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四卷 戰起 第一百三十章 黃巾起義 文 / 天翔

    第一百三十章黃巾起義

    有了皇甫嵩帶領的新軍的幫助,信都城終於沒有落入黃巾軍之手,袁術帶領的幾千人也很快把信都城四門佔領了,除了韓忠和高昇二人帶著不到兩千人的黃巾軍士兵逃出了信都城外,剩下的近兩萬黃巾士卒都被新軍和城中的郡國兵斬殺殆盡。

    由於黃巾軍的裝備很差,也沒經過多長時間的訓練,因此今天雖然他們是拼了命的與官軍搏鬥,但最後畢竟實力相差太多,結果必然是大敗虧輸,只是在他們拚命的抵抗之下,新軍也有近兩千人的傷亡,令皇甫嵩手下新軍士兵的人數目前只剩下大約一萬七千人。

    保住性命的王芬以皇甫嵩是自己帶人到信都來的為由,拒絕把那箱黃金賞給手下的那些郡國兵,氣得眾人雖然直咬牙,也沒辦法,畢竟他還是冀州刺史,他們的頂頭上司。

    王寬看著王芬和皇甫嵩等人在刺史大廳中談笑風生,不由得心生一計,心道你王芬說話不算數,那我也不能讓你把這箱黃金拿回去,於是上前對皇甫嵩道:「皇甫將軍,城中的太平道信徒造反之後,我家刺史大人曾說誰能保住他的性命,他就拿出一箱黃金送給誰,剛才我和手下的士兵都看到了,現在皇甫將軍救了我們信都城所有官兵的性命,刺史大人的黃金看來要歸皇甫將軍了。」

    聽王寬說王芬要拿出一箱黃金來酬謝救命之人,皇甫嵩心道我新軍這次受了不小的損失,部隊已經損失了三千名士兵,而且現在自己帶著部隊遠離洛陽,朝廷的補給肯定不會及時送過來,能有一箱黃金那可就解了燃眉之急了,於是皇甫嵩對王芬抱拳道:「如此說來,那我就多謝刺史大人了,有了您的這箱金子,我的新軍士兵就不怕沒有軍餉了。」

    王芬有心想抵賴,可是當時有那麼多的士兵都聽到了,再一想這金子給了皇甫嵩也算是送他個人情,將來說不准有什麼事還能找他在朝廷之中幫忙,於是只好對皇甫嵩道:「正是如此,我剛才光顧著感謝皇甫將軍的救命之恩了,倒把這件事給忘了,來人,去後院把我準備的那箱黃金給皇甫將軍抬過來,聊表我對皇甫將軍和兩位大人的感激之情。」說完王芬狠狠的瞪了王寬一眼,心說你小子在我手下還敢如此戲弄於我,等將來你有什麼過錯犯在我手裡,看我到時候怎麼收拾你。

    這也只能說是王芬命大,碰巧被皇甫嵩救了一命,而巨鹿城中的縣令吳謙可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在中午時分被城中的黃巾士兵押到城牆之上,被用來砍頭祭旗,鬼影這樣做本來是想給城外的官軍看的,可是等了半天也沒看到一個官軍的人影,只好先把吳謙斬首,然後派人出城去打探消息,看看那支官軍的隊伍怎麼今天不見了蹤影。

    也就在是今天,大漢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五月二十日,分佈在各地的太平道三十方(由於有些地方的太平道已經被當地官府消滅或渠帥被暗殺了,因此原來的三十六方目前只剩下了三十方)信徒在各地渠帥的帶領下,於大漢的七州二十八郡之內,近四十萬人同時舉行起義,同時通告天下,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師弟鬼影稱為「地公將軍」,其三弟張梁號為「人公將軍」,由於這天是張角定下的太平道同時起事之日,因此可以說是各地信徒群起響應,黃巾軍勢如破竹,令朝廷的很多州郡失守、吏士逃亡,使都城洛陽為之震動。

    張角在發動起義的時候,又自稱「黃天」,並讓所有太平道信徒徒頭戴黃巾,這些起義的軍隊,又稱「黃巾軍」,而張角的起義也從此被稱為「黃巾起義」。

    眼下黃巾起義的主力軍,分佈在大漢的三個地區:張角帶領的一支五萬人的主力軍,目前駐紮在鄴城,與鎮守巨鹿的鬼影所帶的五萬人互為呼應,他們這一帶也是北方黃巾軍的活動中心;由渠帥張曼成帶領的另外一支五萬人的主力軍,活動在荊州的南陽一帶,張曼成被張角封為「神上使」,而南陽一帶也成為南方黃巾軍的活動中心;由波才、彭脫率領的一支六萬多人的主力軍,活動在豫州的穎川、汝南、陳國一帶,是東方黃巾軍的活動中心;還有卜己、張伯、梁仲寧、戴風領導的一支人數約四萬人的主力軍,活動在兗州的東郡至江淮一線,配合東方主力軍的活動地域,由此,這四支黃巾軍主力部隊形成了三方四箭齊指都城洛陽的戰略包圍圈。

