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晚清風雲之北洋利劍

作品相關 關於戊戌變法的一些觀點 文 / 東城十四少

    有人說變法失敗是因為「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客觀方面,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阻礙。」這個是教科書的標準答案,但卻是不符合事實的。其實,這裡的主客觀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這個問題,日本的封建反動勢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國還強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後,日本九州的封建勢力就發起對新政權的武裝進攻。

    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戊戌變法運動是慈禧太后鎮壓的,慈禧太后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禍根。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甲午慘敗,老佛爺豈能無動於衷?據費行簡《慈禧太后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光緒帝帝素怕慈禧太后,待到慈禧太后坦露心跡,抑鬱頓釋,也就在幾個書生的簇擁下放膽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便大功告成。欲速則不達,反而適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緒帝和維新派全變、大變的急進變革主張,造成整個社會結構的強烈震盪,使許多與現存社會有利害關係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勢力覺得受到了威脅。百日維新期間,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員都怨聲載道。光緒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於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又在龐大士人群體中引起普遍恐慌。

    幾個書生的所做所為就要導致清朝的崩潰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來穩定政局,吞下「血腥政變」的惡果。在處理戊戌變法上,慈禧太后有功無過。(對**腐朽政府有功,對人民有劇毒。)慈禧太后當時要是真的要像武則天那樣有野心,那她為什麼不稱帝呢?(如果你和一個有夫之婦有通姦之實,那你為什麼不和她結婚呢?)因為種種原因,慈禧太后已經被醜化的不能再醜化了。(本來醜的就算用浪費北洋艦隊全年軍餉買來的胭脂塗抹在臉上也依然醜陋)

    慈禧太后是支持改革的,(她也支持刀槍不入的義和團)這個由她自己主導的新政證明了這一點,「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制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但處在那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不具備有一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識素養。她沒有主動吸納新知識的渴求和行動,因而在不少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如認為修鐵路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馬來牽引等等(但這也不能全怪她,那個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如此)。她的無知影響到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實績。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局限性,她對事態的嚴重性、改革的進程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通盤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地調整政策。在新政實行後,還是犯了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的冒進的錯誤,日本的維新用了20年完成,而慈禧太后用了8年。由於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保路運動。這裡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的什麼**,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而是激進的改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