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寂寞官場

小說博覽 第一百一十九章 神話 文 / 俗人三昆

.    應該以婦女的身體得度的人,佛就應變成女人去超度他?

    張冰有些發傻,這是什麼話呀,那個所謂的佛祖的意思,不就是說為了能更好的開發他的靈根,以便能更快立地成佛,那他就要多去和女人**?

    靠,這可不是原來的社會,這裡也不是西藏或者印度——提倡一夫多妻,現在一夫一妻制已經是社會公認的準則,他要那麼去搞不是自尋死路?只怕沒有等他白日飛昇,就已經白日砍頭了!

    想到這裡張冰心裡一驚:不會是類似***那些邪教組織來裝神弄鬼陷害他吧?據說當年*****就是通過一些不為人知的手段去誘惑人們,等大家進入他的圈套信仰他了,才大肆撈錢財、鼓吹歪理,最終叛國反黨!

    可是,那個聲音明明是在自己腦子裡出現的呀?難道***之流真有這麼厲害?

    舉棋不定的張冰腦子成了一團漿糊,怔怔的站在那裡不住所措。

    「阿彌陀佛,施主,有什麼可以效勞的嗎?」背後響起一聲佛號,正是張冰在這裡待的太久了,主事的喇嘛還是不放心這個有背景又不知底細的年輕人,親自趕了過來。

    驚醒的張冰心裡一亮:這不有現成的大師可以幫他解答嗎?也許聽聽這些喇嘛的說法,有助於他正確理解那個釋迦牟尼留下的話。

    「多謝大師關心!」張冰滿臉笑容的轉過身來朝喇嘛行禮,「應該以婦女的身體得度的人,佛就應變成女人去超度他,大師,這話請問何解?」

    呼倫大師現在已經60高齡,但精神矍鑠,面目通紅,耳聰目明,行動剛健如風,一點也沒有老年人的殘燭之姿。

    呼倫大師聽到張冰的問題,微微一笑,「大和尚法號呼倫,施主就如此稱呼吧。欲求此句真解,請施主先遍觀這密宗殿所有佛像!」

    張冰無語,雖然不清不願把時間耗在這裡,但為了求得更好的理解,以便判斷自己的這番奇遇到底是什麼陰謀,只好耐著性子一一仔細觀察起大殿裡所有的佛像來。

    呼倫大師看張冰的表情就知道他有些不耐,這是年輕人的通病,於是微微一笑,為他詳細介紹起來。

    「施主請看這尊主象,名為雙尊像,我們平常所說的「歡喜金剛」、「勝樂金剛」和「時輪金剛」都是這種形態,明王八面十六臂主臂與明妃相抱。十六隻手皆執頭器,內盛有物。其中,右手執物有白象、青驢、赤驢、紅牛、灰蛇。紅人、青獅、赤貓;左手執物有黃地天、白水神、紅火神、青風神、白日天、紅日天、青獄帝、黃施財。足踏兩仰臥人。明妃名為「金剛無我佛母」,一面兩臂,右手執曲刀,左手執頭器。」

    「再請施主看這尊單體像,牛頭而九體合在一起,它的漢名叫「大威德金剛」或「大威德明王」,藏名叫「吉傑多吉」。這尊歡喜佛共長9個頭,但他的手和臂並不只是18只,而是在左右肩下各伸出18只,一共36只。他左右兩胯下的腿和腳也是各18只,總共36只腿和36只腳。他的腳下踩著伏臥在地的金牛和頭戴金冠兩裸體的少年男女。據佛教傳說,「大威德金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他為了保護佛教,在同異教徒進行鬥爭的時候,用極其兇猛的手段向敵人發動進攻。他腳下踩著的金牛和裸體男女,是他所俘獲的導教徒。」

    等了一會兒,看到張冰全部仔細觀察完畢,並進行了一定的思索,呼倫大師才接著開口。

    「施主再請看其他歡喜佛佛像,無論單體或雙體的歡喜佛,都表示降伏妖魔,取得大勝利的寓言經念佛。單體或雙體的歡喜佛都是裸體的,其意是象徵脫離生垢界。雙體相抱男性代表方法(方便),女性代表智慧、即所謂方法與智慧相結合的意思。

    關於歡喜佛的來歷,有一段神話傳說。《四部毗那夜迦法》上說:觀世音菩薩悲憫天下眾生,運用慈善法力變化成女人毗那夜迦的形狀,來到歡喜王的住地,當時歡喜王看見毗那夜迦生得美麗,陡起噁心,想要擁抱對方時,遭到拒絕,於是只得規規矩矩以禮相待。此時女子說道:我雖是女子,但很早就信奉佛教,並得袈裟衣缽,你實在要想和我親近,可以隨我教,成為佛教信徒,在來世中,為佛護法,不作業障,不生噁心,這樣才能成為我的親友。當時,歡喜王聽得這番話非常高興,說道:「我按照緣分遇上你,從今以後,我定跟隨你們守護法,作善事。」於是毗那夜迦女含笑與之相抱。

    因此,人們看到的歡喜佛都是男女雙佛相擁抱的形狀。這一切正如佛經所說:應該以婦女的身體得度的人,佛就應變成女人去超度他。」

    說完一大段話,呼倫大師就微笑著等在一邊,讓張冰自己去消化。

    暈!張冰現在唯一的感覺就是暈!不過他也知道了一點,原來那個釋迦牟尼所說的故事是《四部毗那夜迦法》這部佛經上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那麼,看來那個釋迦牟尼假扮的嫌疑更大了。

    張冰心裡罵了一聲,面子上卻不得不繼續向呼倫大師請教,他發誓要弄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不然到時對方又來些裝神弄鬼的東西,吵的他不得安寧那就得不償失了。