    這場波及七州的黃巾起義暴發之後,各地的黃巾軍各路人馬,浩浩蕩蕩氣勢逼人,這些黃巾軍的目標很明確,直指州、郡、縣地方官府,黃巾軍逢官吏官軍必殺,遇官府必燒,另外他們還堅決打擊地方豪強,一時之間令很多州郡失卻依據,地方官員大多逃亡,黃巾軍幾大主力活動的地方幾乎成了他們控制的天下。

    而在此時,大漢朝堂之上一片混亂,掌權的宦官和朝中大臣彼此指責,互不相讓,有些朝廷中的官員如袁槐、劉寬、蔡邕等人,為了趁機除去宮中的宦官,借口中常侍封諝和太監徐奉參加了太平道,而且還打算做張角的內應傷害靈帝,因此堅決要求斬殺宦官頭目中的幾個常侍張讓、趙忠等人;而更多對黨錮一直不滿的如楊賜、馬日磾等官員則要求靈帝大赦天下黨人,釋放流放的徙徒,以便共同鎮壓太平軍。

    光和五年六月,靈帝終於同意下詔解除了長期實行的「黨錮」之獄,大赦天下,當然只有張角等黃巾軍罪不可赦,同時因為及時發現並剷除了洛陽城和皇宮中的太平道信徒,河南尹何進被靈帝提拔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卒屯於都亭,以鎮守都城洛陽,另外又在都城周圍八關(函谷關、廣成關、伊闕關、大谷關、轘轅關、旋門關、小平津關和孟津關)之中設置都尉駐防,以加強都城洛陽的外圍防衛力量,阻止黃巾軍向洛陽的進攻。

    靈帝又下詔令左中郎將朱雋率領北軍步騎兵四萬多人,進攻東線穎川一帶的太平軍,務必擋住這支直插都城洛陽的黃巾軍主力部隊;命仍在冀州與黃巾軍作戰的右中郎將皇甫嵩率領新軍士卒聯合地方官軍,進攻冀州黃巾軍,討伐張角,阻止其主力大軍南下洛陽;命南陽郡守率地方官軍防守南線,以防止黃巾軍北上。

    另外靈帝還下旨令朝中的公卿交出家中的馬車、弓弩,用以充實軍隊,各位將軍的子孫和吏民之中只要是懂得打仗、有些武力的,都集中到都城洛陽接受面試,合格的便分發到各軍之中一同參戰,同時嚴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與黃巾軍作戰。

    這次的黃巾起義雖然最終仍然發生了,但由於有了老劉的介入,使得朝廷事先有了準備,而最後參加起義的太平道信徒由於各地官府的壓制,比原來的人數少了一些,但老劉畢竟不是神,他雖然想盡自己的努力去阻止黃巾起義的發生,可有些事情畢竟不是因某個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只是這次起義對大漢朝所造成的影響,至少會比原來小一些。

    現在內地的官軍都在與黃巾軍作戰,而幽州的老劉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那便是在張角率領太平道信徒起義後的第三天,鮮卑大軍便兵分三路向漢地發起了進攻。

    第一路是由東部鮮卑大人闕機率領的七萬鮮卑騎兵,手下將軍有彌加、素利、宇文莫槐幾人,他們從右北平郡的徐無縣進入漢境;第二路是由鮮卑大王和連與中部鮮卑大人柯最合兵一處,他們的兵馬最多,共有八萬多鮮卑騎兵,旗下大將有闕居、魁頭、慕容風等人,這一路大軍從上谷的廣寧殺入幽州;最後一路是由西部鮮卑的兩位大人置鞬落羅和日律推演二人率領的八萬鮮卑騎兵,手下大將有宴荔游、拓跋疆等人,他們從并州的雁門進入漢境,三路大軍共二十三萬多鮮卑騎兵,可以說是鮮卑各部精銳盡出,看來這次和連與幾部鮮卑大人都是勢在必得,在他們的後方加起來也只剩下了不到五萬的老弱殘兵。

