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朝第一駙馬

第一卷 【216】激戰一片石2 文 / 幻龍影虎

    【216】激戰一片石2

    許多小說,都把一片石描寫成一處開闊地,可以讓雙方的騎兵縱馬任意馳騁,並在馬上揮刀砍殺。特別是寫到激戰中忽然間風向逆轉,李自成的農民軍面對狂風睜不開眼睛,而清兵卻可以揚刀躍馬呼喊著順風掩殺的場面,在許多人想像中的一片石戰場,那裡是沃野千里的一片平原!

    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這裡是個山口,兩邊大山矗立,兩山之間就是「九門洞」,一條淺淺的小溪流。不論是洞南還是洞北,都非常狹窄,有二三百步兵曾經在這裡白刃肉搏,倒還可以相信,可以理解;要說這裡曾經有幾萬騎兵呼嘯迴旋,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唐通領著三千多兵馬正在半山腰上埋伏,遠遠聽到山海關方向的大炮轟鳴聲震天動地,心中不由一陣發楚。「吳三桂啊吳三桂,當年在松山,我們也算並肩作戰過,如今你不要怪老哥我拿你人頭換我的富貴啊!」

    唐通正做著白日夢,忽然自己陣營的右翼傳來一陣躁動聲,「怎麼回事?」唐通忙問

    「納命來~~」唐通沒等到小兵的回答,卻看到一個彪形大漢手提一把大刀,領著一群明軍官兵打扮的士兵衝殺過來

    「你是~~」唐通嚇了一跳,趕緊一骨碌從地上爬了起來,一面揮舞剛到護身,一面大聲叫道:「來者何人?」

    「我乃大明參將周國卿~~反國逆賊,納命來!」周國卿手裡的剛到揮舞地虎虎生風,唐通身邊的小兵都是一合之將,被周國卿砍殺如劈瓜切菜

    「撤~」唐通趕緊大叫一聲,忙不跌的從半山腰上往山下的小溪逃竄

    「反賊哪裡走~~」唐通剛剛被周國卿象攆兔子一樣從半山腰上被趕下來,只見小溪東北面的盡頭又殺來一隊騎兵。為首的大將騎著褐色高頭大馬,雙腳踩蹬,屁股離開了馬鞍,手中一柄巨大的鋼刀照著自己的腦袋就劈了過來

    「劈空斬~~~」張鼐一聲暴喝之後

    唐通的半個腦袋便飛到了空中

    「投降不殺!」周國卿和張鼐齊聲高喊

    「我願降~~我願降~」唐通的部下趕緊扔掉手裡的兵器,跪倒在地上

    張鼐站在馬背上,手搭涼棚,向西張望了一番,忽然,張鼐大叫道:「不好,中計了,快撤!」來不及喊完,張鼐趕緊掉轉馬頭,向東跑去。周國卿不知就裡,部下又都是步兵,還沒回過神來

