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燃燒的海洋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超級運輸機 文 / 閃爍

    第一百零六章陸戰隊熱身

    新德里戰役的結果,多多少少有點出人意料。

    雖然攻佔新德里非常順利,但是佔領之後卻要面對更大的麻煩。

    新德里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僅次於孟買,也是印度西北地區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據印度官方在戰前公佈的數據,新德里的人口超過一千八百萬,大新德里地區的人口超過了六千萬。

    這是個什麼概念?

    新德里的城區面積只有幾百平方公里,大新德里地區也不過幾千平方公里,六千多萬人擁擠在這麼大個地方,生活環境有多麼惡劣完全可以想像。當時,在新德里的一千八百萬居民中,有六百萬生活在貧民窟裡,還有大約三百萬流浪者與乞丐,每個市民每天獲得的乾淨飲用水不足三升。

    可以說,佔領新德里比攻打新德里困難得多。

    受此影響,第十三集團軍在二十六日就停止了進攻。在第二十七集團軍無法及時趕上來的情況下,不得不負責治安工作。

    這個時候,後勤保障上的問題顯現了出來。

    因為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只有三條鐵路,其中一條經過了克什米爾地區,運送能力非常有限,另外一條在南部地區,主要為巴軍提供後勤保障,所以即便打通了鐵路線,能夠及時運入印度的物資也非常有限,補給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離開新德里的時候,幾乎帶走了所有庫存糧食。

    沒帶走的,也被印度軍隊付之一炬。

    別的不說,養活六千萬人,就是個大問題。

    這些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六萬噸糧食、十五萬噸飲用水、以及大約五萬噸其他生活必須物資。也就是說,僅滿足六千萬人的生活需求,每天就要向新德里運送二十六萬噸各類生活物資,一個月就是八百萬噸。以當時的情況,中巴軍隊最多在一個月內向新德里運送五百萬噸物資。

    戚凱威不得不暫時停止進攻,著手解決物資運送問題。

    如果僅僅保證六千萬人生活,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中國空軍有一支足夠強大的運輸機群,陸軍也有足夠多的傾斜旋轉翼運輸機,只要新德里的機場恢復運轉,物資運輸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只是,這絕非長久之計。

    要知道,安頓平民已經佔用了大部分運輸資源,部隊無法繼續進攻,而且空運的代價也十分高昂。如果拿大型運輸機運送糧食,往返飛行一趟消耗的燃油的價值就超過了運送糧食的價值。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打通鐵路交通線。

    一列掛五十節標準車皮的列車,一趟能夠運送五千噸糧食,而一條單軌鐵路線一個月至少能夠發送三百列,一條雙軌鐵路線一個月則能發送上千列。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打通一條鐵路線,就能解決物資運送問題。

    不過,這得有個先決條件,即這條鐵路必須通往某座港口。

    只有把鐵路線與海運航線連接起來,才能保證從中國國內發送的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送到佔領區。

    更重要的是,這必須是一座印度的港口。

    原因很簡單,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已經船滿為患,吞吐能力已經達到極限。

    當時,離新德里最近,而且最容易得手的就是肯帕德灣左岸的包納加爾。問題是,到三月二十六日,巴基斯坦軍隊離包納加爾還有數百公里,而且沒有南下,仍然在北面與印軍作戰。

    擺在戚凱威面前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必要出動一支地面部隊去攻打包納加爾。

    顯然,直接從地面進攻是最愚蠢的選擇。

    三月二十七日,戚凱威跟牧浩洋通了電話,提到讓陸戰隊在肯帕德灣登陸,攻佔包納加爾,然後北上與巴軍會師,第十三集團軍則從新德里南下,攻佔齋蒲爾,然後與阿傑梅爾的巴軍會師。

    只有這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通這條戰略鐵路線。

    當時,戚凱威還提到了另外一套方案,即增派陸軍部隊,順恆河而下,攻佔坎普爾與勒克瑙,打通前往尼泊爾的交通線。

    只是,這個提議根本沒有意義,或者說是用來與牧浩洋討價還價。

    要知道,當時尼泊爾與印度還沒有通鐵路,因此就算打通了公路線,後勤保障問題也無法得高根本解決。最重要的是,增派陸軍作戰部隊,只會進一步加大保障負擔,而不會起到減輕負擔的效果。

    顯然,牧浩洋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當天,他就跟龐躍龍通了電話,讓龐躍龍派一支登陸艦隊與一個陸戰師過去,以瓜達爾港為基地,在肯帕德灣登陸。

    晚上,已經到達安達曼海的登陸艦隊就出發了。

    當時,登陸艦隊裡有兩個陸戰師,一個主力陸戰師與一個常備陸戰師。

    按照龐躍龍的安排,這兩個師將是登陸印度的主力部隊。雖然他不大情願在肯帕德灣打一場登陸戰,畢竟這與計劃不同,但是第二支登陸艦隊要到四月十日之後才能到達,他手裡就只有這支登陸艦隊。

    當然,在肯帕德灣讓陸戰隊熱身,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要知道,在十年前的戰爭中,陸戰隊的表現算不上優秀,承受了過重的傷亡,而在這十年內又沒有打過大規模戰爭。不管龐躍龍有多麼自信,他都有足夠的理由,讓陸戰隊在踏上關鍵戰場之前,熟悉一下戰場情況。

    這天晚上,修復了動力系統的「長江」號航母也在兩艘驅逐艦與四艘護衛艦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國的航程。因為核反應堆沒有受損,所以「長江」號只需要修復蒸汽輪機與更換幾台發電機。起航之前,工程師對航母做了最後一次檢查。按照海軍的安排,「長江」號將在特遣艦隊的護送下離開阿拉伯海,在斯里蘭卡的加勒港與南海區艦隊會合,然後跟隨船隊一同返回廣州。

    當時,在是否需要修復「長江」號的問題上,海軍內部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部分人認為,根本沒有必要修復「長江」號,因為受基本設計限制,「長江」號無法搭載第五代戰鬥機,也就無法在未來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如果進行改進,除了需要佔用船台週期之外,還要花費大筆預算。僅從修復花費上講,就相當於建造一艘「崑崙山」級的三分之二。

    當然,也有部分人認為應該修復「長江」號,並且進行必要改進。

    最終,牧浩洋採納了後者,即修復「長江」號,並且為其安裝兩座一百二十米長的電磁彈射器。只是,「長江」號在修復之後將轉為預備役,不再編入作戰艦隊,主要用來在後方培訓飛行員與艦隊官兵。

    要知道,在「黃帝」號退役後,中國海軍就沒有訓練航母了。

    雖然在日常使用中,各大艦隊承擔起了培訓飛行員的任務,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效費比非常不理想。別的不說,「崑崙山」號與「天山」號在服役三年後,就對彈射器進行了第一次全面大修,花掉了近五億元維護經費,而其設計壽命應該是五年,主要就是日常訓練太多,導致彈射器提前報廢。受此影響,「崑崙山」號與「天山」號還不得不在造船廠停靠半年。如果有訓練航母,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至少沒有必要讓現役航母因為彈射器等設備故障,把在役時間耗在造船廠裡。要知道,以「崑崙山」級航母的造價,在造船廠裡停靠半年就相當於浪費了數億元。

    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長江」號還能發揮餘熱。

    接下來的兩天裡,陸戰隊與陸軍都在調兵遣將,戚凱威還與巴軍總參謀長商議了新的作戰部署。

    這個時候,陸戰隊的特點與優勢顯現了出來。

    登陸艦隊雖然在名義上隸屬於海軍,但是在實際使用中,登陸艦隊編在了陸戰隊的作戰體系內。按照陸戰隊的編制,一支登陸艦隊就是一支獨立的作戰單位,能夠單獨實施登陸作戰行動,也能單獨為登陸部隊提供全方面的作戰支援。比如,登陸艦隊裡的快速運輸船就攜帶了足夠兩個陸戰師作戰一個周的彈藥物資。也就是說,在遂行登陸作戰行動時,陸戰隊不需要額外的後勤保障支援。

    唯一需要的,就是海軍提供的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

    由此可見,陸戰隊的獨立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了陸軍,戰鬥力更加全面。

    也就是說,不需要做太多的準備,陸戰隊就能在任何地方上岸。

    三月三十日,特遣艦隊返回阿拉伯海,開始為陸戰隊登陸肯帕德灣進行前期火力準備。

    當天晚上,登陸艦隊到達肯帕德灣南面。

    雖然中國陸戰隊在肯帕德灣登陸不是什麼秘密,但是印軍也是完沉默機,因為巴軍已經在二十八日向南推進,前鋒部隊已經抵達艾哈邁達巴德郊外,並且在二十九日夜間攻佔了甘地訥格爾。如此一來,如果印軍死守肯帕德灣,就很有可能被巴軍包圍,並且在中國陸戰隊登陸之前被巴軍殲滅。對印軍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放棄肯帕德灣,把主力撤退到包納加爾對岸,阻止中巴軍隊從印度半島西側海岸線南下。要知道,如果守不住這道防線,孟買就將遭到攻擊。在丟掉了新德里之後,再丟掉孟買,印度軍民的士氣肯定會遭受重挫,也就有可能迅速戰敗。

