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江東周郎

第四卷 赤壁之戰 第三百六十四章 管寧邴原 文 / 草牛

    第三百六十四章管寧邴原

    國淵感激周瑜的知遇之恩,自然傾力開始工作,由於早期周瑜推行的新政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執行,且各地新任官吏大部為從各地讀書院挑選出來的精英,國淵主管的屯田工作很快便取得了較大的成效,特別是民屯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量荒蕪的土地被重新登記在冊、租借給流民、再次開發了出來,由是,周瑜治下的地域裡糧食產量大為提高,百姓們逐漸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江東地界上面有菜色的流民越來越少,社會也更加安定,可用於今後征戰的軍糧儲備自然也是十分充沛。

    除了上述人才的加盟之外,周瑜還刻意招攬在中原一帶很有名望的名士,其中周瑜最為看重的便是管寧和邴原二人。

    管寧字幼安,邴原字根矩,兩人都是青州北海郡朱虛人。管寧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號為一龍,寧為龍頭,原為龍腹,歆為龍尾。邴原亦滿腹經綸,是純淨有德,志向高尚,行為忠直方正之士。

    為避黃巾之亂,管寧和邴原二人遷到遼東居住。黃巾初起時,二人便將家屬安置在北海城內,自己避進郁洲山中。當時,孔融任北海相,向上司推薦二人。二人以黃巾軍正強盛為推托,遂又避到了遼東。當時遼東太守是公孫度,很有統治能力,而且遼東地理位置偏僻,戰亂沒有波及,是當時一個理想的避難地。

    遼東太守公孫度熱情招待,多方資助他們。在遼東,他經常給人「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頗受人們愛戴。二人的子弟也多,數年之內,便有數百家人遷到遼東,投奔二人。

    公孫度幾次欲請二人出山,在他府中任職,但均被婉拒。周瑜知道,歷史上,他們二人曾被曹操請出了遼東,但也未在朝廷中擔任職務,只是安居故鄉,以教書授業為樂。

    如今藏已經升級為藏書院,用於傳授學業的學堂也擴建了,足可容納五六百人,分在幾處講學。按理說,藏書院已有了鄭玄、王朗、蔡邕、孔柚四人,皆是當朝名士,隨便拉出一個人來都足以號召一方。但是周瑜還不滿足,隨著自己統治的地盤越來越大,迫切需要大量新鮮血液加入到官府之中,以革除陳舊之官風。培養出大量合格的新人,自然需要更多的好老師,周瑜便有了將管寧和邴原二人請到江東來的想法。

    一日,周瑜派人將華歆和國淵二人請來商議事務,議及此事,周瑜笑問華歆道:「子魚先生,你一貫主張重農非戰,重視文德教化,如今藏書院還需擴大規模,缺乏名師。聽聞你與管幼安和邴根矩一向交好,不知可有方法請他們到江東來教學?」

    華歆聞言神態間有些窘迫,遲緩地回道:「主公有所不知,昔日我們三人確為至交好友,號稱一龍。然自他們在避亂遼東之前,我們之間發生了一些事,此後不再來往,如今已談不上什麼交情了。」

    好奇心人皆有之,周瑜頓時來了興趣,忙問道:「三位皆為高士,會有什麼事情令你們不再交往了呢?」

    華歆心裡雖不樂意說,但周瑜是自己的主公,對自己不薄,一向也尊重自己名士的身份,便斷斷續續地說了他和管寧之間的故事。

    原來華歆年輕時曾和管寧在同一處求學,老師講究的是知行合一,既要他們讀書寫作,也要他們參加體力勞動,不能一昧地當書獃子。有一天,管寧和華歆二人在書捨後的菜園裡鋤草,說來也巧了,菜地裡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華歆在後邊鋤,過了一刻也看見了這塊黃金,當時華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裡頭忍不住,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管寧得知後心裡很不高興。

    過了幾天,華歆和管寧兩人正在屋裡讀書,正巧在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鑼鼓聲喧天,一大隊隨從佩帶著武器、穿著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著車子,威風凜凜。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著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裡,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蓆子從中間割開,淡淡地道:「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周瑜聽了心裡頓時明瞭,原來這便是他曾聽聞過的菜園鋤金、割席斷義的故事。從一個穿越者的角度來看,周瑜沒覺得華歆的所作所為有什麼不當之處,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對於金錢和權勢的羨慕也是正常的。由此看來,華歆倒是性情中人,而管寧的個性未免有些過於偏激了。

    「子魚先生,在我看來,此事也非先生之過也。」周瑜笑道,「管幼安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在我看來,卻是有些迂腐了。山有定形,水無常勢,萬條河流皆歸大海,懂得變通,方是處世之道。」

    華歆卻為管寧辯解道:「幼安自是世間真正的高士,我等尚有權欲之念,他卻能獨善其身。此衰亂之時,世多妄變氏族者,違聖人之制,非禮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論》以原本世系。主公如能請他來,則是江東的幸事。我也欲就此機會與他們盡釋前嫌,重歸於好。」

    周瑜點頭稱是,轉向國淵道:「子尼亦曾在遼東講學,和管幼安、邴根矩必然相識,不妨寫信請之。」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章分解。

    非常感謝各位書友的欣賞,在此小生有禮了!還請多多***,多多收藏,多多推薦,多多***,多多打賞!謝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