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二十章 入閣 文 / 雨竹月影
第二十章入閣()
臘月十六,內閣頒發詔令,晉王調離飛騎營,改任內閣輔政!
這簡直是個爆炸性的消息,詔令一下,許多人都怔住了!這升的也太快了吧!內閣輔政,那可是很難才能達到的位置!雖說晉王是皇上的胞弟,但是本朝建國以來,為了限制皇族的爭權,根本沒有王爺入閣!當今皇上除了晉王這個親弟弟,還有四弟豫王、七弟梁王,另外這兩個王爺只在朝中兼了無權的官銜。
再說,內閣都是有哪些人組成的呢?本朝的內閣是一個位於六部之上的權力部門,自太宗皇帝也就是先帝的爺爺時期開始創建,本是皇帝為了瓦解相權而建的。初期的內閣只是作為皇帝的智囊集團存在,成員的品級都不高。到了世祖皇帝即崇德皇帝的爺爺時代,皇帝賦予了內閣成員更高的官銜和更大的權利,他們直接與皇帝商討國事,發佈法令和行政決策,他們的所有決議都要交由皇帝朱批,之後再寫成詔書下達六部各司及全國各地。到了世祖後期,內閣成員增加,但是核心層只能有三個人,這三人將以往丞相的職責分擔,皆為正一品,不過也將首座稱為相爺。核心層之下是內閣的智囊團,共有五個人組成,是為內閣學士,這八個人要為核心層和皇帝總結和提供信息,並擬寫詔令。此外便是內閣輔政,共有八人,這些人沒有統一品階,他們的職責是對內閣的決議組織復議,如果內閣決議有偏頗,他們可以提出反對;這些內閣輔政與內閣學士同列核心層之下,二者擔任不同的角色,內閣輔政主要是監察的作用。但是,內閣輔政與御史台、大理寺這些部門不同,他們監督的對象不是各級官員,只是內閣的成員以及內閣的決議,要是他們否決了內閣的決議,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請求復議。如此一來,不單分解了相權,還有效的防止了內閣權利擴張架空皇權,又保證了朝廷政策制定的公正和正確性。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有些政令就會在內閣轉來轉去,無法形成統一意見向下傳達,降低行政效率。
那麼,當初就沒想到這一點嗎?剛開始的確沒有,後來慢慢發現了弊端。於是,一旦出現意見不同的局面,就要由皇帝來裁決,皇帝可以直接下聖旨來頒布法令!這樣就加強了皇權!不過,皇帝想要繞過內閣直接下命令,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薛懷遠自先帝時就擔任內閣首座一直到現在,另兩位則是楊士奇和崔默林,這三人組成的內閣核心層十多年沒有改變。語詩的父親任內閣學士,所以朝廷很多大事他都是在參與的。晉王如今的這個職位,是十分重要的。至於其他的內閣學士和內閣輔政,都是從滿朝文武官員中甄選出來的。
晉王接到詔令之後,直接到宮裡報到去了。
再來說說皇宮,本朝的皇宮位於京城正中,京城內的所有建築都是圍繞著皇宮而建。宮城呈長方形,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丹鳳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面為青霄門;西面為銀漢門。除丹鳳門有三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一個門道。晉王乘轎自丹鳳門左面的門道進入,過了金水橋,就是皇極殿,皇極殿建在一座高台之上,重大慶典和朝會在這裡舉行。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極為高大宏偉。
繞過了皇極殿東面的邊道,就到了明德殿,這是皇帝臨朝聽政之所,左右兩邊分別是弘文館、史館和御史台館等官署。弘文館是六部在宮裡的辦公地點,六部官員在這裡和內閣商討國事、聆聽聖諭,之後再將敕令傳達到京城裡各部的衙門進行辦理;史館則是史官們記錄事實、修纂史籍的地方;御史台就是御史辦公處。還有其他一些重要部門,比如太醫院也在這裡設有辦公地點。
明德殿北側就是內閣的朝房——紫宸殿,紫宸殿雖然沒有皇極殿和明德殿那樣宏偉,卻真正整個國家的權力中心。皇帝和內閣成員們在決策國家大事,並向全國下達命令。今後晉王就要在這裡辦公了!
不過,他先要到乾清宮去拜謝皇恩,之後才能正式在內閣辦公。
於是,晉王穿過紫宸殿東面的角門,穿過乾清門,來到乾清宮。皇帝平常在這裡批閱奏章廷報、接見官吏,日常生活起居也在這裡。中間大殿正中放著寶座和御案,左右兩側各有門通往東西暖閣。
晉王來的時候,皇帝正在西暖閣看書。劉全將晉王引進去,晉王向皇上下跪行禮之後,皇帝叫他站起身,把書放在桌上。坐在一側的椅子上,叫晉王坐在旁邊,問道:「你是不是覺得給你這個職銜,拖得太久了?」言罷,端起水喝了一口。晉王趕快跪下,道:「臣弟不敢!臣弟唯有粉身碎骨,方能報效皇上的恩典!」
皇上扶起他,說道:「本來呢,當初決定你的親事的時候,這件事也定下來了。可是後來你也知道,西北邊疆戰事、黃河大水災民安置、大堤修復,這些事情就把內閣忙得暈頭轉向,你的事也就給忘了!朕也是記性不好,沒人提醒就根本想不起來!」
皇上笑道:「咱們親兄弟,有什麼事你自己說就是了,朕和母后都想你好。兄弟間有什麼不能說的,你說是不是?」
晉王也被皇上說的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