    印軍主動退守孟買,等於為陸戰隊掃清了登陸障礙。

    第一百零七章臨時政府

    三月的最後一天,中國陸戰隊第三師與第十三師在肯帕德灣左岸登陸。

    因為印軍防禦部隊早被擊潰,所以陸戰隊選擇在包納加爾北面大約十公里處上岸,然後直接包圍了包納加爾。當天傍晚,陸戰隊的先頭部隊就攻入了包納加爾,趕在天黑前進入了港區。

    雖然印軍進行了破壞,炸毀了大部分基礎設施,但是影響不是很大。

    四月二日,巴軍與陸戰隊在艾哈邁達巴德南面會師。當天下午,第一列火車就駛入了包納加爾港。

    當時,中巴軍隊手裡有五千多節車皮與三百多台車頭,能夠保證每個月向新德里發送八百列火車。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從巴基斯坦抽調火車頭與車皮,並且修復另外幾條從包納加爾到新德里的鐵路線。

    可以說,後勤保障不再是困擾中**隊的問題了。

    四月四日,第十三集團軍攻佔了齋蒲爾,與北上的巴軍成功會師。

    次日,第一列從包納加爾出發的火車到達新德里,送來了四千餘噸糧食。這個時候,頂替第十三集團軍的第二十七集團軍已經在大新德里地區建立了一百多個配給站,安排數千名官兵,專門為印度平民分配生活物資。按照戚凱威的授意,第二十七集團軍也開始培訓與武裝印度警察。

    與在西北地區的佔領方式一樣,第二十七集團軍只負責控制主要交通要道,維持社會治安的工作由臨時政府的警察部隊負責。不同的是,在這個時候,戚凱威必須考慮成立中央臨時政權。

    當時,牧浩洋已經給戚凱威下達了命令,讓他盡快組建中央臨時政府。

    事實上,這是黃瀚林的意思,因為黃瀚林一直認為,應該由印度人來管理印度,中**隊不會長期佔領印度。從政治上考慮,盡快成立中央臨時政府,能夠使中**隊在印度的軍事行動具有合法性。此外,從戰後的工作來看,盡快成立臨時政府也有好處,因為能讓臨時政府更加熟悉如何管理一個國家。

    只是,當時在印度的政權體制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說得直接一些,連中國高層都沒想清楚,印度未來的政治體制應該是個什麼樣子。說得簡單一些,印度應該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還是一個聯邦性質的國家,而這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受此影響,當時成立的臨時政府都是地區性質的。

    更重要的是,臨時政府的主要職責不是恢復行政管轄權,而是協助佔領軍維護佔領區的社會秩序。

    也就是說,當時印度的地方臨時政府根本算不上政府。

    結果,戚凱威在新德里建立的臨時政府,也只是一個協助性機構,在各方面都需要佔領軍支持。

    比如,在成立治安警察部隊的時候,所有裝備都來自中**隊繳獲的印軍裝備,主要是步槍、手槍等輕型武器,以及一些軍用車輛,沒有配備重武器。這樣的治安警察部隊也只能維持社會秩序,如果遇到有組織的抵抗,比如分散在後方的印軍游擊隊,還得由佔領軍出面清掃。

    當然,這樣的治安警察部隊就已經足夠了。

    作為軍人,戚凱威沒有把成立臨時政府的事情放在心上,而且他也知道,黃瀚林肯定會做出安排,不需要他來操心。再說了,到最後肯定得由黃瀚林做主,因此不管他對臨時政府已經什麼安排,都做不了數。

    按照戚凱威的安排,在後勤問題解決之後,第十三集團軍將繼續推進。

    問題是,向南推進,還是向東推進?

    向南的話,就是進入德干高原,以進軍班加羅爾為主要目的。向東的話,則是掃蕩恆河平原,以攻佔印度最富庶的地區為主。

    當然,這不是戚凱威的問題,而是牧浩洋的問題。

    按照之前訂下的作戰計劃,陸軍應該在佔領新德里之後,沿恆河而下,陸戰隊則將在適當的時候在恆河河口附近登陸。在控制了恆河平原之後,再根據戰場情況,決定從哪個方向上向南推進。

    對於瓦解印度前政權來說,掃蕩恆河平原至關重要。

    更重要的是,只要第十三集團軍向東推進,已經進駐雅魯藏布江河谷的第四十二集團軍就將投入戰鬥。

    這樣一來,戚凱威面臨的主要問題依然是後勤保障。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戚凱威必須轉移重點,即把主戰場放在東面,先讓第四十二集團軍掃蕩印度東北地區,打通從孟加拉國南部港口通往印度的交通線,在進入恆河平原後,再讓第十三集團軍投入戰鬥。

    問題是,掃蕩印度東北部地區的戰鬥肯定不會太輕鬆。

    原因很簡單,印度東北部地區,除了雅魯藏布江河谷,即布拉馬普特拉河河谷地區較為平坦之外,其他地區以山地為主,特別是在梅加拉亞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與米佐拉姆邦等地,地形非常複雜,不適合機械化部隊集群作戰,對進攻一方的幫助不是很大,很有可能出現意外情況。

    當然,戚凱威也早就有所準備。

    東線戰場上,配合第四十二集團軍作戰的是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即中國陸軍唯一的輕型化部隊。

    在陸軍進行改變與裁撤之後,保留的八個集團軍中,只有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完全按照輕型化部隊的標準組建,其前身是第十五空降軍,另外還有第十六集團軍與第二十四集團軍的部分部隊。

    雖然名為空降集團軍,但是編制內只有一個空降師與一個空中突擊師,其他部隊都是輕型化地面部隊,比如原本隸屬於第十六集團軍的一個機械化步兵師、以及原本隸屬於第二十四集團軍的一個山地步兵師。

    與其他集團軍相比,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最大特點就是擁有一支強大的陸航機群。

    在集團軍編制內,共有三個陸航旅,裝備傾斜旋轉翼飛機與直升機一千二百餘架,能夠單獨執行空降與機降作戰任務,而且四個師與兩個獨立旅都具備空降與機降作戰能力,能夠在極為複雜的地形下作戰。

    可以說,這也是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特點。

    除此之外,第十五空降集團軍還是唯一能夠與空軍無縫隙合作的作戰部隊,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得到空軍運輸機群的支持,從集團軍層面、到營連級作戰部隊,有一套極為完整的協同作戰指揮系統。

    這些編製方式,賦予了第十五空降集團軍非常強大的作戰靈活性。

    要說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重型準備。即便是機械化步兵師,也只有不到一百輛主戰坦克,主戰裝備是空降戰車,連火炮都以牽引式為主,沒有配備自行火炮,更別說遠程火箭炮了。

    也就是說,第十五空降軍的地面突擊能力非常有限。

    受這個因素限制,在作戰行動中,第十五空降集團軍主要配合其他部隊,特別是重型裝甲部隊作戰。

    一般情況下,第十五空降集團軍不會單獨行動。

    戚凱威把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放在東面,就是希望配合第四十二集團軍,用其強大的垂直突擊能力,協助第四十二集團軍突破印軍防線,避免讓重型裝甲部隊進入山區,與印軍打無謂的消耗戰。

    要知道,在山區裡面,受交通條件限制,裝甲部隊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四月五日,戚凱威返回昆明。

    這一天,牧浩洋也去了元首府,在向黃瀚林匯報西線作戰情況的時候,提到了在印度東北地區開闢第二戰場。

    其實,黃瀚林並不擔心作戰問題。

    這與他不瞭解軍事有很大關係,也與他信任牧浩洋等將領有直接關係。在他看來,如果連牧浩洋都打不好這場戰爭,就算出面干預作戰行動也不會有更好的效果,還不如讓牧浩洋放手去打。

    當時,黃瀚林最關心的,還是印度的政治體制。

    雖然牧浩洋不是政治家,但是黃瀚林非常信任他,而且知道他的觀點與建議,肯定與其他人不一樣。

    「元首,這件事我不好參與,畢竟……」

    「就當我們私下聊天吧。」黃瀚林笑了笑,說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你是這場戰爭的總指揮,肯定有不同的見解。再說了,戰爭還沒結束,而且印度臨時政府肯定得在戰爭結束前成立。此外,十年前,你就以佔領軍總司令的身份,在日本組建了臨時政府,有這方面的經驗。」

    牧浩洋勉強笑了笑,仍然顯得有點猶豫。

    雖然黃瀚林表現得很開明,在某些方面比黎平寇還要好一些,但是牧浩洋對新任國家元首還不大瞭解,也就不敢放開說。

    「怎麼,還有顧慮嗎?」

    「元首,我不是有所顧慮,只是……」

    黃瀚林笑了笑,說道:「沒什麼好只是的,如果你覺得不大妥當,我就派你過去,專門負責這件事。」

    「這……」牧浩洋暗自歎了口氣,說道,「成立臨時政府,主要目的是使我們在印度的軍事行動具備合法性。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消除國際社會的猜疑,讓我們在外交上獲得更多加分。」

