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亂明天下一根釘

第一卷 第十七章 冒懵 文 / 面人兒

    第十七章冒懵()

    臘月二十九,陳海平帶著石頭回家過年;初三,在宗祠祭拜祖先;初四一早,他們又趕回了交城,給師傅拜年。

    如此勤快,戴小蓉話裡話外把陳海平好一頓奚落。對這種奚落,他自然是甘之如飴。

    娘家的地位高,女兒在婆家自然會被高看一眼,有些事就會相應方便一些,比如說回家娘家。

    女兒一旦嫁出去,那就是潑出門的水,是人家的人了。要是嫁的稍微遠點,父親大壽、兄弟結婚什麼的還有可能回來,年節,一般就不要想了。但什麼事都有例外,戴家的三個女兒都比較強勢,父親又孤身一人,再加上很有名望,所以每年過年那是必定要回來的。

    今年也一樣,老三家不必說,就在城裡,隨叫隨到。另外兩位都有點遠,老大在汾陽,老二在俞次,但初五晚上,兩家人也都先後到了。

    大女兒、二女兒兩家人全來了,外孫子外孫女一大堆,到處亂竄,這讓老頭子老懷大慰。

    師傅先前那種蒼老的感覺沒有了,老頭子人又精神抖擻,陳海平大為高興,但因為太高興了,就有點冒懵,酒席宴上,他即興來了一段表演,套路是模仿趙本山的東北小品。

    用趙本山小品的風格演繹這個時代的笑話段子,效果可想而知,笑倒在炕上的有五位,捂著肚子直不起腰來的有七位,岔氣的基本全了。

    對這次的衝動,陳海平很快就後悔了。師傅的外孫女有兩個不小了,一個十四,一個十三。表演之後,陳海平就覺得這兩個丫頭看自己的眼神有點不對勁。

    兩個丫頭動不動春心他無所謂,有所謂的是任何超越這個時代,一個可能極小極不經意的小事就有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

    這種事如果不是必要的,必須盡力避免。

    對於陳海平要把老頭子接走這件事,戴小蓉自不必說,老大老二都沒有意見,都表示父親高興就好。之所以如此順利,一個重要因素是沒有參雜錢財的問題。老頭子還是有點錢的,但和這個徒弟沒法比,所以也就沒有了圖財的顧慮。

    初八,曲終人散,都走了。

    初九,陳海平、石頭陪著老頭子和大師兄吳昌全,四個人四匹馬回到了新立屯。

    自從張居正故去之後,這二三十年,莊戶人過年是一年不如一年,那叫一個慘。

    過年了,城裡還好,農村現在幾乎看不到什麼喜氣,到處死氣沉沉。窮啊,飯都勉強吃飽,誰還有心思過什麼年!這些年,天災不斷不說,地租也由萬曆二十年的三成五漲到了現在的六成。

    富人老爺們堤外損失堤內補,而且還要加點利息,可叫窮人怎麼活啊!沒辦法,不能活還是得活。

    陳家的佃戶生活不比別家更苦,也不必別家更好,但今年似乎有了點不同,氣氛不同了。這氣氛不是過年的喜氣,而是活力,十冬臘月的,大雪地裡,隨處都能看見踢腿打拳、鍛煉身體的青壯和孩子。

    重文輕武是宋太祖趙匡胤留下來的光榮傳統,到了朱明王朝更是發揚光大,以致軍戶的地位比奴僕還低,生活水平更是跟奴僕沒法比。現在雖說開始募兵了,但真去當兵的卻大都是作奸犯科之徒和在家鄉混不下去的地痞流氓、歪毛淘氣,弄得當大明朝的兵比當妓女還可磣。

    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山西因為商業的需要原本武風很盛,但習武的人仍然被人看不起,視為賤業。只有像戴定國這種極為有名的拳師,在社會上的地位才會高些,但整個山西,像戴定國這樣的又能有幾人?

    一進村子,看到這種場景,感受到熱氣騰騰的氣氛,不論是戴定國,還是吳昌全,他們都本能地感到興奮。

    住到陳家堡多有不便,訓練營還沒有開建,陳海平就暫時把師傅安排到了姥爺家。到了余家門外,最先迎出來的是兩個四十來歲掌櫃模樣的男人。

    稍胖子的姓王,偏瘦的姓李,他們都是三爺的人。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小如此,古今如一,陳家也一樣。現在掌權的換人了,那些基層的掌櫃夥計還有留下的可能,但是三爺核心圈子的人,除非特殊情況,則幾乎都得走人。

    三爺和兄弟商量過後,定下了基調:願意留下的全都留,待遇如常,只是四成得先欠著,但以三年為期。

    這些人雖說都有一定的本事,但工作哪那麼好找,而且去了別處就得從頭幹起。他們都一把年紀了,就是有這個心,也沒這個力了。何況,這件事是十五少爺牽頭搞的,而這位小少爺是什麼樣的人他們不知道,他們只知道,要是這位爺想要這份家業,那在三爺的幫襯下,那些兄弟是爭不過的。

    最後留下了八人。

    把兩邊的人做了介紹,然後陳海平問道:「都準備好了?」

    李掌櫃點頭道:「都準備好了,就等少爺您的話。」

    點了點頭,陳海平道:「李掌櫃,煩勞你派個人去把三爺請這兒來。」

    李掌櫃道:「我這就去。」

    李掌櫃剛要走,陳海平又叫住了他,道:「這十冬臘月的,你就別跑了,騎我的馬,找個村裡的年輕人去。」

    李掌櫃去後,王掌櫃陪著眾人進了余家。

    余家很寬敞,正房五間,東西配房各四間,另外還有門房四間,每個房間都是六八的格局,寬六米,長八米。

    余家人口不多,當初之所以蓋這麼大,純粹是陳海平為了讓母親高興,給母親長臉提氣才這麼蓋的。

    現在正好,在訓練營建好之前,讓師傅和大師兄有了個較好的安身之地。

    畢竟是年紀大了,騎了半天的馬不可能不乏累,進院子後,除了給姥姥姥爺引見,陳海平把別的人都擋了。

    服侍老頭子在熱熱的炕頭躺下,陳海平對吳昌全道:「大師兄,你也陪師傅一快躺會兒,和師傅嘮嘮嗑。」

    吳昌全也已經四十出頭了,跑了這半天累倒不至於,但也乏,於是就聽說聽勸,上炕歇著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