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七卷 東征 第四百七十二章 絕處逢生 文 / 天翔

    第四百七十二章絕處逢生

    水軍隊伍在離開紮營的地方之後,先向西走出了十多里遠,然後才轉向南方,這樣便可以繞過邪馬台國的王城宇都宮,免得被城內的倭人發現。

    離開了大路,水軍行軍的速度自然便慢了一些。嚮導雖然熟悉倭島的地形,但是他們以前也都是沿著大路走的,今天離開了大路之後,隊伍中的幾名嚮導也和漢軍一樣分不清他們現在到底身在何方。

    好在今天是個大晴天,因此陳宮根據自己從老劉那裡學到的知識,帶領著大家一直朝著西南方向前進。隊伍從出發之後一直走了將近三個時辰,陳宮估計隊伍至少向西南方向前行了近七十里路,早已經繞過了宇都宮城,看到士兵已經很累了,於是他便讓隊伍先停下來休息一下,同時陳宮也派出了一些探子前往周圍打探一番,以免附近還有倭人的軍隊駐紮。

    很快探子們便回到了隊伍中間,周圍幾里遠的地方都沒有倭人,他們也找到了前往古屋城的大路,就在隊伍歇腳的地方向東走不到十里遠的地方。

    既然有大路可走,當然要比在雜草叢生的荒地中行軍方便多了。如今隊伍已經遠離了宇都宮城,因此陳宮也不再擔心會被倭人發現,於是大軍在休息了一刻鐘,水軍士兵都吃了些隨身攜帶的乾糧之後,便繼續向大路的方向而去。

    沒用半個時辰,大軍便來到了大路上。儘管倭島上的大路與大漢相比,只能用鄉村小道來形容,但是走在上邊畢竟不用在費力的辨別方向。只要沿著大路繼續向南前進,便肯定可以到達邪馬台國在邊境的古屋城,從而幫助老劉帶領的漢軍擊敗進攻他們的倭人聯軍。

    當天晚上,陳宮選了一處距離大路不遠的地方,指揮水軍士兵安營紮寨。隊伍中的伙頭兵也抓緊時間埋鍋造飯,讓大家好好地吃了一頓。

    第二天一大早,隊伍便繼續向前趕路。由於這次是沿著大路行軍,因此隊伍前進的速度比起昨天要快了許多。一個時辰之後,他們已經走出了將近三十里的路程。

    在大軍的前邊,是一支由十幾名探子組成的小分隊。他們的任務便是打探隊伍前方的情況,看到沒有什麼異常便向跟在身後幾里遠的大部隊發出信號,大部隊便會跟著他們繼續前進。

    離開宇都宮一百多里路之後,前邊便不再是平原,而是進入了山巒起伏的山區。道路在山間穿行,因此大軍行軍的速度又慢了下來,雖然不擔心會有倭兵在此埋伏,但是探子們還是小心翼翼的偵查著前邊的情況,然後引導大軍繼續前進。

    然而就在幾名探子來到一座山腳下的時候,突然聽到從這座山的前邊傳來一陣喊殺之聲。其中既有倭人的叫喊,似乎還有漢人的呼喊之聲。

    幾名探子大感驚奇。之時聽到有漢人的聲音,他們連忙加速奔到了山頂之上,然後藏身在山頂的叢林之中,把腦袋探了出去,觀看山下的情況。

    此時在山前的一片空地上,正有一支漢軍的輕騎兵被倭人圍攻。輕騎兵的人數不過百人上下。而圍攻他們的倭兵足有兩三千人之多,而且也都是騎兵。最令幾名探子感到奇怪的,是倭人的騎兵之中竟然有不少人都騎著跟輕騎兵一樣的高頭大馬,穿戴著輕騎兵的盔甲,就連手裡的斬馬刀看上去也與輕騎兵的武器完全一樣。

    而在輕騎兵的隊伍中間,幾名探子發現了一名熟悉的武將。雖然距離稍遠看的不太清楚,但是那遠比一般人壯碩的身材,手裡的丈八蛇矛還有胯下的踏雪烏騅,令他們馬上便認出這員大將乃是跟在主公身邊的張飛張益德。