    黃瀚林點了點頭,鼓勵牧浩洋說下去。

    這個時候,牧浩洋卻有點遲疑,因為他知道,這個時候說的話,肯定會影響到黃瀚林的對印政策。

    第一百零八章因勢利導

    當時,對印政策確實是中國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

    可以說,這不僅僅關係到印度,還關係到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聲譽,更關係到中國的外交行動能否取得成功。

    比如,當時中國已經向法德做出承諾,保護歐盟在印度的利益。

    從政治上講,首先就得保證印度在戰後仍然是一個獨立國家,不然中國做出的任何承諾都沒有實際意義。

    在實際操作上,必須保證印度新政權的合法性,即必須是民選政府。

    當時,法國與德國都通過外交途徑明確提到,中國必須保證印度新政權的合法性,歐盟才能承認中**事行動的合法性,也才有可能在戰後參與印度的重建事務,並且以此與中國改善關係。

    這下,問題出來了。

    按照法德的要求,印度新政權肯定得是一個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而這從根本上違背了中國的利益。

    原因很簡單,一個高度集權的印度中央政權,很難保證不會再次成為中國的敵人。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早在戰爭爆發前,中國當局就對印度的未來做了規劃,而最佳結果是在印度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提高各個邦的地位,削弱中央政府的影響力,使印度徹底喪失威脅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推動中國發動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的主要原因。

    作為高級將領,高層領導集體的一員,牧浩洋不可能不知道這個安排。

    在黃瀚林的追問下,牧浩洋只能順水推舟的提到這個方案,即在印度推行聯邦制,在地方臨時政府的基礎之上組建中央臨時政府,然後再通過全民大選產生正式政府,完成戰爭到和平的過渡工作。

    黃瀚林沒有食言,當天就安排牧浩洋前往伊斯蘭堡。

    四月六日,牧浩洋經伊斯蘭堡到達新德里,會見了印度西北地區各個地方臨時政府的代表與部族代表。

    與巴基斯坦一樣,印度是一個以部族為主體的國家。

    雖然部族不是政治機構,但是在很多時候,部族的影響力比政府還要大。要想解決印度問題,就得處理好部族的利益訴求。

    這一天,戚凱威已經在昆明下達了作戰命令。

    按照他的安排,第四十二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最遲將在四月十日發動進攻,而龐躍龍的陸戰隊則將在陸軍取得重大進展之後,在恆河河口地區開闢第二戰場,牽制恆河地區的印軍主力。

    在新德里,戚凱威的部署給了牧浩洋很大的幫助。

    面對幾十名印度各地的代表,牧浩洋明確提出,中**隊的目的是推翻印度前政權,在印度建立一個能夠和平共處的新政權,承諾在戰爭結束後進行大選,並且幫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

    當時,牧浩洋還明確提到,絕對不允許任何邦與任何部族鬧獨立。

    這個時候,戚凱威的部署發揮了作用,因為鬧獨立的不是印度西北地區的省份,而是東北地區的阿薩姆邦。

    說得直接一點,牧浩洋的承諾足以讓印度人相信,中國不但不會分割印度,還會保持印度的完整性,並且會打擊印度的分裂勢力。這樣一來,等於拉攏了那些還有所猜疑的印度部族領袖。

    事實上,印度各個部族最關心的就是國家的完整性。

    毫無疑問,一個分裂的印度,根本沒有成為大國的基礎,而對於已經存在了一個世紀的印度來說,分裂肯定無法讓人接受。

    安撫了印度部族領袖後,牧浩洋提出了要求,即各個地方臨時政府、以及各個部族必須在戰爭時期擔負起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社會秩序的重任,印度的未來屬於印度人,中**隊不會長期佔領印度,因此任何破壞社會穩定的行為,只會給印度人造成傷害,損失的是印度的利益。

    可以說,牧浩洋在新德里的活動,取得了重大收穫。

    四月九日,在各個地方政府代表到達之後,印度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由前新德里市長賈馬蘭擔任臨時總理。同時成立的,還有內政部、警察總署、治安部隊總司令、公共事務部等幾個政府機構。

    臨時中央政府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恢復新德里的秩序,修復損壞的公共基礎設施。

    對印度民眾,特別是新德里的居民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為這不但意味著將電力、自來水、煤氣等生活資源將恢復供應,還意味著醫院、學校等服務性公共設施將恢復運轉,更意味著成千上萬的印度人能夠獲得工作機會,也就能夠通過勞動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

    當時,印度臨時中央政府的第一批公共項目就需要招募十五萬工人。

    這就意味著,將有大約一百萬印度人能夠獲得比配給還要多的生活物資,而這些人產生的消費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事實上,這已經是在戰後重建了。

    只是,當時為印度的基礎工程買單的不是臨時中央政府,而是佔領軍,支付的也不是現金,而是拿到配給點兌換物資的軍用券。當然,這筆賬最終還是得由印度當局償還,只是要等到戰爭結束之後。

    同樣的措施,在佔領區內的其他城市也相繼開始推廣。

    結束戰爭狀況,進行戰後重建的最好辦法,就是創造工作機會,讓受到戰爭驚嚇的平民百姓能夠獲得謀生方式。不管怎麼說,佔領軍提供的配給,只能維持基本生存,而任何人都有改善生活條件的願望。

    只要能夠將這個願望調動起來,就能使佔領區內的印度人看到希望。

    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未來。

    只是,由此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即印度的物資供應遠遠跟不上消耗,而佔領區又遠離港口。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物資運送的問題又浮上了水面。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控制更多的鐵路線,特別是鐵路幹線,把鐵路的運輸能力發揮出來。

    四月十日,牧浩洋飛到了昆明。

    他沒有阻止戚凱威在東線發動進攻,只是要求戚凱威調整西線的作戰部署,即第十三集團軍不再向東推進,攻佔恆河平原的作戰行動由第四十二集團軍負責,第十三集團軍則南下掃蕩德干高原。

    當時,牧浩洋提出了一個明確目的:盡快攻佔孟買。

    雖然孟買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超過二千四百萬,而大孟買地區的人口總量更是在七千萬以上,但是孟買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擁有一座年吞吐能力超過兩億噸的超大型商港,還有印度最大的集裝箱碼頭。更重要的是,孟買是印度西海岸地區的鐵路、公路與航運樞紐中心。

    如果能夠奪取孟買,就能解決海運難題,也能解決鐵路運輸難題。

    當然,前提是控制從孟買到新德里的幾條鐵路幹線。

    以孟買港的吞吐能力,以及鐵路幹線的運輸能力,足以解決新德里、乃至整個印度西北部地區的物資運輸問題。

    問題是,要想迅速攻佔孟買,陸軍肯定辦不到。

    四月十日的時候,第十三集團軍還在齋蒲爾附近,而且主力部隊已經在新德里東南的阿里格爾集結,正準備按照戚凱威的部署沿恆河而下,趕在第四十二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之前掃蕩恆河平原。

    如此一來,最快也要到四月十二日,第十三集團軍才能全部轉移到齋蒲爾。

    問題是,齋蒲爾離孟買差不多有八百公里,行軍里程在一千四百公里以上,期間三分之二的地區在印軍控制之中。

    雖然巴軍離孟買更近,但是其主要任務是攻佔卡奇地區。

    顯然,在佔領卡奇地區之前,巴軍不會進軍孟買。

    這樣一來,能夠調動的就只有之前在肯帕德灣登陸的兩個陸戰師了。

    可以說,牧浩洋來得非常及時。在戚凱威提出問題之後,他就立即聯繫了龐躍龍,讓兩個陸戰師留在肯帕德灣附近。

    問題是,這樣一來,能夠用在恆河河口地區的就只有兩個陸戰師了。

    只有把登陸戰役推遲到四月底,才有可能獲得另外兩個陸戰師。在此之前,龐躍龍手裡只有兩個可以調動的陸戰師。

    面對這個問題,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推遲登陸作戰時間。

    當然,用不著等到四月底,只要陸軍在印度東北部地區取得重大勝利,把印軍主力吸引了過去,或者站穩了腳跟,陸戰隊就能在恆河河口地區上岸。按照戚凱威的承諾,大概在四月下旬就能達到這個目的。

    可是即便如此,也得考慮為陸軍解決後勤保障的難題。

    在跟黃瀚林通了電話,獲得了元首的授權之後,牧浩洋在四月十日夜間飛往孟買,親自找到孟加拉國國防軍總參謀長,希望孟加拉國能夠提前開放港口與鐵路線,並且在後勤保障上給予支持。要知道,在此之前,孟加拉國只承諾,在中**隊攻佔印度東北地區、或者在恆河河口登陸之後,才正式參戰。孟加拉國這麼做,也主要出於安全考慮,即印度軍隊很有可能主動攻入孟加拉國境內。

