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風色

第六部 荊南烽煙 第五十二章 開闢(1) 文 / 笑破天

    第五十二章開闢(1)

    百姓們最缺的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土地!封建社會裡,土地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財富,歷來被統治階級所把持。為了吸引百姓應募,李少天史無前例地開出了一個豐厚的條件--凡被招募者,每人可獲得八畝田地以及領取一袋大米,並且這八畝田地在戰後三年內免收任何的賦稅。

    當然了,要得到這八畝田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除非戰死或者重傷,否則應募者要在部隊中服役十五年,十五年後田地才能歸其所有。八畝田地歸應募者的名下,不可買賣,是其退役後的生活來源。

    出於對土地的渴望,一些生活艱辛的百姓終於抵擋不住土地的引誘,在貧窮的驅使下,三五成群地出現在了招兵點,遠遠地觀望著,竊竊私語,好像在等待著什麼發生。

    終於,在第三招兵點,一名體格強壯、膚色黝黑、穿著破破爛爛的高個子青年將雙手使勁在破衣服上擦了擦後,挺身而出,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下,滿臉通紅地第一個走進了招兵點。經過一系列的體檢後,他拿到了蓋著「東路軍第三招兵點管理處」紅章的土地契約書。

    掩飾不住臉上的激動和喜悅,高個子青年小心翼翼地將契約書藏進懷裡,然後扛起分發的一袋大米,大步流星地往家中趕去,他在所居住的村子附近獲得了八畝田地,其中四畝良田、四畝薄田,屆時會由專人前去給他丈量土地。

    高個子青年此時並不知道,他已經在無意間邁出了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幸運地得以載入史冊。

    有了高個子青年作為榜樣,在八畝田地和一袋大米的鼓舞下,第二名應募者隨即躍出了人群,快步走向招兵點,頓時,周圍的人群便潮水般地向招兵點湧了過去。此情此情在各個招兵點上演著,一舉打開了募兵的局面。

    當然了,這八畝田地和一袋大米不是誰都能得到的,應募者必須要通過招兵點的體檢才能成為一名新兵,而且他們還必須要撐過三個月的新兵期,否則將被淘汰。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來應募的絕大多數都是貧苦人家的子弟,自然能吃苦耐勞,因此只要過了體檢的這一關,對他們來說就是萬事大吉,接下來就會享受到猶如在天堂般的生活--享受新兵特餐,增加營養,以增強他們的體質。

    戰場上的戰機瞬息萬變,可能這些新兵蛋子並沒有完成三個月的新兵適應期就要奔赴戰場,一切都只能聽天由命。

    考慮到前線物資中轉站的重要性,李少天決定將石川縣縣城交給自己信的過又有辦事能力的人來鎮守。因此,經過一番思量,他選擇了襄州城西城巡守司黃業偉來挑這個大梁,將其調來了石川縣。

    雖說石川縣是戰爭的前沿,處境可能極度危險,但黃業偉知道這是一個飛黃騰達的機會,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便交接了襄州城的職務,帶著挑選出的一批吏員,急匆匆地趕赴石川縣上任,接管了縣城。

    所有的事情都在按照李少天的安排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這看似和平的景象下,籠罩在郢州上空的戰爭陰雲越來越濃厚,一場大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相對於李少天的緊張忙碌,郢州城內的王本祿過得是瀟灑愜意,他認為自己已經「成功」地將李少天的東路軍「攔」在了石子鎮,使得其不能越雷池一步,牢牢地「掌握」住了戰場的主動。

    在寫向王本仙的報捷文書中,王本祿大言不慚地吹噓著自己抵抗東路軍的「豐功偉績」,謊報其在歷次交戰中斬敵八千、俘虜兩千,戰績輝煌。並且鼓吹郢州防線固若金湯、牢不可破,甚至抓了兩百鄉民冒充俘虜,大張旗鼓地去江陵獻俘。

    王本祿的報捷文書和獻俘的舉動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給人心浮動的江陵城打了一針鎮靜劑,有效穩定了民心。尤其是當那兩百名面黃肌瘦、垂頭喪氣的「俘虜兵」進入江陵城時,整個江陵城剎那間就轟動了,人們歡欣鼓舞,對郢州大捷是奔走相告。

    一直為長水縣戰事忙得焦頭爛額的王本仙終於可以鬆一口氣,郢州不比江陵,統治基礎遠沒有江陵深厚。開始時,王本仙還對王本祿的戰報有所懷疑,不過後來一想也就安下心來:也不知道趙漢是哪根筋不對了,他派出的東路軍竟然是由鎮兵組成的雜牌軍,而且領軍的主將和副將也是兩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

