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聖人傳道 第十一章 生不逢時 文 / 吃書蟲蟲
第十一章生不逢時
張文教導老子一篇《道德經》後,老子感悟良多。第二日張文再來講道。方一坐下,張文便開始講道授業。老子便津津有味的聽著張文傳道。
待得張文傳道完畢,老子對張文拜道:「師伯,何為『無』、『道』、『德』。」
張文道:「『無』乃『道』之始,『道』乃『德』之初。天地自『無』而生『道』。自『道』生天地,天地生成方有『德』存。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所學之道乃是那無為之道,既然無為,那何不學那水,你若能明悟這水便能明悟這『道』了。」
老子拜道:「多謝師伯教導,弟子悟道以來便以水為師,觀悟那水之道,只是至今卻是未能明悟。望師伯相告。」
張文道:「水乃萬物之母,生萬物,養眾生,水以柔包容萬物,以德兼容蒼生。水至柔,而至剛,柔可破石,剛可阻萬物。你只學那無為之道,不明那至剛之道,卻是如何明悟這水之道。」
其實老子所學大道,無為而為,只是少了那至剛,大道卻是不滿,可他自己卻悟出大道,立下自己的道,其中剛柔並濟,完美無缺。只是他學的是水,結果卻沒有和水一般,可剛可柔,所以大道難滿。張文正是看出老子的破綻所以才出演誤導他,想讓老子去學那水至剛之道。
可老子本就是斬卻三屍,依靠功德證道,要想學那至剛之道卻得具有殺伐之氣,如此便和那無為衝突,張文此計卻是毒,老子一旦學了,那就得走火入魔,一旦不學,那就得道心不滿,終生無望大道,只能在合道門前徘徊,終生無法得道。
三清本就是盤古元神所化,老子的道是為柔之道,原始之道是為中庸之道,通天之道乃是殺伐之道,至剛至陽,三清正好把盤古的道三分了,想要三者合一卻須得三清合體,這是不可能的。要是老子去學那至剛至陽之道,那最後就是三清中老子身隕了,這是沒話說的。
老子也是明白自己的「道」所包含的破綻,可先天注定了他只能學的那無為至柔之道,即便是知道那道的方向也無法改變。雖然老子仗著自己**,將自身的道融入剛,可那柔卻是勝過了陽剛,正所謂陰陽平衡方能得大道,老子先天缺陷注定了他是無法得道了。
老子道:「師伯之言甚是,只是弟子卻無緣學得大道了。」
張文笑道:「你雖無緣大道,卻是能繼續感悟自身之道。你之道已經創下獨立之道,非鴻均的平衡之道。乃是剛柔並集,柔中帶剛,不是水之道卻也有那水之道的七分精髓,一切造化卻還得你自己參悟了,他人所教卻是對你無用。」
老子道:「師伯所教,弟子已是感悟良多,如今弟子對自身之道也整理完善,此乃師伯之功矣。」說罷朝張文一拜。
這老子的一拜要是張文受了,那這教導因果也就了了,張文可不會答應,側身避過老子那一拜。笑道:「我之所教只是要你悟道,你自己能明悟大道卻是你之福緣。你此番悟道,也整理完善你之道,如今人族朦朧無知,你亦可前去傳道,教化眾生。」
老子道:「此番弟子下界,便是為傳道而來,只是如今機緣未至,卻是不能傳道。」
張文笑道:「也是啊,你之機緣卻是還未到,只可惜,生不逢時啊。」張文說罷便朝門外而去,老子見得張文離去連忙相送,可始終趕不上張文步伐,只能見得張文消失在轉角之處。
老子雖沒趕上張文,可也記得張文離開之前所說的話,生不逢時是何意老子不明白。只能就此打消念頭等待時機到來,也好教化蒼生。
張文回到自己的府邸,熊貓上前道:「老大您可曾教完老子,現在師弟都要立下大教了。可惜老子轉世傳道卻是注定難以大成。」
張文道:「老子生不逢時,雖能傳道人世,只可惜來得晚了,最終卻是不能得享這教化之功。孔宣本就有聖人之象,只是生不逢時,晚了一步,始終不能得道,即便立下大教也成不的聖人。可惜可歎。若非生不逢時他二人機緣卻是不至於此。」
熊貓道:「孔宣本就是與聖人無緣,若非老大收下他,分享蓬萊氣運,此番立教卻是不能成為世間第一大教,即便大教成了,那也無法鎮壓大教氣運,最終氣運被分,大教不存。可惜他卻不明老大苦心,枉費老大多年教導。」
張文歎了口氣,道:「孔宣本就是逍遙神仙,注定了不受人約束。他留在蓬萊就是違背了他的逍遙自在,離開蓬萊那是遲早的事。他要是不離開蓬萊那機緣也就只有那麼多,大教卻是無法立下的,離開蓬萊他才能立下大教,成就聖人之資,雖不能得道,可也算前途無量。他既然叫我一聲老師,那便是我弟子,做老師的便要為門下弟子考慮,我不想斷送他的前途,自然不能限制了他。」
熊貓道:「老大一番苦心,只怕他不會明白,日後大劫卻是不知他會不會與我蓬萊為敵,天下第一大教,人多了便注定有那礙事之人。」
張文笑道:「儒教畢竟沒有聖人鎮壓,而且沒有先天至寶鎮壓氣運,那教中礙事之人自然會有的,我蓬萊將天地氣運佔據大半,雖有我鎮壓,可畢竟不合天道平衡,孔宣分我氣運,立下大教,這天道自然要好好利用這機會,若是儒教不與我蓬萊為敵,這天數卻是不全。天道平衡便是此理,哪怕我合道,這定理卻是不變的。」
張文說罷又道:「孔宣既然要立教,我自然要前去觀看,也好幫助他一番,免得他失去機緣,大教不成。」
張文和熊貓二人便離開那楚國朝那魯國而去。
話說那孔宣再離開蓬萊之後,便留在人族之中,也是孔宣機緣降至,在人族呆了多年之後,便感悟出自己的道。孔宣悟道之後,感悟人族未曾開化,便創下一門教義,準備傳道人族教化蒼生。
孔宣既然是留在人族,那便化名孔丘。取自孔宣出生於無名山丘之意。春秋戰國之時又稱呼那些有才實大德之人為子,於是孔子就誕生了。孔子在人族收下三千弟子,應三千大道之意,其中這三千人有七十二人乃是大能之人,學得孔宣三成道法精髓。
這儒家教眾一成,孔宣便決定立下大教,以三千門下弟子傳道人族,教化蒼生。只是孔宣雖有立教之能,又有立教之資,卻無那立教之本,也無那立教之基。想要立教卻是不能的,也許這也是孔宣的機緣未至,如今卻是不能立下大教,教化蒼生。
儒教模型一成,孔子便帶著自己三千弟子門下再那人族各地傳教授道,孔宣與其七十二弟子門人遊歷天下,走遍各國,在人族各地留下了不少威名,也為日後立教傳道墊下一線機緣。那孔宣在周遊各國之時還感悟道不少真理,學到不少東西,再一番整理之後,全部加入到自己的教義之中,也好完善這儒家教義。當孔宣把諸國遊歷一番之後,對那儒家教義也算感悟得差不多了,教義即將完善,如今只欠機緣,便能立下大教教化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