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順宗(唐朝吳老二)

第一卷 第144章 文 / 淮南老雁

    第144章

    裴垍道:

    「陛下思慮深遠,能不急功近利,皇唐幸甚。臣知道陛下所憂慮的是朝廷的財賦不足,而財賦不足的根源在於戶口土地不足。臣以為陛下所作皆為鞏固國本,不可畏難而止。其實,陛下這兩年頻頻免除賦稅,著眼也是在解決戶口土地問題,只是臣秋冬奉命巡視關中、山南各道,覺得免稅只能鞏固已有戶口,解一時之困,而不能召回流失戶口。回京之後,臣就在撰寫《勸課農桑固本疏》,雖未完成,現在陛下問及此事,臣便擇要言之。」

    「陛下,流民之所以拋棄戶籍土地,根源即在於賦稅沉重。陛下即位以來,夏初臣建議改地方州供為省估,是從常例著手減輕賦稅。此臣勸農第一策也。現在各道拋荒土地日多,鄉里大戶往往賄賂官府隱瞞事實將無主土地收為己有。派遣官員巡視各道,核對戶籍土地,得出官府掌握土地實數,此臣勸農第二策也。天寶以來,凡多戰事之地必然人少地多。比如隴右失陷,百姓大多內遷,陛下可下詔招徠流民墾荒,免其三年租稅,此臣勸農第三策也。山南湖南嶺南等地,土地肥沃而人丁稀少,開發不足。而北方人多地少,只是北方之民習慣種植小麥,不善種植水稻,陛下可遷關中之民並招徠流民往彼地,由官府貸其農具籽種,派遣農官教習水稻種作,第一年由官府不收租稅,貸其口糧,第二年不收租稅,口糧減半,第三年收一半租稅,清還所貸口糧。各地拋荒流民,准其回本籍,免除歷年欠稅,照移民辦理。如此朝廷控制戶口土地必多。此臣勸農第四策也。賦稅沉重,而使百姓無心向農,致使產出不足。戰亂破壞,使得官府也無心治農。陛下可曉諭各地,重視農官,培育良種,探究耕作新法,務必增加糧食產量。此臣勸農第五策也。臣雖然不才,但是有此五策,自信不出三年,國本必張。三年之後,陛下整軍已成,吏治清明。水利道路已修。百姓安樂,府庫充足,兵精糧足,就可以出天子之師征伐四方了。」

    李誦一聽樂了,裴垍說是農事一興就可以怎樣怎樣,卻又加了整軍吏治等許多條件。不過以李誦所知來看,裴垍的建議可行性極強,只要執行力度夠大,阻力會必打皇親國戚的土地的主意小的多。裴垍的建議確實把李誦心頭的擔憂消除了一大半,於是大大誇獎了裴垍一番,道:

    「裴愛卿此言甚合朕意。請裴愛卿這幾日辛苦一下,將此疏完成,朕將它發給各部討論,形成一個具體的章程。」

    頓了頓,繼續說道:

    「培育新種確實要抓起來。裴愛卿巡視各道,可能有所不知,柳宗元今年從安南引進了占城稻,產量極高,今年正在福建嶺南試種。裴相公可以關注一下,一旦試種成功,即刻向江南各道推廣。」

    「快看看,這貼的又是什麼。」

    一座州城旁,兩名衙役將幾張新的佈告貼在城門邊上,緊靠著刑部通緝晉陽案主犯的圖形海捕文書。人們呼啦啦圍了上去,一名識字的被推了上來,高聲念到:

    「……?凡脫籍逃亡者,著即返回鄉里,重申戶籍。免其積年欠稅,准其領回口田……」

    「大先生,這說的是什麼?文縐縐的俺們聽不懂。」

    正在搖頭晃腦念著的大先生不滿的望了望打斷他的人,見圍觀的人都這麼要求,只得說道:

    「這是朝廷的新法令。就是說,貞元十三年後,關中凡是脫籍逃亡的農戶,都可以返回鄉里,重新申報戶籍,領取土地。但是必須在夏收播種之前報到,若是到秋收之後報到,那土地就只能領一半了。」

    「切,土地都被大戶貪沒了,哪裡還有咱們的。」

    「看好了,這邊可是寫著,朝廷要重新丈量土地呢,清查貞元十三年來的土地買賣情況。密王殿下因為私自買賣土地,超過朝廷限地令一百頃,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安置。土地收歸公有。密王可是皇上的親子,嫡親的親王。這邊還有呢,故神策軍中尉竇文場子因為塗改田契,將貞元十五年買入的土地改為貞元十二年,父子均被賜死,參與此事的京兆官吏三人一併處死……嘖嘖嘖……這邊還有,哦,是著令寺廟道觀土地一併納糧。」

    人群又嘰嘰喳喳議論開了。又一個人道:

    「有了田地又能如何?咱家可是欠了朝廷的賦稅呢,這要回去,可不得被鄉里的差役折騰死。」

    「這位也太不關心國事了。告示上不是寫了嗎?免除積年欠稅,這可是朝廷在貞元二十一年當今皇上登基的時候就免除了的,現在又重申一遍……得得得,別七嘴八舌地問了,我一起跟你們講了吧。朝廷還講,凡是返回鄉里的第一年由官府不收租稅,貸其口糧,第二年收一半租稅,歸還口糧,第三年收全租稅,不過還有一條,如果誰地種得好,打得糧食比別人多,口糧就不要還了,最好的連租稅都能減免哩。」

    「真的嗎?」「要真是這樣就太好了。」

    「大先生,這是關中這樣還是其他地方都這樣?」

    「大先生,上面有沒有說貞元十三年前的文書怎麼辦?」

    「好好好,別吵了,告示上說了,不但關中如此,全大唐各地都如此,不過要抓緊回去。至於貞元十三年以前的流民,上面也是命令到本縣重申戶籍,不過安置就不是在本縣了,要移到山南湖南嶺南或者隴右去開荒。別吵!(下面跟著喊『別吵,別吵』)不過去南面給的待遇比去隴右倒是好得很,說由農官教習水稻種作,第一年由官府不收租稅,貸其口糧,第二年不收租稅,口糧減半,第三年收一半租稅,清還所貸口糧。」

    「老天開眼哩!兒啊,額們又能回去種地冽!」

    「爹,額不想種地,額在鐵匠鋪裡幹得好哩!」

    「好個x,你不就是看上老鐵匠家女子了麼?不過那女子倒是壯實,種地倒是好很。」

    ……

    某縣縣衙旁,流民們正在排隊登記。書辦敲敲桌子,道:

    「下一個。」

    一個老農瑟瑟嗦嗦地走上前到:

    「官爺……」

    「嗯,你不是額們這裡人?」

    「官爺,小老兒是魏州人,想問一下魏州是不是也能這樣?」

    書辦把筆放下,道:

    「魏州?這你要回去問田相公了。」

    ……

    「嗖」

    一支竹箭從兩名高聲大喊的衙役耳邊穿過,釘在大樹上,箭尾兀自搖擺不停。兩名衙役嚇得把銅鑼一扔,趴在地少,過了一會才爬起來,顫顫地喊道:

    「別射箭。我們是來讀告示的,湖南觀察使韋大人有令,只要你們出山,往事概不追究。免除往年欠的舊稅,三年只收半年的賦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