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三卷 幽州 第七十一章 長途追蹤 文 / 天翔

    第七十一章長途追蹤

    史阿對戲志才道:「我來。」便提劍進了包圍圈,那些江湖豪客看史阿進來了,馬上為他讓出一條路來。

    到了張純面前,史阿道:「你降還是不降?」

    張純道:「大丈夫一言既出,絕無反悔之理,你要打便打?何來那麼多廢話。」說完提起大刀便向史阿砍去。

    只是他大刀剛一舉起,史阿突然加速前衝,還不待張純大刀落下,史阿已經到了張純面前,回轉劍身,用劍柄重重擊在張純的胸口之上。

    張純心口一痛,不由自主的俯下身去,史阿側身來到張純身後右腳向他膝彎處一踢,張純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那些江湖中人看史阿已經制住了張純,紛紛湧上前來,七手八腳的把張純按住,然後高喊:「大人,我們抓住張純了,您可要說話算話,論功行賞啊。」

    戲志才雖然心中覺得好笑,但還是答道:「好好好,抓住張純,有你們的一份功勞,我自會向刺史大人稟報,到時候少不了你們的賞賜。」說完派士兵上前,把那張純綁了起來,押回大牢。

    此時的張純已經沒了剛才的囂張勁,耷拉著腦袋,被郡國兵五花大綁的押走了。

    院中剩下的那些護院和江湖人士都已經放下了武器,被郡國兵押著前往校場,先把他們看起來,等明天再聽候主公發落。

    正在此時,馬蹄聲起,老劉領著那一千輕騎兵來到了張舉府中。

    戲志才、張頜和史阿急忙來到老劉面前道:「參見主公。」

    「伯珪怎麼不在?公皓、雋義、史阿師兄你們辛苦了,這邊的情況如何?」老劉問道。

    「回主公話,張家院中的護院和江湖人士被我們殺了一半,剩下的都已經投降,張純已經被我們抓住,現在被押到大牢去了,只是張舉事先得到了消息,帶著一些人從北門跑了,伯珪聽說後,帶著二百名騎兵出城追他們去了,主公那邊的戰事如何?」戲志才道。

    「那邊除了幾個領頭的拒不投降,被益德和子義殺了,其他大部分都已經投降了,這樣吧公皓,漁陽這邊的事務你先負責處理一下,俘虜中那些護院可以讓他們到薊縣去做屯田兵,至於那些江湖人士如果確是受了蒙蔽,也不要太過為難他們,張純要看好了,公皓先派人把張府仔細搜查一遍,找到他們密謀造反的證據和與烏桓勾結的往來書信,我怕伯珪隻身犯險,這就帶人去追他們,這裡的事情就交由公皓全權處置了。」

    「志才遵命,只是主公你們對漁陽的地形不熟,還是帶上雋義將軍吧。」

    「好,現在城中是否還有張舉餘黨我們還不清楚,史阿師兄留下,保護公皓的安全,雋義我們現在就出發吧,還有伯珪他們離開多長時間了?往哪個方向追的?」

    「伯珪帶人離開已經大半個時辰了,張舉等人是從北門出城的,估計是向北方的上谷或東北方向的右北平方向逃跑了,待我們到北門問問守門士兵,便可知道。」張頜道。

    「好,那我們快走。」老劉說完,告別了戲志才史阿等人,在張頜的帶領下直奔北門而去。

    到了北門,張頜連忙下馬,向守門士兵打聽公孫瓚往哪個方向去了。

    北門的城門官已經叛逃了,現在領頭的是個曲長,一看是都尉大人帶人來了,忙告訴張頜,反賊張舉、公孫太守都是出了北門,沿著官道往北方去了,看樣子是向上谷的方向去了。

    張頜連忙把情況告訴了老劉,老劉擔心公孫瓚的安全,急忙帶著輕騎兵,沿著官道向北方疾馳。

    只是沒走多遠,眾人便來到了一個三岔路口前,指著前面的兩條分道,張頜對老劉道:「主公,直接向北的那條,是通向上谷地界的,那裡是烏桓難樓部落的地盤;而這條拐向東北方向的,是去右北平的路,那裡現在被烏桓烏延部落佔據著,我們向哪邊追?」

    老劉下了馬,來到路口前,讓士兵用火把照著路面,仔細的看了看地面上的馬蹄印。

    向東北方向的路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幾個馬蹄印,而向北的路上,馬蹄印明顯很多,而且雜亂無章,一看就是大群騎兵剛剛過去,看來公孫瓚是帶人向北追了,只是向右北平的方向雖然馬蹄印不多,但肯定也是有人向那個方向跑了,為了防止是張舉等人分開逃跑,老劉便讓張頜帶著一百名輕騎兵,向那個方向追擊,一定不要深入太遠,如果到了右北平還沒追上,那就馬上收兵,避免和烏延部落直接發生衝突。