    只聽空中嗚嗚幾聲響

    隨即轟轟轟~~~十多顆炮彈落在了周國卿部陣營中,十多個兵士當場斃命,二十多人受傷

    「吳三桂這廝,果然是詐降~」周國卿趕緊下令帶上傷兵,迅速後撤

    而唐通那二千多降兵則一下子一哄而散了

    等吳三桂的敗兵來到一片石的時候,除了唐通的屍體,什麼都沒看見

    「大帥~~」吳三桂副將楊甫環顧四周,急道:「大帥,為何不見遼軍?」

    吳三桂也納悶了,這時,只見前方忽然出現了一隊騎士,打著遼軍旗號,為首一個小頭目大聲喊道:「對面來的可是吳三桂將軍?」

    吳三桂答道:「正是吳三桂!」

    「天下兵馬大將軍請吳將軍入營一敘!」

    「好!」吳三桂拍馬就要上前

    楊甫阻攔道:「大帥,恐防有詐!」

    吳三桂慘然一笑,說道:「如今我吳三桂窮途末路,前面就是龍潭虎穴,也不由我不去啊!」

    吳三桂一路上打馬如飛,不過一個時辰便來到遼軍大營。

    當中軍副將通報宋友亮後,宋友亮即刻召見,雙方施禮畢後,宋友亮問道:「吳將軍來見我,有什麼要事嗎?」

    吳三桂焦急萬分,心中暗道你不是明知故問嗎?,他答道:「請大將軍入關共滅李賊啊!」

    「此意是真是假?」宋友亮身旁的李信冷冷道

    聽到這一句問話,吳三桂不覺一怔,「何出此言?我吳三桂報君父之仇,與李自成不共戴天,怎能不真?」

    周國卿大叫道:「吳將軍既真心約我家大將軍前來,我來了,又何以炮擊我軍?」

    吳三桂一愣,隨即笑道:「原來是這件事。此乃誤會。闖軍將我山海關圍困,不僅關內三面圍了個水洩不通,就是關外一片石都已派了唐通佔據,以便遏我北去之路。我們欲與大將軍相會聯繫,必須用炮擊開重圍,方可闖開間道東出。」

    吳三桂的解釋倒也合情合理,原本人家是要炮打唐通的,自己卻搶先把唐通給收拾裡,於是炮彈便落到了自己頭上。周國卿和張鼐再與吳三桂彼此問答了一番,宋友亮才消解了心頭懷疑

    這時,斥候來報,順軍追兵已經到了一片石

    劉宗敏並沒有外界傳言的那般粗豪,他眼看一片石的地形,便立刻下令只讓步兵分作三隊,分別從溪谷的兩岸和小溪中前進,騎兵在後面待命。

    「大將軍,是吳三桂的兵馬!」進入一片石地區的順軍很快就發現了背靠九門口長城列陣的吳三桂兵馬

    順軍先鋒官賀錦一揮手,喊聲:「殺!」順軍兵馬便不顧疲勞,蜂擁向背牆而立的吳三桂軍

    「跟我來!」身材壯碩的楊甫在身上背了五把鋼刀,領著一隊士兵從下城頭,迎著下面彙集在九個城牆門洞處捨生苦戰的順軍士兵衝了過去。此刻,順軍士兵也殺紅了眼,眼見一名明軍服色的軍官領著一隊士兵殺了過來,他們等著血紅的雙眼,握緊早已崩口、沾滿血水的鋼刀嚎叫著衝來~~

    「賊兵受死~~」楊甫大喝一聲,手裡連續擲出兩把鋼刀。兩個衝在最前面的順兵胸口中刀,仰面摔倒在地。第三人一刀橫掃過來,楊甫低頭躲過,順勢抽出腰間長刀一揮,將他攔腰一刀砍翻。第四人挺槍來刺,楊甫抬手夾住刺來的長槍,竟如在自己腋下生根一般,那順兵抽了幾次抽不出來。楊甫爆喝一聲「納命來~~」一刀削斷長槍,順手操起斷槍當胸刺去,將他撅死。

    順兵見楊甫強悍,心下頓時生出幾分怯意,吳三桂軍則士氣大振,在楊甫的率領奮勇向前,將順兵死死地堵在城門口。就在這方寸之間,廝殺比其他任何一處都更加慘烈,楊甫身邊的吳兵人數越來越少,而順兵卻越來越多。

    城頭的廝殺激烈程度也不亞於城門口,游擊郭雲龍雖然在一群家丁的簇擁下來回衝殺,奈何劈死一個又來兩個,殺死兩個又來四個。游擊郭雲龍只覺得自己的呼吸越來越急促,手裡的陌刀越來越沉重,而自己的雙腿也像灌了鉛似的,向前邁出每一步都是那麼吃力。就在郭雲龍顯出疲態的當兒,一個順兵乘虛而入,郭雲龍只覺得肩膀一痛,一柄鋼刀就刺入了身體。好在那個順兵本身就十分疲憊,而且郭雲龍盔甲很厚,所受的只是皮肉傷。

    「可惡~~」郭雲龍雙手一遞,鋼刀噗一聲刺進順兵小腹,那順兵也饒是凶悍,臨死還硬是死死抓出鋼刀不放,郭雲龍猛力一揮,切斷那順兵的手掌,一腳將屍體踢下城去。郭雲龍精疲力竭地單膝跪倒在城頭上,環望四周,吳兵們也漸漸開始處於下風,越來越多的順兵衝上了城頭。在這樣下去,九門口將在天亮前就陷落。

