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燃燒的海洋

正文 第三十章 小事化大 文 / 閃爍

    第三十章小事化大

    十一月八日,經過十二天的準備與運送,第十三集團軍全部到達敘利亞。

    當天傍晚,一支由一個裝甲營與一個機械化步兵營組成的突擊集群進入戈蘭高地,對以軍防線進行了試探性攻擊。交戰不到一個小時,突擊集群主動撤退到敘軍防線後方,與以軍脫離接觸。

    這場戰鬥,根本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

    第十三集團軍司令官蔣博文少將只要求試探以軍防線強度,以及提振敘軍士氣,因此沒有讓突擊集群展開來打。因為第十三集團軍的主力還在大馬士革附近,後勤準備工作也沒有完全到位,所以蔣博文也不可能發動真正的進攻。用一些士兵的話來說,這只是在告訴以色列國防軍,「我們來了」。

    顯然,這次交戰,確實收到了預期效果。

    戰鬥結束後不到半個小時,以色列總理就跟美國總統通了熱線電話'>,要求美國立即出兵以色列。

    隨後,以色列外長照會康拉德,要求美國立即提供六個旅的裝備。

    似乎,這六個旅的裝備,關係到以色列的生死存亡。

    顯然,實際情況沒有這麼嚴重。

    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蒙受了奇恥大辱,隨後的國家政策,毫無懸念的走上了窮兵黷武的道路。憑借海外猶太人的巨額捐助,以色列國防軍在十五年之內,不但完成了重建工作,還把兵力規模擴大了一倍以上,而且提高了預備役級別,幾乎把所有成年公民都訓練成了軍人。

    與之相對應的,以色列的戰爭準備措施也十分到位。

    拿陸軍來說,以色列國防軍在和平時期裝備的主戰坦克只有兩千餘輛,而其封存的主戰坦克就多達三千輛。第五次中東戰爭已經證明,戰爭爆發後的動員速度、以及預備部隊的作戰能力決定了戰爭的結局。更重要的是,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國防軍幾乎損失了全部主戰裝備。結果就是,從二零四五年開始,以色列封存的不再是退役的武器裝備,而是採購的新式裝備。

    必須承認,只有全球最富裕的猶太人有這種資本。

    如果沒有猶太人社群提供的無私援助,以色列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採購新式裝備。

    當然,這也與以色列的國防政策有關。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二零四五年之後,也就是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後,以色列與美國進行了全面的情報合作,對美國的戰爭計劃瞭如指掌,早就料到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在二零五零年到二零五五年之間爆發,因此以色列才制訂了如此極端的裝備封存政策,把嶄新的武器裝備儲備起來。

    如果沒有全面戰爭的威脅,這麼做等於自尋死路。

    要知道,就算是美國的主要盟國,從美國採購新式武器裝備的價格也不會低到哪裡去。

    結果就是,戰爭爆發的時候,以色列的軍火庫裡足足有五千多輛主戰坦克,而且除了不到四百輛經過改進的「梅卡瓦5」與「梅卡瓦6」之外,全部都是m27a3與性能相當的「梅卡瓦7」。

    這些主戰坦克,足夠武裝二十個裝甲旅。

    按照國土面積與戰線長度計算,以色列最多需要十個裝甲旅。

    當然,前提是以色列打的是一場戰略防禦性質的戰爭。

    毫無疑問,這個前提並不成立。

    到十一月六日,以軍已經攻佔了大半個西奈半島,只有南部地區還有少量埃及軍隊。只是在前幾日的戰鬥中,以軍沒能殲滅埃軍有生力量。經歷了第五次中東戰爭,埃及軍隊早就知道西奈半島易攻難守,所以一直把主力放在運河西岸。在以軍發起進攻之後,埃軍一路且戰且退,大部分部隊都退到了運河西岸。在攻打蘇伊士運河的時候,以軍再次遇到了難以克服的麻煩。

    結果就是,以軍在埃及方向上的進攻被迫終止。

    問題是,戰爭並沒因此結束。

    埃及正在積蓄力量,中國很快就會參戰。如果以軍敗北,最終肯定不會像第五次中東戰爭那樣,在以色列國境線附近結束戰爭。不管是中國,還是埃及與敘利亞,最終目的都是攻佔以色列全境。

    以色列並不懼怕埃及與敘利亞,怕的是中國。

    對以色列國防軍來說,在伊拉克與伊朗先後表態之後,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雖然以色列國防軍沒有想過單獨戰勝中**隊,美國的援助至關重要,但是美國的援助又不可能及時到來。原因很簡單,在美以軍事協作中,以色列的主要任務就是牽制住部分中**隊,為美軍在西太平洋上打開局面提供幫助。也就是說,美軍更希望以軍能夠在中東戰場上有所作為。

