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朝第一駙馬

第一卷 【11】扭起大秧。 文 / 幻龍影虎

    【11】扭起大秧。()

    「東家有所不知~」邢家寶說道:」養兔子比養羊、養牛出肉快、多,而且兔子生養的本事很大,一窩兔子不出一年就能養成一群兔子,且兔子成長又快,兔子肉又養人的很。再者說來,養兔子總比養羊養牛輕鬆些吧?即便是老人和婦孺都能勝任~~用不了多久,海陽人人都能有肉吃~」

    「術業有專攻,這些事情就由你們做主吧~」宋友亮現在是徹底相信邢家兄弟的本事。

    「多謝東家信任~~」見宋友亮這麼信任自己,邢家兄弟感激不盡,從此幹活更加賣。

    宋友亮為了防止高產小麥種子外流,打算日後但凡出自海陽所的小麥統統要磨成粉,從宋家庫房裡發出來的糧食都是經過加工的小麥粉,份量十足。在雇工們看來,這是夏少爺仁義,工作更加努力。將來糧食產量提高,需要磨成粉的小麥肯定堆成了山,海陽所裡的兩台牛拉磨根本不夠用。於是宋友亮便找到孫和京、沈卜琦商議,問能不能造水錐和水磨。

    孫和京說道:」水錐和水磨我們都能做,但是登州本來就是缺水的地方,如果把這些東西建造在河邊就太遠,如果利用灌溉渠的水流,那會使水流變慢,容易使渠道淤塞。」

    「那怎麼辦?」宋友亮著急。

    沈卜琦想了想,說道:」有了,我們不能用水,卻可以用風~~」

    「用風?」

    「對,用風~」沈卜琦笑道:」以前與紅毛夷打交道的時候,紅毛夷說他們的國家靠海,所以建造很多叫風車的東西,利用風力加工糧食。咱們海陽位於海邊,黃海大風絲毫不亞於海風。」

    孫和京也說道:」其實西域哈烈、撒馬兒罕諸國,也多風磨。其制築垣牆為屋,高處四面開門,門外設屏牆迎風。室中立木為表,木上用圍置板乘風,下置磨石,風來隨表旋動,不拘東南西北,都能運轉。」宋友亮大喜,立刻命沈卜琦等人建造風車。沒多久,海陽所外便多了四架呼呼作響的龐然大物,日夜不停地把小麥碾磨成麥。

    崇禎十年正元,從大嵩衛來了一位倉大使蘇吏員,說是來發糧餉。宋千斤一聽說來發餉,才想起海陽所有快一年沒有領到糧餉了。海陽所按例應該領到糧食七百石,這還不算歷年拖欠的。

    結果蘇吏員送來的是糧食三百石,見宋千斤皺著眉頭,蘇吏員說道:」宋千戶,別不知好歹,要不是鄒指揮的關係,你連這一半都拿不到。」

    宋千斤自然只能陪笑臉,還偷偷塞給蘇吏員五兩銀子。蘇吏員拿了銀子,便私下告訴宋千斤,」其實這是朝廷撥下來的賑災錢糧,被上峰挪用拿來發餉。指揮使大人和知縣熟絡,多分到一些,你能拿到一份這就已經不錯了,別的衛所一個銅錢一粒糧食都沒分到的也大有人在~~」

    蘇吏員在返回大嵩衛的路上,看見路邊有許多農夫在整理土地,澆水施肥,而且田地顯然是新開墾的,不禁納悶,」就這年景還開荒?宋家一老一少沒發燒吧?就算有指揮大人照顧,那也不能~~~」不過蘇吏員轉念一想,這管我何事?讓這一老一少去瘋。

    看到這批糧食,宋千斤習慣性地打算把它們往自己庫房裡運。宋友亮笑道」爹啊,咱們以後也不愁這點糧食,我看快過年,就把這糧食都發下去,讓大夥兒開開心心過個年~~」

    「行,就聽我兒的~~」宋千斤對這個兒子是越來越視如珍寶。

    崇禎十一年二月,海陽所城外響起了久違的秧歌聲,那是海陽大秧歌。海陽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鳳城鎮建設村趙炳書家藏《趙氏譜書》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於庭,其樂融融」。這是有關海陽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已有秧歌活動於今海陽鳳城。據上所述,海陽秧歌是源於漢,創於明,興於大嵩衛城。

    海陽秧歌結構嚴謹,秧歌隊分指揮、演員、樂隊三部分組成。演員分男女演員兩種,人數多則幾十人。男演員叫」花鼓」,一般由16至24名男青年組成。貨郎與翠花是表現鄉間小商人走街串巷、村姑娘挑買小百貨的生活情節。醜婆則是鄉間老婦扮相,傻小是頑皮孩童扮相,兩人在秧歌表演中不受限,可隨意跑動,逗鬧嬉笑,取悅觀眾。扮老頭、老婆的表演者隨秧歌隊跑場,並指揮樂大夫點報表演節目。海陽秧歌的演出步驟有:拜進、拜出,串街、走大陣,耍小場、跑陣式,演場。」拜進」與」拜出」主要是用於秧歌隊與接受單位的聯繫和告別;而顯示秧歌隊陣容、技藝和進入表演場地開闢表演區域、拉大場的表演叫」串街」、」走大陣」;」耍小場」和」跑陣式」為秧歌隊中幾種角色的重複表演和各種圖案變換的默契配合,猶如眾星捧月;」演場」則是以上幾種形式的」煞板收勢」。秧歌隊按逆時針方向走大圓場,指揮樂大夫舞至中間點報節目,各種秧歌小戲舞蹈節目依次亮相表演,其他演員蹲地小憩。

    雖然扭秧歌的人都穿著舊襖子,但是他們各個興高采烈,一些新來的戶民和雇工不是海陽當地人,不會扭秧歌,但是受海陽人的感染,也一起手舞足蹈起來。

    有些老頭老太更是喜極而泣,說道:」以前肚子都吃不飽,有多少年沒扭這秧歌了。如今托宋公子的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