    而在張飛的身邊還有一員大將。便是輕騎兵第一軍的一名師長裴元紹。因為在耽羅島上一同訓練了一段時間,因此水軍士兵雖然對裴元紹並不熟悉,但是對張飛卻都不陌生。尤其是張飛與周泰蔣欽二人的關係不錯,加上文丑幾人經常在一起喝酒,所以幾名探子馬上認出了被倭兵圍住的張飛。

    看到被圍攻的輕騎兵似乎經歷了非常殘酷的戰鬥,他們身上的盔甲大都被鮮血染成了紅色。而且因為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儘管輕騎兵在張飛和裴元紹的帶領下拚死抵抗,但是倭人的包圍圈還是越縮越小,現在剩下的不到一百名輕騎兵被倭兵死死圍住,已經很難突破倭人的重圍了。

    看到輕騎兵有難,幾名探子雖然有心出去相救,但是畢竟自己只有不到十人。因此他們急忙派了兩名跑的最快的士兵趕緊往回跑,把這邊的情況稟報給後邊的陳宮和周泰,請他們速來支援。

    張飛與裴元紹帶領的四百多名輕騎兵怎麼會在這裡落入倭兵的包圍呢,原來自打他們上次與倭人浴血一戰並突圍之後,為防止被倭人把營地圍住,熟悉倭島地形的胡煒便帶著他們連夜離開了軍營,開始向著宇都宮的方向移動。

    至於軍營中的幾十名傷員,張飛和裴元紹商量了一番之後,派出五十名輕騎兵帶上他們,跟著另外一名嚮導繼續躲到林木茂密的地方。而為了將倭兵吸引過來,張飛他們還故意在沿途經過的地方留下了一些明顯的蹤跡,從而讓倭人的追兵不會去林內搜查,而是直接跟著他們遠離傷員的所在。

    正是因為有這個原因,所以張飛與裴元紹帶著的三百名輕騎兵走的並不是很快。結果在第二天的下午,井上正一帶領的四千倭兵便追上了他們。

    為了能多消滅一些倭兵,張飛帶領輕騎兵埋伏在了路邊的密林之中。看到倭兵被自己引過來了,張飛和裴元紹也就不擔心那些傷員的安全了。不過當他們看到倭人的隊伍之中竟然有不少人騎著輕騎兵的戰馬,穿戴著輕騎兵的盔甲時,張飛等人不由得怒火中燒。他們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憤怒,從埋伏的樹林中向倭人射出了復仇的弩箭。

    正在追趕漢軍的倭人騎兵突遭偷襲,他們還以為是遭到了漢軍大部隊的伏擊,立時便亂作一團。不過由於他們中的上千人都穿戴著從戰死的輕騎兵身上扒下來的盔甲,因此弩箭射到這些人的身上,根本無法對他們造成傷害。只有那些仍然穿著皮甲的倭兵中了弩箭之後,立刻便從馬上摔落到了地上。

    井上正一身上也穿著一套並不合體的盔甲。看到漢人的弩箭射過來之後,穿戴著這種精鋼盔甲的倭兵都是毫髮未損,令井上正一心中大喜。以前倭兵在與漢軍交手時,倭兵最忌憚的便是漢軍手中的這種武器。如今用漢人的盔甲擋住了漢人的弩箭,看來漢人手裡的這種利器以後沒有那麼大的威力了。井上正一知道了這點之後,便大聲命令倭兵馬上向樹林內的漢軍衝鋒。從漢軍射出的弩箭數量來看,這支隊伍應該便是那支漏網的漢軍騎兵,人數也不會太多。因此倭兵便在井上正一下了命令之後,打馬向著樹林內的輕騎兵衝了過來。

    看到倭兵穿戴上漢軍的盔甲後,使得輕騎兵手中的連弩也很難射殺他們,張飛知道不可戀戰,於是強壓下心中的怒火,大聲命令輕騎兵馬上撤退。繼續沿著大路向宇都宮方向前進,

    等倭兵進了樹林,輕騎兵早已從另一邊撤走了。不過雖然這次沒能重創漢軍,但是知道了身上這些盔甲的好處後,井上正一和倭兵心裡對漢軍的恐懼已經慢慢消失了。再加上自己這邊的兵力是漢人的十倍,因此倭兵也沒有停頓,出了樹林便馬上繼續向北追了下去,現在他們只想盡快追上漢人,將他們一網打盡。

