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工業中華

第三卷 一支艦隊的輝煌史 第592章 三巨頭 文 / 雪漂

    秦鎧與李中堂在北京會談的內容,由於有之前幕僚的談判基礎,雙方的底線已經很清楚了,很快就達成了共識,事實上,為了達成這個共識,秦鎧還是做出了重大的兩步,在這裡,他再次深刻體會了政治是妥協的藝術。

    能夠達成共識,雙方都是基於一個共同的看法,滿清的親王權貴們把持國家權力中樞,這一點顯然到了不得不要革新的地步,仔細看了看雙方達成的備忘錄,頭髮花白的李中堂定了定神,提筆龍飛鳳舞的簽下了名字。

    在施行憲政這一問題上,李中堂自然是全力支持秦鎧的提議,把滿人親貴從中樞趕出去,這與大清祖制無疑是背向而馳的,他豈會不明白,唯一徹底顛覆這所謂的大清祖制,才能讓自己入主中樞的夙願成為現實,至於現在小皇帝為什麼肯聽這位秦烈風一家之言,他才懶得去考慮這個問題。

    重要的是,秦鎧已經承諾,在施行新政後,將會成立內閣代替軍機處成為主導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而他——李中堂,毫無疑問將是內閣首輔之一。

    針對廢除就機構,廢除那保有兩百多年所謂滿缺、漢缺之分的官員任用制度,他更是萬分認同,在他看來,這意味著淮軍體系將來有著更多的晉陞中樞的機會,只是,對於秦鎧提出的裁撤六部,他建議暫緩施行。

    而兩人最大的分歧。還在於秦鎧要求對落伍的淮軍的逐步裁撤,這淮軍從當初的勇營,現在已經是正兒八經的練軍,李中堂自以為安身立命的資本,而這淮軍之中,在直隸駐紮的的有近10餘萬,此外,在兩江、湖廣、陝西、廣西多有淮軍體系的高級軍官統兵,而邊境尚有大批淮軍邊兵。

    之前,周馥和薛福成兩人早就看出這協議中最大的難點就在於此。一旦李中堂入主中樞,到時候這直隸總督的位置,恐怕就不能繼續坐了,最大的可能就是選擇淮軍體系內的大員繼任,但是,這用兵幾十萬在京師周圍,名義上是國家之兵,實則是他們體系內的軍隊。這顯然對於這位秦大總督,乃至於其他內閣大佬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不過,李中堂在權衡再三,在入閣和直隸總督見還是做出了他的選擇,畢竟現在北京城的局面已經完全不一樣的。秦鎧借助現在督撫漢人的巨大優勢,加上旗人內訌留下的權力真空,已然一舉奠定了這大好局面,自己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入主中樞的機會。

    所以討價還價之後,淮軍將在實行新政後進行大改制。直隸的淮軍將裁撤到目前的4成,維持一支80個營規模的軍隊來拱衛海防,秦鎧自然知道要裁撤龐大的淮軍,絕無可能一步到位,既然取得了這麼大成果,那也是非常不錯了。

    而李中堂對於這樣的結果也是滿意的。至於軍隊,太多龐大的淮軍體系,一直來也是他背上的一個大包袱,為了讓自己維護體系內官員的利益,又不得不繼續背著這個包袱,淮軍暮氣沉沉,也是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

    現在卻有了另外一個機會,一旦實行新政後。朝堂上滿人的位置空缺出來,自然可以安插自己的親信……至於駐紮在其他各省的淮軍,李中堂則同意按照各省督撫的意思進行精簡,但是,這淮軍官員的職務不可裁撤。

    對於這老頭死抱著著淮軍集團的利益,秦鎧早有所料,這是李中堂和其他督撫們的矛盾,自己才懶得插手,他立毫不猶豫的承諾在這一點上支持他,而投桃報李,李中堂也承諾在兩廣設立特區的問題上支持秦鎧。

    在他看來,兩廣現在儼然就是個小王國,那裡的官員都被南洋體系把持著,所謂特區不特區,完全只是名義上玩意,既然這秦烈風喜歡搞這些東西,就由得他去,自己進入國家中樞體系的目的,已然達成。

    達成意向的第二日,朝堂上如今的三巨頭——秦鎧、翁同龢、李中堂進行一次磋商,由於立憲的事務,翁同龢、李中堂都是外行,雖有所聞,卻根本沒有具體的概念,自然有秦鎧來一手主導,他們兩個只管提意見。

    秦鎧拿出來的是鄭觀應執筆,自己在進行修改的《憲政大綱三十條》,除了冠冕堂皇的還保留有大清皇帝的字樣外,但是皇權已經被徹底架空,皇帝的所作所為都不得與內閣會議相牴觸,內閣設總理大臣和內閣大臣,全權管理國家事務。