    張頜領命,帶著一百名輕騎兵疾馳而去。

    老劉帶著剩下的九百名輕騎兵,還有張飛、太史慈二人,順著官道向北直追了下去。

    本來老劉以為自己的輕騎兵馬好,都是丘力居送來的良駒,而且配上了馬鞍、馬鐙,雖然公孫瓚早走了大半個時辰,但用不了兩個時辰,自己就會追上他們,可是到現在,已經兩個多時辰了,還是沒看到公孫瓚等人的影子,只是路面上的馬蹄印的新舊程度,表明公孫瓚等人確實是從這條路上過去沒有多久。

    又向前追了一個時辰,終於發現路旁有火光,眾人策馬過去一看,原來是幾十名漁陽的郡國兵,在看押著幾十名俘虜,其中還有幾個女人和孩子,估計是張舉和張純的家眷。

    看清了老劉身後的旗號,那些郡國兵知道是刺史大人親自到了,連忙過來見禮。

    老劉問道:「你們太守大人呢,還有抓到的這些是什麼人?」

    領頭的一個曲長忙對老劉道:「回大人話,公孫太守帶著一百五十人繼續追叛軍去了,這些人我們問過了,是張舉和張純的家眷,其他人是保護他們的護院,他們跑的慢,便被我們追上了,跟我們打了一仗,被我們殺了一些,其他人便投降了,太守大人安排我們在此看著他們,等他追上其他的叛賊,把他們抓住再回來和我們一起回城。」

    老劉道:「你們不必等了,先帶著這些人回漁陽城吧,把他們先押入大牢,讓戲先生來處置。」

    「遵命。」那曲長答應一聲,帶著手下士兵,押著那些俘虜回城了。

    老劉帶著輕騎兵,沿著路面上的馬蹄印記繼續向北追蹤,這條路起初是向北的,但到了後來又折向西北方向,從漁陽出來跑到現在已經有三個多時辰了,應該已經到了上谷郡的地界了,老劉讓大家做好戰鬥準備,畢竟已經進了烏桓難樓部落的地盤。

    果然沒過多長時間,便聽到前邊人喊馬嘶聲不斷,火光照亮了夜空,似乎是有大批人馬在廝殺,擔心公孫瓚等人的安全,老劉快馬加鞭,轉眼衝到了眾人前面,張飛和太史慈也加快速度,緊緊跟在老劉身後。

    轉過一道山梁,眼前是一大片開闊地,老劉拉韁繩停住絕影,同時伸手示意大家先停下,然後定睛向場中觀瞧。

    開闊地的中間,無數的烏桓騎兵把公孫瓚帶領的一百多郡國兵團團圍住,除了最裡邊的烏桓人在那裡與大漢士兵對峙外,外圍的烏桓騎兵繞著圈子縱馬疾馳,同時不時向中間那些漢軍士兵射上幾箭,這些烏桓騎兵的騎射之技果然不錯,圈中的漢軍不時有人被流矢射中,落馬身亡。

    公孫瓚一路追下來,眼看已經出了漁陽地界,進入了烏桓難樓部落的地盤,但似乎離前邊的張舉等人已經不遠了,所以公孫瓚一咬牙,帶著士兵繼續前進,只是這裡已經是上谷郡的廣寧縣境內,烏桓人自打老劉來到幽州以後,也開始注意大漢軍隊的動靜,在與大漢交界的地方都設有暗哨,前邊的張舉過來時,已經驚動了暗哨,把消息向後傳了回去,烏桓騎兵很快便集合了兩千人馬,在此地設好了包圍圈,等著漢軍進來,結果張舉等人剛一闖入,便被射死了不少人,看到對面是烏桓騎兵,張舉連忙大喊:「我是漁陽的張舉,是你們難樓大王的朋友,前來投奔大王的,後邊的才是大漢的軍隊。」

    那些烏桓騎兵忙把情況向帶領他們的將軍上報,那領頭的將軍是一個烏桓部落的頭領,名叫兀赤,現在是難樓手下的一個萬夫長,負責駐守廣寧縣,手下有五千多烏桓騎兵,作為難樓的親信,他知道張舉準備和大王合作的事,於是便把他們放了過去,然後把隨後跟著的公孫瓚等人圍了起來,看漢軍人少,這些烏桓騎兵便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並不急於向他們進攻,只是在外圍用騎射來進行騷擾,慢慢消耗漢軍的人數,最後再活捉他們。

    公孫瓚大怒,指揮士兵幾次向外面衝殺,但由於人數相差懸殊,都被烏桓騎兵擋了回來,而且現在就剩下不到一百人了,還有一些人負了傷,連公孫瓚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好在沒傷到要害,射的也不深,只是那箭支插在腿上影響行動,公孫瓚發了狠,伸手抓住箭桿,一使勁給拔了出來,邊上的士兵忙找了塊白布,將他的傷口包紮起來。

    看來是自己輕敵誤事,只是不知道漁陽的玄德等人是否派人跟著自己,要是那樣,自己這些人還有一線生機,要是沒人前來救援,估計今天這些人是無法生還了。

    便在此時,老劉帶著九百輕騎兵趕到了,看清楚眼前的形勢,老劉忙令輕騎兵準備好連弩,趁著烏桓人不備,邊沖邊射,很快打開了一個缺口,衝到中間,與公孫瓚等人會合到了一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