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燃燒的海洋

正文 第七十五章 主戰場 文 / 閃爍

.    第七十五章主戰場

    十一月二十九日,牧浩洋回到北京的第二天,黃瀚林正式在國務院設立戰爭部。

    這個新的部門,主要職責就是處理與戰爭有關的事務,特別是戰爭動員、物資生產、運力調配、兵員徵召、作戰決策等對戰爭行動有直接影響的事情,並且直接向元首,而不是向國務院總理負責。

    雖然牧浩洋並沒想過要擔任政府部長,但是在黃瀚林的要求下,他還是接受了任命,以總參謀長身份兼任戰爭部長,負責全國的戰爭動員工作,而周渝生擔任副部長,負責處理具體事務。

    十一月的最後一天,牧浩洋獲得了海軍元帥軍銜。

    由此,他成為了自開國元勳之後,中國的第一位元帥,也是中國建國之後的第一位海軍元帥。

    當然,元帥只有象徵性意義。

    在軍隊中,最高職務對應的最高軍銜就是大將,元帥只具有榮譽價值。

    對牧浩洋來說,這也是實至名歸。

    早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後,就有人提議授予牧浩洋元帥軍銜,而且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戚凱威。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戚凱威這麼做,也只是希望牧浩洋能夠在名譽達到巔峰的時候離開總參謀部,為自己掃清障礙。結果就是,遭到了當時負責軍隊工作的黎平寇的堅決反對。

    顯然,如果牧浩洋在二零四五年晉陞為元帥,恐怕在二零四七年就退下來了。

    現在晉陞為元帥,影響就沒有這麼大了。要知道,在戰時任命元帥,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這個時候,美國當局遇到的麻煩比中國當局的大得多。

    「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的慘敗,把美國一直推行的戰略推到了崩潰的邊緣,因為在這場海戰之後,美軍不但喪失了在西太平洋上發動進攻的主要力量,而且還要面對更加糟糕的中東戰局。

    要知道,牧浩洋成為元帥的這一天,中國陸戰隊第三陸戰師登上了迪戈加西亞島。

    雖然島上的美軍進行了頑強抵抗,戰鬥打得異常激烈,中國陸戰隊要到十二月中旬才能完全佔領迪戈加西亞,但是從這一天開始,從中國本土出發的船隊,就能在護航戰艦的掩護下直駛海灣地區。

    這就意味著,中**隊把地面補給線一下縮短了數千公里。

    更重要的是,不管伊朗的態度如何,中國都能借助伊拉克與沙特阿拉伯,向中東戰場運送作戰部隊與作戰物資。

    從戰略上講,中國已經獲得了在中東戰場上取勝的基礎。

    毫無疑問,對美國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十一月二十八日,盧卡斯就在白宮召開了軍事會議,讓喬丹等將領對當前的形勢做出說明與解釋。

    第二天,盧卡斯再次召開軍事會議,要求軍方立即拿出解決方案。

    顯然,這有點勉為其難。

    要知道,在十一月二十八日之前,沒有任何一名美軍高級將領能想到,強大的聯合艦隊會遭受如此大的慘敗。

    雖然根據戰後披露的一些資料,在十一月二十三日,也就是決定派遣聯合艦隊遠征西印度洋的時候,喬丹上將就在給裡根少將的命令中提到,中國艦隊不好對付,要做好犧牲與損失的準備。但是有更多的證據表明,喬丹並不認為聯合艦隊會徹底戰敗,只是覺得要為殲滅中國海軍的最後一支艦隊付出較大的代價。

    結果是,代價付出了,收穫卻沒有。

    雖然在十一月二十八日,也就是中國國防部宣稱取得了大捷的第二天,美國國防部也宣稱在印度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重創了中國海軍航空兵,擊落三百多架中國戰鬥機與數艘中國艦艇,但是誰都知道,這份戰報有很大的水分,而且主要目的不是迷惑敵人,而是欺騙美國民眾。

    不可否認,美軍確實取得了一些戰果,比如重創了中國海軍航空兵。

    要知道,當時特遣艦隊裡的四支艦載航空兵聯隊是中國海軍最精銳的航空兵,而在這場海戰中,特遣艦隊犧牲了三分之一的飛行員。可是這個影響並不大,因為中國海軍總共有十二支艦載航空兵聯隊,而航母戰鬥群只有四支。即便到二零五三年,也只有八支,艦載航空兵仍然非常充足。

    從長遠來看,影響也不是很大。

    早在二零三五年,即中日戰爭爆發前,中國就取消了航空禁令,開始向民間機構開放空域使用權。到了二零四七年,隨著電動飛機問世,民用小型航空器的價格迅速降低,能夠被更多的富裕階層所接納,也就因此培養了更多的飛行員。如果沒有這場戰爭,恐怕再過幾年小型電動飛機就能開始全面普及。從科技進步的角度來講,效率更高的飛行器遲早能取代汽車等地面交通工具。