    為此,牧浩洋不得不做出保證,而且不僅僅是口頭上的保證。

    按照他的承諾,只要孟加拉國開放港口與鐵路線,中國就會派遣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部分部隊進駐孟加拉國西部與北部地區,建立一道面向印度的戰略防線,並且派艦隊進入孟加拉灣。

    到此,戚凱威制訂的作戰計劃完全變了樣。

    第一百零九章東線開打

    四月十二日,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先頭部隊進駐孟加拉國。

    戚凱威出動的不是空降部隊、也不是空中突擊部隊,而是不大擅長在山區作戰的機械化步兵部隊。為此,中國空軍動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運輸機與近兩百架戰術運輸機,在當天飛行了近千架次,把機械化步兵師的一萬六千多名官兵、數百輛坦克戰車、數百門牽引式火炮運往孟加拉國。

    這次空運行動,對中國空軍來說絕對是一次考驗。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行動中,空軍運輸機的主要任務是運送物資,還沒有進行過如此大規模的兵力投送。

    當然,投送兵力本來就是運輸機的主要價值體現。

    通過這次空運,也證明了運輸機的價值,特別是大型運輸機的戰略價值。

    如果沒有規模龐大的戰略運輸機群,中國空軍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將一個整編機械化步兵師送到一千多公里之外。從表現出來的空運能力來看,中國空軍的兵力投送能力絕對不亞於美國空軍。

    當然,在這次空運行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比如,在空運24式主戰坦克的時候,就不得不拆掉外掛裝甲,需要兩架大型運輸機才能運送一輛完整的主戰坦克與一個基數的彈藥。又比如,在運送步兵戰車時,受貨艙的容積限制,一架運輸機只能運送一輛,而無法運送兩輛,因此只能配搭一些貨物,不然就得浪費運輸能力。

    這些問題,也為運輸機群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空軍與陸軍得加強合作。

    之前,空軍與陸軍基本上是各幹各的,在發展運輸機的時候,陸軍提出了要求,空軍卻不見得會採納。比如在研製大型運輸機的時候,24式坦克已經問世,陸軍提出新式運輸機的載重能力與貨艙尺寸必須達到運載一輛整備24式主戰坦克的基本水平,而空軍則以研製難道過高,沒有採納。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大型運輸機的載重能力達到了要求,貨艙尺寸卻偏小。

    作為不可替代的戰略投送手段,空軍的新一代運輸機必須考慮陸軍裝備。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隨著第十五空降集團軍進駐,孟加拉國也立即兌現了承諾。

    四月十三日,第一支船隊進入吉大港,孟加拉國陸軍也在當天接管了由吉大港通往錫爾赫特的鐵路線。

    這一天,第三陸戰師與第十三陸戰師攻入了肯帕德灣對岸的巴羅達。

    十四日凌晨,在空軍與遠程炮兵的支援下,第四十二集團軍越過停火線,沿著雅魯藏布江谷地攻入印度境內。

    在藏南地區,也就是印度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空中突擊部隊在四個小時之內就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圍困了由印軍控制的幾座城鎮。只是在作戰行動中,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沒有攻擊印軍,也沒有攻打城鎮。因為這裡是中國的領土,戰後重建工作得由中國承擔,所以戚凱威決定以圍困的方式,逼迫印軍投降。只要能夠順利攻佔印度東北地區的其他幾個邦,駐守藏南地區的印軍就會不戰而降,沒有必要為了一時的需要,讓當地居民受到影響。

    必須承認,戚凱威還是有點政治頭腦。

    雖然中國一直宣稱印度在藏南地區的佔領不具有合法性,藏南地區是中國的領土,但是這裡已經被印度佔領了八十多年,主要居民不再是原來的藏族同胞,而是從印度內地遷徙而來的印度人。

    根據印度當局公佈的數據,到戰爭爆發前,阿魯納恰爾邦的三百多萬居民中,二百四十多萬是印度人,還有部分阿薩姆人,原住民的數量不足十萬,而且大多分佈在較為偏遠的山區鄉村裡面。

    對中**隊來說,收復藏南地區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得到國際社會承認。

    為此,就得妥善解決居民問題。不管是遣返、還是就地安置,都不能製造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引發難民潮,中國在外交上就會遇到麻煩。

    為了避免出現難民潮,就不能直接攻打人口集中的城鎮,甚至不能擴大交戰區域,必須嚴格限製作戰行動。

    如此一來,圍困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還好,這也正是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拿手好戲。

    正面戰場上,第四十二集團軍基本上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或者說印軍的抵抗根本沒有價值。

    與印度西北地區的戰鬥一樣,面對全部用「未來地面戰平台」武裝起來的中**隊,印軍不但連還手的力氣都沒有,甚至沒辦法守住經營了數十年的戰線,只能趕在中**隊之前撤退。

    只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

    與西北戰場上不同的是,攻佔雅魯藏布江谷地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要掃蕩周圍山區裡的殘敵。

    到三天之後,真正的戰鬥才打響。

    四月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團軍攻入傑爾拜古裡,打開了通往恆河平原的大門,而第十五空降集團軍也在這一天正式成為主力,開始在印度東北山區裡面掃蕩殘餘印軍,攻打由印軍防禦的軍事要塞。

    山區裡的戰鬥打得非常艱難,雖然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得到了有力的空中支援,還得到了第四十二集團軍炮兵部隊的支持,但是印軍據險防禦,給第十五集團軍製造了不少麻煩,也使中**隊嘗到了苦頭。

    在攻打科希馬的時候,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突擊部隊在一場戰鬥中就損失了七架傾斜旋轉翼飛機與四架直升機,導致三百多名官兵陣亡,其中一架傾斜旋轉翼飛機上的三十七名官兵全部陣亡。僅此一場戰鬥的傷亡,就超過了第十三集團軍在印度西北地區作戰半個月的傷亡總量。

    從四月二十日開始,戚凱威不得不讓第四十二集團軍回過頭來收拾殘敵。

    當時,他採取了同樣的戰術,即讓裝甲部隊與步兵部隊混編成突擊集群,只是規模小得多而已。一個突擊集群往往包括一個裝甲連、一個機械化步兵連、一個迫擊炮連、一個偵察排、一個航空連,後來還增強了一個自行高射炮連。主要是在山區的戰鬥中,進攻部隊往往得面對盤踞在高處的敵人,主戰坦克與步兵戰車的火力仰角都不夠高,而迫擊炮又沒有足夠的壓制能力,因此高射炮成為了理想的壓制火力。

    隨著裝甲部隊到來,戰鬥情況才有所改善。

    雖然,當時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裝甲部隊的補給非常困難,很多時候不得不讓部隊撤到出發陣地上補充電能,從而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戰果讓給了印軍,然後再次去攻佔已經被印軍控制的地區。但是,裝甲部隊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空中突擊部隊遇到的問題,增強了進攻能力。

    此外,裝甲部隊對印軍造成的心理壓力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攻打科希馬的戰鬥中,空中突擊部隊連續進攻了三天都沒有進展,而裝甲部隊到來之後,只用了一天就迫使守軍繳械投降。當時,印軍指揮官承認,他們根本沒有信心戰勝中國陸軍的裝甲部隊。

    在東北地區的戰況有所改善後,戚凱威才讓第四十二集團軍繼續向西推進。

    四月二十三日,第四十二集團軍從傑爾拜古裡出發,沿鐵路線前進,在當天下午就到達了布爾尼亞郊外。

    雖然情報顯示,印軍在這裡部署了十個師的重兵,但是在第四十二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到達時,根本沒有遇到抵抗。佔領布爾尼亞後,戚凱威才得知,印軍只是用一些民兵冒充了主力部隊。

    在此之前,印軍主力就退往加爾各答了。

    顯然,印軍的戰略是死守加爾各答。

    二十四日,戚凱威收到了最新情報,印軍不但增強了加爾各答的防禦,還在蘭契部署了重兵。

    這下,印軍的企圖就很明顯了。

    在中國陸戰隊的威脅下,印軍顯然不會指望把中國陸軍擋在東北地區,而且非常清楚中國陸軍會沿著東部海岸線南下,以東西兩路齊頭並進的方式攻佔印度半島,因此印軍只能退守加爾各答,才有希望守住東部戰線。問題是,加爾各答是濱海城市,根本沒有險要的地形可以防守,而且中國陸軍在進入恆河平原之後,完全可以繞過加爾各答,從焦達訥格布爾高原南下,因此在死守加爾各答的時候,印軍還得守住蘭契,擋住中國陸軍的前進道路,把中**隊擋在高原之外。

    這下,陸戰隊參戰就很有必要了。

    按照戚凱威的要求,牧浩洋在四月二十五日聯繫了龐躍龍,要求陸戰隊最遲得在四月三十日發起登陸作戰行動。

    所幸的是,到這個時候,登陸的大部分問題都已解決。

    最重要的是,陸戰隊已經在四月二十三日攻入了孟買,之前一直在阿拉伯海活動的特遣艦隊就能趕往孟加拉灣了。

    事實上,打到這一步,牧浩洋更加傾向於以西線為主的進攻戰略。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讓陸戰隊從孟買南下,並且讓第十三集團軍跟上來,東線的第四十二集團軍負責掃蕩恆河平原。

