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六卷 西遊 第三百四十六章 安息遇險 文 / 天翔

    第三百四十六章安息遇險

    接下來使團在赫拉德城又逗留了兩天,期間,老劉帶著幾名大漢商人和王允等人對赫拉德城的情況進行了一番調查,然後老劉又與幾名大漢商人談了一下,因為老劉的想法,是在與安息帝國簽訂友好條約、並在雙方的都城互設使館之前,先在安息馬爾吉亞那省省會赫拉德城建立大漢的領事館。

    由於馬爾吉亞那省的總督奧布裡斯已經基本同意了老劉的要求,因此為了節省時間,所以老劉在與王允等人商量之後,決定從幾名商人中留下一人來負責在赫拉德城進行大漢領事館的籌備工作,同時老劉也會留下五名親衛隊員在這裡,幫助留下的商人著手進行這方面的工作,並負責保護他的安全。

    跟著老劉來到安息的一共有四名大漢商人,他們之中領頭的那位名字叫作胡明,乃是大漢洛陽人氏,從他家的前幾代開始,便一直來往於大漢與安息帝國之間經商。而他從十五歲起,便開始跟著父親來往於絲綢之路,因此對於安息帝國的情況非常熟悉。當老劉跟他們幾位談過之後,胡明便表示自己願意為王爺分憂,在赫拉德城進行大漢的第一個設在外國的領事館的籌備工作,而老劉也希望在自己將來從羅馬帝國回來時,赫拉德城的大漢領事館便已經正式開張了。

    至於剩下的幾位商人,他們則繼續跟著老劉前往安息的都城泰西封,因為使館中會需要更多的人員,而且老劉還答應他們,一旦他們都在使館或是領事館中任職後,等他回到洛陽之後,便在大漢的商隊前往安息之時,將他們的家屬都送過來。他們在國外的這段時間,都可以享受與大漢內地的郡太守或是縣令一樣的待遇,朝廷會發給他們同樣的俸祿,還會每年給使館一定的費用。

    幾位商人聽了這些之後,心裡更願意去使館或領事館做事了,這樣既可省去了常年在野外奔波的勞碌之苦,同時也搖身一變,成了大漢的官員,拿著朝廷的俸祿,還可以把家屬也帶到安息的使館領事館一同生活,因此幾位商人都感歎王爺真是體察民情,真心為百姓做事,他們也一定不辜負王爺的重托,把使館和領事館中的各項事務做好。

    這中間老劉也與奧布裡斯總督會晤過幾次,最後雙方也達打成了一致,那就是讓大漢在赫拉德城中先把領事館建立起來,而老劉也會在到了安息都城泰西封後,向安息國王沃洛吉斯四世說明此事,同時徵得他的同意。奧布裡斯也會派信使前去泰西封把此事向國王和朝中的大臣說明,一旦得到安息國外和朝廷的同意,那麼這邊的胡明便可以根據老劉的建議,馬上著手進行領事館的籌建工作,這樣等老劉從羅馬返回經過這裡時,估計領事館也就可以正式開張了。

    幾天之後,使團留下了五名親衛隊員在赫拉德城,幫助胡明進行領事館的籌備工作,同時老劉也為胡明留下了足夠建起領事館的黃金供他使用。而尤利安由於在安息和羅馬都已經用不上他了,而在赫拉德城由於靠近貴霜,城中也有不少的貴霜商人,因此老劉和王允等人商量了一下之後,便把尤利安也留在了赫拉德城,他除了幫助胡明進行領事館的籌備外,還有老劉交給了他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便是想辦法找到幾位會說貴霜話的大漢商人,好在將來前去貴霜都城富樓沙,為大漢在那裡籌建使館。

    使團中的其餘人員在奧布裡斯總督及其手下一眾官員的親自護送下,離開了赫拉德城,到城外的軍營中與張飛等人會合。然後大漢使團便拔營啟程,告別了一直把他們送到軍營的奧布裡斯總督及赫拉德城的官員,離開了赫拉德城,繼續向西方的安息都城泰西封前進。

