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回到三國當校長

正文 0092 從結果中發現的問題 文 / 國際精神

    中央大學的學生會選舉結束之後,所有人對這個結果都表示滿意。劉備雖然有些失落,但黨校長一開始也說過了,他只能說是從沒有任何機會變成有機會了而已,最終能以微弱優勢落敗已經不錯了。就連之前看不起他的袁紹,因為只差幾票就被劉備給擠下去了,所以在選舉之後反而表現得對劉備多了幾分尊重。

    之前就已經說過了,袁紹的思想就是典型的貴族主義,同樣也是典型的實力至上主義。如果你的實力不強,或者他不認為你的實力夠強,他就不會用平等的眼光來看待你。所以就需要被人狠狠地扇幾個耳光,才肯恭恭敬敬地低下頭來。

    至於被落了很大面子卻能忍下來這一點,在上層社會中不僅不會被別人嘲笑,反而會獲得真正掌握著家族前進方向的精英們的尊重。當然,前提是過後的某些事情證明了那個敢扇他臉面的人,的確有足夠的實力讓他低頭。

    要說唯一一個對結果不滿意的人,那麼也就是黨愛國了。一個有才能的人,因為沒有背景和關係所以就不能夠達到他應有的高度,這一點真的會引起他的強烈憤慨。不過在這個世家大族直接掌權的時代,除了他之外的所有人反倒都覺得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麼。

    何況黨愛國也知道,就算後世,其實這種情況也還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所以他現在也不能隨著自己的心意,對這次選舉結果說些或做些什麼。這就是現實——或者說這才是現實。什麼天賦+努力=成功,那個只是熱血漫畫,只是,只是在做夢罷了。

    畢竟,社會關係和家族財產這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如果yy主角的實力,能夠超過將所有影響實力的因素都計算在內的「現實」所給出的,反派boss的真正實力值,那麼他們打敗boss同樣是合理的。

    但為什麼說這是yy?就是因為從已知的物理法則來看,一個人的力量還達不到這個程度;從已知的社會現實來看,白手起家的草根天才所創造的那些財富,也遠遠比不上經過了幾百甚至是幾千年積累的世家大族的財富——畢竟「他們」同樣沒有停滯不前,而且自身能力也並不算差。

    雖然黨愛國心裡是有些不爽,但他現在也只能往好處看了。通過這次選舉,他再次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學生們還是老一套的認識,利益依然是他們最看重的,出身和名聲排在其次,然後才是能力。

    但不管怎麼說,他們對能力的重視程度已經提高了不少。如果不是因為校外的某些利益交換,或許劉備真能成功當上主席。只要他們最重視的是利益,那麼在先天上就沒有拒絕科學的理由,這點對黨愛國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了,也許讓一個沒有任何高貴血脈,祖上八輩子都是貧下中農的人通過選舉成為「真正」的最高領導人什麼的……不要說在2000年之後,就算在200000000000000年之後,也只不過是個幻想罷了。

    如果是封建社會的武力式征服還好說,農民之子也有可能自己取得皇帝之位,而文明社會的民主的選舉,反而不可能再出現這樣的草根神話了。換言之,隨著時代的進步,階級的流動性反而變得更差,社會結構也變得更加板結了。

    關於這一點,黨愛國真的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後世沒有徹底解決掉這種問題,只是採用了一個隱蔽性、欺騙性更強的制度來敷衍住了普通百姓,所以他也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答案。而且他認為,這個問題根本就無法徹底解決,因為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什麼也不做,眼睜睜看著別人獲取讓他都會心動的巨大利益的。

    因此他更堅定了自己最初的思路:通過科技競爭,讓這些統治者們認識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這兩方面的重要性。當他們迫切需求大量人才的時候,就不得不採取能夠大批量培養人才的措施,並頒布激勵手段讓被培養者看到自己能夠獲得的好處。

    就像高科技武器,沒有人才,首先研究所設計不出來,其次工廠造不出來,最後士兵用不起來。而光靠少量的武器設計專家和高技術工人能生產出來多少高科技武器,能學會使用或維修的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士兵又有多少?就那麼萬八千人,光靠他們打仗人夠麼?

    說白了,還是那個「鯰魚效應」。中國就是因為從來都沒有能和一個擁有比它更高的科技層次的國家競爭過,基本上一直是科技輸出的國家,所以科技進步的速度才一直沒有提起來——畢竟這時的中國自身的科技競爭力已經足夠了,對科技人才沒什麼迫切需求。

    等後來被別的國家超越了,中國獨自在其它國家的科技封鎖之下,科技進步的速度不也同樣飛快麼——而且比一般的小國都要快得多了。龐大的人口數量,既是負擔,但同時也是優勢。畢竟就算教育水平再怎麼高,人才的成材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不說種大白菜,就算種樹也不一定每棵最後都能成活呢。

    說到人口,在黨愛國穿越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學者開始抨擊計劃生育的政策了。按照他們的觀點,新生人口數量太少,國家的競爭潛力就會下降。而當國家進入老齡化的時候,新生代還會背上沉重的養老負擔。

