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九十三章 歸來 文 / 面人兒
第九十三章歸來
一個月前,陳海平就已打發人快馬到了歸化,好讓歸化的人有個準備。
早在商隊動身之前,陳海平就已經和王元程估摸了商隊大致的路徑和可能需用的時間,他們預估商隊大致回來的時間應該在四五六這三個月裡。
海平股份集團有限公司雖說正式成立,但很多規矩還遠沒有商定好,急需開個股東大會把該明確的事情都明確下來。
這個會當然在歸化開最好,所以這個時候,大大小小所有的東家都在歸化。
有了確切的消息,包括順義王卜石兔在內,眾人自然都想著去迎接一下。
草原上迎接的含義和中原有點不同,他們要出去迎接一般都要迎出百十里開外。這一次,他們要迎出兩百里。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希迪圖噶卜楚活佛、羅桑吉堅活佛和邁達裡胡圖克圖三位尊貴的大喇嘛也要去迎接,而且他們迎出去的不是兩百里,而是四百里。
眾人再一次活生生地感到了陳海平的影響力。
歸化的王公貴人幾乎傾巢出動,再加上護衛和看熱鬧的,這一迎接大隊將近有萬人之眾。
高坡非常高,站立其上,可以遠眺數十里。
大草原如錦緞,綿延起伏,一望無際。微風襲來,錦緞又變成了風和日麗的大海,一浪一浪,傳至天涯。
酉時剛過,天上還漂浮著朵朵白雲,金黃色的晚霞也已鋪滿了大地。
「來了,來了……」人群中,原本低低的呼聲很快就匯聚成了洪流,但漸漸地,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他們看到了什麼啊!
離開歸化的時候,商隊的規模是一萬峰駱駝,在瀚海大戰的時候折損了一千峰,但現在回來,駱駝已經暴增了多一倍,達到了兩萬三千峰。
商隊增加的不僅僅是駱駝,還有人,有馬,有牛。
人由出發時的不足五千,增加到了八千四百餘人。這增加的三千多人當中,一千七百多人是兵,其餘的是僱傭的駝夫。只是,這些僱傭的駝夫和漢人駝夫一樣,都是健壯的大漢。
其他的,馬有兩萬餘匹,牛有五千多頭。
而這,還僅僅是商隊本身的規模,除此而外,還有不少隨著商隊來歸化做生意的小商隊。這些小商隊加在一起,規模也是不小。
不曉得別人如何,海平股份集團有限公司的股東們先是也目瞪口呆,但緊接著,眼睛就都瞇成了一條縫,這下可是賺翻了。
見了面,一場大吃大喝、大歌大舞、大彈大唱的大聯歡會是免不了的。
非常難得,天南海北的這些人聚在一出竟然很有同心同德的感覺。
銀子的魔力,萬物之尊。
在所有這些人當中,最應該有些想法的自然是順義王卜石兔,因為他現在名義上雖是順義王,是徹辰汗,但實際上,在歸化城已經輪不到他說話了。
在歸化城,現在最終說話算話的是陳海平,如果卜石兔對此不滿,他也已沒有絲毫對抗的本錢。
大勢如此,沒有人可以奈何。
土默特部,特別是歸化城附近的,他們漢化的程度原本就已非常深,現在就深了,王公貴族現在習慣的是錦屋華宅和各種在草原上得不到的奢侈享受,而普通牧民更是不能放下現在穩定富足的生活。
這些漢人的商人來了之後,歸化城四周的土默特部從上到下的生活都驟然好了起來,海平有限集團公司把所有人,無一遺漏裹進了他們的體系之中。
在這次的大變化中,所有跟隨卜石兔的土默特人都是得益者。
這是決定性的力量,再加上格魯派對陳海平毫無保留的支持,如果卜石兔還有別的想法,那就是太蠢了。
實際上,卜石兔對此沒有絲毫不滿。
卜石兔原本就不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想的是太太平平地過日子,但他面對的威脅卻越來越嚴重。首先,土默特部的很多台吉越來越不把他放在眼裡,瞅著他的目光越來越貪婪;其次是察哈爾的林丹汗給他的威脅越來越大,現在已經有了要吞併他的苗頭。
在希迪圖噶卜楚和羅桑吉堅兩位活佛,以及邁達裡胡圖克圖的反覆開釋下,卜石兔已經決心融入這個體系。儘管他會成為漢人的傀儡,但損失的僅此而已,其他方面的利益都會大幅增加。只要他不搗亂,聽話,漢人是決不會扔掉他的,他的利益只會隨著漢人力量的增強而增加,他們的利益是一體的。
卜石兔暗自估摸過,如果融入這個體系,收益將會巨大到難以想像,就是通過他控制的土地,其收益就會讓他的財富不斷翻番。
卜石兔雖缺乏統御之才,但人絕不糊塗,反而很有智慧,他把自己的處境看得很明白。
凡此種種,卜石兔對漢人的行動非但沒有阻止,反而大力支持,全力配合。
第二天,陳海平脫離了商隊,先一步回到了歸化。
到了歸化,陳海平都有點認不出來了,他同樣也有目瞪口呆的感覺。
雖然大致的構想都出自於他,考慮的極為長遠,但構想畢竟是構想。現在的歸化城除了沒有城牆,規模比之以前大了二十倍不止,而且這還只是初步的規模。
對商人的能量大小,以及對朝廷**程度的估計,陳海平一直都沒有直觀具體的感受,他對這兩方面的認知是從八大皇商那兒得來的。
八大皇商的存在足以證明商人集團的能量和朝廷的**程度,這也是他毫無顧忌違法亂紀的根本原因,但現在看到歸化城的變化,他仍然非常傻眼。
正如別人認為他不可思議,現在他同樣覺得這些商人不可思議,他們的能量真是太大了。
糖衣炮彈,打誰誰倒,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真是可惜,可惜那一世的山西沒有出現一個有大眼光的野心家。
陳海平一方面感慨,一方面也對這種商人的力量起了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