    對以軍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轉移重點。

    埃及方向的進攻一時半會難以取得重大突破,只能由攻轉守,在蘇伊士運河東岸建立戰略性防線。

    當然,重點不在埃及。

    雖然到十一月八日,埃及軍隊依然控制著半島南端的圖爾與沙姆沙伊赫等地,但是在以軍的奇襲下,埃及軍隊已經丟掉了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期間給以軍製造了巨**煩的第五站與捨爾等地。

    也就是說,以色列國防軍已經掃除了運河東岸的埃軍據點,拉平了防線。

    如此一來,以色列國防軍在運河東岸建立戰略防線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不再需要在西奈地區留駐太多的作戰部隊。

    接下來,以軍要做的,就是從戈蘭高地出發,攻打敘利亞。

    相對而言,敘利亞的戰略重要性超過了埃及。

    原因很簡單,美軍已經奪得了印度洋的制海權,中國無法通過海運向埃及派兵,只能通過鐵路向敘利亞派兵。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出兵,將首戰敘利亞。

    以色列國防軍要做的,就是在中**隊到達之前橫掃敘利亞。

    事實上,這也正是以色列國防軍戰爭方案的核心部分。按照以色列國防軍估計,應該在十月底拿下西奈半島,在十一月初出兵敘利亞,爭取在十一月十日之前攻佔大馬士革,然後沿敘境內的鐵路線與公路線,攻佔其他主要城市。可惜的是,這份「完美計劃」並沒變成現實,反而在埃及軍隊的頑強抵抗下,一點一點的化為泡影。隨著第十三集團軍在八日抵達敘利亞,該計劃徹底失去了意義。

    這個時候,擺在以色列面前的現實非常殘酷。

    中**隊火速到達,不但大幅度提振了敘利亞國防軍的士氣,還很有可能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特別是約旦產生影響。

    要知道,自第五次中東戰爭之後,阿拉伯國家幾乎把中國奉為神明。

    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阿拉伯國家更是把中**隊當成不敗的神話。在那場僅僅持續了數個月的戰爭中,中國陸軍僅用四個集團軍與四個陸戰師、不到三十萬兵力就橫掃了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南亞頭號軍事強國,造成印度國防軍近兩百萬官兵傷亡,自身只有不到三千人陣亡。

    這樣的戰績,放眼整個戰爭史也極為罕見。

    如此一來,只要中國肯出兵,其他阿拉伯國家就很有可能倒向中國。

    這下,以色列除了要攻打敘利亞,還要提防東邊的約旦,甚至得盯著蘇伊士運河對岸的埃及軍隊。

    要知道,如果埃及軍隊士氣起來了,很有可能再次創造奇跡。

    跟阿拉伯國家打了一百多年,以色列太瞭解對手了。阿拉伯軍隊有很多問題,但是誰也不能忽視,只要這支軍隊有足夠高昂的士氣,往往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事實上,早在以色列存在之前,阿拉伯軍隊就有過類似的輝煌歷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英國上尉就把整個阿拉伯世界團結了起來,在阿拉伯半島上挑戰強大的土耳其,幾乎改變了戰局。

    在以色列看來,中國出兵中東,最大的價值就是提振阿拉伯世界的士氣。

    如果換成美軍來打,肯定會在這個時候放棄進攻的想法,轉為全面戰略防禦。

    只是,在以色列軍隊的教條中,根本沒有「防禦」這個詞。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軍人更清楚以色列的處境。

    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丟掉了大半個戈蘭高地,其狹小的國土,又不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防禦作戰。以色列要想生存,就得進攻,而且得打出成效來,通過進攻來獲得戰略防禦必須的縱深。

    如此一來,美國答應援助的六個旅的主戰裝備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有了這六個裝甲旅,以色列國防軍就能在穩守西奈半島的情況下,在戈蘭高地與約旦河方向上發動進攻。如果沒有這六個裝甲旅,以軍在穩守西奈半島之後,最多只能在一個方向上發動進攻。

    按照以軍總參謀部的判斷,僅在一個方向上發動進攻,不足以達到戰略目的。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以軍已經制訂了全面入侵約旦的作戰計劃,而且堅信約旦會在不久之後向以色列宣戰。

    事實上,打到這個時候,約旦是否參戰已經不重要了。

    以軍要想繞過戈蘭高地上的敘軍,就得渡過約旦河,從南面攻擊敘軍側翼。只有這樣才有足夠的把握迅速取得突破,也才有機會在中**隊全力投入戰鬥之前擊潰敘軍,獲得決定性勝利。

    第三十章小事化大

    第三十章小事化大,到網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