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屠龍

第一卷:不平凡的一生 第十九章:逼人的寒氣 文 / 譚濤

    第十九章:逼人的寒氣()

    王陽明腦海中想著一把柳葉刀,然後右手用力一甩,果然就有一把柳葉刀快速擊向了前方的巖壁,然後是飛蝗石、金錢鏢、透骨釘之類的複雜暗器,竟也都一一呈現在王陽明的眼前。

    「好東西!」王陽明雖然剛剛遭遇失敗,但是獲得寶物的驚喜還是讓他興奮和激動不已。

    不過探險還在繼續,剛剛柳葉刀飛中的巖壁被打出了個小洞,從小洞中反射出的光刺得王陽明睜不開眼。

    「莫非還有玄機?」王陽明一邊說著,一邊走近小石洞口往裡面望了進去。

    一尊更大的石頭雕像進入了王陽明的視線,為探個究竟,王陽明稍一凝神,一把大錘就出現在了王陽明的右手上。然後王陽明用力一砸,小石洞立馬就變成了大石洞。

    變形球的威力可見一斑,不但讓修真者可以任意變化出想要的武器,而且威力也會成倍提高。

    走進這個因為機緣巧合才發現的大石洞,又一塊石碑出現在王陽明的面前。

    同樣是刻著許多文字,此塊石碑上的字體就顯得更為瀟灑寫意,然而字裡行間都透露出逼人的寒氣,即使如王陽明般劍盲,也不由冷顫了一下。

    「好厲害的書法,不知道有什麼名堂?」

    王陽明好奇地閱讀著碑文,才知道刻這石碑的人是東晉大政治家兼大隱士:謝安。碑文是謝安所刻,而且是用劍所刻,那麼字裡透露出寒氣也就不奇怪了。

    謝安在碑中說道,他在四十歲之後出仕擔任東晉宰相一職,並與自己的侄兒謝玄一起合力擊退了苻堅南征的百萬大軍,也就是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讀到這,王陽明歎道:「古人誠不我欺也。」

    碑上所刻史實,愛好中國古代史的王陽明以前在一些正史和野史中早已看到過,但是謝安接下去所刻的內容就完全出乎王陽明的見聞和想像了。

    謝安記載道:四十歲前,他曾隱居於華夏各大名山,其中一座就是四明山,而且還在神人的幫助下,又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在四明山隱居期間練就了不世劍法歸藏劍法。

    「歸藏劍法。」王陽明喃喃自語著,謝安在石碑上的記載讓他想到了在淝水之戰中東晉朝的著名統帥謝玄。

    淝水之戰中,身為南方第一高手的東晉將領謝玄所帥兵士不足十萬,面對苻堅所帥的百萬雄師卻絲毫沒有畏懼。其中,謝安和謝玄叔侄精通兵法固然起了主導作用,但是謝玄那舉世無雙的劍法也幫了他和東晉大軍不少忙。要不是先前謝玄憑一己之力擊敗北方第一高手慕容垂,而慕容垂又是苻堅手下第一猛將,毫無主見的苻堅就不可能全軍戰敗於他自己的一個小小失誤了。

    但是後世史書上記載的都是對謝玄武技的讚譽,卻從未提到過謝安也是個用劍高手的事實,帶著深深的疑惑,王陽明更加好奇地把碑文看了下去。

    碑文記載:歸藏本為周易之別名,意即無窮無盡。歸藏劍法,博大精深,變化萬千,內涵無窮無盡之深理和玄機,非記憶力和悟性極高者不可學也。

    然後雕刻著的是《易》的六十四卦,內容與王陽明在前世易文看到過的絲毫無異,但是石碑上最後還多了一句:將六十四卦互相無限次疊加後即為歸藏劍法。

    這句說得極為抽像,而且操作起來又極為複雜,且不說如何憑空將六十四卦無限次疊加起來,即使疊加成功了,這劍法豈不是還是那六十四卦的內容,只不過因為無規律的不斷重複而更為複雜罷了。

    但是謝安在石碑上說得非常清楚,非記憶力和悟性極高者不可學也,雖然王陽明就是個記憶力和悟性極高的人,但他也依舊困惑了幾個時辰。

    《易》本來就是內含著諸多哲理和玄機的一本奇書,如果被無限次的疊加後,不但內容變得寬廣,變化也會更多樣和複雜。

    一片從上面洞口陽光入射處掉落的落葉讓皺眉沉思的王陽明頓開茅塞,豁然開朗。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王陽明興奮地高喊著這句他非常熟悉的經典句子,陡然明白了謝安的意思。

    通過一片小小的落葉,就可以透露出整個秋天的信息,這就是以少見多,以小變大的道理。而《易》裡面的六十四卦,雖然只有六十四卦,卻已包含了世間萬物的無窮變化,謝安所說讓六十四卦互相間無限次疊加只是一種隱晦的提示,提示了王陽明去注重已刻在了石碑上的六十四卦。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與其說歸藏劍法是一種叫得出的劍法,它本身更是一種意識,一種只有熟練掌握六十四卦並且具有極高悟性的人才能理解和看透的意識。王陽明做到了,他明白了歸藏劍法的真諦:一劍化萬劍,至無窮無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