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三國霸主

第7卷:天下霸主 第65章:華夏十大名關 文 / 榕樹下

    第65章:華夏十大名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潼關,位於陝西東部渭河下游、舊潼關縣港口鎮東南的黃河邊上,與崤函古道東口的函谷關遙遙相對,守衛著這條古道要津的西口,歷史上因其守望著崤函古道中百餘公里的桃林而又稱為桃林塞。

    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而這第一大關便是劍門關,劍門關位於四川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第三關乃是鎮南關,鎮南關是中國南疆重要關口,如今被稱為友誼關,始建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曾稱雞陵關、大南關和界首關,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15公里處,踞大青山、金雞山(古稱錦雞陵)隘口,與西北的平而關、水口關合稱「南天三關」,鎮南關是中越兩國邊境線上最重要的隘口。

    第四關乃是嘉峪關,嘉峪關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的西端的重要關隘,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古稱其為「天下雄關」,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第五關乃是雁門關,雁門關又名西陘關,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

    第六關乃上谷關,上谷關也稱五阮關,又有蒲陰陘、子莊關之稱,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長城的關口之一,位於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五阮關與二關號稱內三關,宋時名金陂關,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紫荊關!

    第七關乃是葦澤關,因唐高祖的三女兒、唐太宗的妹妹——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此改名為娘子關。葦澤關是長城的著名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關城東南側長城依綿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環繞,終年不息。險山、河谷、長城為晉冀間築起一道天然屏障。

    第八關乃是居庸關,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也有一說,說居庸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毛主席也曾讚譽過「不到長城非好漢」,那便是指的居庸關,其親筆題詞「不到長城非好漢」便坐落於此。

    第九關乃是山海關,山海關又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因為與山海之間而得此名。這是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衝,是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道雄關,俗稱「天下第一關」。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第十關乃是平型關,平型關古稱瓶形寨,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現在叫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呈正方型,周圍九百餘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門額現收藏在平型關村某村民家中),真謂峻嶺雄關。

    平型關北有恆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聳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這兩山之間盡一條不甚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由於恆山和五台都是斷塊山,十分陡峻,成了晉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這條帶狀低地便成為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條東西向古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連北京西面的紫荊關,西接雁門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

    左傲冉率軍十五萬,兵進潼關,徹裡吉與李文侯一早就得報了,所以便率隊出關,於潼關外十里迎接,左傲冉可是他們的主公,雖然不能說成百年不得一見,但是想要見到左傲冉,那也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恐怕比見到皇上還不容易呢!

    徹裡吉和李文侯本以為這樣能起到取悅左傲冉的目的,但是,左傲冉卻沒有給他了一點笑臉,反而是面沉似水,有有一搭沒一搭的應了他們幾句,二人一下子就明白,自家主公這是不高興了,恐怕有人要倒霉了,真不知道是哪個倒霉地傢伙啊!嘿嘿!好嘛!這倆人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呢!

    進了潼關,左傲冉居於首座,陳瑀、陳琮兩兄弟、文聘、呂曠、呂翔、張純、沮鵠、沙摩柯、周泰、蔣欽、祖郎、管承、譚雄、李異、盧毓、韓莒子,王昌、李蒙、王方、小將牛剛等臨列兩旁,何儀、何曼兩兄弟仍是在他們的原位充當站殿將軍,然而徹裡吉和李文侯二人卻站在正中,頭低著,根本不敢抬起,因為他們兩正在承受左傲冉的怒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