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順宗(唐朝吳老二)

第一卷 第84章 文 / 淮南老雁

    第84章

    終南山上高峰,

    旌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全詞吟完,又是一陣叫好之聲。如果說李誦一開始盜版蘇軾詩歌還面有愧色的話,現在已經不知臉紅為何物了。正當李誦自我陶醉的時候,邊上韋執誼就問道:

    「陛下廣博,這是哪一種古體?卻又如此押韻,臣等卻是不知。」

    唐時詩歌完成了格律化,形成了新詩體,形式上整齊押韻,稱為格律詩,為和以前的古體詩區別,又稱為近體詩。格律詩分為絕句和律詩,李誦吟的這首眾人聽來形式上並不整齊,卻又自有韻律之美,在這兒的都是詩歌上的大行家,所以韋執誼有這麼一問。

    「這個嗎?這個不是古體,朕叫它長短句……」

    一種新興的詩歌體裁就此誕生,它的出現,給唐詩的大花園裡出來了一陣清新的風……

    這是後世對這一場景的描述,也是後世詞愛好者們和李誦粉絲們津津樂道的場面,儘管文學史家們對在沒有成熟土壤孕育下突然出現這麼一首震爍千古的傑作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不過當時在場的各位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見證了一個偉大的時刻,大家的心思還是在朝政上。杜黃裳當時就建議道:

    「臣請陛下將這首長短句賜給高崇文,以激勵將士……」

    李誦自然恩准不提。往車駕走的時候,李誦又問道:

    「李演眼下到了何處?」

    兵部尚書王紹道:

    「稟陛下,李演已經離京十日,應該快到夏州了。」

    李演是右驍衛將軍,韓全義入朝後,立外甥楊惠琳為節度留後,常敗將軍也好意思立留後,讓許多大臣笑掉了大牙,自然也沒人把這留後當回事,既然是留後,朝廷自然要委派新節度使,廷議推舉李演去夏綏出任節度使,李誦問得正是此事。

    貞元二十一年八月中,朝廷遣使佈告四方,舒王李誼,驃騎大將軍、內侍監俱文珍,左神策軍護軍中尉楊志廉謀反被誅,告祭太廟。死於亂軍中的親王三人,以及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孫榮義,樞密使劉光琦等各有追封。卻沒有說劉辟參與其事,也沒有公佈從李誼、俱文珍府中搜出的與各藩鎮的來往信件。各鎮自然知道這是一種妥協,都上表稱賀,聲討了李誼俱文珍等的滔天罪行。表達了自己與叛逆不共戴天,堅決團結在以李誦為核心的唐朝廷周圍的決心。

    朝廷又佈告南康忠武王、檢校太尉、中書令、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薨,追封太保,命劍南西川宣慰大使袁滋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召劉辟入朝任給事中。九月,以劉辟不奉詔自立,下詔褫奪劉辟官職,以長武兵馬使高崇文為右神策軍行營節度使,帥同李元奕部,嚴礪部,李康部會討劉辟。

    平定俱楊之亂後半個月,李誦開始改革軍制,以郝玼為主將,韓泰為行軍司馬,從左右神策軍中甄選強健士卒兩萬人,組建了右近衛軍。

    由李愬主持,在西府軍的基礎上,招募失地流民及奴隸一萬五千人,組建了左近衛軍,加入左近衛軍者,可以獲取永業田一塊。而這永業田來自李誼、俱文珍、楊志廉等被抄沒的田產。短短十天,左近衛軍就募集了二萬餘人,多出來的五千人李誦下令別置一軍,駐奉天,由王大海節制,任命劉禹錫為行軍司馬。

    九月底,長安的天氣已經極為涼爽,秋高氣爽,不過長安城裡悲秋的氣氛並不濃烈,反而出現了幾十年未有過的昂揚局面。市面的繁華已經超過了往年,甚至有老人議論「除了胡商略少外,天寶年間也不過如此」。同樣的論調也經常出現在許多年輕詩人的詩歌裡。從最近朝中發生的一系列的變革來看,這將是一個讓人大有作為的時代,許多士子和低級官員都摩拳擦掌,準備抓住機遇,成為魏征或者郭子儀、韋皋那樣的人物,真是人心可用。