    只是,牧浩洋沒有干預地面作戰行動。

    既然戚凱威已經決定讓第四十二集團軍南下,而且戰爭進程比預料的順利得多,也就沒有必要畫蛇添足。

    第一百一十章敗局已定

    其實,打到四月二十三日,第三陸戰師攻入孟買時,這場戰爭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

    在新德里淪陷後,印軍士氣一落千丈,即便不考慮裝備上的差距,印軍官兵也沒有信心擊敗中**隊。

    當時,印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怎麼打,而是如何穩定軍心。

    根據中國國防部在戰後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在四月二十日之前,在沒有交戰的情況下向中**隊投降的印軍官兵就超過了十五萬,大部分都是逃兵,而且這些官兵大多來自印度西北地區。

    事實上,印軍的情況比此嚴重得多。

    為了穩定軍心,印軍在三月底就把憲兵派往各個營級部隊,授權憲兵可以在未審判的情況下槍決逃兵。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是根據一些學者統計,印度在戰爭期間至少槍決了數千名逃兵。

    問題是,這麼做根本沒有用。

    高壓措施能夠阻止部分士兵逃亡,卻不能提升士氣。更重要的是,憲兵不可能隨時都跟在軍人身後。

    在前線地區,一些部隊甚至有半數以上的官兵當了逃兵。

    直接向中**隊投降的只是少數,大部分逃兵都藏在民間,有的還想方設法的返回了佔領區內的故土。

    到了四月下旬,印軍不得不施行更加嚴厲的軍法來整頓軍紀。

    當時,印軍總參謀長明確要求憲兵看好基層軍官,並且採用連坐制度,即各級軍官都得為下級部隊負責。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班長當了逃兵、排長就得負責,如果排長逃跑、連長就得負責。

    如此嚴厲的措施,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到四月下旬,印軍逃兵的數量大大減少。

    可由此導致的問題是,士氣更加一蹶不振。

    比如在孟買的戰鬥中,很多印軍根本沒有用心作戰,一些士兵甚至躲在戰壕與工事裡面不肯出去。

    打到這個地步,印度不敗才是怪事。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牧浩洋堅持己見,即以西線為主、東線為輔的進攻戰略,戰爭將在五月中旬結束。要知道,在印軍集體喪失抵抗意志的情況下,兩個陸戰師與第十三集團軍能在十天之內打到班加羅爾。如果能順帶奪取科欽、卡利卡特等港口,解決後勤保障問題,就算守衛班加羅爾的是印軍王牌部隊,陸軍與陸戰隊也能在一周之內攻佔班加羅爾,結束大規模地面戰爭。

    可惜的是,牧浩洋沒有堅持己見。

    主要原因就是,牧浩洋不是陸軍將領,而且早就向戚凱威承諾,不會插手陸軍的作戰行動。

    結果就是,四月三十日,第四陸戰師與第十四陸戰師在巴拉索爾附近登陸。

    這個時候,第四十二集團軍的先鋒部隊已經到達加爾各答附近,而且出動突擊集群包圍了印度軍隊。在蘭契方向上,第四十二集團軍的突擊集群也已挺進了三百多公里,即將到達蘭契城外。

    在陸軍強有力的支援下,陸戰隊的登陸行動非常順利。

    除了在搶灘階段遇到了抵抗之外,在陸戰隊主力部隊上岸之後,印軍就主動放棄了灘頭陣地。

    當天,陸戰隊就鞏固了灘頭陣地。

    五月一日上午,陸戰隊攻入巴拉索爾,控制了漁港,讓第一批運輸船卸下了作戰物資與主戰裝備。

    巴拉索爾淪陷後,加爾各答的印軍已經失去了突圍希望。

    五月三日,加爾各答的守軍向第四十二集團軍投降,並且把港口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沒有進行大規模破壞。

    當然,這也是第四十二集團軍接受印軍投降的條件。

    按照第四十二集團軍的要求,只要印軍保存了港口基礎設施,就將給予印軍投降官兵最好的待遇,並且允許部分印軍官兵編入地方治安部隊,大部分印軍高級軍官的職位也將得到保留。

    說得直接一些,就是把加爾各答的守軍改編為治安警察部隊。

    當然,印軍得上繳所有重裝備,只保留槍支等輕武器,並且聽從佔領軍指揮。

    事實上,這也成為了後來安置投降印軍官兵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前,中國陸軍收編了近七十萬印軍,其中四十餘萬成為了臨時治安警察。直到戰爭結束後,中**隊才對治安警察部隊進行整編,剔除了部分不那麼安分守己的搗亂份子。後來,在印度全民大選之後,治安警察部隊才全部解散,由印度國防軍與軍事警察部隊取締。

    隨著加爾各答淪陷,印度當局也失去了打下去的意志。

    五月四日,在國際青年節這一天,印度總理通過法國,正式向中國提出停戰請求,希望暫時停止軍事行動。

    只是,中國的回答非常乾脆:除非印度政府立即解散,不然戰爭不會停止。

    顯然,印度總理不可能接受這樣的要求,也不可能就此錯過停戰機會。

    五月五日,印度總理再次提出,只要中國承諾在印度進行全民大選,並且由國際社會全程監督,他就願意辭去總理職務。

    可惜的是,中國政府仍然沒有做出讓步。

    原因很簡單,印度總理提到的大選,是建立在原來的政治基礎之上的,即選舉產生的政府將直接取代原政府,而中國想要的是一個嶄新的、與過去沒有任何瓜葛的印度,因此大選只能按照中國的安排進行。

    當然,到這個時候,中國當局也確實得考慮在印度舉行全面大選了。

    五月六日,黃瀚林在記者招待會上明確提到,在戰爭結束後的一個月之內,就將在印度進行全民大選,並且將行政管轄權移交給印度民選政府,除了按照與印度民選政府達成的協議在印度保留部分駐軍之外,中國將在戰爭結束後的半年之內撤走全部軍隊,使印度恢復正常秩序。

    這個表態,立即得到了歐盟的歡迎與支持。

    當然,關鍵是戰爭在什麼時候結束。

    五月七日,法國總統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提出,既然中國已經承諾不對印度進行永久性軍事佔領,就應該考慮盡快結束戰爭,減輕印度平民受到的影響,盡快使印度恢復正常秩序。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法國支持中國加快進攻速度。

    從政治上講,這也意味著法國將會承認印度的民選政府。

    顯然,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與法國的立場一樣。

    在法國總統表態後,美國國務卿就在新聞發佈會上提到,中國出兵推翻一個國家的合法政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美國過去與現在只承認印度的合法政權,因此在將來也只會承認印度的合法政權,不會承認由中國操控選舉出來的新政權,並且號召國際社會共同反對與抵制中國在印度的軍事行動。

    問題是,美國的反對,根本沒有用。

    用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的話來講,美國沒有在關鍵時刻為印度提供軍事支援,現在表態已經錯過了良機,即便美國直接出兵參戰,也不可能扭轉戰局,而且中國的印度政策肯定會全面排斥美國。

    說得簡單一點,美國根本無法對戰後的印度產生影響。

    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在印度的政策,實際上是在報復美國。

    要知道,在二零一一年,美國策劃推翻利比亞政權的時候,中國在利比亞的直接投資高達一千多億美元,而利比亞內戰結束後,這些投資全都泡了湯。這次,美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高達上萬億美元,如果中國執意把美國排除在外,那麼美國在印度的所有投資也將化為泡影。

    當然,這種說法有點過頭了。

    不管怎麼說,中國政府不可能為了報三十多年前的一箭之仇,拿國家的未來做賭注。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候報復美國,對中國也沒有多少好處。只能說,中國在印度的政策是為了打擊美國。

    美國的立場,也不是為了重返印度,而是希望延長戰爭。

    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印度的戰爭損失就越大,因此戰後的印度就更加無足輕重,對中美戰略平衡的影響將大大降低。如果印度當局過早的承認戰敗,主動向中國投降,那麼印度必然改變中美戰略平衡。

    要知道,一個還算完好的印度,絕對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戰略因素。

    這一點,在中**隊的作戰行動中也反映了出來。

    地面戰爭打響之後,中國空軍就沒再重點轟炸印度的工業設施,特別是關係到國家基礎建設的工業設施,也沒有重點轟炸印度的基礎設施,比如道路、橋樑、隧道、機場、港口等等,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戰場支援上,集中力量打擊印度陸軍,為中國陸軍減輕負擔,加快進攻速度。

    雖然從戰術上講,這是在配合陸軍作戰,而且也應該這麼打,但是從戰略上看,這卻是在保存印度戰後復甦的基礎,減輕戰後重建的壓力,讓印度能夠在戰爭結束之後盡快恢復元氣。

    顯然,對中國來說,一個較為完好的印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事實上,發展到這一步,重點已不是印度會不會戰敗,而是印度將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戰敗。

