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鬼神職業

小說博覽 關於陰陽家 文 / 蓯雨

    陰陽家的歷史由來:

    大致可以說是道教.起源於戰國時期,

    陰陽家學說強調的是以自然法則為基質,以人事法則為歸宿。"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

    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陰陽家出於方士。《漢書?藝術志》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

    第一種是天文:「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

    第二種是歷譜:「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第三種是五行:「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

    第四種是蓍龜。這是中國古代占卜用的兩種主要方法。後一種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龜甲或獸骨上,鑽鑿一個圓形的凹缺,然後用火燒灼。圍繞著鑽鑿的地方,現出裂紋。根據這些裂紋。據說可以知道所問的事情的吉凶。這種方法叫「卜」。前一種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莖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數的組合,再查《易經》來解釋,斷定吉凶。這種方法叫「筮」。《易經》的卦辭、爻辭本來就是為筮用的。

    第五種是雜占。

    第六種是形法。包括看相術以及後來叫做「風水」的方術。風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產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須安排得與自然力即風水。

    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創為"五德終始"之說,影響甚大。後來的掛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劉向的《洪範五行傳論》(梁任公在其《飲冰室文集?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中談到陰陽學說之害時曾提到:宜負罪責者三人焉……曰鄒衍,曰董仲舒,曰劉向。可見陰陽家其要)等,都是以陰陽五行為思想基幹。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了歷史循環論。

    陰陽家的沒落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陰陽家代表人物有公?生、公孫發、南公等人,但以鄒衍最為著名。

    公元六世紀,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混和了道教咒術與密教占術,傳入日本。在日本登陸後,又滲透了一些當地文化,於是便形成了獨特的「陰陽道」。不過當這個名詞正式出現在日本史料上時,已經是十世紀的事了。此時的陰陽道已有別於早期的中國陰陽思想,它兼備了占卜、祭祀、天文、曆法等等應用,上至國運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運用之來解釋。推古皇朝的聖德太子就是運用這門知識的佼佼者。篤信佛教的他在制定「冠位十二階」及服裝顏色時都曾考慮到陰陽五行的配合,對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影響,從此陰陽師成為熱門「職業」,轉入全面興盛時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