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網游動漫 > 大唐元吉傳

小說博覽 隋、唐、五代邊疆政權的消長(轉) 文 / 淡白墨

    在隋、唐、五代時期,中國境內還有好幾個與中原王朝並存的政權,主要有:

    突厥

    突厥起源於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後遷到今新疆天山北麓。公元5世紀被柔然征服,又被遷於阿爾泰山。但在6世紀中葉迅速強大起來,滅了柔然,建立起一個疆域廣闊的汗國,其範圍包括今內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貝加爾湖東西的西伯利亞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亞鹹海、巴爾喀什湖以東的阿姆河、錫爾河、楚河流域,牙帳(首領駐地)建於今蒙古國杭愛山脈東段。

    582年(隋開皇二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大致以阿爾泰山為界。東突厥建牙帳於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鄂爾渾河西岸,西突厥建王庭(王的駐地)於三彌山(今新疆庫車北天山南麓)。

    東突厥於630年(唐貞觀四年)滅於唐。682年(唐永淳元年)重新建國,史稱後突厥,疆域與被滅前大致相同,但其內部部族眾多,各有領地,如葉尼塞河間上游有黠戛斯,貝加爾湖一帶有骨利干,色楞格河流域有回紇〔h-和〕等,統治不穩定。44年(唐天寶三年)滅於回紇。

    西突厥於659年(唐顯慶四年)為唐朝所滅。

    回紇(回鶻)

    回紇原為鐵勒十五部之一,臣屬於突厥。天寶初滅突厥後,基本上繼承了它的疆域,牙帳仍建於今杭愛山和鄂爾渾河之間。因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與唐朝關係進一步密切。788年(唐貞元四年)改稱回鶻。以後又越過阿爾泰山向西擴展,驅逐吐蕃,取得了天山以北地區,並一度進入中亞的費爾干納盆地。但曾與回鶻〔h-胡〕結盟反對突厥的葛邏祿由今額爾齊斯河上游西遷,設首府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所以西部中亞地區為葛邏祿所有。回鶻的後期重蹈了突厥覆轍,在內亂和天災中,於840年(唐開成五年)滅於黠戛斯。

    回鶻人大部西遷,其中主要的兩支以後又有了比較穩定的疆域。

    西州回鶻,在天山東段今新疆烏魯木齊至哈密一帶,以西州高昌故城為都,又稱高昌回鶻、高昌。到12世紀初,疆域擴展至塔里木河流域今庫車一帶。後成西遼屬國,13世紀初歸附蒙古,中葉後成為元朝直轄地。

    河西回鶻,在河西走廊中段,而以甘州(治所在今甘肅張掖)為中心。11世紀前期滅於西夏。

    另外有一支遷至蔥嶺以西的楚河流域,投奔葛邏祿,稱為蔥嶺西回鶻,在10世紀初與葛邏祿等族共同建立黑汗(喀喇汗國)。

    吐蕃

    隋朝時青藏高原的各部族互不統一,中部有寶髻、孫波等,東部為黨項、嘉良、附國,西部為女國、象雄,到7世紀初形成了三大勢力--吐谷渾、蘇毗(孫波、孫波如)和吐蕃。吐谷渾滅於隋朝,唐初復國,但635年(唐貞觀九年)再次被滅,成為唐朝的一部分。而吐蕃在其贊普(首領)松贊干布時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瓊結縣)遷都邏些(一作邏娑,今西藏拉薩市),兼併了蘇毗、羊同等部,又破黨項、白蘭,擊敗吐谷渾,取得其舊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爾地區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羅(今尼泊爾)等地,不僅統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佔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亂後,吐蕃向東、向南擴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紀後期至9世紀初,吐蕃的疆域達到極盛,西起蔥嶺,東至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居延海,南至喜馬拉雅山南麓。9世紀中葉,吐蕃發生內亂,國勢衰落,以後內部分裂。10世紀時,河隴地區只剩下一小部分,祁連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屬於吐蕃的吐谷渾部落,在今青海地區的吐蕃族稱為脫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區的稱為烏思,其東為波窩、敢,其西為藏,今阿里地區、克什米爾地區分為納裡、古格、布讓、日托、麻域等部。

    南詔

    雲貴高原上部族眾多,唐初曾在今四川宜賓和雲南姚安分別設置戎州、姚州加以控制。649年(貞觀二十三年),烏蠻六詔之一的蒙捨詔在今雲南巍山縣建立大蒙政權。因其在六詔中地位最南,故稱為南詔。8世紀初,吐蕃侵入雲貴高原。為了對抗吐蕃,唐朝支持蒙捨詔首領皮羅閣統一六詔,封為雲南王,南詔遷都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市太和村)。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南詔併吞了東詔、西詔,並向東擴張,佔領爨族地區。750年(唐天寶九年),皮羅閣反唐,攻陷姚州,次年起又依附吐蕃,連兵大敗前往征討的唐軍,將唐軍逐出雲南,從此脫離唐朝。安史之亂後又向北擴張,並奪取周圍地區,並在今昆明市境築拓東城以控制東南部。794年(唐貞元十年),又轉而聯合唐朝反吐蕃,奪取了神川都督地(今雲南劍川、鶴慶、麗江、中甸一帶)和昆明城(今四川鹽源縣),又南征茫蠻、黑齒等部族。

    南詔於779年(唐大歷十四年)遷都羊苴咩〔miē乜〕城(今雲南大理市),其極盛疆域包括今雲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貴州西部,以及緬甸北部那加山脈和薩爾溫江以東地,老撾北部等地。

    902年(唐天復二年),貴族鄭買嗣奪取政權,次年建大長和國。928年(後唐天成三年)趙氏奪取政權,改國號為天興。929年楊氏奪權,改國號為義寧。937年(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又取代楊氏,建大理國,定都大理(故羊苴咩城),以鄯闡(故拓東城)為東京。在此期間,該國疆域除東北略有縮小外,變化不大。

    渤海

    唐初滅高句麗後,高句麗故將大祚榮被安置在遼西的營州。後契丹叛亂佔了營州,大祚榮率部進入??地區,成為??人的首領,在698年(唐聖歷元年)建振(一作震)國,以顯州(今吉林敦化市)為都。713年(唐先天二年)受唐朝封為渤海郡王,改稱渤海。8世紀中葉,遷都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極盛時境內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西到今吉林農安、梨樹,遼寧昌圖、寬甸,東至於海,北至黑龍江鶴崗、同江、撫遠及以東,南至遼寧丹東市,東北至朝鮮龍興江一線。

    926年(契丹天顯元年)為契丹所滅,改為東丹國,成為契丹附庸。928年,遷至遼東,982年併入遼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