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三國霸主

第5卷:亂世梟雄 第20章:討逆董賊 文 / 榕樹下

    第20章:討逆董賊

    諸葛虔受到了縣令大人與民眾的熱情擁戴,不用多提,不過這個縣令還蠻直爽地,說封縣尉就封縣尉,直接當著民眾將一切事物分封完畢,讓諸葛虔即刻上任,諸葛虔當上縣尉之事咱們暫且不提,後文自有詳解。

    咱們回首再說左傲冉,左傲冉回答家中,沮授手持一物大呼:「大事不好了!」左傲冉接過沮授手中之物(卷軸),打開一瞧,臉色「唰」一變,大呼道:「天不佑我啊!」

    原來左傲冉手中之物乃是曹操發佈四方諸侯地討伐董卓的討逆檄文,上述:操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田豐拿過左傲冉手中的錦布卷軸一瞧,感慨道:「一步慢步步慢,如此一來,將咱們的整盤計劃全部打亂,這該如何是好啊!?」眾人也唏噓不已,一時亂成一團,輿論紛紛。

    「余嘗聞逆賊起而賢人生,昔諸呂為亂,平勃奮起,莽逆篡朝,竇融憂心,蓋因其忠臣不發,則社稷難安,余曾讀秦紀,趙高跋扈而李斯附逆,則百二秦關一朝易主,非喪於楚漢,但毀於權奸而已。

    西涼董賊,嘗自稱忠良之臣,然細數其實,大謬而非,其黃巾之時,兵敗河北,賄賂閹宦,得免其罪,後獲先帝器重,拜涼州刺史,加前將軍,封鰲鄉侯,然不思報恩,結托朝貴,遂任顯官,統西州大軍二十萬,嘗有不臣之心,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為君子所不齒也,方以卓為諸侯,輒承資跋扈,肆行兇忒,故尚書丁管,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

    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徐方,彷徨東裔,蹈據無所,自群兇犯駕,天子勢弱,卓行廢立之舉,豺狼野心潛包禍謀,卑侮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台,**朝政,爵賞由心,刑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群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百寮鉗口,道路以目,尚書記朝會,公卿充員品而已。

    十月間,拘禁少帝於內宮,剖剮伍孚,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聞,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污國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細政苛慘。

    歷觀載籍,暴逆不臣,貪殘酷烈,於卓為甚,幕府奮長戟百萬,胡騎千群,中黃育獲之士,良弓勁弩之勢,州郡當各整戎馬,陳兵待發,以挽將傾,並匡社稷,以立賢名,於是乎著,如律令!」

    左傲冉將麾下一眾文臣謀士所撰寫的討逆檄文漠然的放到了一旁,環視了一圈齊聚一堂的眾人,這才緩緩的開口道:「此首發討逆檄文之功已被曹操先行得去,我等已失一利,未經之際,只能在討伐之戰中再謀其它之利了。」眾人無不漠然,但又無法挽回,只得等候左傲冉派發一系列的軍令。

    左傲冉等人商議了幾個時辰後,冀、幽兩州的二十多萬大軍中,左傲冉最後決定帶三萬五千兵馬討伐董卓,將領有蔣義渠、顏良、文丑、許褚、左純(高覽替換回來的)、何儀、何曼、典傑、歐陽烈、朱慈、劉全、劉虎、高平、高槐、張榮、張旭、馬勝、楊明、王雄、李寶、張台、刁麟翔、刑烈、慕容平等,謀士是田豐、陳登、崔琰、崔林四人,田豐、陳登兩人各為左右軍師之職,崔琰、崔林為謀士。

    這三萬兵馬當中重裝步兵營3000人,裝甲重劍營3000人,搜捕營、哨探營、勤務營三營各1000人,驍騎、飛騎、虎騎三營各3000人,神射營3000人,新組建的紅巾軍3000人,神錘營3000人,飛弩營(新組建)3000人。

    漁陽留守有呂曠、呂翔、廖立三人率領本部突擊營、橫衝營和五萬大軍駐紮各縣,至於漁陽政務上有華歆、許慈、陳震、杜微等壓陣,根本無須擔心。

    為了對付意外事件的突發,華歆、高堂隆、申儀、申耽、薛則、薛喬、常雕、曾宣、蘇顒、陳泰等十萬大軍駐守太行山,以固根基,梯俊鎮守左家郡,雷緒率領太平軍、飛豹營、飛虎營坐鎮棋盤山。

    曹操的討逆檄文發出去之後,一下子各路諸侯都開始起兵相應,各個都打著討伐董卓的名號向曹操會師而來,一共二十路諸侯會盟於酸棗,多了左傲冉這位大元帥、漁陽太守,唯獨令左傲冉不解的事情便是為什麼是二十路,而不是二十一路,自己明明是給了劉備不少兵馬的啊!為何劉虎還會隱於公孫瓚之下呢?這讓左傲冉百思不得其解,又不好意思去問別人,只好自己苦苦琢磨了。

    二十路諸侯,第一鎮,乃是後將軍南陽太守(河南南陽地區)袁術袁公路,第二鎮,乃是冀州刺史(河北南部、山西東南部地區)韓馥韓文節,第三鎮,乃是豫州刺史(河南南部、安穩北部)孔胄孔公緒,第四鎮,乃是兗州刺史(北部、山東西南部)劉岱劉公山,第五鎮,乃是河內郡太守(即河南腹地)王匡王公節,第六鎮,乃是陳留太守(江蘇省江都縣地區)張邈張孟卓,第七鎮,乃是東郡太守(今河南淮陽地區)喬瑁喬元偉,第八鎮,乃是山陽太守(山東省金鄉縣一帶地區)袁遺袁伯業,第九鎮,乃是濟北相(相當於太守,今山東濟水以北地區)鮑信鮑允誠,第十鎮,乃是北海太守(山東省昌樂縣一帶)孔融孔文舉,第十一鎮,乃是廣陵太守張超張卓才(杜撰),第十二鎮,乃是徐州刺史(山東省郯城縣一帶)陶謙陶恭祖,第十三鎮,乃是西涼太守(甘肅省西北部敦煌、酒泉一帶,亦即董卓的起家之地)韓遂韓文約,第十四鎮,乃是隴右太守馬騰馬壽成,第十五鎮,乃是北平太守(河北、北京一帶)公孫瓚公孫伯珪,第十六鎮,乃是上黨太守(山西省東南部衷治縣一帶)張楊張稚叔,第十七鎮,乃是烏程侯長沙太守(湖南長沙地區)孫堅孫文台,第十八鎮,乃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袁本初,第十九鎮,乃是帝師、車騎將軍、平蠻大元帥、護國忠勇侯、橫勇無敵大將軍、世襲幽州刺史、漁陽太守左傲冉左雲龍,再加上曹操曹孟德的本部兵馬,共計二十路諸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