    有付白軍這員經驗豐富的老將坐鎮郢州城,又是守城,對付兩個愣頭青絕對是輕而易舉、游刃有餘,量這兩條小泥鰍也翻不起什麼大浪來。王本仙當然知道王本祿戰報裡肯定有不少水分,不過只要能牢牢地守住郢州城,避免兩線激戰就是大功一件,因此他對王本祿和付白軍是大力褒獎,重重賞賜一番。

    進入了炎熱的七月後,西線已經聚集了十餘萬大軍,為了消耗對方的實力,養精蓄銳後的雙方主動出擊,接連進行了幾場大戰,殺得長水縣和薛家集之間的土地上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一條流過的溪水都被鮮血染紅,戰況異常的慘烈。

    趙漢將襄荊的全部力量都用來支援西路軍的戰事,新招募的士兵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了薛家集,大有不攻破三水縣誓不罷休的態勢。面對著趙漢來勢洶洶的攻勢,終於在八月初,為了增強三水縣的軍力,王本仙從武昌由水路調來了一萬牙兵和一萬鎮兵,而且武昌的物資也通過水路運往了江陵,西線成為了雙方激戰的焦點。

    廣元縣位於郢州的東北部,在東路軍的控制範圍內。八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幾名商人模樣的人走進了縣城,他們先是在集市上逛了一圈,中午時進入了一家酒樓吃飯。這些商人並沒有選擇樓上的雅間,而是在一樓的大堂裡找了一個靠近窗口的位子坐了下來,點了一些酒菜,邊吃邊聽著大堂裡食客們談論的內容。

    如果有人認識領頭的那個年輕商人就會驚訝地發現,他竟然就是東路軍的統帥李少天。按說現在正是東線對峙的關鍵時期,作為一軍之首的李少天應該坐鎮石子鎮才對,可他竟卻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了這裡。

    李少天此次微服巡視是為了瞭解佔領區內百姓們的日常生活情況和思想動態,跟在他身旁的是李二愣等幾名親衛。令李少天滿意的是,集市上物價平穩,百姓們生活安定,好像已經逐漸適應了現在的生活。

    酒樓裡的食客們談論最多的就是當下郢州的戰爭形勢以及三個月前的那場招兵。郢州的戰事絕對是一個千年難遇的怪異現象,誰也看不穿裡面的奧妙:作為侵略者一方的李少天在到達石子鎮後並沒有趁勝追擊,而作為守護者一方的王本祿也沒有奮起反擊,像兩個彬彬有禮的紳士一樣,雙方以石子鎮和郢州城的中間線為基準,劃出了一條無形的楚河漢界,「隔江而望」,秋毫無犯。

    至於那場破天荒的招兵,更是令百姓們終身難忘,那些有幸被選中的青年不僅得到了田地和大米,而且從此過上了神仙般的好日子:軍營的伙食豐厚,大米白面管夠,每天都有一個葷菜,結果兩個多月下來,新兵們強壯了許多,個個油光滿面,幹勁十足,生怕把自己給刷下去。

    其實,招兵結束後,隨州鎮兵的伙食狀況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葷素搭配,一切待遇比秩天殺軍,深受鎮兵們的歡迎。與天殺軍、隨州鎮兵一樣,新兵們的餉銀是五錢銀子,每月按時發放到他們的手中。

    第一次發餉時,由於很多新兵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錢,顫抖的雙手死死地將那五錢銀子攥在手心,生怕它飛了似的。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新兵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將銀子捎回家補貼家用,得知了新兵們如此好的待遇後,周圍的百姓們是既羨慕又極度,紛紛感慨其的好命,一些當時猶豫不定而錯失了機會的人是懊惱不已,期盼著下次的募兵。

    當然了,還有一些自認為聰明的百姓抱著是幸災樂禍的心態冷眼旁觀,暗地裡看著那些新兵們的笑話:東路軍既然連郢州城都不敢進攻,看來這郢州的天下遲早還是王本祿的,到時候這些「助紂為虐」的新兵……

    不過,無論百姓們對上次募兵抱著何種心態,那麼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李少天的威信由此在佔領區的百姓心中建立,甚至影響到了王本祿控制的地區。

    「老哥,你說將來這郢州的天究竟是姓趙呢還是姓王?」

    忽然,李少天聽到旁邊傳來一個沙啞的聲音,於是下意識地扭頭望去,只見隔壁桌子上的一個富態中年人正端著酒杯,笑著問向了在對面的一個乾瘦中年人,兩人衣著光獻,應該是生活富裕之人。

    「管他南面還是北面,只要不影響咱們的生意就成。」

    乾瘦中年人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和富態中年人碰了一下酒杯。富態中年人隨後笑了笑,兩人一飲而盡。

    「怎麼會沒影響?」

    當富態中年人和乾瘦中年人放下酒杯準備閒聊時,冷不防,一旁的李少天轉過了身子,微笑著望著兩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