    根據安玄大師的描述,從赫拉德城到安息都城泰西封的距離足有四千多里,而且沿途還要經過帕提亞和阿帕麥亞兩個安息的附屬國,其中的帕提亞也就是安息帝國的發源地,如今帕提亞國的國王也是當初建立安息帝國的阿爾薩西一世的後代,因此也可以說他們與如今的安息王室乃是至親。至於阿帕麥亞不過是個附屬於安息的小國,也就是那種在安息勢大之時,便踏踏實實的做安息的附屬國,一旦安息的周邊有風吹草動或是安息王室發生動盪之時,便馬上宣佈獨立的牆頭草之一。而如今統治阿帕麥亞國的,乃是安息境內一個非常大的貴族伊斯帕赫帕特家族,他們的祖先與阿爾薩西一樣,也是一個小國的國王,只是後來阿爾薩西率眾反抗塞琉古王朝的統治,從而建立了安息帝國,而阿帕麥亞國也從那時起便一直是安息的附屬國,其家族在安息也是很有地位的一個大族,對於安息國王的**和安息國內的軍政都有一定的權利,並且安息帝國的政令有時候在這些小國之中並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因為他們都擁有很高的自治權。所以安玄大師也提醒老劉在使團經過阿帕麥亞國的地盤時,一定要高度戒備,防止他們遭到那些看了使團軍隊的裝備而眼紅的伊斯帕赫帕特家族的軍隊的進攻。

    沒想到在安息的內地還會有如此危險,但是安玄大師的話老劉他們知道肯定是有根據的,所以使團在最初的十天之中,是在帕提亞國的境內行走的,而帕提亞國的國王在知道了大漢使團到來的消息後,親自在帕提亞國的都城帕提亞城迎接老劉等人的到來,有安玄大師的出面,同為安息王室後裔的帕提亞國王海勒斯對大漢使團非常熱情,而老劉在酒桌上的豪爽也令海勒斯將老劉引為知己,硬是留大漢使團在帕提亞城逗留了五天之後,才在老劉等人的一再要求下,放大漢使團繼續西行。

    在離開了帕提亞城之後,又向西前行了三天之後,使團便進入了與帕提亞國相鄰的阿帕麥亞國。因為安玄大師早已提醒過老劉等人,因此在進入了阿帕麥亞國境之後,老劉便再次將不到四百人的衛隊分成了三部分,這次是讓文丑帶著五十名親衛隊員和一百名御林軍擔當隊伍的前鋒,而太史慈領著一百名御林軍士兵和三十名親衛隊員在後方為後隊,老劉則帶著淳於瓊和張飛以及剩下的一百多名士兵走在隊伍的中間。老劉也交待前後的文丑和太史慈,一旦遇到敵人來襲,就用連弩擋住敵人的進攻,如果敵人撤退,也千萬不可貿然追擊,雖然還沒有與安息軍隊打過仗,但是老劉也已經從安玄大師口中瞭解了安息軍隊作戰的特點,因此老劉也曾私下和陳宮郭嘉等人商量過,要對付安息的鐵甲騎兵和弓騎兵,最好的方法便是放敵人來到五六十步遠的地方,這個距離連弩的威力最強,雖然安息人的鐵甲騎兵戰馬和騎兵都有鐵甲防護,但是畢竟不可能把整個身體擋的密不透風,只要他們身上有沒被鐵甲擋住的地方,漢軍的連弩便可以射中他們。而另外還有一個對付鐵甲騎兵的更好的方法,便是用高順所訓練出來的陷陣兵對付他們,到時候由手持長矛的長矛兵站在前邊,而鉤鐮槍兵則蹲在他們的身後,用鉤鐮槍去鉤住那些鐵甲騎兵的馬腿,一旦戰馬失去平衡倒地之後,身披重甲的鐵甲騎兵恐怕連走路都困難,肯定會被前邊的長矛兵輕易的用長矛刺死。至於安息的弓騎兵,老劉幾人並不覺得其有多麼可怕,畢竟他們的身上沒有任何的盔甲和盾牌掩護,以前之所以他們被傳得神乎其神,主要是安息人的復合反曲弓比起羅馬和貴霜士兵手中的弓箭來,射程和威力都要大,但是遇到漢軍手中的連弩,並且漢軍身上可都穿著精鋼打造的全副盔甲,手中連弩的射程又比他們的反曲弓遠不少,因此只要在安息人的弓箭射程之外攻擊他們,安息的弓騎兵便根本不是漢軍的對手。

    做好了準備之後,使團便小心翼翼的進入了阿帕麥亞國的地盤,好在這裡都是一望無際的沙漠之地,因此沒有那些適合設伏的山脈森林,所以使團倒不用擔心會有敵人設下埋伏來對付自己。