    雖然輕騎兵的戰馬速度要比倭人的西國馬速度快,但是倭人畢竟熟悉這裡的環境。胡煒雖然也對倭島很熟悉,可是與這些從小生長在這裡的倭人相比可就差遠了。他們這幾天就在距離宇都宮一百多里的山區與倭人打游擊,雖然每次輕騎兵都能在倭兵找到他們之後逃走,但是雙方也交戰了數十次,儘管輕騎兵消滅了近千名倭兵,他們自己也只剩下了一百多人。而且連日惡戰又沒有得到休息,因此現在輕騎兵也是人困馬乏。終於在這裡被倭人追上並且圍在了中間,雙方展開了一場殊死惡鬥。

    經過了幾天的連續交手,有了精鋼盔甲的倭人信心大增,雖然一個對一個他們仍然遠不是輕騎兵的對手,但是他們依仗的是人多勢眾,再把漢軍圍住之後,倭人便採取先把輕騎兵一個一個分開的戰術。一旦有輕騎兵落了單,便會有大批的倭兵湧上去,將輕騎兵死死困住,採用各種方式向輕騎兵發動進攻。而輕騎兵在被他們殺死之後,倭兵便會哄搶輕騎兵的裝備和武器。因此這幾天下來,穿戴輕騎兵盔甲的倭兵又多了二百多人。

    張飛也早已發現了倭人的戰術。但是苦於自己手裡的輕騎兵人數太少。雖然沿途他也曾想辦法用各種計策來對付倭人,但是井上正一也是非常狡猾,他明白自己現在最大的優勢便是在士兵的數量上遠遠高於漢人,因此他並不急於將漢軍全部吃掉,而是小心的步步為營,遠遠地跟在漢人身後,找到機會便衝上去與漢人打上一場。即便是有時中了張飛的計策,倭人損失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

    今天將漢人逼到山腳下之後,井上正一看到機會來了,便毫不猶豫的帶著剩餘的三千倭兵一擁而上,將一百多點兒漢軍死死圍在了中間。井上正一今天也對手下倭兵下了死令,一定要在這裡將這些漢人全部消滅,等獲勝之後,自己一定會重重賞賜在戰鬥中殺死漢人最多的倭兵。

    有了井上正一的許諾,再加上漢軍不過剩下了一百多人,因此現在的倭兵一個個爭先恐後的向輕騎兵進攻,生怕自己落後了功勞都被別人搶走了。

    儘管輕騎兵也在全力抵抗,但是連日的勞累已經令輕騎兵人困馬乏,而且其中有不少人身上還有傷,因此今天的戰鬥打到現在,輕騎兵又損失了二三十人,剩下的一百人在張飛的指揮下,組成了一個方陣迎敵。這樣大家可以輪流參戰,還可以讓中間的人休息一下,並且用連弩偷襲倭兵沒有遮擋的面門。

    現在輕騎兵都很累,而倭兵士氣正旺,想要突圍難度太大。因此張飛決定利用陣型的優勢在這裡抵抗倭兵的進攻。等天色稍晚,自己再帶領剩下的輕騎兵趁著夜色突圍。

    只是張飛這樣想,倭人可不願意給他這個機會。倭兵現在彷彿瘋狗一般,向著包圍圈內死守的漢軍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攻擊,儘管每次他們都會丟下一堆屍體,但是輕騎兵的數量也在逐漸減少,眼下張飛身邊的輕騎兵數量已經不足八十人了。

    看著再這樣下去恐怕很難擋住倭人的進攻。張飛與裴元紹商量了一下,決定冒險突圍。不管能衝出去多少人,只要能逃出去幾人,總比在這裡最後被倭兵全部殺光要好。

    就在張飛招呼輕騎兵做好準備,馬上開始突圍之時,眾人忽然聽到從遠處傳來一陣軍號聲。這種聲音對漢軍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也令輕騎兵精神為之一振,因為他們知道,有援軍前來解救他們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