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72章 文 / 淮南老雁
第72章
流民失地本來衣食沒有著落,饑一頓飽一頓,突然當上了待遇優厚的羽林軍,個個都玩命訓練,生怕考核不過關,被一腳踢出去,連老婆孩子都沒法養活。
關中尚武,農夫稍加操練就能上陣,何況李願按照李誦提供的後世練兵方法勤加操練呢?短短數月,這支新軍已經形成戰力。成軍時間雖短,卻已有精銳架勢,李願也頗為此驕傲。諸軍暗自羨慕,稱為西府軍。
左羽林衛示範在先,其他各衛豈敢落後,訓練也極為玩命,忠武衛甚至有軍官中暑熱死。不過這樣一來,長安諸軍確實精銳了許多,以致許多軍官出營後還忍不住要秀秀拳腳肌肉。
明日就是月末各軍的演武日,此次皇帝重視,將演武日搞得極為隆重,各軍準備也極為充分,勞軍大臣走後,各軍主將又聚集將領,再次強調明日事關本軍榮譽,務必全力以赴,各將軍回營後自然也如此訓誡軍官士卒。各營中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當然,躍躍欲試的不僅是諸衛軍人,還有其他一些人。
第二日清晨,就在諸衛大將軍抵達各自衙署,準備出發到北苑的時候,就發現兵部的郎官已經比他們先到了,郎官帶來的命令很簡單:
今日演武暫停,推遲至明日舉行。
原因很簡單,也很意外。本來老人最熬不過的是寒冬和酷暑,不料酷暑過後,號稱一輩子沒得過病的年逾九十的老將張萬福昨日夜裡無疾而終。天子傷感老臣凋零,下令停朝一日,並親往張府致哀。
張萬福是宿將,大器晚成,四鎮之亂時屢建功勳,是和李晟等人一道圖形凌煙閣的功臣,為人詼諧忠直,七十餘歲時奉詔入朝。貞元十一年宰相陸贄被奸臣裴延齡勾結內侍權宦進讒言罷職之後,群奸兀自不罷休,繼續構陷陸贄,先帝大怒,準備將陸贄下獄,諫議大夫陽城率風憲官員在宮門為陸贄請命。先帝在奸臣挑唆下愈發氣惱,打算將陽城等治罪,那時張萬福已經八十歲,聞訊拍馬趕到,大喊主明臣直,有這些大臣是國家幸事,率領眾人在皇宮門口高喊「和平萬歲,和平萬歲」,先帝哭笑不得,只得赦免眾人死罪,只是遠遠地貶謫。陸贄等人性命因而得以保全。
眾將軍聽聞張萬福死訊,又聽說皇帝也親去弔喪,哪裡還坐得住,一個個也徑往張萬福府上去,遠遠地看到招魂幡已經掛起,府前道上掛滿了白幛,卻看到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大的圓物,上面掛滿白花,左右各有一幅字,問道先來的才曉得那是皇上所送,名叫花圈,兩邊的是皇帝親擬,太子手書的名喚輓聯。又知道祭書果然由陸贄撰寫,而神道碑皇帝點名讓京兆萬年令韓愈起草。
不久,連定於今日上午出京的袁滋也前來致奠,皇帝又降下許多恩遇,真是備極哀榮。
一大清早,隨著長安各坊的警鼓隨著皇宮的鼓聲「咚咚」響起,又一天的生活又像平常一樣拉開了帷幕。只是今日與往日不同的是,朱雀大街上出現了一輛與其他馬車反向而馳的馬車,車後跟著數百兵士,這輛馬車上坐著的就是新任劍南西川宣慰大使袁滋,他帶著隨行士兵將從明德門出長安,在城外與其他隨行官員匯合之後,前往城南十里長亭接受眾官員送別。
因為兩川富庶,自知道袁滋要入川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後,賀喜找門路想隨袁滋入川的人這兩日絡繹不絕,幾乎踏破了府門,袁滋欣喜之餘也是不勝其煩,故而李誦一催促,就動身出發。
到得十里長亭,韋執誼、馮伉、李願已經在此守候,作為袁滋下屬的左金吾衛中郎將李愬自然也要前來為老長官餞行。此行乃是肥差,故而袁滋興致勃勃,談笑風生,其他幾人也是連連勸酒。邊上樂師照例奏起王維的《陽關三疊》,袁滋一碗酒盡,起身道:
「時辰不早,各位大人自有公務,袁某也該上路了。在此謝過各位。」
其他幾人也各有公事,便不強留,各說上幾句「一路順風」「多多保重」之類吉言之後,就送袁滋登車上路。此去宣慰兩川,袁滋所帶各種賞賜財貨頗多,隨員也不少,故而護衛士兵也是很多。幾人一直到袁滋一行人遠去,才各自離去。李願李愬兄弟忙於公務,即使見面也是匆匆,正好借此機會相聚,就命人牽了馬,兄弟二人慢慢往無人處隨便走走,自有親兵為二人遠遠隔開閒雜人等。
「符直,都準備好了嗎?」李願負手隨意地往前走,他作為嫡長子,一生下來就被寄予厚望,唐代世家對作為家族繼承人的嫡長子的教育尤其嚴格,李願長成後又隨父親在軍中,作為少帥一言一行都萬眾矚目,故少有放鬆的時候,現在和弟弟在一起,很是隨意,刻下雖然知道決戰將臨,依然很是享受。
「大兄,都準備好了。只待陛下一聲令下。」李愬畢恭畢敬地答道。李愬乃是李晟庶出的兒子,母親身份低微,早早死去,被李晟正妻,也就是李願的親生母親養在房裡,所以李愬對大母極為孝敬,大母死時,李晟也特許他以嫡子禮守靈,對這個大兄,李愬也一直尊敬有加,執禮甚恭。歷史上李愬就是因為替李願帶兵出征病死在軍中,英年四十八歲。
「袁滋這廝,倒是逃過了這一場禍亂。」望著袁滋一行人遠去的方向,李願不由得感歎道。
「袁滋此人圓滑,又與俱文珍楊志廉關係密切,留在長安,必然按兵不動,首鼠兩端,所以陛下也以為不如放他出去。」李愬接口道。
「符直之才,勝為兄十倍。不知符直以為此次勝算幾何?」
「稟大兄,為將者要務在算無遺策,其他盡人事,聽天命,不可苛求。陛下也每常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若要小弟估算,小弟不知能說幾成。但是陛下此次確實可以說算無遺策。若無意外,大事必諧。」
李願點點頭道:
「為兄也是如此認為。只是臨事越近就越心神不寧,符直,你可知為什麼?」
李愬沉默了一陣,道:
「今次陛下信任我兄弟,托付大任於我二人,一旦事敗,只怕於我李家就是滅頂之災,如果事成,我兄弟二人是元從功臣,父親又有再造社稷之功,只怕功高震主,有朝一日陛下不再信任我兄弟等,再有小人挑撥離間,我李家只怕也會有旦夕之禍。」
當年四鎮之亂,文賴陸贄,武賴李晟。當時局勢之凶險,涇原兵叛於前,趕來救駕的李懷光復叛於後,令德宗幾乎以為唐室江山不保,幸虧李晟統率諸軍,力挽狂瀾,復定李唐社稷,當時德宗感慨:「天生李晟,特為大唐江山而來。」對李晟之信任一時無兩,先後封為西平郡王、中書令、太尉,出將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