    最先發生戰鬥的,是在上谷的廣寧,現在上谷的太守是公孫瓚,而都尉則是原來難樓手下的萬夫長兀赤,為了防止鮮卑大軍的進攻,公孫瓚把老劉派來上谷協助防禦的幾支部隊重新進行了分配,突騎兵第二軍第一師的五千士兵在軍長赤延和師長赤莫罕的帶領下,與高順帶領的六千人的步兵師一起,被派到了上谷最前線的廣寧縣城,而師長脫脫兒率領的突騎兵第二師五千人則被公孫瓚留在了上谷的治所沮陽城中。

    由於幽州各地的守軍都得到了刺史府的命令,所有守軍不得出城與鮮卑大軍交戰,只是準備好守城之物,在城中堅守城池,另外由於有了幽州商隊的大力開發,幽州各地郡縣之中都是糧草充足,而鮮卑人本來就沒有多少餘糧,只要雙方相持的時間一長,鮮卑人的糧草很快便會耗盡,那時候他們想不撤軍也不行了,餓著肚子的兵馬肯定是自取滅亡。

    當和連與中部鮮卑大人柯最率領的八萬鮮卑大軍出現在廣寧城下時,城牆上的三千名當地的郡國兵和五千剛剛武裝起來的屯田軍士兵幾乎嚇呆了,只有突騎兵第二軍的五千士兵和步兵師的六千士兵還比較鎮定,他們中的突騎兵幾乎都來自遼西與右北平郡的烏桓部族,與鮮卑人近年來摩擦不斷,但是烏桓由於實力不及鮮卑人強大,因此他們也是飽受鮮卑人的欺壓,如今他們已經是大漢幽州的正規軍了,經過近一年的艱苦訓練,同時每人手中都配上了連弩和斬馬刀,因此他們並不因為城外的鮮卑騎兵人多而害怕,而是渴望盡快與鮮卑大軍交戰,也讓鮮卑騎兵嘗嘗他們手中這種曾經讓烏桓人吃夠了苦頭的連弩的厲害。

    老劉還派工匠在地處邊陲的軍事重鎮之中,於四門的城牆之上都安裝了幾架投石機,雖然數量不多,但由於是採取的固定底座,因此可以投擲的石塊更大,投出的距離也更遠,只是靈活性不如器械師的投石車方便。

    突騎兵第二軍軍長赤延帶著手下的師長赤莫罕和步兵師師長高順,還有廣寧縣的縣令章寒與縣尉,此時便在廣寧城北門的城牆之上,看到前來進犯的鮮卑騎兵連綿不斷的向廣寧城下進發,長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邊,到現在還沒有看出有多少鮮卑騎兵前來進犯,為了防止過一會兒廣寧城被圍住了無法派人出去報信,赤延連忙派了個信使從南門出了廣寧城,到沮陽去向太守公孫瓚報信,看城外鮮卑大軍的規模,人數至少在六七萬以上,同時也讓公孫太守把消息盡快傳到薊縣刺史大人那裡,看看刺史府能不能派些援兵過來,還有就是讓公孫太守做好準備,如果廣寧城守不住了,那鮮卑大軍的下一個目標應該便是沮陽城了。

    足足三刻鐘之後,鮮卑騎兵的隊伍終於開到了廣寧城下,從四面把廣寧縣城團團圍住,赤延和高順都在默默地在心中計算著城外鮮卑大軍的數量,最後確認這隊鮮卑大軍人數應該是在八萬人以上。

    圍住廣寧縣城的鮮卑大軍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在城外開始紮營,這些鮮卑騎兵似乎料定漢軍不敢出城應戰,因此他們居然把營寨紮在了距離廣寧縣城不到四里遠的地方。

    鮮卑大軍之中並沒有雲梯撞木等攻城器具,所以他們也開始派人在城外不遠處的樹林之中砍伐樹木,開始製造雲梯。

    現在廣寧城的最高將領便是突騎兵第二軍的軍長赤延,因此高順向他請示道:「赤延將軍,這些鮮卑人也太目中無人了,你看他們營寨的距離,正好在我們投石機的射程之內,我建議等他們的營帳建好了,將軍可以下令我們用投石機投擲石塊,砸爛他們的大營如何?」

    赤延在右北平的土垠城便見識過投石車的厲害,現在自己手中有了這東西,正好可以讓鮮卑騎兵嘗嘗它的厲害,於是同意了高順的建議,派人通知四門城牆上操縱投石機的士卒做好準備,等鮮卑大軍的營帳紮好了,便開始用投石機向他們進攻,最好是把他們的中軍大帳給砸爛了,那裡邊肯定是鮮卑大將的所在。