    不過朝中的大佬們往往對此嗤之以鼻,強鎮環伺,有不臣之心才真像天寶年間呢。宰相杜黃裳就是這樣想的人物中的一個。這不,送走了高崇文才二十天,又來了個麻煩。

    「陛下,臣以為韓全義確實如陛下所言,無德無能,純以諂諛而得高位。陛下不追究其喪師辱國之罪,他不但不感恩戴德,居然縱容親屬自立,不殺不足以謝天下。不過臣以為眼下群藩遙相呼應,未免兔死狐悲,韓全義已然老朽無用,陛下姑且饒他性命,讓其致仕吧!」

    「那夏綏之事如何了呢?」

    歷史上也確實是這麼處置韓全義的,李誦也就不再說什麼,道:

    「如此甚好。就讓權德輿去和他說吧!」

    「臣遵旨。」

    「至於天德軍和河東軍會討夏綏之事,朕看就不要大張旗鼓了。韓全義在夏綏不得軍心,當年如果不是高崇文鎮定,處置及時,他哪裡坐得穩夏綏節度使的位置。也不照照鏡子,稱稱自己有多少斤兩,就敢自立留後,這楊惠琳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物,做了留後居然就敢想節度使,真是蠢不可及。讓權德輿好好敲打敲打韓全義,要韓全義寫封信去勸楊惠琳,不要固執己見,否則死無葬身之地。」

    「天德軍就不要動了,命令阿跌光顏立即率右近衛軍五千騎兵出長安,讓他在夏綏邊上虛張聲勢,回復嚴綬,褒揚他,准他出師夏綏,要他出動精兵,引而不發。」

    「陛下,眼下已經是八月底,西北早寒,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在入冬前解決戰事,只怕會拖到明春,徒耗軍資。」

    杜佑擔憂地說。經過一個月的調養,杜佑的身體明顯好了許多,臉色也比以前紅潤了許多。不過李誦老是習慣性地看他耳垂,讓他心裡有點突突。

    「杜相無須擔憂,夏綏人心在朝廷,最遲十月楊惠琳必傳首京師。」

    李誦安慰道。陸贄等人也點頭稱是。

    原來韓全義入朝時,忐忑不安,立自己的外甥楊惠琳為夏綏節度留後。楊惠琳見新君即位,朝中多事,居然想吃天鵝肉,學劉辟逼朝廷立自己做節度使。這也是德宗時遺留的弊政。德宗時,各鎮但凡節度使死,朝廷從來不直接任命,而是讓宦官持節到軍中,聽任軍將推任,誰得到承認誰就是節度使,即使為了這個職位大打出手,殺官殺將也不管。現任朔方節度使高固就是當年軍中流血鬥爭,殺了節度使後的產物,中使薛盈珍當年全權處理此事,屁都沒放一個,就把節度印信給了高固。

    可惜楊惠琳如意算盤打得響,可明顯新皇帝不像老皇帝。這邊韓全義一入朝,那邊就任命右武衛將軍李演為夏綏節度使,楊惠琳沒有辦法,只好一邊陳兵夏綏邊境,阻攔李演入境,一邊上書,道軍將強行推舉自己接任節度使,不認李演,請朝廷體恤下情,給朝廷施加壓力。誰知道李誦搞定了宦官,正想從藩鎮裡揪幾個出頭鳥來試試刀呢,一個劉辟嫌少,再來個楊惠琳正好。於是興高采烈地召集宰相們開會討論,而河東嚴綬因為前事朝廷沒有追究他的罪責,俱文珍、楊志廉伏誅後擔心不已,主動上表請求討伐夏綏,於是李誦就很乾脆地制定了計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