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統一天下 第三章科舉制度 文 / 挖井人
我寫這章一方面是為了文章的連貫性,另一方面是為了糾正自己前面的錯誤!九品中正制是一種用人制度,而不是一套品級制度!為了彌補我的錯誤,我不僅將前面的錯誤理解處改了,還上傳了這一章。
————————————————————————————————————————————
既然我準備要大幹一場了,自然要先安頓好國內的事務。否則將來一旦我掀起了戰事,再來做可就要麻煩多了!因此我迫不及待的幹了起來。首先我想到的是趙光提的科舉之事。大家千萬不要一聽科舉就認為是八股文制度。要知道科舉制度始於隋唐時期,那時侯的選拔體系還是十分開放的!事實上直到明朝年間科舉制度的選拔範圍才定死在了八股文的體系範圍中。由於明清兩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王朝(袁世凱那個不算),為後世的人們所熟知!加上後來拍明清兩朝的古裝戲特別多,致使人們將八股文制度與科舉制度混為了一談。致使人們普遍認為科舉制度是封建王朝的一種專利,是一種落後的選才方式。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翻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o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週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中國的官制史上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也有人認為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在中國歷史上,奴隸主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採用過各種方式,建立過各種官吏制度選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夏、商、周採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祿制」,均為血緣世襲關係,難以得其優秀人才,其結果是「龍生龍,鳳生風」,老百姓的兒子則「面朝黃土背朝天」。漢朝的「察舉」和「征辟」制替代了世襲制,由州、郡地方長官向朝廷舉薦人才,經朝廷考察後授其官位,或由皇帝特詔選任官吏,這自然是一個進步。但仍是地方長官的意志和朝廷的意願,人為因素很大。由於掌握選官大權的官僚們注重門第,官官相護,朋比為奸,徇私舞弊,出現的嚴重問題是:「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出身底層的好人才還是不能被選拔上來。魏晉南北朝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政府選派有聲望的官員到州、郡任大小中正,品評一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等第。各州大中正,各郡中正官將其所管轄的地區的人才品德和家世定位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以推薦給朝廷,任用官職。這在當時多少改變了州、郡地方長官隨意左右,為所欲為,受賄營私的狀況,到是選拔出了一些比較有才能的人進入仕途。但是,中正官到後來卻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九品訪人,唯問中正」,實際上已成為大地主、豪族勢力控制選官的工具。家世、門第成為評定官品的唯一標準。從而出現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平民百姓均被拒之官場之外。
從隋朝至明清的科舉制度,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征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給中小地主階級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們—一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成為統治階級的棟樑之才。北宋的呂蒙正自幼遭不幸,被其父將母子二人趕出家門長期居住在一個山洞裡過著饑寒生活,他則發奮讀書而高中狀元,極善理政治國,成為宋初名相。范仲淹自幼家貧,進土及第後官至宰相,大有作為,享有「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的盛譽。南宋狀元文天祥的先祖未曾做過一官.父親只是一個普通讀書人,一家人長期身居低層,他入仕後,丹心報國,壯烈就義,成為千古傳頌的民族英雄。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狀元王傑和清末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都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父母都是種田人。王傑在朝為官40餘年,身為嘉慶帝師,官居高位,剛正廉潔,一塵不染,伸張正義,最恨邪惡。