    不過計劃生育這種政策,原本就只是在沒有了更多生存空間之後的無奈之舉。雖然計劃生育會削弱國家和民族的競爭潛力,但如果連現在這關都過不去,那麼就沒有未來可言了。

    而且真的只要人多了就會好了麼?老齡化面臨的問題,最關鍵的不是交養老保險的人少了,而是因為之前的養老保險被虧空出來的漏洞太大了。這就和商業保險,保險公司裡有人圈了許多人的保險金跑了一樣。所有人都在把養老保險往自己的口袋裡撈,有多少人交都不夠。

    否則的話,養老保險本身就是用來投資一些收益較高又幾乎沒什麼風險的行業的老年儲蓄,就算當年大部分幹活的人都幹不動了,憑藉著他們養老金的本金和收益,基本就足夠活到去世的時候了。

    畢竟這些按月領取,一直是處於投資狀態的養老金作為一種生產資料,就算它的擁有者幹不動活了,也同樣會增加。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新生代人數雖然減少了一些,但生產效率反而比原來要高得多。

    正是因為有科技發展這一點,所以人少一些沒有關係,憑藉著單位生產效率的提高足以彌補——戰爭方面也是如此。反倒是人如果再多了,能夠增加效率的生產工具反而沒有那麼多。

    這樣一來,每增加一個生產效率很低的人——就算他創造的資源比消耗的資源多一些,但是從客觀來看也不划算。畢竟如果將這些資源節省下來,給生產效率高的人來使用的話,那麼會生產出更多物資。

    一個國家的合理人數其實是可以計算出來的,那就是比社會的高效率生產工具所需的使用者多一些的人數。因此新生兒的合理增長數量也是可以計算出來的,那就是比十個月中所製造出來的高效率生產工具多一些的數量。

    如果不這樣計算著生孩子的話,也有即使讓老百姓放開了生孩子,也依然可以同時兼顧國家現在的國力和以後的競爭潛力的兩全其美的方法。

    這種方法,就是實行殘酷的末位淘汰制。能力低下的人被允許消耗的資源只有一點點,甚至是早早地就剝奪被認定能力低下的嬰兒出生的權力——這就是「優生學」。在優生學的理論剛剛被提出來的時候,的確有科學家提出應該這樣做。只是他們提出的方法是禁止能力低下的人生育,因為從優生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生下的孩子能力會較差。

    如果單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樣做也的確更有效率,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接受這種做法。如果只是禁止能力低下或有遺傳疾病的嬰兒出生倒還無妨,關鍵是損害到他們自身利益的,「按能力高低來分配社會資源甚至生育權力」這一點,是會被所有人反對的——這只是由於人類自己的私心作祟,沒有任何能真正站得住腳的理由。

    何況這種原本就比較冷冰冰的「優生學」,還常被拿來當作種族主義甚至是法西斯主義的理論依據。這更使得原本就因為私心而牴觸末位淘汰制的人們,有充分的借口將其踩得永世不得翻身了。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發展科技。當生產力發達到被生產出來的資源增加的速度,遠超過包括新增加人類在內的消耗速度。因為人類的自然生育能力是有限的,生育週期為十個月,一般每胎只生一個。不過在科技達到種水平之前,這種方法有和沒有一樣。

    如果不採用這兩種兩全其美的方法,又不肯計劃生育的話,那麼還有一個「暫時」看來能夠兩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不斷地掠奪資源並向外輸出人口進行擴張。在黨愛國的帶領下,這也的確是可以做到的——只要黨愛國在幾百年內不會老死,就算讓中國人佔領整個地球也絕對是輕而易舉的事。

    不過地球就這麼大,能夠消耗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那麼人類的科技能夠在地球完全被人填滿之前,進步到依靠現有資源能夠生產出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物資這種程度麼?當然,這個問題其實不必擔心,因為資源不夠的時候,全人類都會主動放棄一部分人來拯救另一部分人的。或許選擇的依據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在這一方面,人類和其他動物或者植物都沒有什麼不同。食物不夠的時候,動物會拋棄老弱的同類;而陽光不夠的時候,植物也會努力生長得更高,遮擋住其它同伴的陽光;而物資不夠的時候,在人類中首先被拋棄的是老弱病殘的人,其次被拋棄的是沒有「力量」的人,接著被拋棄的是沒有能力的人,最後被拋棄的是在爭奪物資的戰鬥中失敗甚至死亡的人。

    這就是只在生物界存在的客觀規律——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而宇宙中的其它物體,則好像並不適用這條規律。但也許只是我們暫時沒有發現罷了,而實際上在我們未知的領域,那些沒有生命的無機物之間,或許也在為了「生存」而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慘烈鬥爭。

    因此這不是人類的殘酷,而是我們所在的世界原本就這樣殘酷。或者說世界這樣運轉才是理所當然的,只不過我們人類錯誤地將其當成了一種殘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