    「晚輩愚昧,還請大師繼續指點,務必叫我明白佛法無邊的真理!」張冰送了一頂高帽子給對方戴上,他怕對方不耐煩。

    呼倫大師微微一笑,張冰的伎倆他看得很清楚,但不值得計較,對方一心要弄明白這一段典故,也算是藏傳密宗的有緣之人,他費些功夫也是應該的。

    「先說剛才那個故事,通俗直白的翻譯就是:崇尚婆羅門教的國王「毗那夜迦」殘忍成性,殺戮佛教徒,釋迦牟尼派觀世音化為**和「毗那夜迦」交媾,醉於女色的「毗那夜迦」終為**所征服而皈依佛教,成為佛壇上眾金剛的主尊。這個說的是歡喜佛的身份來歷,觀音所化**也稱毗那夜迦女,歡喜王稱為毗那夜迦男,也即後來的明王明妃,施主明白沒有?」

    nnd,早這麼說不就得了,剛才被稱呼搞亂了,原來是這麼回事呀!真是故弄玄虛,就欺負我們這些對佛教一點也沒有常識的人!張冰心裡鬱悶的呸了一聲,點點頭算是明白了。

    「好,這點明白了,和尚就再給施主解釋一下藏傳密宗的主要觀點以及與他密切相連的印度教的觀點,施主就可以通過此去獲得你需要的答案了。」呼倫大師一步步引導著張冰,執著敬業的精神讓張冰心裡敬佩的很,連帶著也認真肅敬起來。

    「密宗7世紀出於印度,唐代傳人中國,在西藏與當地民間信仰相結合成為藏傳密宗。藏傳密宗佛教(俗稱喇嘛教)作為佛教的一支,其追求的終極目標與其它教派並沒有什麼不同,但與被稱為「顯教」的漢地佛教相比,顯教以理論探索為主,而藏傳佛教以密教為精髓,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禮、俗信為其主要特徵,宣傳口誦真言咒語(語密)、手結印契(身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結合的修行方式。

    歡喜佛供奉在密宗是一種修煉的「調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機緣」。宗喀巴大師說:「調心要令信所緣」,對著歡喜佛「觀形鑒視」,漸漸習以為常,多見少怪,慾念之心自然消除。佛教教義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利用「空樂雙運」產生了悟空性,達到「以欲制欲」之目的。明王那些兇惡的面目不僅是用來嚇退外界的妖魔的,更主要的是可以用來對付自身,對付內孽障的。而與這些看似殘暴的明王合為一體的嫵媚多姿的明妃,是明王修行時必不可少的夥伴。她在修行中的作用以佛經上的話來說,叫做「先以欲勾之,後令入佛智」,她以愛慾供奉那些殘暴的神魔,使之受到感化,然後再把他們引到佛的境界中來。」

    「與佛教顯教所主張的非存在(「無」)不同,密教肯定現實世界是存在的(「有」)。在肯定萬物的基礎上,密教認為陰陽兩性的結合是宇宙萬物產生的原因,也是宗教最後的解脫。「歡喜佛」正是這種理論觀念的圖解。」

    停頓了一會兒,呼倫大師看到張冰有所感悟,才繼續說道,「下面,和尚再給施主講講佛教和印度教的區別以及雙方的歷史,以便施主更好的理解。要知道,密宗就是佛教在危難時刻吸收印度教的一些觀點才得以生存發展和壯大的。」

    「佛教和印度教之間本來是有著很大的差異的。佛教否認有創造宇宙萬有和主宰一切的神,而印度教則主張萬物都是由無所不能的梵神創造的。佛教主張「中道」,反對偏激;而印度教的不同教派不是極端自我折磨,就是放縱酒色。在社會生活中,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印度教則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在藝術表現上,佛教追求平和寧靜的理想,而印度教卻力圖用強烈的動感變化來表現宇宙神明的威儀。但是在笈多王朝(320年-600年)以後,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衰微,在南印度,由於印度教非常得勢,佛教勢力甚至被排除於這些地區之外。而在古印度另端的孟加拉地區,在帕拉王朝(750-1150年)的庇護統治下,佛教又保存了一段較長的時期,成為印度次大陸行將消失的佛教的最後堡壘。」

    「不過這時的佛教為了延續自己的發展,已經不得不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內容,衍變為密宗。佛教藝術也深受印度教影響,引進了許多印度教的護法神,出現了多頭多臂的菩薩像、憤怒姿態的神像,以及其他強調神秘性和官能性的神像。特別典型的是出現了許多男女雙修的形象。究其本原,這些男女雙修也是印度教性力派影響下的產物。」

    「密教也稱坦多羅教,坦多羅tantra(密咒)的詞根tan的原義就是生殖、繁衍。它繼承了印度教中性力派(縱樂派)的思想和實踐。與印度教中其他門派相比性力派是種行動體系。它也尋求解脫,但不在來世,而在「此生」,它不禁絕塵世中的各種享樂,反而去盡力地挖掘種種聲色之娛及「山神」經驗。性力派特別重視性能量和性信仰儀式,認為性是最大的創造性能源,通過**可以使人類靈魂和**中的創造性能源激揚起來,與宇宙靈魂的大能合流,達到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為此他們直接把**本身作為一種宗教儀式,在**中使男女通神,這種儀式稱為「輪寶供養」。它是在三更半夜由已婚或未婚的數對男女出席舉行「五種享樂」。前四種是魚、肉、酒、穀物和飲食,最後一種是**。在**之前需冥想和其他準備,並經過一段時間的**,然後以多種形式進行**,男女在極樂中溶為一體,體驗個人靈魂與宇宙靈魂合一的情景。在歡喜佛圖像和明王妃合抱交媾之相,明妃摟抱其頭,一足圍繞其腰,正是所謂「大樂」形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