    猛然,郭雲龍看到城下有一人騎在高頭大馬上,身邊有一批身穿盔甲的騎士護衛,在城牆外有許多閒置的戰馬,顯然是有不少騎兵下馬參戰。而這個人周圍卻有大量的騎兵沒有參戰,卻是侍立左右,說明此人絕對是個重要人物。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郭雲龍丟下鋼刀,從地上上撿起一張弓,摸索了一番卻找不到羽箭,無奈之下,郭雲龍從一具被羽箭射中眼睛、貫穿顱腦而死的屍體上拔下一支箭來。

    此刻,郭雲龍的手早就又酸又疼,要拉開一張弓已經很費力了。但是那順兵大將卻在兩百步之外,為了確保能命中,郭雲龍又從地上摸起一張弓,將兩張弓疊在一起。「生死就在這一下了~~~」郭雲龍使出渾身力氣,將弓拉了個滿月,再手指一鬆~~~嗖~~~羽箭帶著破空的尖嘯激射而出

    且說賀錦眼見越來越多的順兵爬上城頭,九門口被攻陷也就在這時了。忽然賀錦只覺得身子一震,肩膀處一陣劇痛,一股巨大的力量直將它向後推,賀錦一時在馬山坐不住,一頭栽下馬來。

    一旁的侍從大驚失色,來不及多想,便大聲喊道:「大將軍受傷啦~大將軍受傷啦~~~撤兵~撤兵~」眼看九門口就要被攻陷,順軍兵將們帶著不情願從城牆和城門處退了回來,如潮水般推向山海關

    劉宗敏指揮大軍正要追趕,忽然看到前方兵馬不斷撤退,便派人詢問。

    答曰賀錦受傷。

    劉宗敏覺得順軍連續六日奮戰,已經十分疲憊了,今夜不宜再戰,於是也下令撤兵,順軍十萬兵馬屯於山海關,與屯兵九門口一片石的吳兵對峙。

    ◆◆◆◆◆◆◆

    歡喜嶺宋友亮營地裡,匯總了所有情報的李信,對眼下的山海關局勢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李信說道:「我看這次李自成是鐵了心叫滅吳三桂。」

    「何以見得?」顧君恩笑問

    「李自成對吳三桂下了三道殺手啊!」李信笑道:「第一道殺手便是。圍攻山海關城。去過山海關的人都知道,山海關除了一座主城之外,還另有四座輔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和北翼城,這四座輔城在拱衛著山海關城。而南翼城緊靠著大海,沒法佈兵,李自成便命令軍隊將東羅城、西羅城和北翼城三輔城進行包圍。南邊和東邊都是大海,吳三桂不可能從海上逃跑,因此整個山海關城都被農民軍包圍著,無路可走;第二:石河阻截。在山海關城外,北山和大海之間有一條河,名叫石河。李自成沿著這條河佈置了一字型長蛇陣,以此切斷吳三桂逃入中原的路線,所以叫做石河阻截。第三:一片石阻截。有了上面的兩條佈置,如果吳三桂要突圍的話也很有可能逃到關外。所以李自成為了防止他和關外的我們結合,於是便事先派了唐通帶著軍隊鎮守一片石,切斷吳三桂逃往關外的路線。

    顧君恩點了點頭,「這三方佈置確實精妙。首先軍隊圍著山海關城進行猛攻,我就不信你吳三桂在裡邊等著束,但即使你突圍出來了,你想往西突圍到中原,我這有鎮守石河的士兵在等待著你;而你要是想往關外逃走,鎮守在一片石的唐通也不會放過你,尤其是唐通,當初被你吳三桂偷襲,自己可真是王八進灶坑——憋氣帶窩火,好歹自己也是個總兵官,和你吳三桂是平級,卻被你打個措手不及,丟臉,這個仇一定要報!」

    張鼐插嘴道:「這多半是牛金星那廝出的主意,只可惜他算來算去就是算漏了咱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