    根據中國官方做的統計,到二零五二年底,中國的飛行員數量在三十五萬人左右。

    雖然與美國比起來,這算不了什麼,美國民間持有資格證的飛行員多達一百萬,但是對於中國空軍與海軍來說,著卻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這些初步掌握了飛行技巧的飛行員,都能駕駛軍用飛機。

    後來,中國在進行兵員徵召的時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募所有民間飛行員。

    由此可見,美軍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取得的有限收穫,也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

    現在,擺在美國當局面前的現實是:必須放棄一個主要戰場。

    喬丹上將依然堅持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而且宣稱九支航母戰鬥群絕對能夠奪取制海權與制空權,而陸戰隊已經部署到位的四個陸戰師,能夠在艦隊的支持下,用三個月攻佔沖繩島。

    問題是,這次沒有人支持喬丹上將。

    當時,阿諾德上將與馬歇爾上將都認為,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已經不現實了,因為中國艦隊構成的威脅,足以抵消美國海軍的兵力優勢,而中國本土的航空兵,遠比美國空軍投入的航空兵強大得多。更重要的是,中**隊已經在過去一個月內,把沖繩島變成了一座難以攻克的堡壘。在沒有絕對制空權與絕對制海權的情況下,攻打堡壘化的沖繩島絕對是一場災難。

    之前一直支持喬丹的裡梅爾上將保持了沉默,或者說不再明確支持喬丹上將。

    最大的質疑,來自一直跟喬丹合作的國防部長麥卡錫,只是麥卡錫反對喬丹的主要理由不是軍事可行性。

    當時,麥卡錫面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誰來為失敗擔責。

    雖然從道理上講,最主要的負責人是喬丹上將,因為這場海戰是他策劃的,而且他也是海軍參謀長,但是作為國防部長,麥卡錫批准了喬丹的作戰計劃,而且是他直接面對政府內部與國會的質疑。

    別忘了,喬丹是軍人,而不是政治家。

    劃分責任的工作不由軍人負責,而是由政治家操作,因此那些希望看到麥卡錫完蛋的政治家就會落井下石。

    這些人中,肯定包括康拉德的支持者。

    由此引發的結果就是,只要麥卡錫不想離開五角大樓,就得找一個替死鬼,而喬丹無疑是最佳人選。

    可以說,喬丹也是一個非常單純、缺乏政治頭腦的軍人。

    如果他有一點政治覺悟,在這個時候就不應該逆大流,繼續堅持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哪怕他的堅持確實有道理,而且在戰略上,也是對美國最有利的選擇,因為這只會使他成為眾矢之的。

    十一月三十日,喬丹被制服了。

    當天,盧卡斯任命馬歇爾為參聯會主席,但是沒有讓喬丹脫下軍裝,而是讓他繼續擔任海軍參謀長。

    喬丹再笨,也知道他的時代結束了。

    一周之後,在國內輿論稍微有所緩和之後,喬丹主動向盧卡斯提交了辭呈,總統也當即批准了。

    接替喬丹出任海軍參謀長的是太平洋艦隊司令,而新任太平洋艦隊司令是弗倫奇將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人事變動是美國總統在大戰爆發之後,做得最正確、也是最有長遠影響的一件事。

    關鍵不是誰來擔任海軍參謀長,而是誰來指揮太平洋艦隊。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到了十二月一日,盧卡斯批准了由新任參聯會主席馬歇爾上將提交的計劃,即立即向中東增派四個陸軍師,並且在年底之前增派另外兩個師。當時,唯一沒有確定的是,增派的兩個師到底是來自陸軍,還是來自陸戰隊。馬歇爾傾向於動用陸戰隊,而裡梅爾則認為陸戰隊不適合中東戰場。

    不管怎麼說,美國已經調整了戰略重點。

    雖然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的計劃沒有被取消,但是被無限期推遲,美國的首要任務是在中東戰場上取勝。

    消息公佈之後的一周之內,至少有二十萬美籍猶太人報名參軍。

    當時,還有數萬其他國家的猶太人趕往美國,要求加入美軍,組建美軍中獨立的猶太人軍團。只是,美國當局沒有這麼做,因為美國沒有組建海外軍團的歷史,而且美國有足夠多的人力,不缺這幾萬人。結果就是,這些猶太人在二零五三年,大多去了以色列,並且加入了以色列國籍。

    問題是,美國的這個戰略決定來得太晚了。

    第七十五章主戰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