    頭兩天都很安全,路上雖然也看到一些當地的安息人,但是對於使團的態度明顯與在前邊的赫拉德城和帕提亞國有所不同,這些安息人似乎並沒有把大漢使團當成他們的朋友,因此對於使團眾人並不十分友好,所以為了避免在城中被敵人攻擊會很難脫身,所以老劉傳令這次使團盡量避開沿途經過的那些城池,因此這樣一來使團前進的速度也減慢了許多。而到了進入阿帕麥亞的第五天,老劉等人所擔心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

    今天早晨使團在拔營出發的時候,老劉等人便看到在後邊不遠處,有一支安息人的弓騎兵隊伍一直跟著,只是這支隊伍的人數不多,大概也就二三百人。看穿戴與老劉他們在剛進入安息境內給他們帶路的幾名弓騎兵完全一樣,看樣子他們似乎就是在跟蹤使團,因為一直到了中午使團開始找了一處平坦的地方埋鍋造飯的時候,這支隊伍也在距離使團不遠的地方停了下來,並且也開始吃他們隨身攜帶的乾糧。

    當安玄大師帶著幾名親衛隊員騎馬過去想問問他們為什麼總跟著使團的隊伍時,那些安息弓騎兵立刻上馬跑開了。因此老劉與隊伍中的幾位大臣商量了一番,覺得前方肯定有安息人的埋伏,搞不好就是他們引以為傲的那種鐵甲騎兵,因此王允提出要是不行的話,不如使團便繞路前行,他剛才已經向幾名商人打聽過了,如果從這裡折向南行,也可以直接穿過阿帕麥亞的領土,進入安息的另外一個附屬國塔比亞的境內,從那裡也可以繞到安息的都城泰西封,只是距離大概會比直接走現在的這條路遠上千里之多。

    對於王允的建議老劉考慮了一下,並沒有採納,畢竟如今使團已經被阿帕麥亞的軍隊跟上了,現在即使想避開他們,恐怕也很那逃出去,所以還不如做好準備繼續前行。因為商人也告訴了眾人,作為安息的一個附屬國,阿帕麥亞的軍隊人數不過只有三四千人,而且其中的鐵甲騎兵也不過百人,所以老劉相信憑著自己手中的三百多名漢軍再加上自己和幾位大將,絕對不會輸給阿帕麥亞的軍隊。

    吃過午飯之後,老劉便傳令御林軍和親衛隊員繼續按照原來的隊形前進,只是他們一定要隨時做好戰鬥的準備,因為老劉猜測阿帕麥亞的軍隊也一定做好了準備,所以在兩軍遭遇的時候,漢軍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便可以輕易的將敵人擊潰,而且前邊距離安息都城泰西封的距離也不到兩千里了,因此只要打勝了這一仗,相信阿帕麥亞國的軍隊也就不敢再輕易前來挑釁,只要漢軍能在與他們的交戰中將他們徹底擊敗,使團的安全也就有了保證。

    在使團隊伍又向前行進了大約二三十里之後,前邊是一段長長地上坡路,雖然不是很高,但是老劉等人已經發現在這段坡路的另一頭,早已經有不少的軍隊在那裡等候著自己。而且在這支隊伍的最前端,便是老劉等人早已聽說過的安息鐵甲騎兵,只不過距離還遠,因此還無法看清安息鐵甲騎兵的裝備。

    老劉傳令隊伍迅速改變隊形,除了留下太史慈帶著的後隊士兵繼續嚴密監視隊伍後方的動靜之外,剩下的隊伍則留下趙雲與烏雲帶著十名親衛隊員負責保護隊伍中間的幾位文官、翻譯和商人,而老劉這次親自帶著淳於瓊、張飛兩人到了文丑帶領的前鋒隊伍中,為了充分發揮連弩的優勢,老劉將這二百四十人分成了三排,每排八十人,同時還向兩側派出了幾名探子去觀察兩側是否也有敵人出現,以防止被敵人包圍。

    等漢軍的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對面的敵人似乎也耐不住性子了,於是在幾聲牛角號聲響過之後,那些鐵甲騎兵策動胯下的高頭大馬,在周圍弓騎兵的掩護下,他們開始不斷的加速,沿著斜坡向坡下的漢軍發起了衝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