    從軍事上講,中**隊要做的就是加快進攻速度,迫使印度當局盡快承認戰敗。

    第一百一十一章長遠考慮

    五月十日,牧浩洋把戚凱威招了回來,讓魏成龍頂替他指揮陸軍作戰。

    牧浩洋沒有解除戚凱威的職務,只是讓他回國商討印度的戰後重建問題,並且正式任命他為駐印軍隊總司令。

    這次,牧浩洋沒有偏袒龐躍龍。

    雖然陸戰隊已經在印度戰場上投入了四個師的兵力,第二陸戰師與第十二陸戰師也將在五月十五日抵達加爾各答,總兵力將達到六個師、近十七萬官兵,不比陸軍投入的四個集團軍少多少,但是牧浩洋沒有安排龐躍龍在駐印司令部擔任職務,而是由戚凱威統一指揮地面部隊。

    這麼做,主要就是避免兩人發生矛盾。

    雖然戚凱威與龐躍龍沒有私人矛盾,但是兩人早就結下了樑子。比如,在發展「未來地面戰平台」的時候,陸戰隊承擔了四分之一的研製經費,結果戚凱威卻沒有履行協議,陸戰隊沒能享受到好處。

    可以說,兩人早已水火不容。

    如果不是牧浩洋從中調解,恐怕兩人早就鬧翻臉了。

    當然,牧浩洋也沒有把龐躍龍晾到一邊。如果只照顧戚凱威,肯定會讓陸軍坐大,陸戰隊將受到壓制。

    當時,牧浩洋給龐躍龍安排了一個重要任務:考察印度的軍事基地。

    雖然戰爭還沒有結束,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印度是個什麼樣子,黃瀚林也沒有在駐印軍事問題上表明立場,但是牧浩洋早就有想法,即中國不佔領印度,也不會從印度全面撤軍,肯定會保留幾處軍事基地。

    為此,也就有必要考察印度各地,確定哪些軍事基地才具有戰略價值。

    此外,在戰後駐軍的問題上,牧浩洋也傾向於使用陸戰隊,因為按照他的設想,陸戰隊是完全對外的地面部隊,而陸軍的主要任務還是確保本土安全,只有在大規模戰爭中才具有對外價值。

    也就是說,戰後駐紮在印度的地面部隊應該已陸戰隊為主。

    龐躍龍不是傻蛋,因為這已經表明,駐印軍隊總司令只是一個臨時性職務,或者說是過渡性職務,在印度恢復正常秩序之後,肯定會做出調整,到時候將由駐印軍隊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誰是司令官。

    顯然,如果駐軍主體是陸戰隊,就不可能由陸軍將領來擔任司令官。

    五月十五日,在第二陸戰師與第十二陸戰師到達加爾各答的這一天,龐躍龍就向牧浩洋提交了第一份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龐躍龍明確提到,維沙卡帕特南、科欽、金奈與莫爾穆岡是必須控制的四座具有戰略價值的港口。其中維沙卡帕特南的條件最為優越,有具備成為東印度洋艦隊母港的基礎條件。更重要的是,維沙卡帕特南位於孟加拉灣腹地,南面的斯里蘭卡與東南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是天然屏障,因此可以把維沙卡帕特南建設為一座綜合性海軍基地,興建包括造船廠在內的基礎設施。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維沙卡帕特南,中國部署在印度洋上的戰艦就不再需要回國維修了。

    相對而言,科欽的戰略地位就沒有這麼突出了。

    主要是,科欽位於印度半島南端,極易遭到打擊,因此在戰爭時期,科欽很難為艦隊提供有效支持。

    至於金奈與莫爾穆岡,前者離維沙卡帕特南不算遠,可以作為物資儲運基地與陸戰隊駐地,而後者的基礎設施過於落後,如果將其建設成為大型軍事港口,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效費比並不高,只益作為輔助性軍事基地。

    這份報告,正對牧浩洋的胃口。

    雖然在安排任務的時候,牧浩洋沒有明說,但是龐躍龍非常清楚,牧浩洋更關心的還是海軍的利益。

    事實上,這也是牧浩洋讓龐躍龍前去考察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陸戰隊可以跟陸軍對著幹,卻不可能跟海軍對著幹,因為從本質上講,陸戰隊絕對離不開海軍。說得簡單一些,適合陸戰隊的基地,必須能夠容納登陸艦隊,也就能夠容納海軍艦隊。

    必須承認,牧浩洋有點私心。

    好不容易打敗了印度,牧浩洋不可能不考慮得更加長遠一些。此外,中美矛盾已經因為這場戰爭全面激化,誰都知道下一場戰爭、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大戰將在所難免,因此牧浩洋必須有所準備。

    從戰略上講,印度洋必須是「中國的海洋」。

    雖然在與美國對抗的時候,太平洋是主戰場,誰能在太平洋上取勝,誰就能贏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勝利,但是對中國來說,在太平洋上擊敗美國之前,必須得毫無懸念的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權,把美國的軍事觸角趕出印度洋。只有在後方穩定的情況下,中國才有能力在太平洋上擊敗美國。

    對中國海軍來說,同樣如此。

    原因很簡單,戰爭時期,海軍的首要任務是爭奪制海權,而制海權的主要價值就是確保海上航線暢通無阻。受地緣因素影響,中國海軍在這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比如在面向美國的時候,因為已經控制了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鏈,也就等於把本土防線向外延伸了數百到上千公里,從扶桑到東南亞的島嶼防線,足以讓中國本土安然無恙,因此就算必須在戰爭初期以防禦為主,中國海軍也不會承受多大壓力。只有在打出第一島鏈,向太平洋對岸推進的時候才需要投入重兵。

    問題是,中國能否打出第一島鏈,關鍵就得看戰爭潛力能否發揮出來。

    也就是說,海軍能否守住至關重要的戰略航線,確保國內的戰爭機器能否順利完成動員工作。

    當時,中國的所有戰略航線都要經過印度洋

    如此一來,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權,把美軍、特別是美國海軍擋在印度洋之外,成為了中國海軍的頭號重任。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牧浩洋積極主張發動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牧浩洋為什麼要在印度洋上尋求海軍基地,建立軍事基地網絡了。

    要知道,美國在印度洋上有不少的軍事基地。

    除了迪戈加西亞,還有澳大利亞西部地區。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牧浩洋肯定考慮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需求,即在戰爭初期,中國海軍就得奪取迪戈加西亞,封鎖澳大利亞,阻止美軍向印度洋滲透,必要的時候甚至得對澳大利亞進行戰略打擊。

    事實上,牧浩洋隨後做的事情,就能印證這一點。

    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的第二年,牧浩洋就以總參謀長的身份,在參加聯合軍事演習的時候訪問了雅加達,跟印度尼西亞當局就租借軍事基地的事情進行了談判,最終從印度尼西亞獲得了四座大型空軍基地的使用權。隨後,牧浩洋還前往菲律賓,以中國投資、中菲共用的方式,在蘇比克灣進行了大規模基礎建設,還在附近修建了菲律賓規模最大的戰略空軍基地。如果算上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以及斯里蘭卡的軍事基地,牧浩洋已經沿著第一島鏈構築起了一道戰略防線。

    更重要的是,這道防線進可攻、退可守。

    可以說,不管用什麼方式來評價牧浩洋在這幾年裡做的事情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因為沒有他的高瞻遠矚,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結局肯定會不一樣,中國肯定要為全面取代美國付出高得多的代價。

    當然,這不僅僅是牧浩洋一個人的認識,而是當時中**方的普遍認識。

    別的不說,龐躍龍就非常清楚,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不能避免,那麼接下來幾年就顯得尤其關鍵了。

    五月底,龐躍龍提交了第二份報告。

    此時,陸戰隊已經攻入科欽,第四十二集團軍也攻佔了維沙卡帕特南,龐躍龍花了三天時間對這兩座港口進行了全面考察。

    在報告中,龐躍龍重申了維沙卡帕特南的重要性。

    六月初,龐躍龍的報告發揮了更加關鍵的作用。

    六月三日,陸戰隊與陸軍從兩個方向上包圍了班加羅爾,印度當局在當天下午拒絕了戚凱威發出的最後通牒。當天晚上,第四十二集團軍率先攻入班加羅爾。次日凌晨,第三陸戰師也攻入了城區。

    在這裡,印軍進行了最後的拚死抵抗。

    激烈的巷戰一直持續到六月五日上午,在付出了三百多名官兵陣亡、七百多人負傷的代價之後,中**隊消滅了班加羅爾的守軍。

    根據中國國防部公佈的戰報,在這場戰役中,印軍傷亡官兵超過七萬人。

    戰鬥結束的時候,班加羅爾幾乎成了廢墟,成千上萬的建築物被炸毀,上百萬居民淪為戰爭難民。

    六月六日,黃瀚林正式宣佈,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

    也就在這一天下午,牧浩洋向黃瀚林提交了駐印軍事力量規劃報告,列出了需要控制的主要軍事基地,其中就包括維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