    在紮營之時,鮮卑騎兵還沒忘了向城中的漢軍炫耀他們的武力,有上百名鮮卑騎兵縱馬從城外不遠處來回奔馳,並且逐漸靠近城牆,打算施展他們的騎射之術。

    赤延和高順早就令士兵做好了準備,將手中的連弩對準了城外的鮮卑騎兵,等他們進入一百五十步的最佳射程之時,便用連弩幹掉這些不知死活的傢伙。

    城外的鮮卑大軍之中,暫攝鮮卑大王之位的和連與中部鮮卑大人柯最一起,帶著他們手下的大將魁頭、闕居、慕容風等人正對著廣寧縣城指指點點,幾個人有說有笑,似乎這廣寧城已經成了他們的囊中之物一般。

    這時前邊那些來往奔跑的鮮卑騎兵已經到了離城一百五十步遠近,只聽城上的高順一聲高喊:「放箭!」頓時只見城上的漢軍扣動手中弩箭的扳機,幾百支弩箭呼嘯著射向那些還在奔跑的騎兵身上,他們身上薄薄的皮甲根本擋不住漢軍的弩箭,只聽見「噗噗」的一陣悶響過後,剛才還在耀武揚威的鮮卑騎兵都已經中箭落馬,剩下上百匹戰馬獨自跑回了遠處的鮮卑軍中。

    眼前發生的情景不禁令鮮卑大軍中的和連等人目瞪口呆,他們還沒有與老劉來到幽州之後所組建的戍邊軍交過手,因此根本不知道漢軍有如此厲害的武器,剛才還在狂呼亂叫的鮮卑大軍頓時沒了聲響,而城上的漢軍則爆發出一陣震天的歡呼聲。

    赤延和高順看到漢軍的士氣已經被大大激發起來,心中高興,有了連弩在手,漢軍守住廣寧城的把握便大了幾分,原來那些還有些害怕的郡國兵和屯田軍士兵看到突騎兵和步兵師的漢軍如此厲害,心中的恐懼無形之中減輕了幾分,都盼著自己手中也能早日擁有一具連弩,這樣從遠處便可以射殺敵人,不用害怕與鮮卑騎兵近身搏鬥了。

    柯最忙命令手下的將軍約束好自己的士兵,不要再靠近廣寧城牆,免得又被漢軍射死,增加不必要的的傷亡。

    同時和連命手下大將魁頭前去城下喊話,讓城中的漢軍出城應戰,否則鮮卑大軍破城之日,將殺光城中所有的漢人,魁頭答應一聲,縱馬來到城下向城上的赤延等人喊道:「城上的漢軍聽清了,有種的你們便出來與我們決戰,躲在城中和縮頭烏龜一樣算什麼英雄,我家大王說了,你們不敢與我們交戰便獻城投降,否則他日我鮮卑大軍攻破你們的城池,我們便會屠城,城中漢人將一個不留,你們快做打算,否則等我們的雲梯造好了,便要開始攻城了。」

    赤延畢竟是城中的最高將領,因此眾人都看著他,於是赤延高聲答道:「城下的鮮卑狗賊聽清了,你想騙爺爺出城和你決戰,以為你爺爺是三歲小孩兒嗎,想仗著你們人多欺負爺爺,爺爺我偏不上你們的當,你給我聽清了:城中只有戰死的漢軍,沒有投降的漢軍,你們想攻城便放馬過來吧,剛才那些死去的鮮卑狗賊便是你們的下場。」

    聽赤延說的慷慨激昂,城上的漢軍在赤延說完,都高聲喊道:「鮮卑狗賊少要廢話,要攻便攻,我們等著你們。」

    高順從城牆垛口用連弩瞄準魁頭的頭盔,一扣扳機,一支弩箭離弦而去,正正射在魁頭的頭盔之上,嚇得魁頭一縮頭,急忙撥馬逃回了本陣,心中還在後怕,多虧這漢人的箭術不精,否則那弩箭向下偏個一寸兩寸的,自己不就當場身亡了。

    他哪裡知道這是高順故意射中他的頭盔,用意是給他和那些鮮卑士兵一個警告,否則以高順手中連弩的準度,想射他左眼便不會射到他的右眼上,還有就是他畢竟算是個前來交涉的使節,兩軍交鋒不斬來使是個最起碼的禮節,因此高順才給魁頭留下了一條小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