嘉慶皇帝懲辦貪官和紳時,王傑是主審官。王傑是後世公認的乾、嘉兩代名臣。王傑晚年告老還鄉,嘉慶皇帝對他的稱讚是:「直道一身立廟廊,兩袖清風返寒城」。倘若沒有科舉制度,這些布衣草民們是根本不可能登上龍門,身居高位的,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從這些上面我們就可以發現科舉制度雖然有其弱點,但他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我認為歷史書上說清朝滅亡後科舉制度就消失了的說法是片面的!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製作為一種社會權力精英的遴選機制,對近、現代各國政體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老的科舉制仍然具有其現代意義。作為一種精巧的政治錄用方式,科舉制具有恆久的價值。就以後世來說吧,畢業後出來混社會想當公務員照樣要考試!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科舉!科舉要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而公務員的條件最少也是個大專生,之前還不是要中考、高考!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世的教育學的早已經不是古代那套,而是各種科學知識和文化知識。但我們不能就因為現代比古代文明昌盛就否認這些!事實上現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受到了中國科舉制的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這充分反映出科舉制中蘊涵著的現代性。
中國科舉制對西方產生影響可追溯到16世紀。1569年,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所撰《中國遊記》將中國的科舉制介紹到西方。1583年,葡萄牙修道士胡安;岡薩雷斯;德萬多薩所著《偉大的中國》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科舉制的內容和方法,此書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激起了歐美人士對中國科舉制的關注。英國是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英國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形成的過程中對中國的科舉制也最為關心,從1570年至1870年,英國出版的介紹中國科舉制的書籍就達70多種。英國於1793年、1816年及以後,多次派外交使節到北京實地考察中國的科舉制度。目前,西方學術界公認:現代西方文官制度源於中國的科舉制。曾任美國聯邦人事總署署長的艾倫;坎貝爾教授來華講學時曾說:「當我接收聯合國的邀請來中國講授文官制度的時候,我深感驚訝。因為在我們西方所有的政治學教科書中,當談及文官制度時,都把它的創始者歸於中國。」
西方國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相繼實行文官制度。在此之前,英、美等國政壇均實行「政黨分贓制」。這是一種以「政治上可接受性」為標準的政治錄用體制,一般由執政黨根據錄用對象的政治立場、政治忠誠和經濟支持來決定取捨。按單一政治標準的選官制存在著明顯而嚴重的弊端,它不僅大大降低了官員的業務素質和政府的行政效率,還導致嚴重的**,當時歐美政壇以錢謀官、賣官之風盛行。針對「政黨分贓制」的積弊,英、美率先進行改革,效仿中國科舉制,建立了獨立於政黨政治之外的政府官員的「考選制」
「考選制」的建立,意味著西方政治體制中官僚政治的產生。從此,西方政治精英中出現了一批不同於傳統政客的,經考試進入權力體系的職業技術官僚。現代西方政體中的所謂「文官」或「公務員」主要是指這批職業技術官僚。「考選制」的實質是將「業務標準」引入政治錄用,以利於統治效率的提高。西方文官制度中公務員的考核錄用,在形式上也與當年中國的科舉制有相似之處。現在西方國家對公務員的考選中的公開競考,多級考試、逐步淘汰等原則和方式都直接繼承了中國的科舉制。所不同的是:現代西方國家的政治錄用,基本上是將錄用對像分為兩類:政客與官僚,分別依據不同標準進行衡量——政客以政治標準為主,官僚以業務標準為主。也就是說:西方政體對政治錄用雙重標準統一問題的解決,體現在權力精英的整體上,而不同於科舉制下雙重標準的統一體現於個體。因此,現代西方政體尚不能有效地培養出集政治與業務素質於一身的、德才兼備的權力精英,而只能依靠政客與官僚的相互補充與制衡。
正因為知道了這些,我大膽起用了科舉制度,為我大漢選拔人才。不過我不會再用八股文那套,而是更注重於實踐和科學。我想錄用的官員不一定要精通數理化,因為這很不實際,在這個時代這樣的人才畢竟很少!就算是我培養的那幾個,我也不準備讓他們從政!要知道我還指望著他們去填補我國在機械、化學、物理等方面的諸多空白之處!因此現在我任命的官員儘管有很多是我培養出來的,但隨著我國國土的不斷擴張,任用那些人才也是必然之事!因此科舉制不僅要執行,而且還宜早不宜遲!畢竟時間不等人啊!我已經沒有時間再等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