    這份報告隨即轉交給了國務院總理杜小蕾,作為中印和約駐軍條款的參照。

    最終,由龐躍龍鎖定的四座港口都已租借的方式轉交給了中國,其中維沙卡帕特南成為了中國海軍印度洋艦隊的司令部與最重要的綜合性海軍基地,科欽則成為了陸戰隊印度洋戰區司令部駐地與登陸艦隊的母港。

    第一百一十二章和平

    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後,並不意味著戰爭已經結束。

    直到六月底,中**人依然在印度作戰,對付那些逃往偏遠地區,不肯投降的印軍殘兵敗將。

    到了七月份,在前線作戰的就不僅僅是中**隊了。

    當時,第一支由臨時中央政府組建的印度國防軍已經具備了作戰能力,開始在印度西北地區執行對付游擊隊的作戰任務。到了七月底,印度國防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二十五萬,承擔了大部分作戰任務。

    最初的時候,印度國防軍主要裝備前印度軍隊的輕型武器。

    到了二零四五年底,因為庫存彈藥所剩無幾,印度的軍事工廠由被全部炸毀,所以中國為印度國防軍提供了一批武器裝備,以解決後勤保障問題。從此開始,印度國防軍才獲得了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

    也就是說,在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後,印度內戰就爆發了。

    雖然這場內戰打得並不激烈,但是一直持續到二零四七年底。最終,印度國防軍都沒能消滅全部叛軍,而是以政治妥協的方式,即承認叛軍的政治地位,允許叛軍組建的政黨參加政治活動,才結束了內戰。

    也許,這算不上最好的解決辦法,卻是最快的解決辦法。

    內戰結束之後,印度進入了戰後的高速發展期。到二零四九年底,印度的戰爭創傷就基本上癒合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大規模戰爭結束之後,中國開始兌現承諾。

    七月初,在佔領軍的組織下,由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國派遣的代表監督,印度舉行了全民大選。

    根據選舉監督委員會公佈的數據,總共有四億七千餘萬印度人參與了選舉,超過了選民總數的一半,具有法定效果,而統計結果是,由臨時中央政府為核心的「印度國家復興黨」獲得了百分之八十二的選票,獲得了全國議會四百七十八席中的四百二十六席,成為新印度的執政黨。

    七月十七日,印度民選政府正式宣誓就職。

    當天,戚凱威向印度當局移交了佔領區的行政管轄權。

    因為印度的國防力量與治安力量還沒組建,所以中國還沒有從印度撤軍。

    按照黃瀚林做出的承諾,要在簽署了和平條約之後,中國才會從印度撤軍,正式把國防權移交給印度當局。

    當時,和平談判還在進行之中。

    中國與印度的雙邊問題不是關鍵,印度新政府承諾歸還藏南地區,並且承認藏南地區是中國的領土,也答應以租借的方式,向中國提供軍事基地,包括把整個南安達曼島租借給中國九十九年,維沙卡帕特南、科欽等基地的談判工作進行得也很順利,印度當局甚至提出希望與中國簽署同盟條約,為中國在印度駐軍提供法律依據,並且以此減輕印度在國家防務等方面的開支。

    當時,最大的問題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

    雖然在談判中,印度當局承認了當初民眾投票的合法性,即克什米爾地區應該按照居民議員來確定歸屬權。說得直接一些,就是印度當局承認克什米爾地區屬於巴基斯坦,因為在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地區的居民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公投結果也是併入巴基斯坦,只是當地的部族領袖信仰印度教,選擇併入印度,結果導致克什米爾成為印巴結症,也因此引發了三次印巴戰爭。但是在卡奇半島地區的歸屬權上,印度當局沒有做出讓步,堅持認為卡奇地區是印度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巴基斯坦必須從卡奇地區撤軍,印度才會與巴基斯坦簽署和平條約。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沒有多少發言權。

    或者說,中國有點兩面為難。

    早在戰爭初期,中國就向巴基斯坦做出了承諾,即巴基斯坦在卡奇地區的佔領行為具有合法性,支持巴基斯坦的領土訴求。可是在戰爭期間,中國又向印度部族領導人承諾,不會分裂印度。如果說藏南地區與克什米爾地區存在爭端,在法理上不屬於印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分裂印度的嫌疑,那麼把卡奇地區割讓給巴基斯坦,就已經在本質上侵犯了印度的領土主權,是在分裂印度了。

    更重要的是,當時歐洲國家都普遍支持印度。

    受此影響,黃瀚林在一個月之內對巴基斯坦與印度進行了正式訪問,親自出面撮合印巴雙方。

    按照黃瀚林的提議,在巴基斯坦佔領區內進行全民表決,決定卡奇地區的歸屬權。

    問題是,這明顯對巴基斯坦不利,因為卡奇地區的主要居民是印度人,而且主要信奉印度教,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在全民表決中,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影響,結果肯定不會如巴基斯坦所願。

    談判拖下去,搞得雙方都精疲力盡。

    八月底,杜小蕾在訪問伊斯蘭堡的時候提出,如果巴基斯坦願意接受全民公決,她將保證說服印度當局,將卡奇地區設為特別行政區,單方面向巴基斯坦開放,確保該地區伊斯蘭教信徒的利益。

    到此,談判才算有了轉機。

    九月三日,雙方在新德里就最後幾個問題達成了一致。

    按照杜小蕾的提議,將在九月底進行全民公決,由卡奇地區的居民決定自己的未來,而印度當局必須承諾,在卡奇地區留在印度的前提下,賦予該地區民族自治權,並且單方面向巴基斯坦開放,以確保該地區伊斯蘭教徒的基本權力,而巴基斯坦則承諾不通過任何手段謀求卡奇地區的主權。

    九月十日,中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的代表齊聚新德里,與印度政府代表簽署了和平條約。

    到此,第二次印度洋戰爭宣告結束。

    第二天,中國就向印度派遣了大使,並且在新德里與印度外長簽署了一份總價值四萬六千億元的基礎建設援助協議,中國政府以無償援助、無息貸款、擔保貸款、抵押貸款等方式在未來十年之內,為印度提供總額為四億六千萬元的基礎建設基金,幫助印度修復與完善國家基礎設施。

    這些項目中,最重要的就是由雅魯藏布江河谷通往印度的鐵路。

    此外,中國還將以三方合作的方式,修建三條經尼泊爾通往印度的鐵路,以及三條同樣經尼泊爾通往印度的高等級公路,在中尼邊境地區修建三個貿易關口,而尼泊爾則在此設立免關稅自由貿易區。

    可以說,印度的戰後重建工作,成為刺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正是如此,印度的戰後重建工作,絕非中國一家的事情。

    十月份,由法德兩國主導的歐盟貿易談判代表團在法國總統與德國總理率領下,對新德里進行了高規格訪問,並且與印度當局簽署了一份極有戰略價值的協議,即印度當局在承認法德享有戰前的優惠政策的前提下,法國與德國將分別為印度提供四千億與六千億歐元的基礎建設援助款項,幫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

    對歐盟來說,這不是付出,而是收穫,甚至可以說是飛來橫財。

    要知道,在印度的投資,能為歐洲企業創造巨大的利潤,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

    保守估計,一萬億歐元的投資,至少能為歐洲創造十倍的收穫。

    除了經濟上的好處,還有政治上的好處。

    通過在印度聯合投資,法德軸心在歐盟的地位得到了鞏固,甚至提高到了超越其他歐洲國家的地步。

    別的不說,其他歐盟成員國要想進軍印度,就得通過法國與德國來實現利益。

    憑此條件,法國與德國肯定加快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組建一個以法德為中心的歐洲國家。

    事實上,僅僅幾個月後,法國與德國就在歐盟理事會上提出了政治一體化方案。

    對其他歐洲國家來說,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原因很簡單,如果不能搭上法國與德國的快班車,就將錯過這次發展良機,甚至有可能淪落為三流國家,永遠失去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

    二零四六年初,意大利率先轉向,宣佈支持法德的歐洲政治一體化提案。

    到此,法德意三國軸心初具規模。

    以法德意為中心,歐盟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通過經濟手段,逐一說服其他國家,讓其他國家通過由法德提出的,組建「歐洲聯邦共和國」的政治提案,最終在此基礎上組建一個中央集權的歐洲政府。

    可以說,這是歐洲在未來國際社會上立足的基礎。

    如果維持不統不獨的局面,鬆散的歐洲國家聯盟根本無力與超級大國抗爭,也就不可能在急劇變化的國際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再過幾年,歐洲不但不會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還會徹底淪落為三流國家的聯合體。在中美全面對抗的時期,鬆散的歐洲聯盟根本不可能維護歐洲的根本利益。

    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算是打醒了歐洲人。

    像印度這種擁有大國基礎、而且得到了超級大國支持的地區強國,在另外一個超級大國面前都脆弱不堪,那麼各行其道的歐洲國家肯定很難捍衛自身利益,只有統一的歐洲才有足夠的實力與超級大國抗爭,也才能夠捍衛每一個成員的根本利益,同時實現共同利益來實現個人利益

