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異域縱橫記

第九卷《故土未寧》 第七十回:傳詩重溫中國夢,厲兵再振炎漢魂(下) 文 / 文衍

    話說趙矜收納中華名士,給他們施展抱負的機會,請他們各展所長,為炎漢興起與中華文化的傳播效力。一般的「名士」,往往是些清淡誤國之徒,名聲無非都是互相追捧而來。因此趙矜本來對於「名士」一詞頗懷忌憚。不過,看這幾位名士,應該是名副其實,至少他們都不仕元廷,心懷故國,忠心和氣節可鑒。

    於是趙矜給他們都安排了職位。周密為太醫令,汪元量為太樂令,劉辰翁、余景仁做翰林學士。至於關漢卿,是趙矜還是一介遊子時就認識的,正所謂「貧賤之知不可忘」,敕封為王兄。關漢卿自由散漫,不愛擔任官職,趙矜便由著他。黃道姑呢,考慮到沒有王姑的說法,再說她是個樸實的勞動婦女,不愛頭銜也不愛官職。趙矜遂不封她,給她等同於五品官的俸祿,讓她不用管任何雜事,專心從事發明與生產指導。

    隨著黃道姑的到來,炎漢的棉紡行業立時得到脫胎換骨般的發展。黃道姑有六種棉紡機械,在這個時代是獨步天下的先進發明,只要有足夠的原料,足以令炎漢軍民不愁衣裳。海都汗國控制下的中亞是優良的棉花產區,炎漢既與海都汗國結盟,可以與之進行棉花貿易。另外,阿塞拜疆的氣候比較溫暖,適合種棉花,今後亦可成為炎漢主要的棉花來源地之一。經過了南征戰役之後,阿塞拜疆與炎漢的關係更加密切,經濟上正可互補。

    除了棉紡以外,毛紡也可以同步發展。棉花在炎漢幾乎沒有適合種植的地方,羊毛、羊絨卻是可以自給的原料。黃道姑以前是在海南生活,海南只有棉紡,因此她發明的都是棉紡機械;現在可以請她一併發明新式毛紡機械,觸類旁通嘛。

    這樣一來,炎漢的「豐衣」已經指日可待。那麼「足食」呢?炎漢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乾燥,糧食畝產偏低;農業人口又缺乏,無法開墾太多荒地。牧區則以養馬為首要任務,牛羊退居其次,因此肉類、奶類的產量也不太高。到現在,農牧林漁獵各業加起來所生產的食物,只能勉強供應軍民平時所需。一旦行軍作戰,糧草大量消耗,就不足了。在趙矜領導起義之初,新城裡囤積有大量糧草;到如今,舊糧漸漸吃完,新糧補給不足,倉庫漸空。

    糧食問題,何其重大。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三方面著手:一、軍隊屯田。二、奪取產糧區。三、擴大糧食貿易。

    要屯田,需要相對和平的環境,軍隊不必太多調動,才能安心屯田。像玄黃三年這一年裡,炎漢戰爭頻繁,全**隊幾乎調了個遍,有的還調了兩遍、三遍,怎能屯田?

    要奪取產糧區,須先確定目標。距離炎漢比較近的大型產糧區有三個:中亞費爾干納盆地、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歐平原南部。前兩者一個在海都汗國手中,一個在伊兒利汗國手中,不要想望。後者即現代的烏克蘭一帶,是前蘇聯的糧倉,如今主要是在基輔大公國控制下,羅斯托夫公國也控制一部分。因此,炎漢未來的矛頭所指,即是這一個地區。

    要擴大糧食貿易,當務之急就是——必須奪取出海口!陸運糧食非常費力,成本非常高昂,只有通過海運,才能大量進口糧食。羅斯托夫公國正當炎漢的出海口。

    「羅斯托夫必須拿下。」趙矜已不知是第幾次跟重臣們念叨:「不拿下不行。我國糧食入不敷出,照這樣再過兩年,人民可不一定吃得飽飯了!」

    可是攻打羅斯托夫,勢必又要耗費大量糧草。而且打下羅斯托夫,即與基輔大公國大面積接壤。基輔大公國是東斯各國的首腦國,擁兵十幾萬,倘若與炎漢發生衝突,大打出手,炎漢的軍糧能否經得起消耗?

    開國已經三年有餘了,沒有發生嚴重災害,算是運氣。可是今後誰能保證不會發生災害?倘若發生災害,糧食大量減產,又該怎麼辦?

    因此炎漢儘管征戰接連得勝,國土不斷擴大,基本的生存問題卻依然沒有解決,實際上仍處在相當危險的境地。

    「羅斯托夫人挖伏頓運河,進度很慢。照這樣下去,估計得明年八月左右,才能完工。」趙矜與重臣們商議:「那麼,我決定明年之初抓緊時間實行屯田,京營部隊與民兵出動五萬人開荒。荒地開墾出來以後,用民兵輪流耕種,平時保持五千人在田間照料作物,農忙季節再調人手幫忙。你們覺得怎樣?」