    而在《憲政施行計劃》中,秦鎧提出在五年內在《憲政大綱三十條》的框架內完成都憲法的修訂,同步制定《國會籌備案》、《地方議會籌備案》,同步改組政府,而在國會和地方議會還未能建立前,內閣由各省督撫推舉,組成臨時內閣主持國政。

    對於秦鎧這個建議,兩個老傢伙細細考慮後都是十分滿意,這可有這極大的靈活性,很顯然,按照這個《憲政施行計劃》,臨時內閣無疑就是現在堂上的這些大佬們劃分勢力範圍的地方,這塊大蛋糕,實在是太誘人了。

    三巨頭在劃分蛋糕時,自然是各不相讓,討價還價之後,秦鎧出讓了看起來最誘人的內閣總理大臣的位置,他出手拿下了內閣大臣兼管兵部事務,負責舊軍隊裁撤和籌備新軍,自己的首要目的是把滿人從統治階層上趕下來,這自然需要借助全體漢族官員的合力。

    很顯然,在這一共同目標面前,自己做到了這一點,滿清朝堂上的每一個漢族官員,即便是像翁同龢、李中堂、張之洞這樣的既得利益者,對於那些毫無能力卻保持著國家最高權力的滿清權貴深惡痛絕,現在,這一目的已經達成。

    而自己的另外一個目的顯然獲得部分成功,舊式的軍隊,按照約定,淮軍將被逐步裁撤,這個內閣總理大臣,看似風光無限的位置,其實在現在情況下,秦鎧深知這可不啻於一個火山口,自己在《憲政施行計劃》中提出的內容,那一項都是促動舊既得利益階層的,而根據憲政大綱,內閣是施行選票制的,自己手頭的資源,輔以合縱的方略,足以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而翁同龢和李中堂兩人原本就是死對頭,現在都是一心要坐上這總理大臣的位置,原本最有可能的秦鎧竟然放棄了,這讓他們兩個都有些意外,不過看到秦鎧選擇兼管兵部後,雖然也揣測到這秦烈風的想法,不過反而加劇了他們兩個爭奪總理大臣鬥爭。

    結果,三巨頭會議,除了讓秦鎧輕鬆拿到了他所希望的兵權和設立兩廣特區的承諾外,李中堂和翁同龢關於總理大臣的爭奪卻因為雙方互不相讓而陷入了僵局。

    到了元宵節後,京師的政局這才正兒八經的熱鬧了起來,先是大批的粵軍沿著運河開入京畿,這一切自然得到了李中堂的默許,秦鎧的軍隊控制京師與八旗勢力直接對抗,在他看來是最好的局面,自己只需坐山觀虎鬥……其實,更恰當的形容是看粵軍這支老虎捕食八旗綿羊。

    而他手下的幕僚則四處活動,開始和各省督撫在京師的代言人秘密溝通,當然,他也知道,翁同龢那邊可也沒閒著,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為那個寶座開始了拚命的搖旗吶喊。

    秦鎧拿到了自己所要的東西後,他第一時間就給周瑞東下達了接防京畿外圍八旗軍的任務,隨著薛超派出的粵軍三鎮、五鎮的到達,北京城的兵力已經十分充足,除了控制內城和皇城的軍隊外,秦鎧手頭機動的力量足有34個營17000人。

    八旗軍雖然戰鬥力不行,不過在京畿周圍卻已然有大量駐防,八旗駐防之兵,大體有四種:一種是畿輔駐防兵,就是部族直轄的八旗軍,以及京內務府、理籓院所轄的郎衛、兵衛;一種是東三省駐防兵,現在東三省還是分屬三位都統管轄;一種是各直省駐防兵,也就是所謂各地的旗人將軍和旗城的兵馬,這些早就糜爛崩壞,最有一種是新疆駐防兵,稱之為籓部兵。

    擊潰城中的八旗軍後,已經由陳冬在廣渠門外收羅八旗散兵,收繳武器軍械,到目前已經收攏了近萬人,對於這些老爺兵,秦鎧那是早給他們安排了出路,吃鐵桿莊稼的日子已經結束了,自食其力,倒是有地方去的。

    而另外一個重要的事情,他也在考慮之中了,既然實行新政後就要裁撤就軍隊,那建立新軍的計劃便刻不容緩了,要把這支軍隊牢牢抓住,秦鎧他早有開始盤算起來。

    現在,自己的眼光顯然不能在局限於兩廣了,軍官的培養需要時間,軍隊徵召和訓練依然需要時間,尤其是要訓練一支有思想的軍隊……他立刻草擬了一份電報拍發回廣州,讓張簡、蔡紹基推薦一批能幹的教育人才。

    既然自己已經準備在這北京城裡紮下腳跟,興辦一座高等學府,無疑是積累人脈的最佳途徑了,一會兒,歐陽慶從外面匆匆進來之時,就看到秦鎧桌案上已經草擬了一份《北京軍事大學籌辦事宜》的稿子!(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