    第一百一十三章未來戰爭

    戰爭結束之後,牧浩洋變得更加忙碌。按照黃瀚林的授權,他全權負責駐印軍隊的部署與安置工作。從九月份到十月底,牧浩洋去了印度十多趟,主要就是考察各軍事基地的基本情況。

    等他把駐印軍隊的事情忙完,新的工作由交了過來。

    黃瀚林似乎沒有打算讓牧浩洋輕鬆過幾天,十一月初把他叫了過去,讓他參與由政府主導的印度戰後重建工作。當然,不是讓他參與工作,而是為重建提供意見與建議,即印度的戰後重建必須符合中國的軍事需求。

    牧浩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根據軍事需求,制訂印度交通基礎設施的重建規劃。

    也就在這個時候,牧浩洋收到了由陸雯提交的一份技術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陸雯明確提到,由衡泰集團為「未來地面戰平台」開發的燃料電池的量產能力提高了一倍,而且成品率超過了百分之九十,生產工藝已經成熟,而且新一代燃料電池的開發工作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預計能量密度能夠達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時,即相當於汽油熱值的百分之六十七。如果能夠把系統總質量降下來,新一代燃料電池基本上達到了取代內燃機的技術要求。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科技進步。

    要知道,只要燃料電池的能量密度能夠達到每千克一千二百伏安時,就與汽油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持平,配合高效率永磁電動機,電池的能源利用效率遠高於內燃機,因此電動系統的驅動效率超過了傳統的內能系統。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只要電池的能量密度達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時,電動系統就能媲美內燃機,並且取代內燃機。到時候,電動系統的應用領域就不僅僅是地面平台了。

    為此,牧浩洋專程前往陸雯的工作單位,詢問了相關情況。

    衡泰集團能在燃料電池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除了巨大的科研投入之外,也與軍方的巨額投資有關。說得直接一點,「未來地面戰平台」為衡泰集團提供了足夠大的動力,也使衡泰集團找準了發展方向。別的不說,僅在二零四五年的前十個月,衡泰集團就在該項目上投入了上千億元的科研經費,而這些經費全都來自「未來地面戰平台」的利潤,而且衡泰集團還打算加大投資規模。

    只是,情況沒有陸雯說的那麼理想。

    代號「x2」的新一代燃料電池的開發工作才剛剛起步,即便資金充裕,也要幾年之後才有可能量產。至於更高級別的燃料電池,衡泰集團還沒有找準發展方向,主要就是在基礎領域的研究還嚴重不足。

    當然,這已經對牧浩洋產生了影響。

    要知道,如果「x2」能夠研製成功,那麼電動平台很快就將取代內燃平台,在對速度要求不高的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雖然軍事裝備對性能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絕大部分武器裝備對速度都沒有過高的要求。

    比如,運輸機等支援類飛機就對速度沒有特別要求。

    十一月中旬,牧浩洋就跟衡泰集團簽署了一份協議,由軍隊為「x2」項目,以及後繼燃料電池項目提供三分之一的科研經費,軍方具有有限採購權,而且不再向衡泰集團支付專利使用費。

    如果從純商業的角度看,衡泰集團肯定吃了大虧。

    別的不說,即便沒有軍方投資,衡泰集團也有足夠的資金完成「x2」項目,而專利使用費是一筆不可小覷的巨額收入。

    可是從另外一個方面看,衡泰集團也佔了大便宜。

    在「未來地面戰平台」塵埃落定之後,北方重工與南方機械也進軍燃料電池領域,而且利用國營企業的優勢,獲得了國家的專項科研基金扶持,初期科研投入就高達上千億,大有超越衡泰集團的態勢。通過與軍方合作,衡泰集團至少保住了最大的用戶群,大大提高了在下一代電動裝備項目上勝出的把握。

    要知道,軍方的巨額採購,足以讓衡泰集團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簽署了這份合同之後,牧浩洋又去了西飛,跟中國最大的大型軍用空中平台生產商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即由軍方提供項目啟動資金,西飛自籌部分資金,合作開發電動大型空中平台。

    因為有軍方牽橋搭線,所以西飛與衡泰的合作就水到渠成了。

    把這兩件事搞定,牧浩洋才著手規劃印度的基礎設施重建工作,而且直接把重點放在了機場建設上。

    雖然從運輸能力上看,空運遠低於鐵路與海運,但是在運輸速度上,空運絕對第一。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能夠降低空運的費用,或者說提高空運的消費比,空運很有可能取代鐵路與海運。

    當然,沒有技術革新,空運永遠也無法取代鐵路與海運。

    在使用內燃機或者外燃機(渦輪發動機)的情況下,即便使用最先進的發動機,空運的費用都是鐵路的十倍、海運的二十倍,而且大型運輸機的造價也遠遠超過了火車頭與大型運輸船。受此影響,空運的主要價值體現在速度上,即只承擔緊急與快速運輸任務,大規模運輸能力非常有限。

    比如,把十萬噸貨物運送到五千公里之外,只需要一艘十萬噸級的貨輪、耗時十天,或者動用五列掛五十節車皮的列車在十天內往返跑四趟,如果進行空運,同樣在十天內完成運輸工作,則需要動用一百架載重五十噸的運輸機每天飛兩趟,或者五十架載重一百噸的運輸機每天飛兩趟。不管是運輸的消費比,還是平台的採購價格與維護成本,空運都遠遠超過了鐵路與海運。

    如果能夠把空運成本與平台費用降下來,空運必然超越鐵路與海運。

    顯然,電動平台就是最佳解決方案。

    首先在空運消費比上,電能的價格遠低於化石燃料,在可控聚變核電站開始普及,特別是在第二代可控聚變核電站即將投入商業運行的大背景下,電能幾乎沒有成本,而石油再便宜,精煉成航空燃油都需要巨大投入。比如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中,中**方採購航空燃油的出廠價就為每噸七千多元,加上運送到戰區的費用,每噸在八千元以上,一架大型運輸機在五千公里的航線上往返飛行一趟,將燒掉七十噸燃油,僅此就高達數十萬元,相當於運送的每噸貨物僅燃油成本就接近一萬元。如果使用電能,可以把這個成本降低百分之九十,甚至能降到零。

    其次在平台費用上,電動運輸機也具有明顯優勢。別的不說,一架四發大型運輸機的出廠價中,發動機佔了百分之三十,而大功率永磁電動機的價格還不到大型渦輪發動機的四分之一,僅此就能把平台採購價格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在長期使用中,平台的維護費用也極具優勢。比如大型渦輪發動機的使用壽命都在一萬小時左右,好一些的能達到兩萬小時,而大型運輸機的機體設計壽命都在五萬小時以上,因此一架大型運輸機在使用壽命期間,往往需要提高三套動力系統。船用永磁電動機的壽命都在十萬小時以上,部分甚至達到了二十萬小時,而且維護成本非常低廉,一些先進的永磁電動機甚至能夠做到終生免拆維護。綜合這些因素,電動系統的綜合效益比是渦輪發動機的好幾倍,能夠把大型空中平台的效費比提高兩倍以上。

    當然,電動平台也不是沒有缺點。

    最大的缺點,恐怕就是速度了。

    雖然當時,已經有人根據燃料電池的發展速度,提出了一種新的噴氣式發動機,即內熱式發動機,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電力驅動渦輪機壓縮空氣,然後以電加熱的方式提高壓縮空氣的內能,最終**壓縮空氣做功。但是在二零四五年,這種動力系統仍然存在於理論研究當中,別說適用,連設計圖紙都沒有,就算能製造出來,性能也不會先進到哪裡去,根本無法取代渦輪發動機。

    較為成熟可靠的,只有電動螺旋槳動力系統,即由電動機取代渦輪機驅動螺旋槳。

    顯然,這種動力系統只適合於低速平台,無法使用在高速平台、比如戰鬥機上,而且速度性能肯定不如渦輪發動機。

    受此影響,電動運輸機的飛行速度肯定不是很快。

    當然,這不是主要問題,本來運輸機就是低速平台,沒有人要求運輸機必須具備超音速巡航飛行能力。

    重要的是,只要運輸機的使用效益大幅度提高,就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爭面貌。

    說得直接一點,仗怎麼打,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由後勤保障能力決定,即有多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就打多大的仗,而後勤保障能力本身就是物資運送能力,空運的速度效益遠遠超過了其他運輸手段,如果空運能夠取代其他運輸手段,那麼物資運送能力就將達到一個嶄新的級別,戰爭也必將引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在地面戰爭中,如果地面部隊不再需要依靠公路、鐵路與港口獲得補給物資,只需要在前線建立一座機場,就能通過空運獲得全部作戰物資,那麼地面部隊就完全沒有理由繼續沿著公路線與鐵路線推進,而地面戰爭的面貌必將徹底改變。

    這是一個美好的設想,要將其變成現實,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更多到,地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