    司農卿虞默道:「主公所言極是。屯田乃當務之急,刻不容緩矣。」

    太倉卿劉仕德道:「可於四郊加建倉庫,就地收儲,不需搬運入城,節省人力。」

    他們群策群力出主意。司寇卿張翰忽道:「主公忘了?俘虜可用也。」

    趙矜一拍大腿:「對了!」

    南征之時,漢軍在格魯吉亞俘獲到一萬餘人。趙矜令眾將從中精選五千人,收編為本**隊,分散編入各地駐軍。格魯吉亞人普遍身強體壯,是良好的兵源,埃及馬木留克朝的奴隸軍隊之中即有許多格魯吉亞人。炎漢要用格魯吉亞人充實本**隊,即是《孫子兵法》裡面所闡述的轉化敵人的力量為自己的力量之理。不過,怕他們聚在一起不好控制,因此要分散開來。

    其餘六、七千俘虜還沒有安排,不妨用作農夫,讓他們在安漢府的郊區建造倉庫、房子,定居下來,將來照管大軍開墾出來的農田。

    至於被漢軍俘獲的都藍公主,趙矜將其釋放回伊兒利汗國。本來想要敲她父親帖克笛汗一筆贖金,但考慮到緩和兩國關係的需要,索性免費放了。

    難道是因為都藍是個大美女,楚楚可憐的,趙校草一見又起了憐香惜玉之心,所以免費釋放了?——非也,不要小看了趙校草,美女誠可貴,國事更重要,這其實是審時度勢的明智考慮。帖克笛汗在霍姆斯大敗之後,元氣未復,聲望折損。倘若因為女兒被俘,被炎漢勒索贖金,他的聲望必然又要下降。這難保不會導致他惱羞成怒,發兵來打炎漢,博回臉面。現在炎漢主動送回,他就有了臉面,可以說:「炎漢國王懼怕我,即使打格魯吉亞獲得了我的女兒,也馬上送來還給我。」男人的臉面很重要,一國君主的臉面更加重要。所以做事不要做絕,不該惹的人不要惹,趙矜已經深通此理了。

    再者,趙矜與拜占庭公主蘇妃婭正訂著婚,蘇妃婭的姐姐茱莉婭則是帖克笛的妃子。這樣說來,趙矜與帖克笛亦算是非正式的連襟關係。既然是未來親戚的關係,現在不妨多多少少客氣一點。

    都藍回國,跟父親說明趙矜對自己以禮相待,把自己當作侄女一般。並說趙矜是個強悍的君王,非常善於用兵。帖克笛遂打消了與炎漢爭鬥的念頭。格魯吉亞國王狄米特爾後來派了使者想要迎回都藍,帖克笛怒其無能,不給。都藍遂於伊兒利汗國首都大不裡士留居。

    趙矜處理完了南征後遺留的事情,安排妥明年農業生產的佈局,即把重點轉向軍事、軍工方面。

    孟氏兄弟帶來了高超的大馬士革兵器鍛造技術,指點炎漢工匠改進工藝。趙矜看了新鍛出來的一批刀劍,果然鋒利異常。斡州有幾處鐵礦產出「玄鐵」,也就是稀有金屬含量很高、硬度與韌性超強的特種鋼鐵,配合新鍛造技術,出品的兵器質量能與正宗的大馬士革兵器媲美。炎漢從此把普通材料、普通工藝的兵器用於出口,把使用玄鐵材料、大馬士革鍛造法製造出來的優質兵器作為保留的禁運品,只供給本**隊使用。強弓勁弩同樣也不出口,炎漢大量製造弩機,作為水陸軍隊的遠程攻擊利器,這一優勢在周邊國家之中沒有能夠相比的。

    趙矜還絞盡腦汁想要發展火器。不過,先前金帳汗國的火器匠人全部落到海都的手裡,硝石原料產地也在海都汗國的腹地。製造火器在這個時代是不傳之秘,硝石被海都列為他們國家的禁運品。炎漢在火器方面,既沒人才又沒原料,沒辦法搞起來。

    其實光是火藥的配比,就遠非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西方人在幾十年前就約略聽說了東方人的火藥是用硝石、硫磺、木炭等幾樣東西配出來的,可是一幫「巫師」(基督教反對科學,將當時的科學研究者稱為巫師,加以歧視)研究了幾十年,竟沒有人能夠配得出來。

    元朝在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滅亡了南宋之後,集中全國各地的火器工匠到大都,經過數年時間,重新調整火藥的配方,使同樣體積的火藥,效能提高了大約三倍。因此在這個時代,元朝火器遠遠領先世界。歐洲根本還沒有火器,連火藥的配比也摸不懂,直到一個叫做培根的人,石破天驚的一次試驗……

    趙矜以率領華夏各族回歸中原為目標,把元朝視為最終敵人,未雨綢繆預作準備,想要發展火器,將來才好與元朝抗衡。缺乏原料的話,可以先不生產,把各種渠道搞到的少量原料拿給工匠們做實驗,只要能夠配出效能不錯的火藥,造出幾種有實用價值的火器,將來有了原料再大量生產不遲。這就是趙矜的想法。不過到目前為止,由於缺乏專業人材,研究毫無進展。

    沒有條件,不能強求。歷史上多的是例子,哪怕裝備上遠不如敵人,憑著激昂的鬥志也能打敗敵人。

    目標遠大,未來艱難定多。只有振奮精神,秣馬厲兵,一步一步進取。

    (待續第七十一回:文天祥大都赴難,起義軍遍地揭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