻克許縣!」

    號聲陣陣,鼓聲隆隆。不休不止的狂攻又將上演,可憐的袁紹軍兵,一個個早已目光呆滯,只剩下求生本能的作戰,擊潰敵人就能活命,否則不但自己要死,連城內的家人也難逃厄運。

    顏良的臉色愈發陰沉,緊咬的牙關透露出他此時憤怒的心情。呂布欺人太甚,以成廉一部三千餘人硬是牽制住了麴義的兵馬,還埋伏必經之路上伏擊,打掉了麴義一千多兵力,迫使麴義只能堅守穎陰城。當然,麴義具體如何想不得而知,是否真的無力救援許縣也耐人尋味。可是袁紹都不發話,別人又能如何?到頭來只急得袁胤、袁譚兩人團團轉,就差抱著顏良的大腿哭喊了。

    正在顏良心神不寧之際,辛明登登登大步跑了過來,「將軍,呂布又開始攻城了!」

    顏良嘿嘿冷笑起來,「讓蔣義渠、眭元進引兵守城,公孫犢、韓莒子暫時於城內輪休。呂佈兵馬雖然折損不少,可城內守軍也已捉襟見肘。你立即去稟報逢薄曹、審別駕,請求其協助拆卸房屋,助守城一臂之力!」辛明領命離去。顏良輕歎口氣,慢條斯理的穿戴上甲冑,臨離開府門之際,再次望了望袁紹暫住之地,想起昨夜與袁紹的促膝長談,心中竟泛起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東山再起?唉,談何容易啊!」

    許縣城外呂布軍很快列陣完畢,六千人,幾乎是軍營內所有能戰之兵的全部!看到這,顏良的心在滴血,幾日來自己老部下死的死、傷的傷,親兵更只剩下八人,可見作戰之烈。

    「顏將軍,許縣可用之兵大抵不超過七千,如今東城已集中了超過四千人。」蔣義渠略顯緊張的稟報道。看得出,他對今日之戰也心中無底。

    顏良點點頭,故作輕鬆道:「四千人足矣,呂佈兵馬也不是三頭六臂。你先下去督促準備滾木擂石,發動城內百姓協助守城。我有預感,只要今日一戰取勝,那麼……」蔣義渠苦笑一下,跑下了城牆。

    掃一眼左右,慘遭蹂躪的城牆並不比九十歲老人的牙齒來得好,也幸虧呂布軍中幾部投石器先後損壞,否則許縣堅持不了十天。

    「進攻!」呂布大喝一聲,方天畫戟猛地揮出一道寒光。六千步卒立時分成兩個梯隊,首批四千,大盾、強弓、雲梯依次分配,迅猛衝向許縣城牆。第二梯隊中一千人人亦是強弓兵,紛紛舉弓搭箭尾隨向前。雖然沒有射程更遠的強弩,但是呂布仍然為高勇軍的攻城戰法折服,故此厚著臉皮從朱靈處要來了強弓兩千餘桿,而箭矢則只能花錢去買。不過不是三稜箭,而是搜刮攻略之地的府庫得道的老式箭矢。呂布解決了燃眉之急,高勇省卻了回爐重煉的麻煩。

    霎時間,許縣上下箭如飛蝗,雙方不斷有兵士受傷倒地,可是激烈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同時,穎陰城外的成廉部亦發起進攻,他接到的命令是牽制麴義的五千兵馬,不使其增援許縣。殊不知,此時的麴義對袁紹的怨恨早已不可抑制,別說見死不救,就算老娘親自來求也不會去救!不過,後路也不可斷,麴義一方面反牽制成廉兵馬,一方面秘密派人趕赴陽翟,借道進入河南尹,在他看來,既然良禽擇木而棲,那就挑一棵大樹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